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第31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31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那时有钱人拥有私车的不多,的士生意红人,司机是门很吃香的 职业。胡忠却不以此为满足,他暗暗计算,一辆车的成本是多少,一天的 毛收入是多少,汽油薪金等等开支是多少,那么老板一辆车一年的收入是 多少。胡忠愈算愈觉得是条财路,大有作为。      半年后,胡忠调港岛跑车,港岛人多繁华,生意更红火。胡忠为攒足 买车的钱,从清晨跑到后半夜也不知劳累。月薪是固定死的,多跑可多捞 小费。胡忠回忆道,“那时候的人忠厚,车钱一仙不少交回给老板,我几乎 没听过哪个司机私吞车钱的事。现在这样就难行得通,现在习惯把车包给 司机。”      胡忠等不及攒足车钱再买车,就动员另一个司机参股拿出150港元,加 上自己的450港元,就有600港元。那时一辆的士需2000港元,胡忠焦虑之 中灵机一动,收下4名考车牌的学徒,共得学费600港元,这样就有了1200 港元。胡忠拿1000港元交了首期,剩下200港元作日常开销。胡忠辞去红边 公司的职,做上红牌车主。为了供车,胡忠早上5点起来教学徒开车,7点 去货车公司上班,下班后接合伙人的手开夜班红牌车,一天只能睡几个小 时,却不觉得累。谁知,港府在的士公司的压力下,限制个体红牌车主, 不允许满街兜客。的士公司设有固定的传呼站,听到电话,就派车去接客。      个体红牌车主一下子陷入困境,几乎寸步难行。胡忠苦苦支撑了几个 月,入不敷出,只好把的士卖给广州的车行,仅卖得1200港元。胡忠出师 不利,情绪低落,又回到薄扶林养猪。      胡忠回忆道:“我那时年轻好强,确实有些冒进。我只听从了克勤克俭 的母训,而把脚踏实地抛到一边。”      胡忠时时不忘东山再起,到1927年,他见港府对个体红牌车的管制有 所松动,又重操旧业。他拿出1000港元,买下一辆二手车,日以继夜地干。 等攒足1000港元,他又买下一辆二手车,请一名司机开。      就这样,他以滚雪球的方式,一年置下4辆二手车。同业皆吃惊不已, 以为他捡到一箱汇丰运钞车掉下的港币。      胡忠说,我那时这样于,仍是在冒险。我常这样想,我在薄扶林开办 猪场之初,一无所有。想穿了,大不了又回去养猪。就这样,我认准一个 目标,就无所顾忌地朝前奋斗。脚踏实地有好几种理解,我咬定目标不放, 也算是脚踏实地吧。      胡忠扩大车队,遇到两次极好的购车机遇。      20年代末,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香港,香港业界一片阴云。商人视 投资为畏途,胡忠却趁机捞便宜。别人说胡忠是老衬 (傻瓜)。胡忠说潮水 
… 页面 116…

有涨有落,不会落下去永远涨不起来。      一位印度车行老板,想卖掉车子回印度老家。胡忠花了2000港元,就 买下他的两辆很新的二手红牌车,并获准分期付款。接着,胡忠又从帮他 维修车辆的亲戚手中低价购进4辆红牌车。      这么一来,胡忠就成了8辆红牌车的车主。经济不景气,坐车的人也少。 胡忠降低车价,以薄利多载的方式维持营运。      到1934年,香港不景气达到顶点,很多车行都支撑不下去。胡忠对要 不要趁低买车犹豫过好久,他这么想:不景气到了顶点,或许就像落潮把 礁石全露出来,那么接着就开始涨潮。      胡忠咬咬牙,以1。8万港元的低价买下新的士公司的12辆车,首期8000 港元,余款分期付完。当时同业部认为胡忠神经有问题。胡忠嘴里说,大 不了回薄扶林养猪,可心里仍有几分胆怯。经济起伏,毕竟不像潮涨潮落 那么有规律,如果不景气再持续两到三年,这10多辆车,就成了一堆废铁。 那时候,商人及高级职员,连自己吃饭都成问题,谁还坐得起车。      胡忠在经济低潮中,成立中央的士公司。      第二年,全球经济复苏,香港商界又充满朝气,商人忙于跑生意,游 客移民接踵涌来香港。胡忠的车队遇到赚钱的好时机,他一有钱就添置新 车,令同业艳羡不己,说胡忠会掐算。胡忠自忖道:看来我是有点先见之 明,不过,说起来还是我更敢冒险。      到1941年香港沦陷前,胡忠已拥有40多辆红牌车、10多辆白牌车—— 专门出租给港府使用。      养猪佬出身的胡忠,已成为执香港的士业牛耳的泰斗。      香港沦陷,胡忠的车全部被日军充公。胡忠又一次回到薄扶林养猪。 这是胡忠一生中最大的打击,胼手胝足干了半生创下的家业,全军覆没。 胡忠仍不死心,他翘首以盼有朝一日重新出山,再创基业。                                    启德机场      启德公司,实际上是最早跻身汽车业的华商。现在的港人往往忽略这 点不计——因为他们创建机场影响太大,掩盖了他们其他业绩的光辉。      启德公司的主要创始人是何启爵士,何启与中华巴士、中央的士的老 板皆不同,他完完全全是一位儒商。      何启之名,常会被人误解为何东家族之人。施氏的几个儿子,姓名中 都有一个“启”字。如何东叫何启东,何福叫何启福。其实,何启之名只 是与何东兄弟重合了两个字,其他均不搭界。      何启是广东南海县人,小时随父母在香港教会办的书院念书。随后留 英就读亚巴顿医科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博士学衔。毕业后从医,业余兼 修法律,1882年考取英国律师资格。回香港状师 (律师)行,是香港著名 华人律师。稍后创办雅丽氏 (雅丽氏为何启的英籍亡妻)医院,任该院总 理。      何启是香港第三位华人议员。第一位是政治家伍廷方。伍廷方1882年 离港,议员之席由大学者黄胜接替。1890年黄胜退休,何启继任议员一职。 何启在任期间,曾长期羁留上海。港督罗便臣,便打算清华人财阀何东接 替何启腾出的议员空缺。后何启提前回港,何东做议员之事告吹。 
… 页面 117…

