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

第34部分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34部分

小说: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臣主政以来,惟思先祖之英烈,不敢稍有懈怠。”
  李渊挥挥手,说道:“罢了,二郎。
  你的能耐我知道,今后如何理国,其实不用我多说。
  嗯,眼下倒有一件事儿,我已想过多次,该是办一办的时候了。”
  “父皇交办的事儿,儿臣定当遵循。”
  “你一心奉孝,一直不同意到太极殿理政,为父很感激你的这番孝心。
  可那东宫毕竟窄狭,须知大国之朝要显威仪,你该是搬过来的时候了。”
  李世民即位之后,李渊多次要求搬出太极宫让李世民移入。
  李世民思来想去,觉得将李渊撵出去,天下之人定会说自己太性急,便执意不肯。
  事情就这样耽搁了下来,一晃已经二年有余。
  李渊今日旧话重提,李世民当然不会答应。
  他恳切说道:“父皇,您为太上皇理应居于此殿。
  东宫虽小亦有腾挪之地,儿子觉得很好。
  且父皇居此,儿子可就近时时来问询,很是方便,以不动为好。”
  李渊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知道你的心思,然我在这里又住了二年有余,已经顾了各方的颜面,你不用再争了。
  我名为太上皇,其实为一乡间老翁而已,日日居于此深宫之中,感觉很郁闷。
  我想好了一个地方,就是家乡武功县的庆善宫。
  我想到那里居住,可以自由自在,又有乡间野趣,强似这里百倍。
  对了,我上次嘱咐你修缮一番,现在已经完工了吗?”    “儿子已经遵嘱备好木料,正在修缮的时候,被魏征发现。
  他谏现在不宜大动土木,事情就停了下来。”
  “这个该死的魏征,我的家事还要他来伸手管吗?”
  

太极殿日勉群臣 风陵渡夜访旅客(3)
就是庆善宫已修缮完好,李世民也不会让李渊去住的。
  事情很明白,自己当了皇帝,却让老子离开京城到乡间居住,传至天下不知人们又会说什么。
  他还有更深的一层考虑,就是自己取得皇位并非靠正道,万一有人到庆善宫控制李渊来反对自己,则天下人不明所以,那是很麻烦的事情。
  想到这里,李世民安慰道:“魏征所谏亦有道理,眼下之势,确实不宜大动土木。
  父皇,您多次说过,要安定天下,务以隋炀帝之行为鉴戒。
  这样吧,待过些日子,等到年成好的时候,儿子在宫城以北专为父皇起造新宫殿,可名为永安宫,届时请父皇动迁入住。”
  李渊认为时间太长,坚决不同意,他思索一下说道:“二郎,你搬入了东宫,弘义宫就空了下来。
  那处宅子新修不久,还是你攻下洛阳后我专为你起造的。
  嗯,就这样吧,我克日搬入弘义宫居住,你不可再拦阻。”
  李世民见李渊意志坚定,只好答应。
  李世民临行之时,李渊唤住了他,说道:“二郎,我听说裴寂因犯事儿出京。
  按说此事我不宜再问,然我好念旧情,你是知道的。
  我们李家取得天下,裴寂功不可没。
  若其罪恶不大,给他留条活路最好。”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父皇的心意,儿子明白。
  那裴寂近来在京闲极生事,让他出京只是稍作惩戒。
  待过上一段时间,儿子自会召他回京的。”
  后来裴寂被流放静州时,李世民想起了李渊的嘱咐,果然没有食言,召裴寂返京居住。
  惜裴寂当时正带领家仆抵挡山贼,诏书还在路上行走的时候,他已被击伤而不治身死,无福缘返京养老。
  李渊再也未能和裴寂见面。
  二人友情深重,志趣相投,李渊曾经说过他们要生前同安乐,死后坟墓相伴,因为玄武门之变,这句话成为空言。
  李渊此后居于深宫郁郁不乐,每每想起裴寂不免长吁短叹,着实为一件极大的遗憾之事。
  李世民回东宫后即召殿中监,让他立即安排修缮弘义宫。
  他以前碍于名声,不肯马上将李渊迁出太极宫,怕有人说自己的闲话。
  其实心中也想早日到太极殿理政,因为东宫毕竟显得窄狭。
  他对殿中监说道:“弘义宫修缮之后,可更名为大安宫,以示奉养太上皇之意。
  朕以前在那里居住过,知道其宫室规模与太上皇的规制不合。
  此为权宜之计,长远来说,须另择地为太上皇营造新宫。
  朕想好了,可在宫城之东北建设永安宫,那里地势较高,气候适宜,最适合太上皇居住。
  只是现在国库空虚,一时无力建造,可数年后再动工,但你们现在就要着手绘制宫殿图样。”
  殿中监唯唯答应。
  李世民接着说道:“太上皇迁出宫城之后,原太极宫内不得增加一砖一瓦,将之清扫一番即可。
  如今国家正是困顿之时,为太上皇修缮宫室,别人会说这是朕的孝心。
  若再对太极宫修缮一番,即是奢费了。”
  过了一个月,李渊搬出宫城迁入大安宫。
  李世民令袁天纲择良辰吉时,以选定迁入太极宫的时辰。
  袁天纲欲按礼仪准备一次隆重的庆典,李世民不许,说道:“仅仅换一个宫殿行朝会之事,要那么多的虚礼干吗?只要选好时辰,其他的就不要备了。”
  是日朝会之前,文武官员静静地在待漏院等候。
  既而良辰已到,他们按班谒见。
  太极殿较之东宫毕竟阔大许多,就见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分文、武两方站列,其中又按班序排列为一品班、二品班、三品班、四品班、五品班。
  即使如此站列,殿内并不显得拥挤,场面疏密有度。
  这时,李世民入殿升入御座,百官依序开始奏事。
  

