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第4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4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页面 15…

     渣甸做了东印度公司的随船医生。      现在很难考证渣甸是出于家教式的献身精神,还是有所图谋。海上行 船异常艰辛和危险,即使在今日有现代化导航设备、有准确的气象服务的 巨轮时代,航海仍被视为危险的职业,渣甸的侄婿威廉·凯瑟克曾回忆说, 渣甸先生一生喜欢冒险。无论渣甸是出于何种原因,他做随船医生,使他 踏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经商。      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包括印度殖民政府)对华贸易。公司的商船 队把英国产的工业品、印度产的棉花及鸦片运往中国,再把中国产的茶叶、 生丝等商品运往英国。渣甸熟悉了海上贸易的整个过程,愈来愈为惊人的 利润而怦然动心。      水手普遍夹带私货,转手卖掉后,就上岸酗酒嫖娼。渣甸在船队的地 位非常特殊,获得无限度携带私货的特权。      大约在19世纪20年代后期,渣甸结束了“经商实习”,获得英国皇家恩 赐的执照,成为特许经营英国、印度、远东之间贸易的商人。1828年,他 又获得广州地方政府的批准,取得在广州洋行(十三行)进行商贸活动的 地位。渣甸在做随船医生时,就与十二行的洋华商人与监管官吏相熟,渣 甸正式做了洋行商人,十三行的人仍尊称他为“渣甸医生”。      受人尊敬的渣甸医生,正是从这时起涉足鸦片走私。他曾竭尽全力推 销英国的纺织品与印度的原棉,收效甚微。他最终见利忘义,将良知弃之 如敝履。      渣甸在广州,与詹姆士·马地臣交往甚密。马地臣也是苏格兰人,是 英国派驻广州的贸易官,广州西商会所主要成员公司MAGNIAC&CO。的合伙 人之一。马地臣在广州建有广泛的业务网络,而渣甸的大本营在印度。两 人商议合办从事印度一中国间的贸易公司,一拍即合。1832年,他们在广 州成立一间私人有限公司,取两人的名字为公司名:渣甸一马地臣公司  (JARDINE·MATHESON&CO),简称为渣甸洋行。这一年,渣甸48岁,马地 臣36岁。      渣甸洋行生逢其时。洋行成立的第二年 (1833年),由于官办的东印度 公司扭转英国对华贸易逆差不力,引起英国民间商人强烈不满,并受到国 会的猛烈抨击,英廷终于取消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      醉翁之意不在酒,民间商人凯觎的,是走私鸦片的高额利润。      渣甸洋行捷足先登,在英国民间商人中最先置有趸船和飞剪船。夏船 泊在珠江口伶仃洋,印度等地运来的鸦片在此卸货储船。飞剪船配有火炮, 行走如飞,即可对付海盗,又可与清水师交火,是近海走私鸦片的理想运 载工具。      设在广州的渣甸洋行,仍从事棉纺织品、茶叶、生丝的进出口贸易。 惨淡经营,常常陷入半死不活的困境。真正使洋行获利丰厚的,还是来自 印度等国的鸦片。就剑桥大学所存的档案显示,渣甸原本不希望是这种结 局,但偏偏现实如此。打着做明门生意的渣甸洋行,成了鸦片走私的最大 销赃黑窝。广州人给渣甸取了个绰号:地老鼠。说他行踪诡秘,出没无常, 专做见不得天光的龌龊事。      渣甸最不堪回首的,是广州市民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默许下,把抓着 的中国鸦片贩子,拉到外国商馆前的广场绞死,尸首悬在空中让烈日暴晒。 不久,林则徐来广州禁烟,风声更紧,所有的洋商皆人人自危。渣甸知道 
