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望的目光 >

第9部分

回望的目光-第9部分

小说: 回望的目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而为殿试二甲进士,从此开始了他十年入京为官仕途。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仅19岁的赵执信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康熙开鸿博科,广招天下博学鸿儒之士,一时名士云集京师,赵执信以少年之身,往来其中,谈诗论文,纵横挥洒。康熙二十五年,赵执信升迁为右春坊右赞善,参修《明史》、《大清会典》。这样的年纪即被委以如此重任,可谓少年得志。《清史列传》说:〃是时方征鸿博之士,绩学雄文者麇集辇下,执信往来其间,倾倒座人。又为陈维嵩、朱彝尊、毛奇龄所引重,订忘年交〃。     
  才子者,童年时代定有非常的故事。赵执信9岁那年,当他看到于钦的《齐乘》中有〃淄水出岳阳山东麓〃之语时,知道于钦把岳阳山和原山混淆了,提笔便写了〃梦中鬼话,贻误无穷〃的眉批。老师会客回来,见此批语十分生气,训斥道:〃如此小小年纪,竟敢傲世不恭,贬辱先贤,成何体统!〃随即出一上联,对赵执信说:〃若对不出下联,便罚站两个时辰。〃这个上联是〃江河湖海激流清〃,一句话中的七个字都有水字旁。这时的赵执信一肚子委屈,心想:〃读书全信书,不如不读书,我到底有什么错呢?〃由于精力不集中,好长时间没有想出下联。正在这时,耳边响起了一片杂乱的马蹄声。     
  原来,赵家塾堂紧靠一条大道,是地方官吏进城的必经之路,人们管它叫〃官道〃。官道北起北门里街,至东门里街,长200余米。赵执信一听官道上传来的声音,便想起了一个〃马〃字,立即对出了下联:〃骑骥骅骝骏驷骋。〃先生闻此,怒气全消,转怒为喜,急忙让他坐下,再细看对《齐乘》一书谬误的批改,不禁拍案叫绝,心想:〃谨拘于翰墨者,有何前程?后生可畏,实今之千里驹也!〃想到这里,便感慨地说:〃策马千里行,何必紧缰绳。〃赵执信看到先生已谅解了自己,遂用衣袖抹了把眼泪,又脱口吟出两句诗:〃长街本坦途,且听鼓点声。〃这件事一经传扬,有心人便根据师徒两人的对话把官道改成为〃马行街〃了。     
  赵执信的少年诗才让很多人佩服,据说,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手扶梧桐树转悠着玩,父亲赵作肱正在上楼,见儿子像猴子一样机灵,便说:〃手扶梧桐团团转。〃赵执信看了父亲一眼,顺口说到:〃足踩楼梯步步高。〃赵执信如此聪明,老师就要求他更加勤奋,让他五更天就进塾堂。说话的第二天夜里,四更过后,天还黑洞洞的,又刮起了大风,赵执信打着白纸糊的灯笼提前到了塾堂。老师一高兴,来了诗兴,便看着灯笼说:〃灯笼、笼灯,白芷(纸)、防风。〃赵执信经常翻看郎中给家人治病的药方,知道先生说的是暗含中草药名称的双关语,正想点破时,只听樵楼打起五更鼓,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更鼓、鼓更,陈皮、木通。〃     
  可以想见,当还是19岁的少年气的赵执信名动京城,骑马试街的时候,多少候门花质女为他倾心,这个满怀豪情的才子此时正年轻气盛,他不会想到,九年后,也就是在他风华正茂的28岁上,他会永远的告别仕途。清朝初年,流行两句话:〃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说的是两出戏风靡一时的盛况。〃收拾起〃出自李玉《千钟禄》中的唱词〃收拾起大好山河一担装……〃;〃不提防〃出自洪昇《长生殿》中的唱词〃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赵执信不但诗文写得好,还懂音律,爱好戏曲,据说他从外地任所回来,所乘骡车只带一部《元人百种曲》,日夕吟诵,如痴如醉。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爱好让赵执信的仕途走到了尽头。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21节:回望的目光(21)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洪昇创作《长生殿》初成,赵执信亲自为他改定,并具柬遍邀京城名士观演此剧于查楼(即后来的广和楼),一时间,〃竹肉相宣沸华馆,枚马金张座中满〃。来宾既有〃枚乘、司马相如〃那样的知名文士,也有各类达官显贵,但却漏请了一位时任礼科给事中的黄六鸿。时值康熙佟皇后病逝不久,黄六鸿据此上奏皇帝,认为在此忌辰设宴张乐为〃大不敬〃,要求给有关人〃按律治罪〃。康熙皇帝于是下诏将当晚前去看戏的所有官员一律免职,洪昇被革去〃国子监生〃的头衔,赵执信则被〃削籍还乡〃,这对于正是春风得意中的赵执信来说,可谓青天霹雳。史籍载:〃黄六鸿者,康熙中由知县行取给事中。入京以土物及诗稿,递送诸名士。至赵秋谷赞善,答以柬云:〃土物拜登,大集璧谢。〃黄遂衔之刻骨。乃未几而有国丧演剧一事,黄遂据实弹劾,朝廷取《长生殿》院本阅之,以为有心讽刺,大怒,遂罢赵职,而洪昇编管山西。〃 同席被贬斥者十余人,皆知名之士。     
