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 >

第52部分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第52部分

小说: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在这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作总结时肯定毛泽东的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打起来,有了准备;不打,更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大的政党中独立自主性最强的政党,在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尝试中,当其意识到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最终还是在坚持旧有专制政策不思政治现代化改革的时候,其反击将是十分有力的。为此,3 月15日、18日两日,中共中央接连发出两份党内指示,开始强硬起来。前一个指示指出:“苏军已从沈阳及其附近撤退,国共两军在东北的冲突即将展开。在国民党二中全会中,CC系和何应钦等军人派,正企图破坏停战整军,借口东北问题,实行各地军事接收,想在马歇尔离华期间造成新的内战局面。而这种阴谋,是蒋介石知道的,因此十分值得警惕。为了对付国民党内反动派的阴谋挑衅,除开审慎应付东北问题外,华北、华中各地应即提起警觉,密切注意顽方动态,并在军事上作必要准备,加强整训,加强侦察,严防反动派突然袭击。如果反动派发动进攻时,必须能够在运动中坚持、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除东北、热河外,各地第一期复员整军,不论时局变化如何,都应力争完成,以利于作长期打算。减租、生产两件大事,一切地方须抓紧推动。务必在今年内获得空前巨大成绩,造成解放区不可动摇的群众基础与物质基础,不怕任何反动派的破坏。”
  后一个指示告诫说:“我们必须坚持和强调政协决议每一条每一句均须实现,反对修改在坚持实现政协决议、宪草原则,反对修改的斗争中,我们不要害怕破裂。事实上我们愈坚持不许修改,国方就愈不敢破坏。我们在精神上必须准备不怕分裂,不怕打内战,然后才能压倒反对派的破坏,并可能免于分裂我们反对分裂,反对内战,但我们不怕分裂,不怕内战,我们在精神上必须有这种准备,才能使我们在一切问题上立于主动地位。”
  基于上述认识,实际上从3 月中旬始,是个分界。毛泽东等领袖逐步加重了对蒋介石的批评和揭露,同时加强了各项应变准备。
  怎样看待这一段历史?毛泽东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的1946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会议上有一个认识。他说:在七大时,我们估计在日本投降后如果不克服蒋介石和中国的斯科比事件,中国的内战就不可避免。今年一、二月间似乎变了。后来还是证明七大估计是正确的。谈判是有成绩的,教育了人们,党内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复员就吃了亏,部队不充实,减少了民兵。
  总而言之,中共中央也好,毛泽东、刘少奇等领袖也好,虽一度对时局和平发展的估计偏于乐观,但并未完全陷人对和平的幻想之中,更没有放弃人民手中的武器。到了这一年的三月以后,中共中央迅速总结了这一经验教训,而将主要注意力的重点转移到准备应付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上来。对于如此复杂的社会历史活动有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是不奇怪的。
  41.“和平前最后一战”
  1946年1 月14日,东北局在应付复杂斗争局面中遵循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以及中央军委命令,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并在民主联军总部之下,建立了东满、西满、南满、北满四个二级军区。林彪自己除直接指挥梁1 师和黄3 师7 旅(彭明治旅)外,其他部队均置于各二级军区领导之下开展斗争。
  当时的东西南北满军区是这样划分的:北满军区:司令员高岗,政治委员陈云。下辖杨国夫的山东7 师(内含冀热辽第19旅)、刘转连的359 旅以及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5 个三级军区。
  南满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下辖吴克华的第3 纵队(辖山东第3 师、警备第3 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第21、第23旅)、胡奇才的第4 纵队(辖原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 、第3 纵队)及辽宁、安东、辽南3 个三级军区。
  东满军区:司令员周保中,政治委员林枫。下辖陈光部山东2 师、万毅的第7 纵队以及通化、古东、辽北两个三级军区。
  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后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下辖黄克诚新四军3 师(不含第7 旅)以及嫩南、辽西两个三级军区。
  组建不久的航空学校、炮兵学校、军政大学等院校,特种兵和总部后勤机关,也转移至牡丹江、佳木斯为中心的后方基地全力发展。
  由于实行了分散安家的部署,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深入远离大城市的城镇和乡村去进行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活动。由于广大农民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和政治上的民主(惩治了地主恶霸),开始拥护共产党的军队,改善了军民关系。
  然而此时和平的浓雾仍然掩不住战争的硝烟。1946年1 月10日的停战令束缚不了蒋介石,其在“接收主权”的旗号下,大举向东北增兵。利用停战的有利时机,美国海军第7 舰队从上海、广州等地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主力新编第1 军和新编第6 军以及第刀、第60、第93军陆续转运至秦皇岛、葫芦岛等地,使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上的兵力猛增到28。5万人。经苏军同意,1 月15日,第52军第25师一部进入沈阳北大营;第13军第89师于1 月26日接收新民和彰武两地。
