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们一起上清华 >

第1部分

我们一起上清华-第1部分

小说: 我们一起上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蓦然回首—我们的家庭教育观(代序)(1)


  张晨、肖思韵、伍丹、黄景怡用灿烂笑容迎接大学生活

  思韵考取清华大学保送生后,又在高考中以663的高分跻身全省文科三甲,我们全家以及朋友们都为之感到幸福和骄傲。然而,待尘埃落定之后,蓦然回首,思韵18年人生旅程历历在目,这一结果似乎又来得如此自然,于是,怦然跳动的心便慢慢地平静下来,犹如浮云散尽之后的蓝天,剩下的只有澄澈和宁静。
  朋友们总喜欢问,孩子如此优秀,你们是怎样教育的?其实,孩子的优秀,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家庭教育、学校培养和社会影响等环境因素一样也不能少。作为家长,如何给家庭教育找到好的定位至关重要。在我们的认识上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即把家庭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和敏感,忽略了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影响成绩的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有些家长监督孩子做作业很严厉,孩子成绩不好找家教很积极,对孩子看课外书和从事休闲娱乐活动很担忧,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的目标锁定为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成绩,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人生愿景、自信心和意志力,注意引导和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学习成绩的提高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
  孩子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人只有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和要干什么,才会有使命感,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我们一直鼓励思韵要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小时候,她想当天文学家,我们就半夜起来陪她看月食;她想当作家,我们就和她一起讨论并修改文章。在她十岁那年,我们一起在电视前观看北大百年校庆的系列活动,当她知道北大是中国精英辈出的最高学府时,便撕下了当天的日历,在背面写下:“1998年五四青年节,肖思韵立志考北大。见证人:爸爸、妈妈、吴叔叔、包阿姨。”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宏愿;实在难能可贵,我们为之感到高兴,但又不忘及时引导她思考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告诉她,想要考上北大清华,不仅要是学校的佼佼者,还必须成为全市的尖子。当时都江堰市并不是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所以一定要志存高远。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目标的激励,思韵才能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一步一步地向梦想靠近,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美国作家肖恩·柯维这句寓意深远的话,已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得到了验证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怎样高估也不为过。思韵从小就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学习与玩耍的关系。她知道,只有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地学,才能在玩耍的时候痛快地玩。开始这是我们对她的要求,后来就逐步成为她的习惯。每当她开始学习,就会忘记周围的喧嚣,电视、音乐、谈笑都完全不能影响她的专注,只要规定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什么都不能将她从书桌旁拉开,这使得她的学习效率很高,也拥有了比很多人更多的玩耍时间,所以她自己觉得这些年过得很轻松,而学习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希望得到赏识而不是指责,这是所有孩子也包括大人们共有的心理。常获赏识使人自信,常受指责使人自卑。思韵是幸运的,因为她一直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赏识中长大的,因此她始终对自己都充满了自信。当然,她有时也会在挫折面前垂头丧气,这时我们会告诉她,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只要失败后你站起来了,那么失败就会成为动力,这样一来,失败也就变为人生的财富了。记得在思韵15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在给她的生日寄语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生命到了开花的季节,既需要呵护更需要锤炼。唯有精心呵护,才能使其健康成长;唯有千锤百炼,才能使其百折不挠。15岁的你,将怎样呵护和锤炼自己的生命、筹划未来的人生呢?”这里面寄托了我们对孩子深深的爱。在中学6年里,思韵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同时也渐渐学会了怎样平和地面对各种各样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失败无非就是考试考砸之类的,还远不能和以后人生中真正的挫折相提并论,所以如果孩子连学生时代的失败都不能正确面对,以后又如何独立地行走在人生路上呢?到了高三后半期,再遇到考试成绩很差的情况时,她已经不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消极情绪中,而是能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之后更加努力,成绩出现了强劲的上升势头,老师们都说她已经越战越勇了。
  

蓦然回首—我们的家庭教育观(代序)(2)
中学生活已经离思韵这批孩子们渐行渐远,大学校园正在向他们招手,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将会遇到更加激烈的竞争。有人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了学习型社会,学习已不仅仅是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这话讲得非常正确。我们相信,牢固树立起终生学习的理念,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这样一定会使自己成为时代的强者,从而让自己的生命真正地活出意义来。
  最后,我们想以萨穆尔·斯迈尔的名言与青年朋友和家长们共勉:“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 想看书来

