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

第26部分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第26部分

小说: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永图对中国制造业前景是很有信心的。在谈到中国加入WTO对新加坡带来的商机时,龙永图说,如果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成为世界的大工厂,新加坡就可以成为替这个大工厂培训工程师、技术工人和专业经理的重要基地。
根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官员2001年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这里所谓“中产阶层”指的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9月份公布的《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万元。
3、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模式写真
十年前,张和孙夫妇俩都是###的工作人员。孙已经是母亲,拥有法国文学文凭。她回忆说:“那时我们每人每月挣500法郎,这个工资水平在当时是比较高的。单位给我们分了一套小二居住房,位置在二环以内。张的父母以及我们的儿子张军(当时他17岁)同我们住在一起。”当时,每个星期六,张和孙都必须在单位里参加政治学习,星期日则做家务。她接着说:“当时,国营商店的货架上常常是空的。我们与同住一层的邻居共用一个煤气灶做饭。”他们吃得很简单:米饭(吃得很多)、肥肉和大白菜,夏天则常吃西瓜。
张则以一种调皮的神气说:“1992年夏天,一个同事劝我下海。我们搞起了房地产生意,生意做得还不错!”他自豪地指了指他宽敞的厨房,里面有一个微波炉,一个冰箱和一台洗衣机。1999年,他花相当于70万法郎的现金在北京四环的一个小区买了一套住房。
民营企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起步,孙受雇于北京的一家法国企业,每月挣万法郎。1993年,夫妻俩向移居美国的张的哥哥借了一些钱,把儿子张军送到巴黎上大学。张军结束学业后已受雇于一家法国银行,每月工资万法郎。
这时,一个姑娘从浴室里伸出头来。她是这家的保姆,来自安徽的一个贫穷乡村。每个星期六上午,孙开车(她去年花10万法郎买的一辆武汉产的雪铁龙牌汽车)带保姆到大商场买东西。
张和孙虽然还远不能代表那些受益于经济转型时期致富的亿中国人,但他们的经历却可以充分说明中国新中产阶层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方式。据报告,中国的中产阶层到2005年将达2亿人。美国麦金西环球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则估计,在这2亿人中,有3000万人(这部分人被称为新的中产阶层,其人数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加)已经有了自己的房产。中国的这个中产阶层对外国企业(特别是外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很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拥有大笔储蓄。像张和孙这样的中产阶层分子已占中国人口的15%。他们善于利用中国经济改革的机会,对政府进行的改革持支持态度。现在,他们开始享受生活的乐趣。
48岁的孙现在很注意自己的外表。她参加了一个体育俱乐部,并且每星期五晚上都要上发廊。她还喜欢去做很时髦的脚部按摩。星期六下午,她带着公公婆婆到市中心购物。公公婆婆则常常利用这个机会到商场底层的小剧院边喝茶边听戏。有时,孙还通过移动电话同儿子联系在一家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见面。
星期六晚上,张和孙同朋友们上饭馆。北京的饭馆里有各种菜肴,多得简直不知该怎样挑选。在东直门的一条街上,饭馆都是通宵营业。张军有时开车带着他们到一个朋友开的云南餐厅用餐。那里的装饰很有特色,简直使人感到是在纽约或巴黎。
这一家人有时还到电影院里去打发晚上的时光,或者是回家看DVD。张军更喜欢同自己的朋友们外出,例如到三里屯的酒吧去消遣。北京第一家咖啡馆开于1994年。现在,中国所有的大城市都有“酒吧街”。最近两年来,北京郊区的饭店越来越多。数以千计的家庭开始到郊区农村租房甚至买房,作为家里的第二住处。
张和孙打算在明年同儿子到欧洲旅游。他们将先到巴黎,然后到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2000年,有300万中国人就是这样出国度假的。他们喜欢去的地方是东南亚国家、欧洲和美国。两年前,张和孙已利用假期在国内旅游过。2001年5月1日休假时,中国有6000万人外出旅游,消费了180亿法郎!这真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4、中产阶层话语空间的建立与扩张
90年代前后,文化市场上流行的阅读刊物还是《大众电影》、《电影世界》、《中外电视》以及《现代服装》、《上海服饰》、《健美》等消闲初级阶段的大众刊物,阅读的等级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在90年代初期,在具有“民间性”的图书发行渠道———“书摊”上,却赫然摆上了印制极其精美的“10元刊”:“10元刊,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称谓,专指那些售价在10元上下,以城市白领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刊物。国际流行的16开本加进口铜版纸加精美的封面设计,使这些刊物在书摊上显出鹤立鸡群的贵族气派。”这些“贵族刊物”是指《世界时装之苑》、《时尚》、《现代画报》、《精品》、《今日名流》、《世界都市》等。现在这些刊物的售价已在20元左右,品种还要加上《瑞丽》、《新娘》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昂贵的刊物起始于极具民间意味的“书摊”。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说:“类似杂志在其问世之初,其定价之高昂,超过了大部分书摊光顾者的消费能力,但它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成功流行。这固然说明中国社会首先表现在消费上的分化或曰分层已开始发生,但它同时透露了一个有趣的信息:那些并不属于类似杂志的预期读者亦间或成为类似刊物的购买者,因为甚至其包装形态,已然负载着未来生活的构想,而先后致富则是指称这种未来想象的信念式表达。于是,类似杂志便以超前的、展示与指导者的角色进入了我们的文化视野。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类似刊物的后继者创刊伊始,便安居在它们应有的位置:星级宾馆的大堂或豪华商城的图书精品屋中。此时,消费的分层伴随着社会分化已开始清晰并稳定。”
