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文化:易中天文集 第十五卷·我山之石 中国智慧 >

第11部分

中国文化:易中天文集 第十五卷·我山之石 中国智慧-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孟子当真说了这话?
  答:千真万确。他的这段话,就记录在《孟子》的《梁惠王上》。
  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是走得最远的
  问:这有点奇怪。孟子,难道是主张民主制,反对君主制的?
  答:不不不!孟子怎么可能反对君主制呢?他是维护君主制的。君主制的基本原则,比如君权神授,君主独尊,他都维护,都赞成。
  问:你这样说,有证据吗?
  答:有。孟子有个学生,叫万章。万章曾经问他,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事吗?孟子说,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万章问,但是舜得到了天下,谁给他的?孟子回答说“天与之”。这就是他主张“君权神授”的证据。
  问:主张君主独尊的证据呢?
  答:“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这也是孟子的名言,虽然他说这话是孔子说的。所以,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体制内”的人,至少在思想上是“体制内”的。他也和孔子一样,主张在“体制内”进行改革。只不过孟子比孔子走得更远。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可能是走得最远的。
  问:孟子怎么就比孔子走得远呢?
  答:孔子的改革主张是“正名”,也就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孟子却明确提出,君主不但要像个君的样子,而且如果不合格,就不能享受尊崇,人民也有权进行革命。
  问:那么,君主要怎样才算合格呢?
  答:也有三个要求。第一,要“关注民生,与民同乐”。孟子认为,一个君主,最起码要能保证国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果像梁惠王那样,弄得“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在孟子看来就不合格,至少不太合格。
  问:怎样才算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答:也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比方说,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袄(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岁以上的都有肉吃(七十者可以食肉),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幼而无父的人(即鳏、寡、孤、独),都能得到关心。这些都是硬指标,没有价钱好讲。
  问:还有软指标吗?
  答:有,“与民同乐”就是。孟子对齐宣王说,能够与民同乐,那就天下归心,那就是王道呀(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问:既然是“王道”,那就不是底线了吧?
  答:对,是高标准严要求。底线,还是保证国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果既能够关注民生,又能够与民同乐,那就是合格的君主。这是第一个条件。
  问:第二个条件呢?
  答:合格君主的第二个条件,是要“了解民意,尊重事实”。比方说,选拔官员,谁说了算?孟子说,身边的人都说好,不算(左右皆曰贤,未可也);官员们都说好,也不算(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人民群众都说好,就可以考察了(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考察下来发现确实好,才任命(见贤焉,然后用之)。

