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上部) >

第12部分

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上部)-第12部分

小说: 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上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定:各路部队于二月二十一日分别由各自集结地同时出发,三月二日中路左右翼两军会合于二道关,又名尚间崖,然后,四路大军以炮声为号,齐头并进攻击赫图阿拉。
  当时,据说是为了在心理上起到恐吓的作用,大明军队号称四十七万,并且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保密工作,致使努尔哈赤对明军在行军路线、行军时间、部队统帅人选等方面了如指掌。因此,当杜松所率领的中路左翼大军,从沈阳出发,沿浑河河谷经抚顺进入苏子河河谷时,努尔哈赤已经知道这是一支号称八万、实则三万的部队,于是,努尔哈赤调动全部六万八旗部队,将第一次打击对准了杜松所部。
  

战争真的开始了(9)
三月一日,杜松于漫天大雪之中,饮酒赏雪,并大醉。然后乘酒兴渡过寒冷刺骨的冰河,导致携带辎重的大部队没能过河。杜松遂兵分两路,大部队留在河对岸萨尔浒山下,扎下大营;渡过河去的一部分部队由他亲自率领,前去仰攻界凡山上的吉林崖。当日晨,努尔哈赤率军由兴京—赫图阿拉出发,下午到达萨尔浒山以东、界凡山以南地区,将杜松的两支部队从中间隔开,使双方的联系完全中断。然后,努尔哈赤也兵分两路,一路为六旗兵马,约四万五千人,前去攻打萨尔浒山下约两万人的明军大营;另一路为两旗兵马,前去吉林崖增援,夹攻杜松率领的部队。是时,雨雪交加,明军携带的枪炮火器受潮后无法使用,在八旗铁骑的攻击下,大败。入夜时分,萨尔浒山下的大营已经全军覆没,努尔哈赤随即将得胜后的六旗兵马全部调到界凡山下,围攻杜松所部。杜松率军拼死激战,终于多处负伤后,力战一夜而死。大明中路左翼军就此全军覆灭。
  同是三月一日,大明北路军马林所部已经到达尚间崖。他下令兵分三路,成品字型扎下营盘,以便互为犄角。三个营地相互间隔约三、四华里。当日入夜,马林的侦察兵报告他,杜松正在相隔十五六里地的吉林崖苦战,马林没有前去救援,只是下令各营严密防守,由此,直到杜松全军覆灭。
  三月二日,努尔哈赤率得胜之师来到尚间崖下。他先割断了马林大营与一个犄角的联系,然后倾力攻打这个犄角。最后的结果是:这三个本来应该相互呼应、相互支援的犄角,不光是不支援友邻部队,他们自己相互之间也是谁也不呼应谁,谁也不支援谁,最后,自然被努尔哈赤一个一个地各个击破。与这一路大军同时行动的叶赫部一万五千兵马,则根本没有投入战斗,马林所部全军覆灭后,这一万五千兵马悄悄离开前线,回家了。
  当晚,努尔哈赤收拢大军回到界凡山,得到侦察兵报告,知道刘纟廷所部之南路军已经到达桓仁,而李如柏所部之中路右翼军也到达虎栏。努尔哈赤立即命几员重要将领星夜驰回兴京—赫图阿拉,以便防守大本营。
  此时,明朝四路大军的最高统帅部并没有随着部队的前进而前移,最高统帅留在沈阳,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指挥协调大军行动。导致四路大军之间既不能互相联系,更不能协调行动。当时,努尔哈赤的全部主力部队都在战场上,兴京—赫图阿拉的大本营里只有不到四千兵马在守卫。在杜松、马林与努尔哈赤苦斗时,刘纟廷和李如柏若能够对赫图阿拉发起攻击的话,后来的结果如何就很难说了。结果,直到三月二日夜里,杜松与马林两路大军已经全军覆灭了,刘纟廷和李如柏还完全不知道友邻部队的命运,他们还在各自的位置上,安心等待攻城的信号——炮声呢。
  三月三日,努尔哈赤下令杀牛宰羊犒劳部队。
  三月四日午时,经过一昼夜休整后集结起来的八旗军,与刘纟廷部在赫图阿拉城外的阿布达里山冈上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了一个下午和整个夜晚,到第二天凌晨,即三月五日早晨,刘纟廷及其部下将士大部战死。跟在明军后面的朝鲜部队,则在目睹明军全军覆灭的惨状后,放下武器,全军投降了努尔哈赤。
  而李如柏则停留在虎栏。他既没有到达指定位置,没有按照炮声的信号前去攻城,也不去支援苦战中的刘纟廷,他只是停留在虎栏,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想干什么。有一种说法,说是从努尔哈赤向明军发起第一波攻击时开始,挡在李如柏大军前面的,就只有二十名努尔哈赤的骑兵。而率领数万大军的李如柏始终没有突破这二十个骑兵组成的防线,始终没有前往赫图阿拉城下,直到从最高统帅那儿接到撤军的命令为止。而努尔哈赤似乎也从来没有准备要攻击李如柏,只是在李如柏撤退时,象征性地追杀了一回。双方默契的程度之高,实在不能不令人怀疑其中必有蹊跷。
  战场上实际发生的状况也印证了誓师大会上不好的预感:冷兵器时代,头盔的作用可能比今天的钢盔要大得多。有记载说,有一路大军主帅是一位凶猛的著名战将,谁知,他从兵器库中领到的头盔已经锈蚀,结果,激战中,被敌军一箭洞穿。一路大军主帅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当即身亡。
   。 想看书来

