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重生小地主 >

第393部分

重生小地主-第393部分

小说: 重生小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姐,我要啥时候也能绣出这样的荷包就好了。”连蔓儿收拾起被褥,将依旧打呼噜的大花塞到一边,对连枝儿笑道。



“等你到我这么大,就差不多了。你看,你那褥子不都是你自己缝的,娘都夸你缝的好。”连枝儿道。



连蔓儿嘿嘿笑了两声,能自己缝被褥了,这确实可喜可贺,比前世连针都不会拿的自己,她是长进多了。



收拾了被褥,连蔓儿也不下炕,就走到炕头,拿起育芽的大碗一个个掀开了纱布查看。



“都发芽了,明天咱就把玉米都种上。”连蔓儿就道。菜园子扩大了一倍,单独留出来的种嫩玉米的地也比去年多了一倍。



“今年咱家的嫩玉米,还能卖上钱吗?”连枝儿一边绣着荷包,一边问连蔓儿。



“能。”连蔓儿肯定地点头。现在辽东府手里有玉米种子的,除了官府。就是她家。官府要在春耕的时候,才开始发放种子,而她家预定出去的种子,也说好了。是春耕的时候发放。



能够提前种植,在夏天有嫩玉米卖的,只有她一家。



就算今年玉米没有去年那般神秘、贵价了。但离普及还很远,要卖上一个好价钱并不难。除了最简单的煮嫩玉米,连蔓儿还打算和武掌柜分享几个嫩玉米的菜谱,今年的嫩玉米依旧会为她们带来巨大的收益。



第二天,连守信、张氏、连蔓儿就带着几个长工种起了玉米。



先用小黄牛拉犁杖犁出垄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间隔,用铁镐刨坑。然后是浇水、点种,最后再将土培上。



种植早熟的嫩玉米,比在大田里种玉米要精细的多。首先选种,要选最好的。连蔓儿是在去年,特意留了熟的最早。长势最好的玉米棒子。然后在种植方面,采用挖坑点种,而不是大田里犁出沟来撒种的方式,这样更精细,也避免了间苗、浪费种子。



临近晌午,五郎和小七从私塾放学回来,兄弟俩个放下书包,都来菜园子里帮忙干活。



五郎现在学习很辛苦,不过总还是抽出时间来帮着家里干活。虽然家里雇了长工,并不需要他这样。



张氏和连守信都心疼五郎,却谁也没制止五郎这样做。



连蔓儿也没拦着五郎,她觉得,适当地干点体力活,对五郎的身体有好处。而且。这样可以时时提醒五郎,不要忘记稼穑之艰难。



上房连守仁和连继祖父子俩的教训太深刻了。



“娘,咱该预备晌午饭了。”连蔓儿抬头看了看天,就对张氏道。



连蔓儿现在可以根据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判断出大致的时辰。



张氏就和连蔓儿从菜园子里出来,连蔓儿还将小七也带了出来。



“娘,你这两天一直唠叨榆钱饼,干脆咱晌午就贴榆钱饼呗。”连蔓儿向张氏提议。



榆树上几乎还没长出叶子,只有一簇簇、一串串的榆钱。现在正是榆钱最鲜嫩、好吃的时候。



“行。”张氏点头。



连蔓儿和小七就欢呼了一声,提了篮子,朝她们早就看好的榆树林去了。



“小心点儿。”张氏看着跑远的两个孩子,大声嘱咐着。



摘榆钱很简单,可以直接用树枝将榆钱打下来,然后从地上捡。连蔓儿觉得这样浪费,而且不如直接上书摘的干净。



小七也巴不得有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地爬树玩。别看他胖乎乎地,爬起树来,简直比猴子还要利落。