  当时京城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秋谷(赵执信号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赵执信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事情就是这样子的,不由叫人不感怀。赵执信从此之后到过世的五十多年间一直过着或漂泊浪迹或隐居的生活,世间一切的烟云离他已经太遥远了,以至于他都记忆不起自己曾经名动京华。繁华何止如流水,简直如同一颗掉入水中的石子,叮咚一声后便了了,连波澜都不惊起。     
  此后事情的发展更加简单,赵执信花了三十年时间浪迹江南中原,他五次云游南方,最南到过广东潮州。在漂泊的途中,他把自己寄情山水与诗之间,闲云野鹤般出没于江湖,六十三岁这一年他停止行走的脚步回到了博山的老家,然后一直隐居到八十三岁病逝。很难想象他被罢官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失落和沉闷,他要把一个年轻人的所有光荣和梦想都忘却,但难以忘却的是伤痛。以至于他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才可以平息和消磨自己。在离开京城前,他有《出都》诗一首:〃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端,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北阙烟中远,西山马首宽,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     
  他的故居就位于博山,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秋谷高风〃四个字,然后左转,焉然看见〃因园〃两字,〃因园〃就是赵执信的故居。因园,因缘,缘起为何,缘灭何为?世间一切皆因为缘而起,而赵执信则为缘而终老园中。     
  因园的面积很大,风格决迥于北方传统的花园。其间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空寂的长走廊和石径交相穿插,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浓郁而强烈,这个曾经浪迹大江南北的文人似乎对自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园的〃览秋台〃左右是一排长长的红木回廊,宛转周折,尽头是〃衔月亭〃,赵执信隐居的最后二十年,肯定常常流连徘徊在回廊里,在因园浓缩的山水之中浅吟低唱。     
  在因园赵执信的卧室,我看到一副老人的遗像,身穿朝服,白须冉冉,这个一辈子只有十年仕途的文人,至死都不能忘怀朝堂。只是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落魄气太重了,他被包裹在朝服中,格格不入,剩下的,只是心伤。     
  这个才子有十个子女,小女儿赵慈继承了他的衣钵,天然的一个卓越女诗人,但是,似乎父亲的悲剧色彩太浓烈了,这个堪比李清照的女子,从父亲浪迹的情怀中走出来,走的如是艰难,如是寂寞。都道是,红颜薄命。     
  那个叫赵慈的女才子,字雪庭,约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在世,因母亲是苏州人,所以她也爱说吴语。在家赋闲的赵执信似乎也被女儿的才情感染,他依稀记起当年那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如何的名满京师,他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几乎都倾注到了赵慈身上,每日亲自指点赵慈练习书法,写诗诵词,把自己几十年诗文创作的积累和心得体会一点一滴传授给女儿。赵慈便每日随着父亲读书、作文、散心,不仅深得父亲为诗作文之道,而且还继承了母亲江南女子的才情,她的诗细腻、纤弱、真挚、凄婉。其中有一首道:〃纷披高势倚松顶,扑簌寒声堕竹枝。一自欧苏夸白战,谢家柳絮未为诗。〃 少女的矜持和明亮跃然纸上,怎能叫人不心有戚戚焉?         
