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47部分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47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山东》;渡边惇:《袁世凯政权的经济基础:北洋派的实业活动》,载《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辛亥
革命的历史地位》。
① 《中华年鉴》,1913 年,第 514 页。
② 《政府公报》,229(1912 年 12 月 16 日),第 6 — 8 页。
③ 《总统在政治会议上发表的演说》,1913 年 12 月 15 日,英国外交部档案,伦敦档案局,FO228/1852。
这个文件据称是袁的演说未经审定的逐字记录译文;同在《政府公报》585(1913 年 12 月 19 日)第 1 — 6
页正式公布的版本比较,倾向于认为它是真实的。(此据正式文本。)



简单是清除政敌,而且也表明了袁、宋之间在关于如何适当组织全国政府的
观点上隔着一条鸿沟。
袁世凯全神贯注的第二个造成分裂的国内问题,是多大程度上的中央集
权制才适合于中国的政体。1911 年 11 月,当梁启超公开拒绝接受袁提供的
清朝官职时,他指出,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政体应该是君主制的还
是共和制的;政体的组织应该是联邦制的还是一元制的。④前一个问题已被革
命解决了,而后一个问题尚待作出回答。民国第一年很不正常:总统统辖事
实上的联邦,却越来越明确地表示要建立一元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同代议制政府和政党的作用问题一样,中央集权制问题在前十年就尖锐
地提出来了。清廷在最后几年发起的许多改革,都是为了在国内实行权力更
加集中的控制。辛亥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是各省对北京要求增加权力的反应。
革命后,那些仍然相信在中央集权下统一的人,对有人把联邦制推向极端感
到震惊。官僚政治的、财政的、立法的甚至军事的自治,被大多数省政府广
泛采用。争论使人们相信,联邦制会削弱国民政府的力量,中国处在具有掠
夺性的帝国主义世界中,只能从根本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强调政党和
议会的重要性的人,不一定就赞成联邦制,尽管主张自由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的那些人,比如宋教仁,认为同省自治的捍卫者结成同盟,赞助他们的某些
要求,在策略上是有利的。)
在任总统的最初几个月里,袁世凯不得已而默许省自治,但对省自治表
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耐烦情绪。1912 年 7 月,他同意确认各省在职都督职位的
提案,这些人并不是靠他才当上都督的。他虔诚地恳求他们同政府合作。①
同年秋天,他试图行使任命各省文职官员的权力,没有取得多少成功。这种
努力,一般都被当作是对省的内部事务的干涉,而经常遭到抵制,有时抵制
是激烈的。11 月底,他在要求省当局任命县知事须呈北京批准时,悲哀地指
出,《临时约法》赋予了他任命和罢免官员的权力。②对此没有什么可察觉到
的反应。他为了确立北京在各省内的作用而提出的立法提案,在临时国会中
不受欢迎。1913 年 1 月,他利用国会因选举而实际上休会的机会,颁布了省
政府的组织章程。③接着而来的是抗议总统专横的风暴。袁在担任共和国职务
的第一年中,为重新加强中央权力而采取的低调行动,大都受到阻挠。北京
的国库因来自各省的税收不足而相应地遭受损失。
清朝这位伟大的改良主义官员,作为总统,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适应民国
分权的、自由主义的环境。民国的社会松散,以及在实践中对他的中央政府
施加的过分限制,使他感到生气。国民党 1913 年初在选举中取得的胜利,使
他面临权力被进一步限制的前景,甚至达到要他下台的地步。立宪政体、选
举和省自治似乎都在迫使他退却。他不退却,而是准备战斗。








④ 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 346 页。
① 《政府公报》,74(1912 年 7 月 13 日),第 2 — 3 页。
② 同上,210(1912 年 11 月 27 日),第 4 — 5 页。
③ 同上,243(1913 年 1 月 9 日),第 1 — 5 页。



二次革命

用军队是否确实听从他的命令来衡量,袁世凯在 1913 年春并不指挥占压
倒优势的力量。他的军事优势,仅仅在于他真正控制的部队具有持续的凝聚
力和机动性,其总数约为 80000 人。其余的中国军队数量多几倍,但在地理
上、政治上却是分散的。袁要利用其军事优势,有赖于他在争取同盟者、制
止敌对联盟方面取得政治上的成功。他 1913 年对敌人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他
能在多大程度上孤立激进分子,取得外国的支持,并在多数省内争取到当权
者至少保持友善的中立。
国内武装冲突于 1913 年 7 月爆发,并持续了大约两个月。根本问题是,
国会是否有权改组政府(这个问题因国民党 1913 年初选举获胜而陷入危
机),以及北京对各省拥有多大的权力。暗杀宋教仁事件,促使许多国民党
领导人迅速转向武装抵抗。宋于 1913 年 3 月 20 日在上海遭枪杀,两天后逝
世。一系列的证据证明,这次袭击是在袁政府的办公室里策划的。
孙逸仙在 1913 年的头几个星期里重申对袁任总统的支持,这一点他前一
年夏天就在北京明确地陈述过了。然而,宋教仁遇刺一事却使孙相信,袁必
须下台。此外,宋主张的选举方法、议会方法,已经被认为是不适当的了。
1913 年 3 月末国民党的主要人物,包括孙逸仙和黄兴,试图结集足够的军事
力量以便在战场上打败袁。袁用暗杀宋教仁的办法,挫败了议会对他权力的
挑战,却激起了军事上对他的挑战。
如何才能战胜军事上的挑战呢?各省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直到
1913 年春,部队大批集中的地区还有三个:华北的北京周围(最大的),华
中的湖北武汉周围,长江下游的江苏南京周围。每个地区各占中国交通最发
达的三角形的一角。北京有铁路同武汉和南京相连,长江又把武汉和南京连
接在一起。部队有可能在这个三角的每一个边上来回作迅速的、大规模的运
动。鉴于渗透入北京部队的核心没有实现的希望,国民党领导人就努力在湖
北和江苏争取同盟者。他们力图既从上面又从下面来进行:既谋求省都督参
加,又直接号召其下属军官响应反袁文告。
在湖北省当权的是前清官员、民国副总统黎元洪。尽管他早就同老资格
的革命领导人疏远了,但却有人提议由他去替换袁当总统,作为乘机利用国
民党选举胜利的宋教仁计划的一部分。宋去世后。人们请求他参加反袁起义。
①与此同时,看来好像还做了些工作以召募黎手下的激进军官参加反袁密谋。
②黎拒绝了所有这些建议。他把他军队中持不同意见者的组织视为对他本人的
威胁。他毕竟是从民国一开始就同袁结盟共事的。4 月初,他秘密邀请北京
派少量部队进驻湖北。5 月取消了保密,驻扎在湖北长江沿岸的北京军队的
人数也增至 10000 以上。①早在第一枪打响之前,中国三个重要军事中心袁就
占有两个。
在江苏——黄兴同那里强大的势力有密切的联系——都督不是一位像黎