小七趴上了树,就挑那好的榆钱摘下,扔给连蔓儿。



连蔓儿用篮子接着,一边又挑了一串榆钱,洗也不洗,直接吃了。



这个年代几乎没有污染,榆钱就是这样直接吃,也完全没有问题。



连蔓儿和小七摘了一小篮子的榆钱,回到家,张氏已经将面和好了,正放在炕头发着。面是玉米面,为了更好吃一些,里面加了少许的白面。



将榆钱从梗皇上摞下来,少数的几片嫩榆树叶也没往外摘,就掺进面里,和均匀了,张氏就端着面盆去厨房。



贴饼子,是三十里营子的庄户人家一道特色的吃食。



厨房的大铁锅里,已经炖上了菜,是大骨汤熬煮的海带豆腐,刚烧开了锅,这个时候贴饼子正好。



张氏将面盆放在锅台上,一手抓起个面团,两只手揉了揉,然后啪地一声甩到铁锅壁上,那面团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周正的圆饼,贴在了锅壁上。



饼子的形状,是检验一个主妇的厨艺的最好标尺。



第四百八十一章骡马兴旺



张氏贴出来的饼子,形状圆润、大小均匀,厚薄适中。在连家的几个媳妇里,说到厨艺,还真就属张氏最能干。有最能干的,当然就有最差的。比如说现在,连蔓儿看着张氏贴出来的饼子,就想到了何氏。



以前没分家的时候,轮到何氏做饭、贴饼子,几个孩子竟然有些期待,因为每次都有笑料。何氏那饼子贴出来,形状是相当的抽象,简直就是什么样的都有。用周氏的话,就是“支楞八叉”。



一般贴饼子,要在铁锅四周围上用高粱秸秆做的锅圈,防止饼子顺着锅壁溜下来。手艺好的嘱咐,根本就不用这个锅圈。手艺差的,就是用了锅圈,那饼子照样溜进锅底。



结果自然是饼子没贴好,还把锅底的炖菜味道给糟蹋了。



张氏贴了一锅圈的饼子,就将锅盖盖上,灶底继续烧火,再烧一个开锅,然后就不用烧了。利用锅底的余火再温热一刻钟,这一锅连主食带菜、汤的就全做做得了。



……



晌午的饭桌上,除了一盆海带炖豆腐,还有一盘韭菜炒鸡蛋,一碟瓜子。张氏又另外煮了几个咸鸭蛋给几个孩子吃。



热腾腾的玉米面榆钱饼子端上来的时候,连蔓儿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金黄的玉米面,绿色的榆钱,使得这饼子甚是好看,玉米面的香加上榆钱清清甜甜的香,简直是热香味俱全,让人食指大动。



连蔓儿拿了个饼子,咬了一口。玉米面榆钱饼子的口感,略有些粗糙,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香。



张氏连磕了几个咸鸭蛋。将油多的都放到几个孩子和连守信面前,她自己留了一个最小、最差的。



几乎每一个庄户人家的主妇都是这样,在饭桌上,将最好的饭菜给男人和孩子们,自己只吃最差的,或者是上一顿的剩菜。



连蔓儿没急着吃咸鸭蛋,也没去夹菜,而是另拿了一个小碗。将碟子里一整个的瓜子夹了一大块,放进小碗里。



这瓜子的子要轻读,它并不是西瓜子、葵花籽那个瓜子,而是咸菜疙瘩。也就是芥菜疙瘩放进大缸里。腌制一冬而成的。



这时节,新鲜的蔬菜还没下来,而过冬的白菜、酸菜、土豆、干菜等已经没了,庄户人家的饭桌上,一般就是咸菜瓜子唱主角。



这个所谓的没了,也并不一定是说没有足够的白菜、酸菜留到这个时候,而是季节到了,这些东西就再也存放不住,即便还有。也不能吃了。饽饽也是这样,开春一开化,家里还有饽饽的,一般都会发霉,再也不能吃了。