… 页面 16…

自己民愤极大,他将银两偷运至澳门,再逃亡英国。      马地臣留下打理洋行业务。鸦片战争爆发,渣甸洋行迁往澳门。中国 人的反英情绪日益高涨。马地臣听中国的贩片商传言:渣甸、颠地、泰勒、 马地臣等十个大毒枭已列进抗英组织的名单,他们已派出杀手,欲来澳门 暗杀未逃的毒果。马地臣不知真实与否,他在朋友的劝说下,逃到伶仃洋 的趸船避难。后又逃到英国。      渣甸洋行代理大班,为马地臣的侄子亚历山大·马地臣。      现在,渣甸最牵挂的是,渣甸洋行怎样了?                                     香港新颜      邮轮沿着西非海岸,绕过南非的好望角,直插印度洋,在孟买作了一 星期停留。渣甸拜访了东印度公司的故友,重温旧事。      邮轮继续航行,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航抵香港岛北岸的 中区。      这时,香港的中心已由南岸移至北岸,与九龙相望的那条海峡,命名 为维多利亚海港。最初英军在南岸的赤柱湾登陆,安营扎寨,修筑工事。 不久,英兵染上瘴气 (疟疾),作寒发烧,竟有近半病倒。      卑路乍爵士绕岛一周,作过测量,向香港最高行政长官义津建议:英 国应在北岸开发,北岸有多处天然良港,香港常受热带飓风侵袭,飓风皆 由南面来,香港的山成为屏障,这些港湾就是极好的避风港。      于是,英军英商纷纷北迁。英军驻扎在西营盘,西营盘原为海盗头目 张保仔的一处营地。张保仔投清后,他在香港各岛上的营地,均被大清水 师拆毁。英军将大本营设在西营盘,一半士兵住在岸上的帐篷,一半仍呆 在船上。      英军的炮台与九龙山上的清军炮台,遥遥对峙。      英商的发展,在中环至铜锣湾一带。渣甸抵达时,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一条傍海的大道正在开拓之中,一位相识的英商告诉渣甸,义律已为这条 大道取了名——皇后大道,是纪念维多利亚女王陛下的。      渣甸不时遇到相识的朋友,他们热情地向他订招呼,介绍情况。现在 香港己有近百幢洋房,第一幢洋房是裁判司(警务司法行政长官)威廉·坚 的私宅。他在义律任命之前,只是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大尉。他这幢洋房才10 多天功夫就盖起了。据说石料、木料、瓦片,均是从沙角的清军炮台和兵 营拆来。香港的英商多是靠走私鸦片起家的,他们出的价码高。华人工匠 与劳工,源源不断乘船来港,为英国人做事,人数有8千之多。      在广州、澳门的英国公司,纷纷到香港登陆抢滩。其中有渣甸洋行、 林赛洋行、哈特洋行、颠地洋行、端拿洋行等著名公司。      渣甸惊叹香港短期的巨大变化,在朋友家的新宅休息片刻,立即坐上 轿子,兴致勃勃去铜锣湾的渣甸洋行货仓。      沿海行走着,见一艘海船泊在岸边,10几个华工,正光着膀子卸鸦片。 渣甸感慨不已,光天化日下卸运鸦片上岸,这是往昔无论如何也不可想象 的。当年在广州珠江码头卸鸦片,均是在三更半夜,鸦片外还裹有棉布之 类的伪装,并且要层层贿赂中国的水师稽查,方能从伶仃洋开到广州港。       “这是哪家公司的货?”渣甸操着生硬的粤语问道。 
… 页面 17…

