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张之洞(上卷) >

第44部分

张之洞(上卷)-第44部分

小说: 张之洞(上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亲?”葆庚一时还没有弄明白。
  “我知道王观察的意思了。”徐时霖的悟性比葆庚来得快些,“咱们好比汉元帝,张之洞好比单于,将一个王昭君来亲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徐时霖话刚一出口,立刻想到自己送妹子给葆庚,不正是一条和亲之计吗?
  “你是说用美人计来笼络张之洞喔!”葆庚终于弄明白了。他突然高兴地说,“听说张之洞来山西前,刚死了老婆,给他一个美人,那真是雪中送炭!”
  王定安不理睬他们郎舅的阐释,独自一人迈着方步,嘴里喃喃地背诵着王安石的《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诗写得太好了,千古咏明妃之作无出半山之右者。”
  望着王定安这一副雅兴十足的神态,葆庚又犯难起来。他皱着眉头,自言自语:“这计策好是好,只是上哪儿去找一个王昭君呢?”
  “这我就不管了。葆翁,这出主意是我,办事就靠你跟雨生了。叫雨生去找吧!他有的是经验。”王定安诡谲地望了一眼徐时霖,徐时霖的脸色顿时十分不自在起来。“你们两郎舅好好合计合计。天色不早了,我要回家了。”
  王定安拿起银狐披风,走出藩司衙门的绝密烟室。
  五 解州书院里藏卧着一位四朝大老
  位于山西最南部的解州,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小城。它处在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之地。出解州城南门走七八十里,便来到黄河边。
  传说这一段的黄河中有一个小小的岛屿,当年为人类补天的女娲,便葬在此岛上。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在一个大雨晦冥的日子里,此岛连同岛上女娲墓突然失踪了。八年后的一个夜晚,黄河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风雨雷电。第二天早上,人们惊讶地发现,女娲墓冒了出来。墓上长着两棵丈余高的大柳树,墓下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当地百姓叫此石为风陵堆。女娲娘娘本是受人敬仰的女神,再加上沉而复出的传奇,更提高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黄河上往来的船夫艄公,路过此处,都要到风陵堆上去叩拜女娲墓,请求这位黄河不能淹没的神灵保佑平安。风陵堆的南岸便是自古以来有名的险关——潼关。从潼关往西南约走六十里,便到了西岳华山。而潼关的对面渡口,就是风陵渡。三国时期,曹操西征韩遂,由潼关渡河,由风陵渡上岸。至今当地百姓还可以指着岸边石头上的痕迹,告诉你这是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魏武皇帝所留下的马蹄印。顺着这段黄河向东走约一百五十里,就到了灵宝。安史之乱时,唐肃宗不顾老子玄宗的尊严,擅自即位于此。若再回到风陵渡口,往北走大约五十里地,有一处古老的寺院,叫做普救寺。这普救寺不以诵经念佛出名,它的名声得力于一段旖旎艳丽的风流故事。
  寓居普救寺的穷秀才张生,爱上了路过蒲州借住此寺的宰相之女崔莺莺。张生和崔莺莺破除门第观念,彼此爱慕,却不料老夫人不同意。后来张生靠朋友的力量,打退了围寺的强盗,才使得老夫人勉强同意。这一爱情故事总算有了个令人欢喜的结局。后来董解元、王实甫将这段传奇搬上舞台,数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不衰,使得普救寺声名远播。一座原本以斩断情缘为修行目的的寺院,却仗着一段情缘而传名于世,也真是有趣的事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投石问路(13)
