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望的目光 >

第1部分

回望的目光-第1部分

小说: 回望的目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言:被遗忘湮没的民间商都     
  在大地上行走是一个感人的事件,你无法预测自己将在什么时候停住脚步,直到你找到真正的归属。每一个用脚丈量旅途的人,都是大地上的异乡者,那些漂泊的客栈,天空中舞动的布匹以及在车窗瞬时而过的脸庞,他们曾经在你的眼眶内引爆,呈现和燃烧,但在你停止的时候他们迅速寂逝,最后,只有行走的速度。     
  我曾经无数次在大地上游荡,每次当我背上行囊,去意已决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有一个地方在冥冥中召唤着我,它总是在阳光下躺着,即使在夜晚,也留有阳光的味道。或许,在前世,我把自己的呼吸遗忘在那里。     
  诗人昌耀曾经说过:〃我就是一部行动的情书。〃当我置身在齐国古都所在的淄博数个世纪前宏大而奔驰的时光中时,我感到自己也会禁不住一起奔跑。这个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以它的秩序和商业闻名的东方巨都,自齐国建都临淄以后数千年间再也无缘作为帝都,但齐国的商民用他们的方式建造了这座城市……一个两千年商脉未衰的民间商都。在千年的时光中,这个位于帝国东部的商都,寂寞地生存在浩瀚的史籍之外,用市井和商贾的语言记录时光的印记。     
  在这个位于山岳和海岱间的城市游走的时候,我很少言语,因为当那些黝黑闪亮的桌面反照起当初的繁华和沧桑,当世态烟云涌到我的眼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够体味千年中的人间浮沉和恩爱情仇。     
  在被岁月镂空的记忆中,所有我们能够怀想的过去都那么的残忍而美丽。光荣与耻辱,风花和雪月。或许,只有那漆黑的木门和漆黑的瓦才能够保持尊严,在阳光里闪烁年代的光芒。     
  现在,我停止自己的脚步,我行走的速度比起遗忘的速度,太缓慢了。我会在一个夜晚睡去,但我心里清楚,大地上的秘密,越来越少了。     
  一、周村的私人印记     
  我距离那个叫周村的商埠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年的时间足够我勾画一段历史或传奇,但事实是我的妄想和猜测已经远离了这些。早在春秋时代,商人出身的管仲重农而不抑商,在齐国开渔盐之利,民间开始互市。群雄割据的时代,武器和战士才是称霸天下的必备,但工商之下的齐国居然也成就了霸业,名列〃春秋五霸〃。齐人以赳赳的气概建设了一个东方名都。从那个时候起,齐国的遗民们就在千年农业的国度里行商开市,延续商脉。     
  临淄之后的齐国对我来说几乎没有印象,就如同史籍之外的商人一样,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我不知道他们行商的行规、家族的生活、货物的流通,他们是如何在〃重农抑商〃的狭缝中作为一种奇怪的社会阶层存在的。这一切,都像迷一样。     
  北方的城     
  之前对周村的想象都来源于书本和那部叫《大染坊》的电视剧,但当我真正穿行在周村的时候,我的眼前有大片的包裹着的时光坠落,我知道自己的想象其实并不是本色的周村。     
  周村并不是一个真实意义上的村,〃寸〃〃木〃之地才是村,周村是一座城,在这里居住着30多万的人口。那些铅色的四合院,在透明质感的阳光下,显得宁静、古老而神秘。我想,〃周村〃这个名字的由来,除了我们能够想象的它是按照城邑的一般发展规律,即由一个小村子经过人口和经济的膨胀而成为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另外的可能是作为一种符号,〃周村〃这个名字没有被取代是因为它更能够让人对居住有一种温暖而依靠的感觉。     