    何启在后世名气不如何东响亮,这是因为财富没何东大,子孙没何东 众,花边新闻没何东多。在当时,何启在舆论界的影响,与何东不相伯仲。     何启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关心华人利益,积极倡导华人社团活动。      1908年9月26日,英文《南华早报》刊登一封署名“美国人”的读者来 信,信中污蔑华人不讲文明,主张电车与公园,另设西人座位,以免华人 混迹西人之中。      这种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与偏见,激起香港华人的公愤。在香港上流 社会聚会中,何启曾多次提到 《南华早报》的这封信,驳斥这种种族歧视 狂言,表明华人不可欺辱的立场。      这封信,成为何启日后投身实业界的契机。何启认为,华人要想在香 港与洋人真正平等,光靠请愿、抗议是远远不够的;寥寥无几的华人议员 或太平绅士也不能说明问题;还得在经济实力上能与洋人抗衡比肩。     何启与他的至友——富裕华商区德创立启德投资公司。“启”与“德” 分别取自两人的名字。稍后,华商曹善允加盟启德公司。      一战结束,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启德公司于战后次年 (1919年)在九 龙设立一家启德汽车公司,最初只有两辆巴士,对开于九龙城与尖沙咀之 间。生意兴隆,车队迅速增至4辆巴士。      启德公司,开华人创办汽车客运业之先河。但启德的汽车      客运业稍后停滞不前,直至式微转让。为何这般?     何启、区德有了一个非常宏伟的计划——填海建飞机场!      香港的航空史可追溯到1911年。英国人在香港开办了一家远东飞机公 司。这年3月,飞机从英国运来香港,利用沙田火车站前的一片沙滩做飞机 场 (今为沙田跑马场)。      远东飞机公司定于3月18日举行飞机表演。这一天,阳光明媚。数千洋 人华人坐火车专列去沙田,港督卢押也前往观看,表演场有仪仗队奏乐助 兴。扫兴的是,这架庞然“大鸟”因风力太大而不得“展翅飞翔”。表演改 期,一连数天,都是“风力太大”。一直等到27日,风力才稍平息,飞机在 螺旋桨的推动下,才摇摇晃晃升高。飞行高度只有60英尺,飞行距离约200      多公尺。因数次延期,目睹飞机飞翔的观众仅300余人。沙田远离港九 城区,港民只是从报章获悉这一情景。      飞机表演很不尽人意,却是香港航空史划时代的大事。      在较长的时期,人们都认为飞机只是幻想家与冒险家的玩意。尤其是 第一次飞机表演,给港民的印象很“恶劣”,稍稍起一点风,飞机就飞不起 来,香港差不多天天起海风,飞机有何用?并且,飞机飞得那么低、那么 短,充其量只能让人过过飞天的瘾。其后,飞机一年比一年先进,可出事 频繁,人们认为是最不安全的交通工具。      现在,何启、区德却要填海建飞机场。真叫人不可思议!     何启认为,人类将进入航空时代。香港作为世界自由港,与世界各地 的联系,首选的交通工具将是飞机。     何启对航空史了如指掌。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者号飞 机,开创了人类史上第一次飞行。首次飞行仅37米,尔后航距不断增长。1909 年,法国人布勒里奥首次驾机飞越英吉利海峡。      1911年,美国人罗吉斯首次飞越美国东西海岸。一战期间,飞机大量 用于空战。同时,民航机载客运货业务也在逐步拓展。 
… 页面 118…

     何启坚信,飞机性能将会愈来愈优良,实用性会愈来愈大,一定会成 为最快捷、最安全的交通工具。那么,为迎接航空时代的到来,一定得有 永久性的飞机场与其配套,远不是临时性的简易跑道所能适应的。      何启在提交给港督的信中指出:要使香港成为真正的世界自由港,不 仅要保持世界航海港的地位,还要使香港变成未来的世界航空港。      何启的设想,得到港督史塔士的肯定。      1920年,启德公司在九龙湾北岸正式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      工程进行到一大半,资金告罄。为获取新的资金,启德公司把一幅新 填地划片拍卖 (新填地产权仍属港府),开发成住宅商业区,建筑限三层以 下。这一片及后来机场附近的填海地,有许多带“启”字的街道:启德道、 启扬道、启达道、启东道 (又有人认为是纪念何东的)、启福道(与何福的 原名何启福相吻)、启华道、启位道、启仁道、启礼道、启乐道,等等。      1924年,共完成新填地120英亩。临海的一片开辟成民用机场。民用机 场经港督批准,命名为启德机场。最先开辟的航线是香港至广州,以后逐 年开辟至上海、新加坡的航线。      最初的机场面积仅现在的1/10。1928年,港府作价收回启德机场,开 始第二期填海工程,并将其改为民用军用混合机场。二战期间,启德机场 的军用飞机、民航机被日军炸成一片残骸。为改成日军在南中国的最大空 军基地,日军指挥中国劳工进行第三期填海工程。为取土石,不惜炸毁香 港最有价值的古迹宋王台。      启德机场又经过战后数次大规模扩建,成为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 它的正式名称是:香港国际机场。但人们仍习惯叫它启德机场。      启德机场,是香港华人在香港航空史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