太极殿日勉群臣 风陵渡夜访旅客(4)
待奏事完毕,场内一时出现了静寂。
  李世民眼望群臣,缓缓说道:“朕今日与众卿一起到此殿议事,按说也很寻常。
  然朕到了一个新环境,就想有所变革。
  算来朕即位,已二年有余,每每朝会之时,皆按规定班序及仪制理政。
  朕一开始还觉得新鲜,现在却感到有些乏味了。”
  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皇上今日为何说出这般话。
  要知道朝会是最严肃的场面,难道他要日日变换花样不成?    李世民的御座左前案上,一般会放着两摞纸套:一摞是朝廷欲颁布的诏制,一摞是臣下的奏章。
  李世民立起身来走到案前,顺手翻了一下,然后问道:“玄龄,记得旧制中有‘五花判事’一说,是不是?”
  房玄龄出班答道:“是。”
  遂将“五花判事”的内容说了一遍。
  原来前朝中为防止诏令中的漏洞,诏敕由中书省拟好之后,由六名中书舍人先行阅读,他们各执其见,将其意见杂署于其上,即名之为“五花判事”。
  其后,再由中书令和中书侍郎会审,交由门下省审查。
  诏敕到了门下省,由其给事中和黄门侍郎驳正之,再返回中书省修改。
  如此,可以保证诏敕比较慎密。
  李世民点点头,唤出温彦博和王?道:“中书省和门下省最近行文,是否按‘五花判事’之原则来匡行?”
  温彦博答道:“陛下,中书省每起草一道诏敕,门下省皆认真驳正,臣等不敢有任何偏差。”
  李世民冷笑道:“什么行驳正之事?朕为何就没有任何听闻呢?中书省和门下省皆是机要之司,若诏敕有不便者,须据理论执。
  然二年之间,你们中书省起草诏敕后,门下省仅是依例看一遍即退回,顶多改上几字,这是行驳正之事吗?哼,若让你们仅仅起草一道文书,朕随便从太学中挑选数人即成,何必还要苦苦择贤任才呢?”
  李世民这番疾言厉色,吓得群臣不敢吭声。
  温彦博和王?低着头,心里想不通李世民缘何今日没来由地发火。
  魏征现为秘书监,隐隐地明白李世民发火的原因。
  原来有一日李世民对他感叹道:“众人做事,往往时间一长,就会依照惯性行事,不想再增添新意。
  若使新政能见成绩,须日日出新,方有结果啊。”
  魏征答道:“陛下所虑极是。
  众人勤勉办事,是为政基础,若使他们常常推陈出新,还要陛下在其身后猛击一掌。”
  李世民说道:“惰性使然,像朕也想日日找些乐子,这样最是轻松,可是天下并未摆脱困苦的局面,确不可掉以轻心。”
  魏征猜测,李世民今日的此番作为,无非想借机会勉励众人一番。
  果然,李世民将矛头直接指向温彦博:“中书省为机要之司,每出一诏敕皆事关天下。
  温卿,中书省设立那么多人不是用来摆设的。
  像六名中书舍人,皆是千中选一的能才,让他们对一事发出一种声音,非朕本意。
  朕多次说过,以一人之能决天下之务,错谬居多。
  你要让中书舍人不受旁人干扰,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才是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五花判事’虽是古制,毕竟是前人的经验,不能轻易弃之。
  从今日开始,要恢复‘五花判事’之制。”
  温彦博今日进入太极殿,本来一团高兴,不曾想当了一回靶子,有点惊慌失措,他镇静了一下说道:“臣遵旨。
  中书省今后每拟诏敕,定当按‘五花判事’原则办理,努力使诏敕完备无漏洞。”
  “这样就好。
  诏敕拟发之前,中书省及门下省可以充分修改,将诸事想细做细,不得有任何疏漏。
  今后再授任中书舍人等职时,人员来源不能拘于文笔好的书生,最好是有着中央与地方理政经验之人。
  

太极殿日勉群臣 风陵渡夜访旅客(5)
这样,他们对所拟诏敕的施行会有实际经验,不至于望文生义与实际脱节,便于尚书省进行操作。
  玄龄、如晦,诏敕既成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须不折不扣地施行,你们要谨记此节。”
  房玄龄和杜如晦躬身领旨。
  李世民让温彦博、王?、房玄龄、杜如晦退回班中,转对众官说:“朕即位之初,诏百官可以上疏言事,当时众卿纷竞上疏,蔚为大观。
  朕每书必读,并将重要者粘于殿内照壁上,以备不忘。
  朕之心力有限,若想大治天下,须靠众卿一起努力。
  上疏中所言之事,皆是衷心所言且切中利弊,朕依此改正,果然收到效果。
  然今年以来,众卿上疏渐少,查殿内照壁上所粘之书,所剩无几。
  众卿,想是你们居官之累,近来没有闲暇时间再上疏了吧?”
  群臣皆听出了李世民话中的揶揄之意,殿内一时静寂,无人敢接腔。
  李世民立起身来,在御台上来回踱步,然后说道:“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明白此节,才虚心纳谏,极力鼓励众卿尽情极谏。
  朕有此胸怀,则你们能否举谏言,就看你们是否勤奋。
  朕以为,近来上疏不多,缘于众卿以为现在诸事渐顺,因而懈怠。
  魏卿,是不是这样?”
  魏征出班奏道:“陛下今入太极殿对臣下的训诫,臣以为很有必要。
  陛下多次说过要居安思危,则臣下在办好自己事儿的同时,更要查时政之缺失,随时举谏。
  如此,才能提高办事之效率,并能实现清明之政治。
  至于陛下说臣下懈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