引子:自己的高三(1)
黄景怡
  英文名:Maggie
  生日:1988年11月29日
  星座:射手
  血型:A型
  身高:160cm
  体重:你…要这个干吗……
  爱好:看书、睡觉、轧马路、逛书店
  喜欢的颜色:紫色
  最喜欢的书:《苏菲的世界》《灵魂的事》《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瓯北诗话》《正见》“九州”系列、稼轩词、Harry Potter Series
  最喜欢的食物:鱼、苦瓜、面食
  最喜欢的音乐:民乐、提琴曲
  最喜欢的季节:夏季,太阳越大越好
  最想干的事:坐在竹林中喝茶
  座右铭:无论什么,我们都可以努力化解。
  任何事都可以荒废,除了生活。
  高三重要,这似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论点。在真正开始高三生活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这一年的苦修真的只是为了七月里的一纸录取通知?这一年的生活中真的只有无尽的作业和考试?
  在最可宝贵的年华中,我们或是被动或是兴奋地走进了高三,这个被特别定义了的“关键时刻”。走完了这半是颠簸半是欢喜的路途,回望一年的经历,我唯一能确定的是,高三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远远大于把一个人塞进大学。
  这是我们自己的高三。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失败,每一份辛苦,都需要我们自己来承受。从踏进高三教室的一刻起,我们就应当有勇气去“单挑”生活中一切苦乐。父母与师长的教导,学长和同学的意见,都只能是我们的参考。生命的道路在眼前渐次伸展,需要我们亲手调试它的方向,并接受所有可能的后果。做出选择的挑战,可能更大于为选择做准备。若此时仍躲藏于父母翼下,按别人划定的道路前进,即便有一时坦途也终难登临顶峰。
  真实的高三,远非漫天的试卷、熬红的双眼、深夜的灯光所能概括。内心的恐惧与煎熬可能成为更大的障碍。不知何时会出现的考试崩盘,不知何处会露面的自我怀疑,无法躲避的与未来的赌博,无数的未知与不确定让我们惶惶。但在惊恐之前,我们能否先让自己相信:过程中的起伏跌宕未必会影响结局的盛大辉煌,它只是让过程更值得回味罢了。
  高三能让人迅速成长,前提是我们期望自己以一个完整的“人”而非“考生”的身份走出校园。这意味着在高三的忙碌中,我们仍不能放弃思考、阅读、交流,哪怕是从历史试卷的图片中感受汝窑瓷器的温润,或是从积累的作文材料中读出文人的风骨气韵。每一次挫折,每一点痛苦,都值得我们回味品咂,咀嚼出生而为人的意义,明了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标。高三足以让一个人变得浅薄,除了教材课本一无所知;但它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丰富,有着更为强大的内心世界。是的,无数的东西都可以放到大学里来学,但唯独“成长”不行。一时有一时任务,生命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只看我们是否愿意遵守它的时间表行事。
  这是我们自己的高三,与比较、对抗无关。或许会遇到很多“唯一”,“唯一”的机会、“唯一”的名额、“唯一”的冠军,但无论有多宝贵多难得,它们都丝毫无碍于我们坚守道德的底线,无碍于我们相信友谊、亲情。分享笔记,交流教训,互诉担忧,这才是经历并体验高三生活的真正做法,而任何欺骗、隐瞒甚至背叛,都会付出代价,未必是此刻,但必定惨痛。
  能否达成目标,能否超越旁人,能否让父母师长或是自己满意,这些都是次要。经历高三,我们当学会相信自己,依靠理智选择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学会取舍,调整习惯、细节。它们未见得能决定成败,但至少它们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日后的高度。
  高三的宝贵,不只在于它是跳板,能把我们送入云霄。在生命中唯一的高三里,首要的是学会单挑一切,学会应对未知,学会自我成长,学会相信,最后才是学会如何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平台上。
  

引子:自己的高三(2)
这是我们自己的高三,经历它,体验它并在事后回味它便是全部内容。
  

两手抓的日子(1)
Essay之痛
  耗费高二整整一年时间,我仅仅完成了“预备工作”——准备标准化考试。说来虽然只是TOEFL和SAT两样,但由于英语始终是我的一个硬伤,这两个考试弄得我几乎焦头烂额。
  到了高三,申请才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原以为写申请文章会比背单词、准备考试简单许多(天知道为什么我一个文科生记忆力这么差),动手了才发现,现实远比我想象的困难。准备考试可以说是个体力活,埋头苦干就行了,写essay却既要体力又要脑力,折腾得我绞尽脑汁,耗尽心力,苦不堪言。
  从选题开始,essay的麻烦就没停过。mon Application中给出的五个题目,从写人到写事,乍看之下都是记叙文方向的,琢磨半天实在是无法下笔。挑来选去,觉得自己好歹学了几年古筝,书法许久没练了也总记得些皮毛,若写我从中国古典艺术中体会到的“和合大同”思想似乎比较容易。挤牙膏似的写了将近两个星期,从中文提纲到英文稿,脑子一有空就在想怎么把这些东西连起来,还要让太平洋彼岸的招办负责人看得懂,其间又请一位大学英语老师提了提意见,最后总算是有了个雏形。兴冲冲地拿给朋友看,以为他知道我深浸于中国文化,至少在构思上会赞同,哪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