。←虫←工←桥书←吧←  
第22节:回望的目光(22)       
  赵执信被罢官以后,赵家逐渐衰落。到赵慈出嫁时,竟无多少嫁妆陪送。成年以后,赵慈嫁到大明湖畔,丈夫是济南儒生朱崇善。朱家原本是大家大户,家道殷实,但到朱崇善时已日趋衰落。朱崇善是一介书生,但时运不济,一生郁郁不得志,没有什么成就。赵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虽饱有才华,自视甚高,除了清贫度日外,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所能做的就是把满腹的愁苦、孤寂、失落、惆怅、郁闷寄托在一首首诗歌中。《博山县志》对赵慈出嫁后的生活这样描述:〃适朱门,家中落,悲忧侘傺之音一一寄之于诗。如空谷幽兰,无人自赏。有《灰心断肠诗词集》,善本惜不完。〃赵慈除工于吟诗咏词外,还精于古典诗词声调、音律的研究,著有《诗学源流考》一书。     
  这个芳华绝代的女子去世后,她的遗稿被丈夫的外甥谢问山收藏,后人见之,认为〃往往有名句似青莲(李白)〃,〃芳草一庭和恨生〃、〃自折荷花带露归〃等句更是被视为名句。《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对赵慈这样评价:〃中郎可谓有女。〃中郎是指汉代文学家蔡邕,其女蔡文姬曾作《胡笳十八拍》。此后,这个叫赵慈的女子便魂归芳草,一去不返了,中国有才气的女子,往往结局是寂寞的,你在历史的罅缝中找到她们在闺阁里的叹息,然后细细品味,便总有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伤感。     
  赵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一对才华堪比的父女,或许这对父女的性格太过于相似了,他们的寻常路走的那么不寻常,赵执信在文学史上一直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但当命运向这个芊芊文人的家族袭来的时候,任是谁,也不能不为命运的柔弱泣下。这位一代才子曾经写过一阙咏兰的《河传》〃秋近。芳兰传信,永日空斋,故应偏为主人开。衔杯。称幽怀。春前误被东君见。荒吴苑,蝶妒蜂犹恋。好裁红锦护氛氲,争教取次闻。〃 弱影疏香,乍开犹带湘江雨的兰花,或许是赵执信和赵慈这对父女最好的写照。他们的前世一定是在兰花中结成父女的缘份,然后又一同在〃因园〃中魂归。     
  人到归来味始真     
  已故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在一篇名为《归》的文章中说:〃人生有多种愁苦,心的无所归是渺茫的,惟其渺茫就更难排遣,所以得所归就特别值得珍重。〃有时候我认为要想在千丝万缕的生活中朝自己预想的那个境地全身而退,简直没有一点的可能性,我曾经试问自己,若你生于一个光荣的家族,你能够抛开祖先的血缘去过一种和你家族背景完全相向的生活吗?我想我不能,首先我受不了世人的眼光,小小的自尊心不允许我这样做;其次,堂堂三尺男儿,若不能名动朝野,难不成连当街击筑高歌的勇气也没有了吗?后来我才明白,自己太年少气盛,于世间诸般的人情了解太过切切,而张先生的话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永恒的微言。     
  但从陶渊明开始的另一种中国文人走了不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