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 >

第32部分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第32部分

小说: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阻挡国民党军北上;二是防止阎锡山、傅作义部对解放区的进攻。这个指示强调:
  “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和民兵去进行破坏。群众在破路时,所获得的一切铁料、枕木、
  电杆。电线及其他东西,均归群众所有,由公家定价收买。其破坏桥梁、道基、水
  塔、机车及车辆者,则由公家定价奖赏。对于铁路工人和路警,应十分注意联合和
  解释,其失业者,须加救济,使其参加破路,不反对我军破路。”“凡为我控制之
  线路及在可能时,对于高出地面用土垫起之路基,及车站、月台等,均须彻底破坏。
  所有机车及车辆、行车用具均须彻底毁坏。”
  中共中央的指示一旦下达,各解放区军民群众起响应。仅几天时间,就将几条
  国内铁路扒了个稀烂。解放区军民称这种战术为“铁路大翻身”。由于南北交通大
  动脉的中断,火车无法通行,国民党军下山“摘桃子”的步伐被大大延迟了。相反
  的是,10万八路军、新四军和各解放区的数万名干部则硬是靠两条腿走在了蒋军的
  前头。如果不破路,这个先机是得不到的,可见破路对于装备落后处于劣势的中共
  军队来说意义多么重大啊。
  蒋介石对此恨之入骨,国民政府也开动舆论工具大肆攻击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
  是什么“八路八路,就是专扒铁路”。不管你政府怎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
  只要你蒋介石一天不给人民的民主,我们就一天不停地同你斗。要你知道摘桃子容
  易,这路可不怎么好走的道理。
  25.煮熟的鸭子还会飞
  曾任蒋介石的东北保安总司令的杜幸明有如下一段回忆。他说,在中共解放长
  春的那天午后二时,蒋介石在北平的官邸召集我和傅作义、卫立煌开会。蒋介石举
  着拳头恨恨地说:“抗战胜利后,我决定军队到锦州后不再向东北前进,美国人却
  一定要接收东北,把我们的精锐部队都调了去,连守南京的部队也没有了。”
  这段话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蒋介石的心态,尚难以断定,但是蒋介石垂涎东北已
  久却是事实。
  “八一五”后,当中共的干部和武装向东北开进的时候,蒋介石并没有闲着,
  他及其支持者美国深知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1945年上半年,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
  就曾经向蒋介石建议过派傅作义进攻共产党绥南解放区,企图建立一个所谓“绥察
  热防共隔绝地带”。日本投降后,美、英等国政府官员又向国民党提出:“如果此
  时共产党控制张家口、承德、山海关一线,并利用苏联掩护控制满洲,则英、美在
  将来和平会议上对中共问题不能不采取折衷办法。如果中共此时没有实行此着,则
  中共问题不难解决。”此后,蒋介石在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宣称:“国民党命运在
  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亦不
  保。”
  此时的蒋介石太忙了,忙得超过了抗战时期了。他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大后方的
  嫡系部队尽快运出去抢占关内的大城市,以防八路军、新四军与他平分秋色。因此
  到了10月底,仅仅一个多月工夫,蒋介石就在美国帮助下,空运出了数十万美式战
  斗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此时的蒋介石,已拥有3000万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全
  中国大部分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线。他接收了100 余万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军
  队达到了430 万。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一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
  的。
  由于蒋介石的对内政策是假和平真备战,企图垄断全部抗战胜利果实。其实行
  的方针是:集中全力,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所以在执行以上政策时,总是将
  重点放在关内,关于东北问题蒋介石在战略考虑上一开始就犯了错误。按照蒋介石
  的部署,首先要把南京、上海、北平、武汉、广州这些大城市接收过来,然后再举
  兵北上,收复华北、华东,最后从苏联人手里把东北完整地接收过来。对于蒋介石
  的部署,起初国民党政府上下都认为接收东北不会存在问题。蒋介石就曾对“东北
  行营”主任熊式辉说过:“签订了中苏条约,中国可以很快的收复东北。东北沦陷
  区将比华北、华中、华南收复得早。”“在东北只要同苏联处好,一切都没有问题。”
  这是因为东北有他和苏联政府的友好条约作保障,他自信苏联早晚会将整个大东北
  放在他手上的。
  熊式辉到重庆后即运用他的政治手腕,开始进行东北党政军各方人事上的选择
  和安排。东北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工业建设又比内地发达的一个地区,许多国
  民党政权内部的文官武将都想在苏军击败日军之后,分到一碗现成饭。僧多粥少,
  争食者众,各方奔走活动要官的几乎无法应付。为了豢养更多的官僚政客,瓜分东
  北人民胜利的果实,国民党政府官僚机构中提出许多划分东北行政区的方案。当日
  本投降、举国狂欢庆祝胜利之际,蒋介石反而忧心仲忡,张皇失措,连中苏条约中
  规定应派到驻苏军总部的“军事代事团”也无法派出。只是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于
  *日发布了几个命令。这几个命令的要旨是:(一)一般通令给各省市政府、各战
  区司令长官——“日本投降确期,应由我国与盟国同时宣布,在政府未公告前,全
