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重生小地主 >

第389部分

重生小地主-第389部分

小说: 重生小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哥应该是三月初二考完。等发榜,还得到处拜会拜会,估计最早得三月初五才能回来。”连蔓儿就道。



也就是还要八九天的工夫五郎才能回来。



“也不知道哥考的咋样了。”小七就道。



“肯定没问题。”连蔓儿就道。



大花趁着娘儿几个说话,没人注意它,它就悄没声息地从炕上爬起来,压低了身子往装小鸡的篮子溜了过去。



不过它才迈出两步,就被连蔓儿发现了。



连蔓儿将大花又捞了回来。



大花干脆仰面躺在炕上,一边甩着尾巴喵呜喵呜叫,一边将利爪收进肉垫,只用爪子上的肉垫抓连蔓儿。这是耍赖加撒娇。



“它算是惦记上了。”张氏就笑道,“以后,还得看着点。这小猫知道好歹,不敢真的吃咱自家养的鸡。可这猫贪玩,它没轻没重地,那小鸡仔可经不住它摆弄。”



一句话,大花表现的再无辜,也被列入了黑名单。



……



天气一天天的转暖,趁着天晴,张氏、连枝儿和连蔓儿打开柜子,将一家人的夹衣裳都找了出来,晾晒了,再收进包袱里,放在柜子里的最上层,准备过两天脱了棉衣就好换上。



有心急的、火力壮的人已经换上了春装。



不过,连蔓儿一家还都穿着棉衣。



春捂秋冻,是庄户人家代代相传的古老养生法则。秋天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冻一冻,不要那么急着穿上厚衣裳。可到了春天,却不要急着脱棉衣,捂一捂,让身子慢慢适应,有百利而无一害。



出壳的五只小鸡已经长大了一圈,叫声也变得更强壮了,而母鸡肚子底下那几只鹅蛋,也终于有了动静。



小鹅一只只的破壳而出,也是嫩黄的绒毛,嘴巴却是扁扁的,刚出壳的小鹅腿脚还有些发软,摇摇摆摆地走两步,就会趴倒。



鸡妈妈也终于完成了它的任务,在被张氏好好地犒劳了一顿精饲料之后,就放回到鸡窝去了。小鸡和小鹅却还留在了屋里。



小鹅长的很快,出壳的第二天,它们的腿脚就结实了。



吃过了晌午饭,张氏就将几只小鹅松在炕上,任由它们自己跑。小鹅的领地意识比较强,它们就待在炕梢,并不往炕头来。



小七休沐在家,就要和小鹅玩。



小鹅比小鸡大,更加毛茸茸、肉呼呼地,别说小七,就是连蔓儿也非常的喜欢。但是小鹅可没小鸡仔那么好性情。



这不,小七刚走过去摸了一只小鹅,就被另外两只攻击了。



小鹅的攻击,就是压低了身子,伸长脖子,撅着肥墩墩的屁股,用嘴叨。三十里营子这里管鹅咬人、叨人,叫做拧人。因为鹅嘴里没有牙齿,真的咬住人之后的动作,就是拧。想想也知道,如果是被成年鹅拧了,会有多疼。



这不由得让连蔓儿想起鳄鱼,据说鳄鱼吞吃食物,是要靠自身的旋转的。



这么小的鹅,小七应该是不用怕的,不过他还是哇哇叫着逃了过来。



连蔓儿、张氏和连枝儿都坐在那,那几只鹅并不攻击她们,只是追着小七。



小七跑了一圈,小鹅还是穷追不舍。小七没办法,跳到了枕头上。



小鹅的个头还很矮,枕头对于它们来说有点儿高。几只小鹅在枕头前,威胁地叫了两声,终于退回了炕梢,小七抹了把汗,从枕头上下来,他再也不敢去招惹小鹅了。



连蔓儿在旁边偷笑,鹅就是这样的彪悍,看看以它们现在的个头,就敢挑战小七这个胖小子,就可见一斑。



张氏和连枝儿也没同情小七,都笑的前仰后合。



娘儿几个正笑着,就听见穿堂那传来连叶儿的声音。



“四婶,我五哥回来了。”



连叶儿的声音中,充满了喜悦。



第四百七十六章首战告捷



听说五郎回来了,娘儿几个都面露喜色,忙穿鞋下地往外走。出了穿堂,就看见五郎抱着个包袱,正从大门口走进来。连守信和赵氏一人也抱了一个包袱,跟在后面。



显然五郎这是刚下车。



众人就将五郎迎进前厅,又将鲁先生也请了过来。大家还没坐定,张氏早就将五郎拉在身边,问寒问暖。



“娘,你看我这不都挺好的。”五郎对张氏的问话,都一一答了,最后才笑着道。



去了县城十几天,五郎和离开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反而更精神了一些。



张氏听五郎这么说,又将五郎上上下下端详了又端详,这才算放了心。



大家这才问起五郎县试的情况。



“考过了,考了六十九名。”五郎就告诉大家,“出的试题都不难,都是先生讲过的。……就是考场里一开始不大习惯,不过很快也就适应了。”



县试由本县的知县主考,考试分五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成为招复,又叫做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场和第五场都叫做连复。能否参加下一场考试,要看上一场考试的成绩。



锦阳县的县试考场规矩极为严格,但是试题却相对简单。这次是从《四书》和《孝敬》中出题目作文,又考了试贴诗,再者就是从《圣谕广训》中摘选了百余字的断落,让考生默写。



县试是早上天没亮就进考场,到傍晚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在考场里,这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要坐得住,静得下心。