这便是解州城四周的人文地理。悠久灿烂的文明史,酿造这一带浓郁的黄河文化气氛。因此,小小的解州城历来文风较盛。这里有一座兴建于前明嘉靖年间的书院,聚集着附近三省的优秀学子,向来以学风淳厚而享誉远近。解州书院这十来年,更是为士人们所仰慕。因为这段时期它的主讲不是平凡之辈,乃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阎敬铭。
  阎敬铭不是山西人,他是陕西朝邑人。朝邑位于晋陕两省的交接之处,离解州城不过百五六十里远。阎敬铭中式之前,曾在解州书院苦读过五年。这五年为阎敬铭打下了学问根基,也使得阎敬铭对解州书院终生怀有感恩之情。
  道光二十五年,三十岁的阎敬铭熬过二十多年的寒窗,终于中进士入翰苑,释褐而踏上仕途。翰林院散馆时,阎敬铭因试卷上错了一个字,没有留馆而改分户部。翰林院清高又空闲,易于迁升,几乎是所有读书人向往之地。大家都为阎敬铭惋惜,但他本人却不感到怎么遗憾。出身耕读之家的阎敬铭是个刻苦务实的人。户部主管全国财政,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比起翰苑的吟诗作赋来,对国家的贡献更为实在,也更能历练人。阎敬铭进入户部后,全副身心投入部务之中。他精细练达,又抱负高远,很快便在户部崭露头角,成为部里干员。但阎敬铭性格刚直耿介,朝中又无靠山,尽管才干出众,品格脱俗,却在积资升为主事之后,便再也上不去了。直到咸丰九年,眼看着一个个无德无才的后来者越他而过,四十三岁的阎敬铭仍然只是一个六品主事,心中甚是愤郁不平。这时,他遇到了一个知己,此人便是胡林翼。
  当时,胡林翼身为湖北巡抚,正和曾国藩密切配合,统率湘军,经营长江两岸的战事。半年前,湘军惨遭三河之役的失败,军队元气至今并未恢复。曾国藩以兵部侍郎空衔客寄江西,军事蹇滞,湘军正在艰难时期。东征湘军的粮饷,只能靠胡林翼所管辖的湖北,设在武昌的湘军后路粮台任务繁难,责任重大,却缺乏一个能干的人来管理。胡林翼在与户部打交道的过程中,得知阎敬铭的精明能干,便上奏请求调阎敬铭来武昌管理湘军粮台事。在户部郁郁不得志的阎敬铭一直关注着南方的兵事,私心早已对曾国藩、胡林翼仰慕不已。他渴望着能结识这两位大人物,从他们那里学到治国办事的真才实学。他也知道,此时从军固然充满着危险,但也同样充满着机遇,与其在户部久抑不伸,不如到军营中去闯一闯。军营正当用人之际,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展布。倘若机遇好,说不定很快便可以出人头地。
  就这样,阎敬铭毫不犹豫地舍弃舒适悠闲的京师生活,只身来到兵凶战危之地的武昌城。正六品衔的主事与从二品衔的巡抚之间相差得太远了,何况这位巡抚还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阎敬铭怀着局促的心情,第一次拜见胡林翼,孰知大出意料之外。这位身子瘦弱的湘人,一点没有封疆大吏的架子,其谦和平易,完全出于一片天性。阎敬铭想起户部以及京师其他衙门里的那些大人老爷来。他们胸无半点实学,却架子大得很。同一个衙门里,则是官大一级压死人。那种沉闷刻板、暮气深重的衙门作风,与眼下这里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景象简直有十万八千里之差。阎敬铭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事业所在,也看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所在。
  在湘军的后路粮台做了三个月的协理之后,胡林翼便将总理一职交给了他。不久,又趁着前线一次胜仗的机会,在奏章里大为表彰阎敬铭调度粮饷的功劳,将他保举为员外郎。有如此投缘相契、知人善任的上司,有如此足以让自己施展才干的空间,真是人生的幸运!阎敬铭庆幸自己遭逢了难得的好机遇。他竭尽才智,调遣各路粮饷,尽量保障前方源源不断的供给。他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手头日过千万两银子,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胡林翼敬重阎敬铭的德才兼备,与他推心置腹,两人成为肝胆相照的挚友。随着胡林翼的不断保举,阎敬铭从员外郎升为道员。
