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黄埔军校 >

第62部分

中国黄埔军校-第62部分

小说: 中国黄埔军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3年12月中旬,中国国家女足球队主教练易帅,新任主教练发表就职宣言,第一条就是“女足首先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仅半个月后,主教练率领国家女足队来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进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时,国家队队员们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及“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这两句话的感想最为深刻,认为这两句话最能鼓舞国家女足队员为国家流汗流血。许多队员朗诵着这两句话,记在本子上,默记在心里。国家女足队队员在参观后,对黄埔军校学生们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理想,为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奋斗的精神所感动,衷心佩服,并认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为国争光,最需要“爱国”和“革命”精神的鼓舞。
  2.“亲爱精诚”是黄埔精神的关键要点
  孙中山经常教育军校师生,要“同学同道,生死共赴”。什么叫“同道”?孙中山解释说,就是“为振兴中华,团结友爱,悲喜同心”。为此,他特别为黄埔军校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
  从1925年就在黄埔军校担任领导职务、长期任教育长的张治中将军,
  对“亲爱精诚”校训有着独到的见解。1936年南京时期黄埔军校第13期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接见当年在缅甸英勇解救英军的抗日英雄、黄埔六期毕业生刘放吾。(1992年4月)
  学生入学时,时任教育长张治中在军校举行的孙中山纪念会上讲话,他对黄埔校训“亲爱精诚”作了深刻的诠释。对这4个字,他先分开讲每个字的独立意义,然后再合起来讲。他说:“亲”是关系亲热,感情真实不虚假;“爱”是接近信服倾慕,对人对事有感情;“精”是完美纯洁无私念,精益求精不复杂;“诚”是恳切真挚,开诚布公不虚伪。把“亲爱”两个字连起来,作为一个词语讲,亲是爱的副词,表示爱的深厚真实,彼此关系密切。同时,亲和爱是互相关联的,能亲才能爱,不亲就不是真爱;把“精诚”两个字连起来,也是个词语,精是诚的副词,表示诚的深度,真挚实1949年8月1日,曾在黄埔军校工作过的聂荣臻、李济深、郭沫若等检阅解放军坦克部队。在,信守无伪。同时,精和诚也是互相关联的,诚则精,不精是不会真诚的。再进一步把“亲爱精诚”4个字组成校训,意义深刻重大。作为黄埔军校的师生,要把校训时刻放在思想里、行动上,贵在以身作则、推己及人,不愧为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信徒。
  黄埔军校在艰险的环境中诞生,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成长壮大,革命的黄埔师生,不断发扬黄埔精神,推动着革命战争向前发展。国民革命所取得的成效,到北伐战争时已相当可观,“亲爱精诚”的校训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当时的教育长方鼎英所说:“本校自成立以来,战胜种种的恶劣环境,以500人扩充到数万人;由步兵一科扩充到马、步、炮、工、经理、政治及其他无线电、航空等高级专门各科;其担负工作之部队,由本校教导团起,遍及于30余军之革命军,及10余军之西北军;凡中国之22省,几无不有本校学生之足迹。在此最短期间内而能得此伟大之效果,已大博国人及世界之惊叹,盖集中于‘亲爱精诚’校训之下,相亲相爱,精益求精,诚心诚意,以谋团结。先之以大无畏之精神,持之以百折不挠之志气。为民众求解放,而一己之功名富贵,皆可牺牲……故能不怕死,不畏难,以一敌百,以百敌万。”古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伟大胜利,就在于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这是黄埔军校校歌中的歌词,校园上空到处飘扬着这歌声。“亲爱精诚”的大标语,写在校门口的墙壁上,让在校学生随处可见,并印在毕业证书上,让离校的黄埔生随时感受到校训的存在。1924年11月底颁发的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证书,在四个角上的文字即是校训“亲爱精诚”。校庆80周年时,广东革命博物馆征集到了第1期第6队学生张颖的毕业证章、“学”字领章和学生会员证章等。张颖是湖南省益阳人。毕业证章正面也写有“亲爱精诚”4个字,反面写有“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章”字样,下面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2个字,编号是“717”。
  此后,各期的毕业证书、证章,也将“亲爱精诚”的校训印在显著位置。后来此4字有所变动,但其基本精神未变。如1933年5月颁发的黄埔军校第8期毕业证书,纸面上叠印“毕业证书”镂空大字,除写明“兹有本校第八期××科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外,在证书四个角特别印有“亲、爱、精、忠”4个大字,教育学生要以此为做人之本。颁发者为时任黄埔军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兼校长蒋中正,与时任黄埔军校校务委员会的7名委员:张治中、何应钦、汪兆铭、吴敬恒、戴传贤、朱培德、唐生智等人。此毕业证书将原校训中的“诚”字,改为“忠”,这显然是校长蒋介石为网织忠于自己的“黄埔系”所为,“诚”与“忠”的个中差异,令人别样品味。
  怒潮澎湃共风雨,亲爱精诚教诲真。黄埔校训“亲爱精诚”是遵循校总理孙中山和平奋斗建军思想制定的,是黄埔建校的精神支柱,是动力,是灵魂。回想当年,众多有志青年为共同理想来到黄埔,却因不同的理想分道扬镳。黄埔校友未能实现孙中山先生“亲爱精诚”校训,实现中国统一,不能不说是最大遗憾。因此,继承和发扬“亲爱精诚”的革命精神,在祖国尚未统一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团结合作”是黄埔精神的显著特点