五郎年纪虽不算大,心智却极坚韧,虽是第一次进场。却能很快地适应,五场考下来,被取中了六十九名。



据五郎说,这次锦阳县的县试总共取中了一百一十五人,五郎的成绩算是居于中游。取中的这些人已经被登名造册。名册被送往儒学署,同时申报给辽东府,这也叫做汇送。



只有在汇送名单上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辽东府举办的府试。



府试定在四月份举行。如果考过了府试,就取得了童生资格,可以接下来参加院试。通过了院试,才能取得生员的资格。可以入官学学习,并有资格参加乡试。



成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才算是初步迈入了士的阶层,可以被称为老爷了。



五郎能通过县试,自然是可喜可贺,但长远来看,这只是漫漫长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即便如此,初战告捷。也能让一家人为此欢喜、雀跃了。



“幼恒哥考了第几名?”连蔓儿就问五郎。



“幼恒哥考的比我好。”五郎就道,“他考了第七名。”



“哥,幼恒哥没和你一起回来?”连蔓儿又问。



“没,他要留在县城住两天再回来。”五郎答道“王太医家,还有宋家老夫人那,你都去拜了没?”连守信就问五郎。



“都拜过了。”五郎就道,这两家待他都极好。还都给了他回礼,这其中,宋家给的回礼又比王家的要厚。



将宋家和王家给的回礼都拿出来,给张氏和连守信看了,五郎又说起取中后拜会知县,又结实了多少同案的少年等,听得连守信和张氏脸上都笑开了花。



谈笑了一会,鲁先生就和五郎去了书房。小七也跟了去,他们要重新品评品评五郎应试的文章和试贴诗。



“晚上咱得给我哥接风,庆祝我哥考过了县试。”连蔓儿就提议道。



“这个应该。”连守信和张氏都点头,“他三伯娘,晚上你们一家都过来。”



连守信去抓了一只鸡来杀,准备晚上给五郎炖了吃。张氏也带着连枝儿和连蔓儿一起,开始准备饭菜,赵氏和连叶儿也都留下来帮忙。



“再把家兴他们一家都叫来。”张氏正打算打发人去给镇上送信,吴家已经得了消息,吴家兴先送了肉和酒过来,紧接着王氏就带着吴家玉来了,也要帮张氏料理饭菜。



晚上这一顿的丰盛、热闹就不必说了,吃过了饭,大家并没有立刻散去,将盘碗交给大梁子媳妇收拾、洗刷,张氏等人就回后院来,都脱鞋上炕,喝茶唠嗑。



“五郎这孩子,从小就懂事,比一般人灵。这以后啊,出息大着那。”吴王氏就道。



“那个科举哪那么好考那。”张氏倒是比较淡然,“这孩子爱念书,以前是耽误了。现在家里有这个条件,他能念到哪就供他念到哪。”



说了一会五郎,话题就又转到别的上头。



“最近太仓那边来信了没?”吴王氏就问张氏。



“刚又来封信。这不是要到清明了吗,说是继祖和他媳妇要回来上坟,提前告诉我们一声。”张氏就道。



“就继祖他们两口子来?”吴王氏就问,“你们大当家的做官,动不了地方。你们二当家的,还有那几个孩子,都不回来上坟?”



“这大老远的,来回折腾,”张氏就道,“继祖不是长房长孙吗,就他们两口子来,都代表了。”



“他爷这个信,没有以前勤了。太仓那边的事,也不大说。老多的事,老赵家知道,我们都不知道。”张氏就问吴王氏,“最近,太仓那边又传过来啥消息没?”



“也没啥大消息,就是你们那两股,在太仓这日子过的,挺兴头的。”吴王氏就压低了声音对张氏道,“说是知县都没有你们县丞大老爷兴头。你们二当家的头上没有官帽子,在太仓却是除了县丞、知县,就是他,什么都管,……什么钱都敢收、敢花……”



张氏半晌无语。



“老爷子还说跟过去,要好好看着他们。这。咋就成这样了,这到时候不得是祸啊?”张氏皱眉道。



“听说二姨夫好像打年前,身子就不大好。说是很少出门露面。”吴王氏就道,“想管。怕也管不住。”



两个人都叹了一会气,默契地没有提连老爷子和平嫂的那桩事“对了,有个喜信儿。”也许是觉得气氛有些沉默,吴王氏立刻转了话题,“听从太仓的老客说,那个王七好像怀上身子了。”



“这可是好事。”张氏果然跟着高兴起来,“三郎他们两口子,过的不挺好的吗?”



“听说是挺和睦的。三郎算是掉福窝里了。听说在店里,也不让他干啥活,那个王七可稀罕他了。”吴王氏说着,就笑了起来。



“三郎那孩子。没说儿,和人。”张氏就道,“他爹和他娘的那些坏毛病,他一点也没沾上,挺好的孩子。”



没说儿,和人,是三十里营子的庄户人家常说的乡村土语,大概的意思就是性子随和,不挑剔。



“好人有福报。就是这个话吧。”吴王氏就点头道。



等将客人都送走了,只剩下自家人,就都聚到后院上房东屋里。



五郎的几个包袱已经送了过来,张氏正一个个将包袱打开来收拾。



没人在身边照顾,不过五郎的包袱里衣裳等物都叠放的整整齐齐。除了带去的厚衣裳,要收起来,还有就是宋家和王家给的回礼。



宋家和王家都送了笔锭如意的银锞子。还有笔墨,宋家还额外送了两个上好的尺头。连蔓儿一一看了,就都记在人情来往的账目上,然后就将东西都收了起来。



五郎又拿出一个包袱,将他给家人带回来的礼物一一拿了出来。



里面是一匣子县城桂芳斋的点心,一盒鹅蛋粉并一只珠钗,两方帕子,两只新巧的珠花。一包新茶,两个一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泥人,五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