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记住,它叫唐朝! >

第13部分

记住,它叫唐朝!-第13部分

小说: 记住,它叫唐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舶ㄎ遥芍缘胤⒊隽艘环锌

  李密一手拉着牛绳子赶牛(不打牛哪里肯走),而在牛角上则挂了一本《汉书》,另一只空着的手就一边翻着书,自己一边看,口中书声琅琅,余音不绝。

  就好像一个中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突然被媒体抓住当正面典范一样,李密好学的这一幕镜头,让迎面而来的大官杨素撞了个正着。于是杨素连忙赶了上去问。

  “何处书生,如此好学?”

  杨素打扰了李密看书,他不耐烦地转过了头,然而等他回过头并且认出眼前的这个人时,连忙跳下牛背,连续拜了两拜。

  因为杨素,是堂堂的尚书令(高级官员啊)、越国公,如此之人,怎能不拜?

  当然,至于堂堂尚书令为什么会“偶然”跑到路上,“偶然”遇到李密,“偶然”觉得这个好学青年不一般,这个不要问我,因为我也不知道,就当李密运气实在太好好了。

  杨素不认识李密,但是李密却认识杨素。于是李密连忙自报家门说自己叫李密。当杨素带着欣赏的目光看着他,并排着他肩膀问他在看什么书时,李密正色答道:“《项羽传》”

  项羽在当时是无数人,特别是无数杰出男青年的偶像,除了项羽比较生猛,估计还和那个“霸王别姬”的故事有关系,谁不想处处得意呢?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让杨素见到了李密的不一般,于是他像领导下放基层发现了人才一样十分高兴,回家后叫来了儿子杨玄感(熟悉吧)说道:唉,我观李密的识度,你们不及啊。(这就类似于今天家长对着小孩使劲摇头,说某某某怎么怎么好)

  既然老爹都发话了,那这样的人才当然要认识认识了。杨玄感从此记住了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

  原来中国还有这么个天才,我会记住他的名字的。

  大业九年,自作聪明,雄心勃勃的隋炀帝*高丽。要知道,打仗可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于是四处怨声载道,天下骚动

  隋炀帝很“雄”啊,然而雄过了头,于是就成了熊,顺便说一句,狗熊。

  杨玄感准备起兵,于是他秘密地让人去关中叫来了李密当军师。

  这个人的才华,我会见识到的。

  怀着期待,杨玄感终于在焦急的等待中等来了风尘仆仆的李密。这种场合见面,双方都知道自己的身份,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李密伸出了三个手指,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考虑了很久的三条策略。

  第一条策略

  “现在天子出征,远在辽东,距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大海,北有劲敌,中间仅有一条咽喉之道,如果出其不意,扼其咽喉,那么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数月隋军的粮食就将告罄,到时振臂一呼,其众自降。不战而擒,这是上策。”

  然后李密停了下来,回味着自己的天才计策,等待着杨玄感的首肯,或是拍手叫好。然而,杨玄感保持了沉默,

  略带失望的李密放下了一根手指,怀着剩余的自信,说出了下一条。

  第二条策略

  “关中之地,天府之国。其守将不足为虑,如果出其不意,路过而不战斗,立刻西入长安,那么就算天子回守,他也失去了重要的一块版图,到时候据险而守,那就是万全之势。”

  李密继续自信地看着杨玄感,等待着想像中拍案叫绝的场面立刻出现。然而杨玄感的脸色更难看了,只是挥了挥手让他继续说下去。

  李密失望地放下了手,摇着头,说出了下一条。

  第三条策略

  “如果随近逐便,那就要直接攻击东都(洛阳),但是要攻下京城谈何容易!胜负未可便知,这实在是下策。”

  李密失望地说完了,杨玄感却收起了猪肝状的脸色,高兴地说,先生啊,你说的下策才是真正的上策。百官的家眷还在洛阳,不攻下它怎能摇撼天才?经过城池而不攻下,又又何以示威?行了,就这么办吧!

  行了,那就走吧。

  动手!
  作者题外话:每周日更新,过年时每日更新,别忘记啦。觉得好就推荐一下,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了纪念的天才 02
动手

  杨玄感起义了。

  当他进军东都的时候,连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伟大创业。

  而有些人,总是有个毛病,那就是容易飘飘然。

  估计杨玄感是太年轻了,打了几个胜仗,连杀死的隋军人数都还没到一万,就开始进入“梦幻状态”,老是有这么一种想法:天下就要响应自己了! (自谓天下响应,功在朝夕)

  而在攻城的过程中,杨玄感抓住了一个隋朝官员——韦褔嗣。也不知道是不是吃错了泻药,杨玄感一见到韦褔嗣,就顿时觉得他是个大人才,也不搞什么政治面貌审核,也不划一划成分,立马就把他丢到了自己的智囊团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心腹。

  真是的,做事也不想想,人家有饭吃,哪来的空去造反!虽说杨广不在京都,但凭借老虎的威望要吓住几只猴子实在是绰绰有余。

  毕竟被拉下水的比不上自愿游泳的,韦褔嗣虽然“被成为”了杨玄感的心腹,但他又不想跟着造反,所以他不管参与什么事情的谋划,不管再怎么重要的事情,他的态度都很简单——混。用一个成语来讲,那就是首鼠两端。

  具体描述起来,那就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碰到事情往往动不动就是“大概”、“可能”、“也许”之类的事情,顺便动不动再吼几声“杨玄感万岁万岁万万岁”,反正还是那句老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能混下去,绝对不出声。冻死不张口,饿死不多嘴,大概就是这类浑人的最终本质。

  但有些事情不能混,杨玄感紧接着就感受到了韦褔嗣那装出来的对造反事业的炯炯诚心,于是就让韦褔嗣写一篇檄文,也就是什么“当今圣上无道,我等替天行道”之类屁话满章的官场文章,也就骗骗小老百姓小市民,起到威慑众人的效果。

  然而,就是这种大家都知道是骗骗人的文章,韦褔嗣居然还不肯写!