① 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件汇编》,1913 年,2,第 350—351 页。
② 《辛亥首义回忆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1,第 96—97 页。
① W。H。威尔金森,汉口(1913 年 4 月 11 日、5 月 11 日、5 月 22 日、7 月 8 日),FO228/1873,伦敦档案
局。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日记(1913 年 4 月 7 日),97 条,莫理循:《书信文件集》,悉尼,米切尔
图书馆。



元洪在他自己省内那样占支配地位的人物。二次革命真正爆发以前,在袁和
袁的敌人之间作出抉择还不是迫切的问题。但是,早先在湖北的失败,以及
士绅和商人中的名流不愿打内战的普遍情绪,使起义的前景变得暗淡起来。
许多革命党人,特别是黄兴,一段时间内又回复到新近被暗杀的宋教仁的方
式,采用合法策略来反抗。但是,在反袁运动中还存在两个力量源泉。它们
是:地方主义者对袁世凯要求中央集权不满;国民党当权者在省里有组织网。
许多省在税收和任命官员问题上同北京有抵触。当这些省决定反抗时,
袁世凯退却了。但是,他同一个省已经处于接近公开敌对的状态:这个省就
是国民党的追随者李烈钧任都督的江西省。李任其职务之前曾经是受过良好
教育的清朝军队的军官,1911 年有过革命积极的记载,热心于家乡江西省的
自治。袁单方面任命一文职人员为都督以便在江西分享权力,这位被任命者
在他 1912 年 12 月到达后不久就被赶出省外。后来在 1913 年 1 月,袁下令扣
押了合法装船运往江西的一船军火。不顾李烈钧的反对,江西长江港口防区
司令服从了袁的命令。这个问题于是变成了江西都督对江西境内军事官员的
权限问题。仅仅因为袁的退避,战斗才在 3 月得以避免。在宋教仁遇刺前的
时期,还没有一个领导人对袁表示了如此公开的敌意。李烈钩对宋强调国会
和宪法程序不同意。但他热衷于武力“讨袁”运动。
在广东、湖南也可以见到国民党的倾向性和地方主义者对北京的反抗两
者结合起来的情况,不过,其形式比江西更加变化无常。安徽有一个国民党
员担任省的首脑,他也参预了密谋。反袁的密谋者还寄希望于福建、四川等
地的响应。
革命党人的地位在 1913 年春天时还不是没有潜力的。但参加同袁的抗争
并不是出于对结局具有充分的信心。相反,这是被总统逼出来的。在国民党
选举胜利以前,他已决定不退却,转入了进攻。
在暗杀了宋(3 月 20 日)并在军事上包围了湖北(始自 4 月初)之后,
袁的下一步重要行动就是大借外债。辛亥革命结束以来,外国银行团在它们
各自国家(英、法、德、美,不久又有日、俄参加)的政府指导下,就给予
北京政府一笔巨额贷款事一直在进行谈判。公开宣称的目的,主要是提供资
金:用于偿付拖欠的和即将到期的中国继承下来的债务,包括偿付外国因在
辛亥革命中受到损失而提出的赔偿要求;还用于负担急需的政府开支。以英
国为首的银行团各国政府,把在中国政府内安插更多的外国人员作为一个条
件。最引人注目的是,外国职员首次进驻并“改组”盐务官营的管理机构,
因为盐税是贷款的抵押。同时,银行团各国政府还作出努力颇有成效地阻止
中国从银行团外取得大量贷款。北京当局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处境最不愉快的
一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坚固阵线要求在中国的行政机构中起更大的作
用,作为高价贷款的交换。甚至在伍德罗?威尔逊 1913 年 3 月宣布美国退出
银行团之后,美国仍然尊重银行团强加的、不给中国大量贷款的联合抵制,
直到银行团的贷款签订为止。
不必是国民党员也能看出贷款一事的危险性,并会就此对北京予以谴
责。1898 年改良运动的领袖、孙逸仙的宿敌康有为,在 191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