  这时的黑土地上的形势出现了令人担心的“一边倒”现象。一方面是国民党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沈阳以西和辽东半岛的大片土地;另一方面是东北民主联军步步后退,地盘越来越小。
  此时的黄克诚率领着3 师大部于1 月12日乘苏军退出通辽之机,攻战了该地。随即开展了建立西满根据地的活动。然而黄克诚发现自己的身后再往西北全是沙漠,部队已无再退的余地了。他向东北局和中共中央表态,如果国民党军再来“接收”,他将一定要打,不再退让了。
  此时,中共中央对于东北民主联军的求战呼声,持谨慎态度。苏联也向中共中央施压,他们甚至警告在重庆谈判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说什么“营口及东北决不能打,在满州发生战争,尤其是伤及美人,必至引起严重后果,有全军覆没及惹起美军人满的绝大危险。”中共中央很快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东北局。
  黄克诚的确不同凡响,他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且月25日,他又一次向东北局和中共中央发出措辞强硬的电报,他指出:彰武已由苏军交顽军接收,通辽苏军已撤走,同日我们从土匪手中夺回,为西满全区之后方。3 师现有伤病员300 人及工厂(手榴弹、鞋袜、被服)均在通辽,已无地方可退。我们决死守通辽,任何军队来接,坚持抵抗到底。请向苏军司令部力争,西满西部乡村没有多少村庄,尽为蒙民、沙漠,如果不力争过来,3 师3 万部队只有向热、察撤退。否则我们为求生存在此地拼死一战,即苏军来也坚持抵抗,全部战死在所不顾,我们决定主力集中通辽拼命。
  中共中央收到黄克诚的电报后,感觉到东北形势的严峻,但眼下的大局是争取和平。1 月26日,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电告黄克诚,指出:我控制通辽十分重要,如苏军只送少数国民党人员来接收,不带兵来,你们应很好招待,允他接收,向他提出要求,和他合作。暂不要生硬赶走,免引起外交纠纷。但如国民党大兵来接收并向你们开火,你们应在自卫条件下坚持打败顽军。
  同日,中共中央又一次向东北局、林彪。黄克诚发出指示,就目前东北方面问题提出要求。该电指出:我党目前对东北的方针,应该是力求和平解决,力求国民党承认我党在东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合作实行民主改革,和平建设东北。在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只有这个方针才是正确的,行得通的。因此企图独占东北,拒绝与国民党合作的思想是不正确的,行不通的,必须在党内加以肃清。在目前形势下这种思想显然带着冒险主义性质,是目前客观形势下不能允许存在的。如果我们对国民党采取内战方针,我们必归失败。我们在东北要实现和平解决与民主合作的方针,还有严重困难,还必须经过严重的甚至流血的斗争才能达到目的。
  接到中共中央这一指示后,东北局进行了研究,认为一味追求和平是办不到的,只有实行自卫反击,才能在东北存在下去。为此,彭真于同日致电中共中央,电报提出:“在长春线之外地区,如顽军向我进攻时,我亦拟坚决自卫。”
  1 月27日刘少奇复电东北局:同意彭意见,在沈阳以南我军留驻长春路沿线,不自动撤退,作为与国民党谈判条件,如国民党不与我谈判即向我军进攻,在友方不坚决反对,在我完全防御有理条件下(退避三舍之后)给进攻之顽以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务必一战大胜。煞下顽军在东北之威风,此为历史新阶段中之最后一战,决定东北今后大局,望彻底向干部说清,不惜以重大牺牲求得这一战役之完全胜利,立下最后一次战功。为此,林彪应设法到主战方面去指挥。
  此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多次指示东北局,要求立即做好一切准备,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不惜以最大牺牲,求得作战胜利。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工作的方针,东北局及东北民主联军一方面争取时间整训部队,集中主力同国民党军打大仗,争夺东北;一方面始终注意做好发动群众、剿灭土匪、摧毁敌伪政权、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扩充军队、创建根据地等工作,以此作为同国民党在军事上争夺东北的依托和基础。
  1946年1 月10日停战令公布后,国民党自认为东北的军事发展形势对其有利,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东北的进攻。尤其是新6 军到达东北后,从2 月8 日开始,国民党军集中第52军、第6 军、第13军6 个师兵力,以锦州为依托,分3 路沿北宁路及两侧向东北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企业巩固北宁线,并占领沈阳,为其占领全东北打下基础。南路为新6 军第22师,由沟帮子、大虎山之线进攻,10卧占领盘山、台安,14日占领辽中;中路为在黑山、北镇地区的第52军(欠第195 师),占领新民后,以其第25师继续推进至沈阳皇姑屯;北路为第13军第89师,分由阜新、彰武出动,先后侵人阜新东北的骛欢池和彰武、法库间秀水河子地区。
  东北民主联军在且战且退的情况下,决心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一部。
  2 月9 日,林彪在秀水河子一所小学内召集梁1 师和彭7 旅营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前动员。林彪在动员中说:东北和平巳成确定前途,但和平到来之前尚有场激烈的争夺战。国民党新6 军逗留于沟帮子、彰武之线,证明这一仗是不能避免的。这一仗的意义,是争取我军在东北的地位。只有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与辉煌伟大的战果,才能较多的分给我们以生存的根据地,才能打下国民党的威风,才能取得广大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才能巩固与提高新老部队的信心,才能争取我党在国内国际的地位。这一仗是必然能胜利的。它与过去敌我的情况完全不同。从前敌人是六个师集中在一起行动,而现在他们分散于热河和东北,有了许多的目标,便于我们选择目标与各个击破。我们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