  但周村确乎是一座城,一座北方的城。北中国的大地,几度桑田,几度牧场。几乎每个中国北方的城,都负载着沉重厚实的历史。在这片奔跑的大陆上,阡陌交通,人们在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中劳作并生生不息。早在公元前1500左右,周村这里就是於陵(於音:wu)侯国的故地,我们确乎可以知道的是,到了明末清初,周村就已经是重要的商业名镇,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一座城,坐落的北方的天空下,被尘土覆盖着,被风雪遮蔽着,青灰色的城墙,勾嵌着白色石浆,一块块青石在阳光里闪耀着银子的光芒。没有人洞见它的秘密。我穿行在那些棋盘似的小巷中,看见了精美的丝绸、黝黑的茶叶、文人的手指和商人的面孔,紧闭的大宅门,具体的木柱,那上面的裂痕以及显示可能存在的细节,我却无从探究。城,一个被城墙围绕的封闭空间,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今天,我只能以一个历史过客的身份,在残存的轮廓中守望。         
←虹←桥←书←吧←。  
第2节:回望的目光(2)       
  比如大街,这条兴盛于晚清的街道,全长1300多米。踏上大街的青石板;恍如隔世的感觉很浓,不知饱经沧桑的石板是否感到了流年逝世。曾几何时,丝绸、白银,白银、丝绸,如奔流不止的河水汇聚而来,又从周村流散至各地。现在,这些青石板被高尚的人平凡的人踩的光滑如鉴,只有两边的商号还在时光中继续着经营。印有商号名字的旗子在微白的房顶和偏黑的墙壁下,宛如云朵。     
  丝市街,全长730米,是当时山东蚕丝交易最繁盛的市场之一。据说,那时小商贩进店联系业务,可以享受一顿免费的午餐,而大的客户则可以长期在这里免费吃住。今天的丝市街依然可以从老街两侧斑驳的墙面上,隐约看到当年丝店留下的痕迹。看似不大的门面,走进去却是三进四进的四合院,大到客房、仓库、账房,小到接待室、马棚一应俱全。     
  银子街,是周村旱码头的〃华尔街〃,主要是一些经营银票业和典当行的商号聚居地,看起来比其他两街更加气派,因为两侧多是晋陕风格的高大瓦房。当年,晋陕商人在银票业中疯狂经营,那个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山西商人乔致庸甚至做着〃汇通天下〃的雄梦,事实证明,中国商人的魄力让他们能够肩负起那样的大事业,乔家的票号开遍了天下,在周村,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都有分号。     
  周村,这座城是一座建立在财富和梦想上的商城。它的街道无一列外的都以行业命名,除了上面的三条街道,还有绸市街、石灰市、棉花市街、鱼店街、油店街、油坊街、粮食市、水胶场、皮货市、水货市、铁器市、干草市、箔柴市、青菜市、米市、窑货市、木货市、小炭市、山果市、骡马市、蓝布市、腿带市、鞋袜市、估衣市、豆芽桥、大车馆、肴鸡门、东市场、西市场、羊坊胡同、水胡同、穿心店胡同、电话胡同、商埠街等,屈指数来,以专业市场命名的街道竟有36条以上。它们除了日常居住,最大的公用就是经营生意。可以想见当年,那些怀揣着各色梦想在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这里斗狠斗智,积聚财富。     
  银子的响声让这座城和城里的人渐渐迷惘了,他们被锦珠玉带的光芒震撼了,在乾隆时的才子徐文骧写的《周村镇赋》中,他把这种景象描绘成〃考海国之幅员,虽云齐关十二,稽於陵之名胜,终属神州一区。〃 但繁华不过是一种过程,一种逃避不了的过程,正如衰落。周村在经历过战乱、家国的荣辱之后,最终在历史面前平静下来,那些追逐忙乱的人们突然就消失在尘埃里。但人世的浮沉并没有消退这座城的光荣和梦想,在依稀可见的斑驳里,在很深很深的地方,藏着生命的某个片断,在雕刻的秘密里,一切的一切都难于辨认。     