     华工头赶过来向渣甸行礼,说:“渣甸先生,这是您的。在伶汀洋趸船, 我就为您的洋行卸过鸦片;到了香港,我又为老爷您效劳。”      工头恭敬卑怯的话,在渣甸听来,分明含有十分的讽刺意味。渣甸许 久没做声,他突然从轿椅上跳下来,提着手杖,顺着扛鸦片包的华工,风 风火火登坡来到渣甸货仓 (今百德新街南〕。      货仓是一排简易葵棚,除了鸦片,别无他物。渣甸紧蹙眉头,洋行职 员查理,从货仓另一头跑来,正欲问候,渣甸劈头盖脑连声质问:“为什么 要大白天装卸鸦片?为什么不可经营别的生意,为什么偌大的仓库没有一 件别的货物?是我叫你这样做的?是马地臣?还是你自作主张?”      查理瑟瑟惶惶愣呆良久,蹦出一句话来:“大班,这,这是在英国的领 地”       “英国的领地?”渣甸忿忿一戳手杖,“可对岸的九龙,还是中国的地 盘!英国人做的一切,他们在望远镜中看得一清二楚!”                                     沉甸议政      渣甸的担忧不无道理,香港九龙,近在咫尺。香港前途未卜、英军虽 造成占领香港的事实、但清廷与英廷、均未承认《穿鼻草约》。      这种担忧,就连《穿鼻草约》的炮制者义律亦是如此。香港北岸,铜 锣湾才算真正的中区,且地势较平坦开阔。但香港的政治中心女王城,并 来建在铜锣湾,而是建在后来因有女王城才定名的中区 (今日的中环)。义 律是出于这种考虑:铜锣湾 (含今日的湾仔)离九龙的尖沙咀最近,清军 若封锁两头狭窄的海峡,铜锣湾便会落人挨打的被动局面。而中区离尖沙 咀稍偏西,背后是太平山,维多利亚港西的海面较开阔,便于增援或撤退。 因此,义律下惜在太平山麓开山破石,修筑女王城。      义律没看到女工城建成便被革职离港。他是香港事实上的第一任总督, 行使总督职权从1841年1月至该年的8月——非常短暂,却是香港开埠史至 关重要的人物。      渣甸没见到老朋友义律,传说他去了印度,又说他回了英国。接替义 律驻华商务监督一职的,是老殖民官员钵甸乍爵士。庄士敦爵士任临时总 督,取代义律行使在香港的最高行政权力。      渣甸去“政府山”拜见庄士敦,两人在交谈中,均流露出对义律的钦 佩。      义律对英殖民统治的贡献,还不在于实现了英军对香港事实上的占领, 而在于他提出了治理未来香港的总体构想。义律在英军占领香港不久,面 对着荒芜的孤岛,宣布香港为大英帝国统治下的世界自由贸易港。义津与 麦伯联名发表安民告示,提出“凡属华商及华人船舶来港贸易,免缴纳任 何费用赋税”;“岛上华人居民,应依照中国法律习惯办理,但废除拷打”;  “一切礼教与典仪风俗习惯及私有合法物产权益,概准仍旧自由享用”,等 等。      渣甸在庄士敦处,看了告示的文本,拍案叫绝:“就该这样!不建成自 由港,谁愿来这蛮荒小岛做生意?英人治港,但开发香港,主要得靠华人。 中国不比黑非洲,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所因袭的一套根深蒂固,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华人,安抚民心!” 
… 页面 18…

     庄土敦小心翼翼道:“我想,麦伯将军的治港主张是十分明智的,无论 是大陆华人,还是南洋华人,均对赋税不堪重荷。麦伯将军的安民告示·一 出,就有好些华人来港谋求发展。”      渣甸道:“你这老狐狸,做上临时总督口气都变了。麦伯乃一介武夫, 有这样的政治远见?义律拉他联名,是借他占领军司令的威严!”      渣甸为义律的革职忿忿不平,鉴于身为国会议员的特殊身份,渣甸在 给英王英廷的信中,没有直言为义律鸣不平。渣甸只是极力推崇义律、麦 伯的治港主张,敬希英王英廷,把“自由港”列为治港的千年大计。      渣甸的信没有回音,原因可能是对义律过份溢美。实际上,英廷奉行 的,正是义律最先提出的自由港政策。历任港督。都是在义律总体构想的 框架下进行治港,井加以发挥的,如果英国未奉行自由港政策,就不会有 今日香港的繁荣。      在今日的香港,没有一处地名是纪念义律的。历任港督卸任,都有以 他们的大名命名的街道、建筑与机构。另外,凡对香港起过重要作用的英 人,也均在香港地图上留下他们的名字。对英国来说,义律是香港开埠的 第一元勋,是未来香港的总设计师。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