  咸丰十年底,曾国荃围攻安庆。到了紧急关头,胡林翼亲率部队移营太湖协助。太平军趁着武昌空虚之际,欲解安庆之危,施行围魏救赵之计。李秀成、陈玉成率领二十万人马,沿长江南北兵分两路向西进军。北岸陈玉成兵行迅速,由英山进湖北,长驱直入,夺取孝感、黄陂,兵锋直指武汉三镇。武昌城里既无主帅,又无兵马,一时间惊惶失措,乱成一团。各大衙门大门紧闭,官员纷纷外逃,湘军后路粮台的人员,也几乎逃亡一空。惟有阎敬铭临危不乱,坚守粮台,将一根麻绳置于案头,心里做好准备:若太平军攻入粮台,则悬梁自尽。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南岸李秀成的部队并没有按原计划进行,陈玉成也便放弃了进入武汉的打算。武昌城的各大衙门虚惊一场。当那些逃走的粮台官员又重新回来办事的时候,面对着阎敬铭,真是又敬服又羞惭。胡林翼为此特地上疏朝廷,称赞阎敬铭理财既为湖北第一,操守血性更是并世难得,宜堪大用,请擢升为湖北按察使。那时胡林翼乃朝廷南天柱石,咸丰帝依畀甚深,于是谕旨下达:阎敬铭补授湖北臬司。
  来到湖北不到两年,便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京官,升到负责一省的司法大吏,并让皇上和各省都知道自己是一个济世干才,阎敬铭怎能不欣慰万分!而之所以有这一切,完全是因为胡林翼的赏识、重用和提拔。他心里对胡林翼有说不尽的感激和崇敬。他要倾尽全力襄助胡林翼,完成底定江南、中兴天下的大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投石问路(14)
不料,胡林翼因劳累过度,肺病大作,终于不起,年未五十而撒手人寰。阎敬铭伤痛不已。他既为自己顿折良师益友而伤心,更为国家顿失擎天梁柱而痛心。继任的巡抚严树森萧规曹随,一本胡林翼的成法治理湖北,支援东征湘军,并更为仰仗阎敬铭。不久,阎敬铭署理湖北布政使。
  第二年,阎敬铭署理山东巡抚。同治三年,实授鲁抚。那时,山东正是朝廷与捻军交战的重要战场,阎敬铭名为巡抚,实为带兵的将领。他昼夜在军营操劳,早年的风湿病复发。同治六年,年仅四十八岁的阎敬铭便辞去巡抚,回原籍朝邑养病。同治八年复出,只做了两个月的工部侍郎,便又辞职回乡。之后,朝廷多次命他出山,他均以病未痊愈为托辞不应诏。
  光绪三年,山西大旱,朝廷命他协助曾国荃在山西赈灾。赈灾是救民水火的大事,何况曾国荃为多年的战友,阎敬铭不便再推辞。办了半年的赈务,民心初定之后,他便又离开官场。这几年,朝廷又两次要他进京,他两次都推辞了。阎敬铭年未及知命而位居方面,也可以算是官场中的得志者,为何一再不奉诏,甘居山野老于林泉呢,难道真的是疾病的原因吗?当然不是!
  病痛这东西是人人都不想有的,但有时,它又能给人带来某些用途,尤其是政坛上的人物,常常要借用它来玩点把戏,使点障眼法。古往今来,凡政界人物所谓的因病不能任职的话,绝大部分是另有原因不便明说,于是,或自己用来作托辞,或别人用来遮掩视听。这也可算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造吧!
  那么,阎敬铭不便明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即失望。最先使他失望的是江宁城攻下后,湘军将士和他们最高领导集团的表现。
  同治三年,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在围攻三年之后,终于把太平天国的都城打下来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发疯一般的烧杀、抢掠。一座锦绣般的古都被焚烧殆尽,太平天国集聚的无数金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