  大街古商城:关于博物馆和民间记忆     
  第一眼看到的是大街牌坊,牌坊一定是有些年了,上面的花纹已经陈旧,斑斑驳驳的色彩已经看不出当年的艳丽。现在的大街已经完全是一个博物馆式的组群建筑,穿过大街牌坊,走进青瓦灰墙的街巷,店铺林立,只是没有了当初的繁华,黑底金字的老招牌孤独的看着三三两两的游人,发现水乡周庄的著名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称赞大街是〃中国活着的商业街市博物馆群〃。     
  在这个博物馆群里,我们可以看到丝绸博物馆、三益堂印刷展馆、商业文化展馆、花灯展馆、票号展馆、民俗展馆,还有许多建立在原先著名的老字号上的建筑群,整个大街的布局紧凑,几乎浓缩了周村千年以来的历史。但对于诸多曾经见证周村历史的人来说,他们记忆中的大街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是一条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大街。     
  在孩子们眼里,周村清晨青石板的街道上总是撒着清水,初夏的芙蓉树开满了粉色的小花,清甜的花香在清凉的空气中飘荡。茶铺中总是飘着茉莉花的香味儿,院子里的栀子花一开,满条街都是它的甜香,小时候那个专讲聊斋故事吓他们的老爷爷,他讲故事是有条件的,必须有人给他打扇,有人给他挠背才行,听完故事回家的孩子总是锐声尖叫着狂奔,那个鬼影却是不离左右。每年一度的花灯节,全城出动,父亲把孩子扛在肩上,小孩子们手里拿着串冰糖葫芦,每年都有一个老爷爷和老太太推磨子的花灯,每年的芯子上的小姑娘总是让那些在地面奔跑的孩子羡慕,而到了滂沱大雨时,下河街会被水淹没,水中飘来一只只西瓜,笸箩。         
◇欢◇迎◇访◇问◇。◇  
第3节:回望的目光(3)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做工的、打杂的、跑腿的的百姓们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去茶馆听说书。南下河有青山茶园,说书场坐北朝南,能容一百多人。北下河龙王庙西首有个小戏园,能容三四百人,主要经营唱小戏和曲艺。连升茶园在河南桥西头,能容二百多人,在茶园东边有两个秫秸棚,后来改为谢家茶园。东门外路南有杨家茶园,路北东首有张家茶园。 南下河兴隆街桥下路北有卜家茶园,桥北有同和书社。     
  在这诸多的书社茶园里面,聚集着最优秀的民间艺人。比如刘浩三,自幼练武、保镖,后来改说评书,文化虽说不深,说书却称内行。他以说武侠小说为主,如《三侠剑》、《五老剑侠图》等。因为他是行武出身,讲述武打场面是他的独到之处。那语言、那身段,一招一式处处到位。加上他那高瘦的身躯,蓝色的眼睛,参白的胡须,透着域外高人的风气。在常住周村的说书艺人中,他的收入是比较多的,最高的时候一天挣的钱可买二亩地。通常收入往往一天大半面袋铜子,得由他徒弟扛着送回家。     
  曹桂兰,莱芜人,自幼学唱西河大鼓,和乐陵的徐连奎搭档,徐连奎弹单弦。主要书目有《杨家将》、《呼家将》等。此女子年青貌美,潇洒大方,书路是正宗的江湖口传派。塑造人物性格鲜明,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动听。因她平易近人,演唱不做作,收钱不刻薄,深受周村观众喜爱。     
  还有一个说书的,那就是磁窑的瞎子王子文,他自拉自唱,用腿打板,那个时候,许多人涌入兴隆桥边,听瞎子唱河南坠琴《薛刚反唐》,瞎子的板一打,众声轰鸣,叫好的一大片。     
  在大街上游走的贩夫走卒、卖香烟的、看万花筒的、拉洋车的、卖笑的青楼女子如今都消失在博物馆的墙壁上,这些三教九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