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旗照相馆 >

第15部分

红旗照相馆-第15部分

小说: 红旗照相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距离进行拍摄,这样完全可以避免画面上的某些缺点。“所以,我认为摆布是没有必要的。”
  发言者提出,“对政治有利”就可以组织加工,甚至摆布。他举例说,拍摄群众反对美国入侵黎巴嫩的场面时,如果当时大家站得很分散的话,就有必要组织大家站拢一些。谢汉俊分析说,记者采访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因为记者在采访之前,就主观地设想场面,而不是从观察、分析出发,决定如何报道。
  谢汉俊承认报道这样的时间事件“是很重要的”,但他建议,报道这样的事件,不一定要拍大场面。他记得一位记者拍摄北京群众在英国代办处门前抗议英国武装干涉约旦,画面是一个代办处人员蹲在地上捡抗议书,这就是“一张未经摆布的非常生动的照片”。
  进行发言总结时,谢汉俊再一次表明“我认为组织加工和摆布都是不好的,也是不必要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办公室里的庄学本
1949年,年届四旬的庄学本已不再是那个形单影只、独自一人闯进被诬称为“吃人野番”——果洛藏族的25岁青年、《羌戎考察记》的作者。① 这一年,他有了公职,来到北京,进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加新政权的民族工作,并先后受到毛泽东、朱德等最高领导的接见。随后成为新政权创办杂志中的一位编辑部负责人。
  接下来的1950年至1952年间,庄学本仍然不时奔波在各个民族地区采访、拍摄,他先前的工作并没有因为政权更迭而中断。相反,两年间,他先后到过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和北方的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西南、东北,庄学本所跨地域之广,这是他以前所没有的。
  数不尽的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亲爱的兄弟民族和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在旅途中使我尽情饱览,增加了许多知识,同时也使我感到祖国的伟大自豪。
  尤其使我感到兴奋无比的是,时代在这些年月里已经起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时代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平等和幸福。当反动统治刚被推翻,旧的民族压迫的锁链刚被砍断,中央人民政府就派出了中央访问团到各民族地区去慰问,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各族人民都感激涕零地说出了心里话:“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这,又何尝不是投入新生政权怀抱的庄学本自己的心里话呢!
  此时,庄学本出行,再也不用为生命安全与生计担忧了。相反,作为中央访问团的成员,庄学本的身份、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拥有了以前不曾有过的保障与地位。再次到访民族地区时,他要承担的角色是访贫问苦、调查情况的官员;新政权形势、政策的宣传员;接待人与被调查者自然也会把他当作随着访问团而来的官员,而不是先前那个只身进入他人生活领地的观察者。
  作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民族工作的重大举措,中央访问团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对全国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切关怀,宣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密切中央人民政府与各民族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
  访问团的使命,是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对各少数民族在解放前所遭受的痛苦,致以深切的慰问,同时宣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
  参与其间的庄学本,是为自己角色的转换——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欣喜不已,还是不时想起自己孤身一人时的自由呢?
  往后几年,庄学本更是马不停蹄,以官方代表的身份走访各地。
  1952年广西桂西壮族自治州成立,庄学本再次访问了金秀大瑶山、融水大苗山。1953年去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4年去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采访了蒙古、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1958年重访了四川羌族地区。1962年参加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的庆祝活动。
  庄学本称自己“旧地重游,变化万千”。那个曾经的青年探访者,已翻开了自己人生的又一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谦逊的自省者
被人以“同志”相称的庄学本,1949年底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1951年开始,在新成立的中央民委参事室画刊组任组长,主持《人民画报》少数民族文字版的文字编写及“副册”民族版的出版。1951年4月,以汉、蒙古、藏、维吾尔四种文字,开始编辑出版《人民画报》“副册”(民族版)。“副册”报道的主题是有关少数民族方面的重要新闻,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附夹在相关的《人民画报》民族文字版中发行。“副册”为8开共8面,黑白凹印加单色套印印刷。1953年8月又增加了朝鲜文版。“副册”虽然篇幅有限,内容也不太丰富,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能有以图片为主形象地反映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出版物,却反响强烈。编辑部内事无巨细,庄学本与同事江伟珉、马鼐辉,及后来调入的林国志一道,合力完成了采、编、设计工作。