战争真的开始了(10)
这就是在晚明前清历史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萨尔浒大会战。
  战后,明清双方的战略态势完全逆转。努尔哈赤占据了战略主动地位,大明帝国进入全面防守。
  就此,不再需要更高一点儿智商,普天下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战争真的开始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夺取广宁(1)
公元1622年即大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出兵进逼大明辽东总兵府所在地广宁,即今日辽宁省北镇市所在地。
  人们习惯上认为,萨尔浒之战导致了大明帝国与后金之间战略态势的完全逆转。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战后,努尔哈赤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得到了一切可能中他想要的最好结果,完全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八旗铁骑如狂飙般横扫辽左,天下为之震撼。
  大明帝国从此处于艰辛的堵截防守之中。
  而帝国最高决策层的混乱,则在这场战争之后变得更加严重。
  与前线战事比较起来,他们更看重权力争斗中的利益格局。是否对国家有利,变得不再重要,是非、对错于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排除在决策者们的考虑之外。怎样做对自己更有利,是否是自己人,日益成为他们进行重大国是判断和决策时最为优先考量的指标。
  这种情形,势必使战争最前线的艰辛变得更加苦不堪言,常常使这个民族中最优秀分子的数年心血,在一念之间或者一夜之间毁于一旦。
  翻检中国历史,我们知道,这已经是常见的、典型的乱世之征兆。
  如果说,萨尔浒大战对于辽东局势具有重大影响的话,那么,广宁失守,对于双方民心士气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熊廷弼就是这种情势的第一个牺牲者。
  公元1619年即大明万历四十七年三月,萨尔浒之战结束。二十三日,朝廷起复在湖北江夏老家罢职闲居的前御史熊廷弼为大理寺左丞兼河南道御史,宣慰辽东。这个职位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助理兼中纪委委员,再以中央政府代表的名义,巡视辽东。
  熊廷弼接到任命,立即以日夜二百里的速度,星夜兼程赶赴北京。谁知,赶到北京后却没人理他,把他晾在驿馆,就是政府招待所里,一呆就是两个多月。原因是,此时的皇帝又缩回深宫,不大理会外面无奈的世界了。
  六月十日,经过三个月休整的努尔哈赤,开始实施“速取开铁,进逼辽沈”方略,率四万八旗精兵,昼伏夜行,奇袭明、蒙、满物资集散地与战略要冲开原。他们五个夜晚驰驱三百里,于十六日凌晨突袭攻城,中午时分,开原城陷。总兵、副将、参将、守备等全部阵亡,八千守军中五千战死,其余三千人成为战俘,被努尔哈赤下令全部杀死。三日内,开原所属城堡尽数失陷。
  败报于六月二十一日传至北京,二十二日,万历皇帝下诏任命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经略一职,又称督师,始设于万历年间。其地位、权力高于总督与巡抚。我们知道,总督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巡抚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经略高于他们,是执行国家级战略任务的超级方面大员,全部由文人担任。熊廷弼的这个职位,大体上可以类比为今天以国防部副部长兼中纪委常委的头衔,兼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七月七日,熊廷弼带着皇帝赐给的尚方宝剑,“独赴艰危”,奔向辽东。
  七月二十三日,来到山海关后,他得到的第一个消息是,努尔哈赤已率重兵移师铁岭。
  七月二十五日凌晨,夜袭而来的五万八旗兵马在努尔哈赤指挥下,猛攻铁岭,明军一员参将开城投降,其余将士大部战死。
  熊廷弼出关后,面临异常险恶的局势。他以霹雳手段斩杀临阵脱逃与克扣军饷的将领,弹劾不称职的边关大吏,招抚流移,力图重振民心士气。几个月中,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此时,努尔哈赤趁着熊廷弼整治混乱、无暇顾及的机会,突然发兵攻打叶赫部。
  这叶赫部就是曾经出过美女东哥、后来出了个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那个部族。长期以来,在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的女真部落中,叶赫部可能是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并得到了明军的全力支持。明军在协助叶赫部防卫时,甚至将视为秘密武器的火炮都部署在叶赫城上。致使此役中,努尔哈赤所部伤亡惨重。这是一次殊死战,双方加上协防的明军全部进行了拼死搏斗。最后,叶赫部落覆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夺取广宁(2)
此次战役中,在一位游击将军带领下协助防卫的一千名明军将士,除战死者外,其余被俘者全部被努尔哈赤下令杀死,无一生还。
  叶赫部的覆灭,促使熊廷弼加紧了辽沈防务。史书记载说,熊廷弼曾经两次派人到沈阳、抚顺一带了解敌情,这二位一个吓得没到沈阳就跑了回来,另一位则大哭着根本不敢去。于是,一个冬日的深夜,熊廷弼于雪夜奔赴抚顺关,去做近敌侦察。左右将领怕出意外,坚决劝阻。熊廷弼笑道:这种冰天雪地,他们不会想到辽东经略敢只身前往。遂轻骑而去。在抚顺关口,他看到努尔哈赤以木石堵绝山口,便笑着对身边的亲兵说,看来努尔哈赤也有畏惧之处,这是怕我出兵奇袭呀。
  熊廷弼没有想到,恰在此时,努尔哈赤已经派人携带友好结盟的“誓书”,前往蒙古部落缔结同盟条约去了。此举意义重大,一举将联明反后金的蒙古喀尔喀五部转为联后金反明,在一段时间内解除了来自西北方向侧后翼蒙古部落的威胁。翻开历史地图集,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从拿下叶赫,到安抚蒙古,努尔哈赤已经形成了对于大明帝国辽东控制区域的战略包围态势。他收敛兵势,开始静静地等待时机。
  此时,熊廷弼在辽沈一线苦心经营,构筑起了相当坚强的防御体系。他希望站稳脚跟,再图进取。然而,北京城中发生的剧变,使他一年多的呕心沥血全部化为泡影。
  公元1620年即大明万历四十八年。大明在位时间最久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终于度过了他那漫长的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