连蔓儿家有地窖,还保存了一些白菜、土豆,干菜也还有一些。但是她们依旧按照历年的习惯,将一缸的咸菜、瓜子都烀熟了。



咸菜、瓜子烀熟后,放到阳光下晒干,一般可以供人们熬过青黄不接的阶段,直到新鲜的瓜果蔬菜下来。



而经过烀熟、晒干的咸菜和瓜子,咸香无比,庄户人家的小孩子有的甚至不吃饭,也爱抓这些东西吃。当然。之后免不了要多喝几碗水。



烀的熟烂的瓜子,完全没了芥菜疙瘩当初的涩味,纤维也都像融化了一样,轻轻的一按,就可以成泥。在上面淋上一点香油,那个美味。难以用言语表达。



连蔓儿就在瓜子上淋了香油,一口玉米饼,一口瓜子地,吃的津津有味。



连守信也爱吃这个,他甚至用大葱蘸了瓜子泥,就着饼子,大口大口地吃。



连枝儿、五郎和小七也吃瓜子。



“你们爷几个,可真都好养活。”张氏就笑。



家里的条件好了,经常改善伙食,可是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对原来贫苦日子吃惯了的吃食,都没有反感。没人挑拣饭食,简直就是张氏做什么,她们都能吃的高高兴兴。



当然,这与张氏厨艺好,总是想着法子将食物做的好吃也有一定的关系。



……



自从清明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过几场雨,连蔓儿家的菜园子已经种好了,边边角角的地块都没有浪费。进了谷雨,三十里营子这里更是接连下了两场透雨,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春耕就要开始了。



张青山带着张庆年赶在春耕前来了一趟,爷两个,赶了两辆大车。其中一辆,是张家自家的,而另外一辆,则是给连蔓儿家,他们是给连蔓儿家送新买的骡子和大车来了。



去年就说要买骡子,张青山答应了,却没急着买,而是慢慢地踅摸着。按照张青山的话来说,就是冬天是闲时侯,连蔓儿家有个小牛车,平常就够用了,着急忙慌地买了骡子和车来,也是放在那,草料和照顾的人工却一点都不能少。



而现在,面临春耕,这骡子和大车来的真是时候。



两匹大青骡,都是三岁口,格外健壮,张青山特意领着连守信、五郎和小七,让他们看骡子的牙口,看骡子的蹄子,还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挑选上等的骡子。



“已经干了一年活了,立刻就能下地拉犁杖。”张青山告诉连守信。



除了两匹骡子、一辆大车,张青山还帮着又买了一架犁杖。



“你们现在地多,又雇了长工,多一架犁杖,省得窝工。”张青山道。



骡子、大车、犁杖以及配套的一应鞭子、帮套等都是齐全的,总共花了二十三吊钱。这是张青山多年在骡马市走动,用行内价格买下来的。若是连守信他们到集市上买,这个价格根本就买不来这些东西。



晌午,张青山父子俩留下来吃饭,连守信还特意去了一趟镇上,将陆家老爷子请了过来,又将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俩也请了来。



张青山和陆家老爷子一见面,一个叫小兄弟,一个叫老大哥,两个老爷子来了个熊抱,亲热非常,逗得连蔓儿在门外咯咯地笑。



“你们这年轻人都不懂,我们当初贩马,风里来雪里去,一起过来的都是过命的交情。”张青山慷慨地道。



留下男人们在前厅里说话,张氏带着连枝儿、连蔓儿就去厨房做饭。



晌午准备的主食是白面烙饼,用鲜嫩的春韭做馅,韭菜里又加上肉馅、摊熟剁碎了的鸡蛋,另外还加了虾皮、肉皮冻,最后用盐和鲜汤宝调味。烙饼的香味,顺着风几乎飘出了几里地。



准备的菜有蘑菇炖肉,木耳炒鸡蛋,豆芽炒肉,蒜苗炒肉,还有在镇上买的现成的羊杂碎,烧鸡,另外连蔓儿还做了一大盘的京酱肉丝,陪了大葱段和干豆腐。



酒是陆家老爷子带来的一坛高粱烧。



等饭菜端上桌,将酒坛子开了,连守信拿杯子要倒酒,被张青山给拦住了。



“这个不痛快,上碗,要大碗。”



以前在连蔓儿家喝酒,张青山没要过大碗,今天是遇见了从前贩马时的伙伴,两个人唠嗑唠的高兴,都想起了那段豪迈的岁月。那个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