  1954年为适应新形势,由中央民委副主任、民族出版社社长萨空了倡议,中央民委向出版总署报批,总署于1954年4月正式同意由民族出版社从1955年1月起创办《民族画报》。同时,《人民画报》“副册”自1955年1月停刊。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我国第一本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宗旨的大型画报《民族画报》按时问世。办刊经费由政府拨专款予以补贴。
  “《民族画报》创刊初期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照片中,站在后排、身材修长的庄学本面带微笑,鼻梁上架着眼镜,俨然一个大家庭中敦厚、淡定的长子,再也没有当年的漂泊容颜。革命大家庭给他带来了安定。
  《民族画报》历届领导班子名录这样记述:
  1955年2月—1958年3月编辑部副主任庄学本
  1958年4月—1964年编辑部副主任郝纯一、庄学本
  1964—1979年6月编辑部副主任郝纯一、林扬、庄学本
  有关单位体制内庄学本工作生活状况,相关媒体仅有这样简略的记述:
  《民族画报》创刊后,庄学本作为编辑部副主任,负责主持画集的编辑出版,间或外出采访。其间,他还完成了“养獐取麝”的科学研究工作,后获卫生部颁奖。
  一位被后来的“发现者”称之为“摄影大师”的庄学本,以“养獐取麝”——这项科学研究工作获奖,作为自己人生的成就,被记录下来。
  1957年,庄学本是如何认识自己影像价值的呢?他的那些陈年旧影与主流价值取向到底有无差距呢?那一年,中国摄影学会为他举办了个人影展,他在《写在个人影展之前——用摄影机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一文中以谦逊的语调,道出了自己的困境:
  中国摄影学会要我举办一次个人影展,当时未经深思就接受了。
  但在选择照片时不免又感到为难,因为学会要求展出的图片应该是在摄影艺术上比较成功的作品,而我过去在摄影时往往是随手拈来的一些记录性的照片,对艺术上很少下过工夫。所以在展出图片的选择上,不得不降低了艺术标准而多照顾一些民族特点,但在民族一面要求,又显得材料零零星星,遗漏了许多重要的内容。
  虽然“受到重视”,得以在中国摄影学会主持下举办20世纪50年代难得一见的“个人影展”,但此刻,办公室内身着规规矩矩中山装的庄学本还是敏感地体悟到,自己年轻时代拍下的那些老照片,与新政权下的影像诉求已经有了不少距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以俄为师的神话
1957年,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前夕,新华社摄影部袁苓撰文《向苏联摄影记者学习》,回忆起自己1955年作为“自己人”在塔斯社摄影部学习、工作的经历。②
  这篇回忆文章出自“反右”高潮阶段,“我国人民以万分欢欣鼓舞的心情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之际,自然会有不少应时之语。新闻界人士在向苏联学习方面,也经历了从1949年到1955年间一个时期内对苏联经验全盘接收,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所引发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震荡,及以1956年7月以后《人民日报》为首的新闻工作改革期间,新闻界在某些方面对苏联经验的质疑,甚至全盘否定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与受益方面,出现了短暂的“回归”——主张学习1949前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①
  此时,借纪念十月革命之机,重新提出“在新闻战线上,在中苏兄弟间”,再次肯定新闻界向苏联学习的经验,自然面对的是比之前些年更为复杂的语境与心态。在新闻摄影界,面对苏联这一“他者”,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的全盘模仿,到意识形态方面因时局变化而出现的反复,几年来,也颇多变局。纵然如此,袁苓还是对苏联新闻摄影做了“一边倒”的热情礼赞与全盘肯定。而袁苓的个人经历与这篇文章本身都可看作承载这一问题的“标本”之一种。
  除了个人在塔斯社学习期间所感受到的“赤诚友谊”外,袁苓还再一次温习了塔斯社走“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有益经验。
  在我们访问塔斯社摄影部的时候,摄影部的领导人明确地指出,新闻摄影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部分,列宁办报的原则(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是国家通讯社的原则,其中包括摄影部。他们说:“我们从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事实,来动员人民完成党和政府的决议和他们的任务。我们发出的照片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说它要明确地向读者表现什么,号召读者做什么,对读者有什么教育意义,告诉读者新的东西。”
  袁苓认为,我们与塔斯社在强调新闻报道必须服从*的要求,要对人民群众有指导性,这样的“根本原则”问题上是一致的。而“右派”分子说我们强调从政治要求出发,就是不顾摄影的特点的“主观主义”;并说用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来要求新闻摄影是“教条主义”。很显然,他们是从根本上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
  在此问题上,袁苓理解的“塔斯社经验告诉我们”:摄影记者不仅要正确挑选事实,而且在选择场面和时机的时候,在开镜头之前,也要正确判断所选择的每一具体场面或情节是不是最精彩的,会给读者什么影响。
  照片的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也是塔斯社新闻摄影工作的一个原则。摄影部的领导经常提醒记者,作为摄影机构,所作的报道是摄影报道,所以稿件的形式应该看作重要的问题。一张好照片应该主题是好的,摄影技术是好的,而且构图是成功的。但同时他们也反对摄影记者在形式上玩弄技巧、哗众取宠。在此,袁苓看到了政治原则之外的、新闻摄影“专业性”的一面,并反思了自己过去在这方面存在的“两种相反的毛病”。
  袁苓所指的“两种相反的毛病”,也正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新闻摄影界在“内容与形式”问题上纠缠不清的两难论题。按照他的现身说法,一是拍摄过程简单化,潦潦草草,有单纯记录的气息。这种照片被批评者诟病为“自然主义”。另一种状况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