这些白领杂志也可以称为“中产阶层”杂志。自这些杂志的登场开始,中产阶层的话语空间得以建立;当这些杂志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中坚并迅速流行的时候,也就是中产阶层话语实现了扩张的时候。因此,这些杂志作为文化符号,是这一阶层文化的陈情者和代言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创刊于1993年8月8日的《时尚》杂志。在近10年的时间里,《时尚》因其捷足先登和明确的中产阶层定位,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层标志性的杂志。因其是国家旅游局的下属刊物,在创刊时还是把持着审慎的低调。在“主编寄语”中,刊物表达了如下的观念和办刊理念: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越来真切地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时尚的感觉。
时尚不是随波逐流的时髦,不是浅层次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时尚是一种文化,一种品位,是富于深刻内涵的社会现象。
时尚不是盲目的消费,当然更不是荒唐的挥霍;时尚是价值的实现,是修养的外化,是消费领域足以折射人的素质的全方位的关照。
作为旅游消费杂志,《时尚》将反映海内外最新潮流,引导人们在吃、住、行、游、购、娱这现代旅游“六要素”中的种种文明消费,成为实用指南。
《时尚》杂志是生机勃勃的最新流行通讯,她将为目前快速扩展的白领阶层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新的职业、新的挑战、新的体验,愿每一位时代青年跟随时代生活的步伐,享受美好的人生。
《时尚》是时代风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冲击,侧重于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
《时尚》杂志确实实现了它引导消费和时代风尚的初衷。翻阅10年来的《时尚》杂志,标榜中产阶层的消费趣味是《时尚》一以贯之的追求。在创刊号上,“白领丽人的生活观”、“时装”、“美容”、“精品长廊”、“时尚购物”、“美食”等栏目,是它的主打栏目。在90年代初期,这种初级阶段的消费引导,恰如《时尚》杂志一样构成了中产阶层的身份标志,同时又与方兴未艾的商业主流意识形态不谋而合。这样,《时尚》不仅在那个时代得风气之先,而且又因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期而遇而获得了合法性。
在《时尚先生》专刊的创刊号上,它的第一句话是:“《时尚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关注世界潮流、讲究生活品位的现代男人。”但这位“时尚先生”的品位却是严格地锁定在“王府饭店名品专营店”里。那里有专卖英国著名的男装及服饰、有法国名牌Celine、有意大利Magli名牌皮鞋、手袋、有范思哲服装店、有路易·威登精品店,当然还有大卫杜夫雪茄店,专营瑞士公司生产的雪茄烟、烟斗、香水和领带等。因此,“时尚先生”的品位,就是在想象性的消费中来确立自己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这种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是建立在符号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建立在物品或财富本身之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差异之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潜消费或隐性消费的悖论,即名誉过度区分的悖论,这种过度区分不在通过张扬的方式(即维布伦所说的惹人注目的方式)来自我夸耀,而是通过审慎、分析和删选的方式,这种过度区分从来只是一种富余的奢侈、一种走到了张扬反面的张扬的赘生物,因而只是一种更加微妙的差异。”
在《时尚》1996年第3期上,一位男装设计总监阐释了中产阶层的男装哲学:少而精。他的要求是:西装至少要有10套;便装:春夏秋冬至少各有1件夹克衫或取代西装的短外衣,再为假期准备2件色彩活跃、时髦又舒适的便装;裤子:4季各有4条常规颜色的正装西裤,条绒、帆布等质地的休闲裤至少2条;衬衣和领带:从不嫌多。至少要有7条领带,其中两条是一流品牌,还要准备1—2条领结,2—4条丝巾,要有一打衬衣;此外,还要准备符合中产阶层身份的外套、运动衣、鞋、袜、内衣、手帕、配饰、以及皮具。
这些表面的、装饰性的符号,如果说是中产阶层文化为自己确立的“品位”的话,那么,在中国这类“中产阶层”大概已经所剩无几。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的全套设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在经历了1000年的清教传统之后,对它作为身体和性解放符号的重新发现,它(特别是女性身体,应该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还有,中产阶层的符号性“体面”不仅仅体现于外部不甚张扬的夸张中,男人以“体魄”为中心,女人以“美”为中心的文化信仰,是中产阶层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