  李密不是傻瓜,自然不会上当把韦褔嗣的所作所为当成谦虚,他直接找到杨玄感说,韦褔嗣又不是同盟,不过是来观望观望的,奸人在侧,必为所误,明公您还是斩了他以谢大众吧!结果杨玄感急了,说了一句:“何至于此!”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密只好当自己是自作多情,自认倒霉回去了。回去的路上,内心充满了愤慨,懊恼地和自己的心腹讲道,唉,楚公(杨玄感)要造反又不图胜利,到底要干什么啊!我看我们是死定了。

  但是牢骚归牢骚,既然上了贼船,那也没办法了,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继续干下去。

  对了,顺便再说一句,后来杨玄感战败了撤退,韦褔嗣一见没油水了,便立刻脚底抹油溜回了东都,并且声泪俱下说了一大通什么自己是被迫的之类的狡辩。而此除了证明李密对事物认知的准确性,还说明了一点:

  有种人,永远也不能推心置腹,比如说韦褔嗣这样的混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了纪念的天才03
终结?

  还没早几天反,杨玄感先激动了起来——可以当皇帝啦!

  具体说来,这还要怪李子雄——这位大哥是隋的将军,出了点事情本来要被逮捕归案,结果半路杀了使者逃了出来,但跑出来了以后,这位李大将军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自己该去哪里呢?自己是通缉犯啊!

  想来想去,去投杨玄感吧。

  而这位李将军也是个不厚道的人,估计是想在新主子的面前表现一把,一转眼就把隋朝的旧恩忘得一干二净,劝杨玄感赶紧称尊号,估计也说了不少肉麻话诸如您是人民的福星啊、我夜观天象发现您是某某神仙下基层啊……(参见李渊称帝时的内容)

  这种事情就要商量了,于是杨玄感记起了自从韦褔嗣到来后就被自己冷落已久的李密。李密倒是个聪明人,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看做简简单单的二选一单选题。

  “以前的陈胜要称王,张耳去劝结果被冷落在一边;魏武帝(曹操)也想这样,荀彧去劝也被疏远。我要是正言,还怕重蹈他们的覆辙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样,你不一定要听,你自己看着办。

  杨玄感带着好奇听了下去。

  李密站了起来,在房间里一边转着圈一边说:阿谀奉承,绝非李密所图。杨兄啊,你倒是想想看,我们起兵以来,的确打了不少胜仗,但你再想想看,一路上有郡县响应我们吗?你再看看东都的守备情况,天下的救援之师即将到来,你不身先士卒定下关中,干吗先急着现实你的心胸狭隘呢?

  这话说的很有意思啊,杨玄感,你干嘛急着显示你那浅短的目光呢?

  杨玄感倒也听懂了,大度地笑了,然后就将此事按下不提。

  称帝的事情就不说了,反正杨玄感是一天都没当上过皇帝,但李密的话却揭示了另一个问题:救应的那些部队就要来了,接下来怎么办?

  没错,救援的部队的确来了,而且……带头的是宇文述和来护儿。再顺便说一句:来护儿,隋朝不世出之名将。

  于是急得焦头烂额的杨玄感连忙跑去找了李密,说哥们,这下怎么办。

  李密再次(注意这个词语)不慌不忙给杨玄感指出了“阳关大道”:陇右

  陇右有个人叫元弘嗣,他带着强兵驻扎。而李密认为,只要散步他谋反响应杨玄感的假消息,然后一鼓作气就能引军西入,摆脱前来救援的精锐部队。

  那就走吧。

  可是到了陕西的时候,杨玄感这小子就又沉不住气了。当他看着弘农宫(这地方待考,估计是行宫)的时候,准备再好好打一票,树立威望。眼看自己的计划又要泡汤了,李密连忙一溜烟跑到了杨玄感处开始劝:

  现在主公你靠着所谓的人数优势到了这里,追兵将至,怎能逗留?兵贵神速,要是被前后夹攻,大军一散,到时候怎么办?

  杨玄感挥了挥手,“自信”满腹地把李密请了出去。

  实践证明,杨玄感的战略眼光确实不如李密,大军围了三天,连这么个破地方都没能打下来,而其实打不下来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后面的追兵就要来了!

  眼看自己手下这群乌合之众,杨玄感真是鼻子气歪,无可奈何,再想想身后的追兵,杨少爷连忙再次下令:不打了,赶紧走!

  其实说到乌合之众,我倒记起来了,一般的起义军,无论是农民起义、地主起义,只要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一般情况下,一支十万人的农民起义军往往只能勉强靠着人数优势战胜一支二万人左右的正规军,而如果是正宗的中央禁卫军出马,那起义军们就只有投降的份了。原因很简单——起义军的战斗能力,实在是……

  类似的事情就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的义和团运动表现了出来,慈禧大妈不知道是不是戏看多了,连什么“义和团战士刀枪不入”的鬼话都相信,把那群大师兄、二师兄请到了北京让他们打洋人,还下诏对各国列强宣战。而所谓的“军事行动”也不过是攻打别人的大使馆。按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