八 从君权到民权(3)
问:知道了,既要听民意,又要讲事实,是不是?
  答:对!罢免官员、处决罪犯,也一样,一定要“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民父母”,也才是合格的君主。
  问:孟子的这个主张,相当科学,也相当了不起啊!
  答:是很了不起,搁在今天都不过时。
  问:还有第三个条件吗?
  答:有。合格君主的第三个条件,是要“尊重民权,对等交流”。他的说法,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也就是说,你把我当人,我也把你当人;你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就把你当敌人,因为你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君主。
  问:好家伙,叫板呀?
  答:当然,更多的还是“正面引导”。孟子对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以人民的忧患为忧患,人民也会以你的忧患为忧患(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苟能如此,岂有不为王之理?
  问:这话我听着怎么耳熟呀?很像墨子说的话嘛!
  答:墨子和孟子本来就像。
  问:怎么走两岔了?
  答:这个以后再说,现在还说孟子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讲的是“民生”。第二个条件,讲的是“民意”。第三个条件,讲的是“民权”。民生、民意、民权,这三条加起来,就是“民本”。以民为本,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宝贵的思想。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走到这一步,真是很远了。
  从君权到民权,其实是逻辑的必然
  问:你这样说,我觉得真是很有意思。墨子原本是“体制外”的,走着走着,却走向了“君主专政”。孟子原本是“体制内”的,走着走着,却走向了“人民革命”。怎么会是这样?还有,孟子既主张“君主独尊”,又主张“以民为本”,又怎么统一呢?
  答:我们先讨论第二个问题,行吗?
  问:行,请讲!
  答:前面说过,孟子的学生万章曾经问他的老师,说“舜有天下也,孰与之”?也就是说,舜是怎么得到天下最高领导权的?这个问题很严重,或者说很重大。
  问:为什么很严重、很重大?
  答:因为涉及到政权的合法性。所谓“孰与之”,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谁授权”。孟子答曰“天与之”,就等于说是“天授权”。这就是“君权神授”了,所以我说孟子至少在思想上是“体制内”的。但是这样一来,却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
  问:天是怎么授权的,对不对?
  答:对。这个问题不讲清楚,“君权神授”就不能成立。实际上,万章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万章问,天授权,是反复叮咛嘱咐了吗(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这当然不可能。于是孟子说,天不会开口,它通过事实来说话(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问:怎么通过事实来说话?
  答:天子做的每一件事,天也满意认可,老百姓也满意赞同,这就是天的授权,也就是天通过事实来说话。
  问:请问,这到底是天的授权,还是人的授权?
  答:孟子的说法是“天与之,人与之”。
  问:双重授权?
  答:对!这是孟子了不起的地方。表面上看,孟子的说法是双重授权,既是“天与之”,也是“人与之”。但我们要知道,天是不说话的,也不可能给天子签一份授权书。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授权。这样一来,孟子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把“君权神授”变成了“君权民授”。而且,他还是“和平演变”、“和平过渡”。
  问:这就为他的“民本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正是如此。
  问:那么,孟子的这个说法,是他自己的创造呢,还是有来历的呢?
  答:据说也是有来历的,这就是《周书·泰誓》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是说,天没有眼睛,它以民众的眼睛为眼睛;天没有耳朵,它以民众的耳朵为耳朵。民众看见了什么,天就看见了什么;民众听见了什么,天就听见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呢?
  问:民众说好,天就说好;民众说不好,天就说不好。
  答:对了。天既然通过民众来视听,那么,它当然会根据民众的意见来授权。民众说好,天就说好,也就授命;民众说不好,天就说不好,那就革命。显然,天意即民意。因此,君主的领导权,名为天授,实为民授。也因此,如果君主太不像话,人民就有权废了他。于是,孟子就逻辑地、必然地从“君权”走向了“民权”。
  问:孟子走得这么远,那他还是儒家吗?
  答:当然是。过去人们总认为,儒家是主张等级、维护君权、反对革命的。唯其如此,儒家思想才会成为统治阶级钦定的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他们维持统治的工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准确、全面。没错,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但是,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是既讲君权也讲民权,不讲平等却讲对等的。
  问:什么叫“不讲平等却讲对等”?
  答:就是不能单方面定规矩、提要求。比方说,你不能只要求臣民怎么着,不要求君主怎么样。所以,儒家只要讲到道德,就一定是双向的。讲忠讲孝的同时,也讲仁讲慈,叫“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君仁与臣忠、父慈与子孝,虽不平等,却对等。
  问:对等又怎么样呢?
  答:那就不能只讲君权,不讲民权。而且,按照对等原则,如果君主居然“视臣如土芥”,那么,臣民就可以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视君如寇仇”。
  问:哈!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答:是的。人民革命,也就顺理成章。
  问:话虽这么说,我仍然认为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颠覆。孔子,可是痛恨“犯上作乱”的。他极力主张孝悌,也是因为“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吧?
  答:是的。所以孟子要“正名”,说革命不是“弑君”,是“诛一夫”。
  问:何况按照对等原则,顶多也就是君权民权一样重,孟子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这难道不是一种颠覆?
  答:所以后世某些统治者不喜欢孟子,比如朱元璋。
  问:就像他们不喜欢墨子?
  答:不完全一样。实际上,墨子也越走越远了。
  

九 从平等到专制(1)
墨子的主张,名为“民主集中”,实为“专制独裁”
  问:你说孟子和墨子都是越走越远,此话怎讲?
  答:孟子从君权走向了民权,墨子却由平等走向了专制,难道不都是越走越远?
  问:墨子主张专制吗?不见得吧?我看墨子挺民主的。他认为,执政者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包括对自己过错的批评,这难道还不民主?
  答:表面上看,是这样。墨子确实要求执政者必须“得下之情”,也说过“上有过则规谏之”的话。但是,我们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顺便说一句,抓住只言片语就做文章,是咱们学术界(也包括界外)一些人的毛病。许多无谓的笔墨官司,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问:那应该怎么样?
  答:对墨子的这些话,至少要问四个问题──为什么、干什么、怎样能、怎么办。弄清楚了这四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墨子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究竟是民主还是专制。
  问:那好。请问,为什么要求执政者听意见呢?
  答:墨子讲得很清楚──“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可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问:你这样说,有点愣往人家头上扣屎盆子。“上之为政”怎么就一定是统治呢?就不能理解为“领导”或者“管理”吗?再说了,“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又有什么不对呢?不管是谁执政,恐怕都要了解社情民意吧?难道只有专制政府需要体察下情,民主政府反倒是不需要的?
  答:这就要看第二个问题──了解社情民意干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