  黄埔军校之所以是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新”的最耀眼亮点,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周恩来《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学习会上校庆60周年时聂荣臻的题词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果实落到了新军阀手里。孙中山为了救国救民,继续奋斗,然而“他的活动渐渐地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正当孙中山进退两难的时候,国际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这使孙中山深受鼓舞。
  当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俄全权代表越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协助下先后与孙中山进行了多次会谈,给孙中山提出了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建议:一是改组国民党,这个党要联合各界人民,特别是工农大众;二是要有革命武装,要建立军官学校;三是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苏俄代表还向孙中山介绍了苏俄红军的规模、组织和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对此,孙中山极感兴趣。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给了孙中山以极大的影响。李大钊和孙中山讨论了“振兴中华”的种种问题。孙中山对共产党人的建议和帮助表示欢迎。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3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孙中山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决心改组国民党,重新创建革命事业,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他在1924年初召开的国民党第1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三民主义成为不断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各项主张,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创办黄埔军校的精神支柱。黄埔精神,即是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这一新情况下应运产生的。
  黄埔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坚持贯彻了校总理孙中山当时所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这是黄埔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因为如此,它才有着极强的感召力,“表现在国内外是怎样的伟大,怎样的普遍”。贯彻三大政策,国共两党亲密配合,共同致力振兴中华,这是当时许多有志青年投奔黄埔的初衷,也是真正的黄埔精神之所在。
  国共两党密切合作的黄埔军校建立之初,这里是一块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可同时谈论的土地,校中的政治言论比较自由。军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除了政治课所阅读的《三民主义浅说》、《帝国主义》、《国民革命概论》这些小
  郑洞国(前)等1978年6月在厦门前沿观察大小金门岛
  册子之外,还有机会读到诸如《苏联研究》、《社会进化史》、《社会主义原理》、《经济学大纲》、《中国职工运动》、《中国农民运动》这种政治色彩很红的书。
  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黄埔军校首创崭新的革命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驰名中外。军校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革命武装组织,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身于该校。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又设立了4所分校。黄埔军校学生在国民革命时期前后招收了6期,其中毕业4期。第5期在大革命失败时即将毕业。这5期学生,大都参加了国民革命军,成为军中的骨干力量。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年代里,黄埔军校荣获“国民革命中心”的崇高称号,领受了“东方红军”的灿烂锦旗,对推动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里,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共两党的真正合作。
  国共两党在那时的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因而两党能从军校的筹建、开办到革命军的建立、东征与北伐,真诚团结,合作战斗,汗水、鲜血流在一起。当然,团结合作必须坚持国家
  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在北京颐和园会见黄埔校友。前排左起:李奇中、周恩来、陈赓、邵力子、张治中、郑洞国。中排左起:黄维、唐生明、覃异之、侯镜如、杜聿明、周振强。后排左起:王耀武、杨伯涛 、郑庭芨、周嘉彬、宋希濂。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必须和包括国民党左派在内的一切进步力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与反对团结合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的极右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只有这样,统一战线才能巩固。反之,只讲消极团结,忽视积极的斗争,甚至采取妥协退让、步步后退的政策,反动势力就会得势,统一战线就会遭到破坏,国家民族就会遭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国民党右派背离了共同的目标,破坏了国共合作,从而改变了黄埔军校的性质和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