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死亡拼图 >

第33部分

死亡拼图-第33部分

小说: 死亡拼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没有这种感觉。否则你不会被贵国视为‘无药可药’了。”
  “至于他们所说的,我已经不正常,得了狂想症、失心疯的这重顾虑,难道你就不怕是真的吗?”
  “永远不会。你既没得狂想成症,也没患失心疯,你一直到目前为止都还是第一流的特工人员。”
  谎言第三条:他得了狂想病、偏执狂、失心疯的说法,早就到处流传了。
  华府已经深信不疑;红头欧吉维的死亡事件正好证明了这种说法。
  “好,我明白了。”哈洛克说时,突然脸上露出枪伤发作的剧痛表情。“我实在已经累得半死了。”他继续痛苦的说下去,眼睛眯着,微微撇头去偷看另一面墙上挂的镜子。从镜子里,他仍然可以瞟到对方的身影,他再将“麦格农”略略低垂了一些,装出连枪都快举不起来的样子。“我挨了一枪。又没闭过眼睛睡过觉。你说得一点不错,我一直在逃亡,一直想把这件事弄清楚……”
  “还有什么好弄清楚的?!”俄国人的声音听起来有点狂热。“快快走吧!目前这才是条唯一的明路。他们怎么可能会放过一个知道太多内幕的人?!一个在场子里混了十六年的人,是不可能让他安然退出的,除了下令除去他之外,不可能还有第二种安排!”
  哈洛克把枪垂得更低了一些,可是眼睛却仍然瞟着镜子。“我要考虑虑一下,”他喃喃道,“这种事太疯狂,太不可能了。”
  谎言第四条:最大的谎言!
  俄国人突然拔枪了!
  哈洛克身子一转之际已经开火:子弹射进墙壁。VKR的干部用左手紧紧抓住右臂,大量的鲜血,由他的衣袖中涌出来,滴到地板上。
  “要杀就杀!”
  “才开始呢!还有得耍呢!”哈洛克哑着嗓子吼道。他窜上去,把俄国人逼到墙上,伸手缴掉对方枪套中的手枪,将它丢到房间的另一边。“同志,你太有把握了!每个谎言说得都太满了,毫不留一点退路和余地。”
  俄国人沉默不语,眼睛里喷出固执和认命的神情。哈洛克非常了然这种眼神:盖世太保、日本军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还有现在的VKR份子……
  哈洛克以沉默对抗沉默,凝视对凝视。过了很久,他才说:“不必太紧张,”他冷然的说,“我不会宰掉你的。你心里早有准备了,视死如归,对吧?王八蛋才遂了你的心愿!告诉你,老子只打算轰掉你的两个膝盖——再打碎你的两只手掌。这种下场你可没想到过吧?没了膝盖和双手的日子,你可没过过吧?事实上,象你们这种丧心病狂的人,尤其是你们这种人,更不可能想到会过这种残废的日子。一死了之——呸!大不了一死——对吧?常人的日子你们根本没过过。开抽屉拿东西,进门出门,开门关门,打电话,上厕所,伸手掏枪,扣扳机?嘿嘿,以后你全都没指望了!我要你做个活死人!”
  俄国人一听之下,脸色顿时转成灰白,开始吓得发抖了。“不……”他沙哑的抗拒道。
  “可,”哈洛克也用俄话回答他。“现在只有一条路你可以逼着我不这么做。把布拉瓦海岸事件的内情和真相一五一十的说明白!”
  “我告诉你了!什么也没有!”
  哈洛克枪口一低,对准苏联人的大腿开了一枪,鲜血溅了一墙壁。俄国人受创之下,开始惨叫着倒向地板。
  哈洛克眉头一皱,很不高兴的说道,“我刚才打偏了,没打中你的膝盖。可是这一次,我可不会打歪了,先射哪条腿呀?嗯?”他左手按着下巴,做考虑状,右手枪管斜斜一垂,去瞄准。
  “不!不可以!”VKR干部翻身一转,用两臂搂住自己的双膝。他已经崩溃了;他可以视死如归,可是却不能面对苟延残喘的残废生涯。“我说……我说!”