  国军民工作一如战时,不得稍有疏懈。
  (二)命令他自己的嫡系部队——“加紧作战,一切努力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
  命令,积极推进勿稍疏懈。”
  (三)命令沦陷区各色伪军——“应就现在驻地,安谧地方,乘机赎罪,努力
  自救;非经本委员长许可,不得擅自迁移这其中主要原因有:一则因国民党军在美
  国大力支持下,正忙于在关内各地接收,无兵可调,亦无法运往东北;二则因蒋介
  石、熊式辉对于东北军事人选各有成见。蒋曾一度属意于关麟征,并召关麟征到重
  庆商谈,决定成立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于10月8 日任命关麟征为东北保安司
  令长官。熊式辉则对关的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极表不满,可是又不能提出反对。事
  有凑巧,由于云南的龙云被逼下台,到了重庆后,逢人大骂杜聿明,并说,一定要
  惩办杜聿明,同时欢迎关麟征去云南,关个人亦表示同意。对此,蒋介石采取将计
  就计的办法,施用权诈手段,于16日发表命令,将杜聿明”撤职查办“,调关麟征
  为云南警备总司令,以息龙云之愤。时隔不久的10月26日,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
  司令长官。蒋介石集团内部对东北的人事安排,到此初步告一段落。
  然而,进入9 月以后,蒋介石的情报机关不断送来情报,说中共的军队正在秘
  密地向东北开进。但是到底出关了多少,分布在哪些地区,则全然不清楚。这一下,
  急坏了蒋介石,他立即命令东北接收官员飞赴长春,与苏方进行交涉。
  1945年10月9 日,第一架飞入东北的国民党飞机在长春降落。40余名国民党军
  政官吏作为先遣人员进入东北。10月13日,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外交特派
  员蒋经国、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嘉傲等国民党接收大员也飞抵长春。
  熊式辉和蒋经国等立即与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进行了第一次会谈。
  在会谈中,熊式辉声明:此次来东北的任务是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办理接
  收东北事宜,希望能得到苏军的帮助。并提出四点要求:(一)协助我方建立政权,
  并接收各省市行政机构;(二)协助我方接收日本及伪满在东北之工业机构及其设
  备;(三)我方决定由海上船运军队到东北接防,请指示适宜登陆地点,并予协助。
  又我方拟船运军队在大连港登陆,请将该港口现状见告;(四)我方为期在苏军撤
  退以前,保有相当兵力以维持各大城市之治安,并准备空运少量部队到沈阳、长春
  各地,请予协助。
  苏军元帅马林诺夫斯基对熊式辉等的要求早有准备,立即答复道:(一)行政
  接收事务,苏方可以协助;(二)经济接收事务将指定专人与张主任委员嘉徽商洽
  ;(三)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大连为自由港,中国军队不能由大连港登陆;
  (四)空运中国军队至东北各大城市一节,应由两国政府商量而决定之。
  熊式辉考虑到运力缺乏等困难,又向马帅提出苏方能否提供若干火车车辆和轮
  船,借给国民党政府运输军队。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根本不予考虑继答复说:东北铁
  路车辆已在战争期间毁坏,或转到朝鲜境内,无法借给。轮船也没有剩余。
  总之,苏军尽管态度友善,但在一切问题上都不想向蒋方提供协助,其实际上
  是在拒绝蒋军进入东北。
  熊式辉面对这位“狡猾”的苏军元帅无计可施,只得飞回重庆,当面向蒋介石
  汇报情况。此时的蒋介石憋了一肚子火,既怕东北落人中共手里,又怕过分得罪苏
  联人以影响他接收大东北。无奈,耐着性子,继续寻求外交接收途径。
  10月18日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在国民党的高级军官算是
  比较能干的一个,也是很受蒋介石的赏识的一个。
  这位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国民党将军,1924年6 月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
  第一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当时他刚满20岁。
  同大革命时入伍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杜幸明也受过革命思想的影响,有爱国
  心。但是,后来随着革命队伍的分化,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为了升官发财,出人
  头地,他投靠了蒋介石。由于他聪明好学,肯干,能吃苦,对蒋介石又特别忠心,
  蒋介石越来越信任他,他的官运自然也就十分亨通,不到40岁,便当上了集团军总
  司令。
  杜幸明也曾为国家和民族做过好事。在艰苦的长城决战时,在反击日军的昆仑
  关大捷中,在远征缅甸的崇山峻岭里,杜幸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并且是中国第
  一次远征缅甸的远征军司令官。
  这一次,蒋介石又委他以重任,把打开东北大门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他也很
  自信,下决心要在东北“建功立业”,报效“领袖”的知遇之恩。
  10月22日,蒋介石指示杜聿明: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
  掩护我军在东北各港口(指旅大、营口、葫芦岛等港口)登陆,接收领土主权。可
  先在长春去会见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根据条约规定,他们一定要对中国负掩护接收
  之责。此外,可问问南京何总司令的意见,再到上海会见美军第7 舰队司令金开德,
  看他一次能运输多少军队,能否掩护我军登陆,然后到长春去见熊式辉、蒋经国,
  同苏军交涉掩护我军登陆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