  “可别骗我哟,我可不是那么好骗的哟。反正本人的手指扣住扳机,枪口对淮你的右手就是了。只要——听清楚——只要你被我听出一句假话,你右手就先报销。”
  “我告诉你的都是真的。一月四号晚上,我们VKR和‘巴达·门霍夫’组织的人,都没到过布拉瓦海岸。”
  “可是我们已经破获了你们的密码。华盛顿破获的。我发出去的!”
  “华盛顿什么也没破获。早在一月四号的前七天,我们就已废除那种密码了。即使你们有发过那个电报,我们接到了,也不能怎么样。根本不可能有所应变。”
  “为什么?”
  “因为我方根本没有任何人在那个区域活动,任何人。我们早在事发之前,就奉命远离该区了。”俄国人痛得直咳嗽,咳得脸都扭曲了。“整个那段时间,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取消了。命令规定我们禁止进入布拉瓦海岸的蒙特贝罗海滩二十里之内。”
  “骗子!”
  “不,”VKR干部突然将缩在一起的双腿伸直,满手鲜血的朝哈洛克一摊,全身僵硬,两眼圆睁的瞪着他。“不,我没有说谎,命令是从莫斯科下达的。”
  第二部 北美寻谜
  天哪,也许这都只是谣言吧!
  华府中竟然会有人跟莫斯科牵连往来,单单这件事就已经……
  第十五章
  华盛顿那天夜里,风狂雨骤,使得所有汽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视线被狂风暴雨混搅到几乎失明的地步;车头大灯根本不管用,当狂风席卷倾盆大雨扫过街心时,车灯都照不远,变得很黯淡。
  驾着一辆大房车,由第十四街一路开下去,驶向“白宫”东侧边门的司机,那天晚上所面对的情况也跟华盛顿其他的人一样,视线模懒,随时有惊险的镜头,突然出现在挡风玻璃上。当他突然为了要闪避一辆小车,猛打方向盘和外带紧急煞车时,他心里不禁有点嘀咕,不晓得他后面坐的两位重要乘客有否受惊。
  “对不起,先生。”他眼睛向右上方斜瞟了一下车内后视镜,籍内线对讲机,隔着前后座之间的那片隔音玻璃,向后座乘客道歉。
  后座的两个人都没有答腔,就好象根本没听到他讲过话似的。
  驾驶这类车子的人,全是由总统亲自挑选任命的,驾驶人都经过最严格的安全调查,没有结婚,没有子女,而且每个人都是分经百战的退伍军人——熟悉游击战略和各种战技。这些车辆也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车窗可以承受0。45口径的子弹,车身全是防弹装甲钢板;两侧各有两个喷孔——一个专门用来喷射催泪瓦斯,以免遭到游行人士或暴动之徒的骚扰时,无法脱身;另一个则可喷出近乎致命的毒瓦斯,是专门用来对付突袭车辆的恐怖分子用的。而所有驾驶这种车辆的司机,都有一个、而且也是唯一的一个命令——宁死也要保护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因为这些人都是国之英才,举国上下数一数二的专家,在美国陷入危机时,都是总统最可信赖的“顾问”。
  司机瞟了一眼仪表上的电子钟,9点20分。他想到后座的那两位乘客。年纪比较不老的那位,是身经二次大战、韩战和越战的陆军中将——马坎·海雅,他是个相出高明的战略顾问。那个年纪更老一些的,则是集律师、国际金融家、国策顾问、驻外使节、资深政治观察家和历届总统顾问等多种头衔于一身的艾迪森·布鲁斯。
  身为安全驾驶专员的安朱·菲德,平常开车接送这两位人士的时候,对方总会跟他寒喧或者开开玩笑,可是今晚当他去接这两个人时,对方却都是一言不发,铁青着脸孔就上车了。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当布鲁斯先生上车之前,他曾与早先坐进车中的海雅中将讲了一句话。
  “巴希法。”老大使以低沉冷静的腔调,向中将吐了三个字。
  等他坐进车中之后,一路上两个人几乎完全没有再交谈,脸色都是一片肃穆,屡次相对互视一眼之间,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字、一句话来交谈。菲德从后视镜偷窥后座两人,发现他们两个人都是僵硬的坐着,两眼直视前方。到底又有什么危机,需要他们两人连夜赶到白宫去与总统商量呢?
  老大使与老中将在白宫的升降梯中,遇到了搭乘另一辆保防安全轿车赶来的助理国务卿埃利·贝弗。两个老人惊异的发现到他们这次坐升降梯,并非升到“椭圆办公室”去,而是下降到战略指挥中心的一个会议室中去。
  到他们穿过警卫森严的走廊,到达指定的房间后,发现总统已经在座,他很简洁的招呼了他们,握了一下手。三个人马上都警觉到总统的态度,有相当剧烈的转变,他并不是表情阴郁森冷,他是在“害怕”。
  总统很不耐烦的请他们坐下之后,布鲁斯就说,“总统先生,您看起来似乎相当疲倦。”他说话时,把面前的阅读灯调整了一下。
  “我是很疲倦,”总统说。“很抱歉,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还请诸位赶来。”
  “可是您却仍然叫我们赶来了,”海雅亲切的说。“照目前的气氛来看,天气恶劣的这种说法恐怕还是问题最小的部分呢。”
  “你说对了,”总统按下他桌前左侧的一个对讲机钮。“请把第一张幻灯片打出来。”
  灯光马上就一暗,会议室中银幕上,即刻显出一张照片。那是以这间会议室为背景,所拍的一张四人照。
  “你们认识这几位吗?”
  国策顾问之一的老外交家布鲁斯就说,“右上角的那位,是国务院的史登,他是个对欧洲现势相当了解的人,一位分析家,一位相当不错的人。”
  “对,”总统平静的同意道。“您呢,马坎?认不认识其中某些人?”
  “我只认出其中一人,就是那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
  “对,他是这方面的权威人士之一,”助理国务卿贝弗对两位老者宣称,“对‘压抑行为’非常有研究。”
  “那是什么学问?”老大使很急切的问道。“压抑行为?”
  中将这时也上身前倾。“这是否有什么牵连?”他问助理国务卿。
  “你是指与‘巴希法’吗?”
  “我还能指谁?难道还有其他人吗?”
  “还有,不过跟这个搭不上。”
  “那到底这个名词是指什么?”布鲁斯问。
  “是米勒博士的专长。可是我们不认为,他这门专业知识‘压抑行为学’,与巴希法有任何牵连。”
  “感谢上帝。”老将军喃喃道。
  “我能继续说下去吗?总统先生。”贝弗请示总统,看到对方默默点了头之后,他就继续说。“相片上的另外两个人,一位是欧吉维,另一位是道森。”
  “道森是个律师,”布鲁斯插嘴。“我虽然没见过他,可是却常常看他的文章。他对国际条约的谈判十分在行,对国际事务也相当有研究。”
  “是很优秀。”总统同意道。
  “另外那位叫欧吉维的人,则是在秘行局服务达20年之久的行动员。”
  两位专家对助理国务卿在讲到这些人时,语气中斯用的“过去式”,都很敏感。他们彼此对望了一眼,然后又看总统。
  总统点了点头。
  “他们全都死了,”总统说时,右手神经质地去摸额头,手指有点发抖。“全死掉了。欧吉维四天的死于罗马,被误杀了。另外三个人却并非死于意外,他们是在华盛顿——这里——被谋杀的。道森和史登死在一块,而米勒也在他们出事的同时,死于20里外的某个地点。”
  老大使一听之下,顿时上身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