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84部分

逆流伐清-第384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还有人惦记永历君臣吗?有,也是极少数,且不会动摇他的根基。现在还有人想让永历重新掌权吗?有吧,但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在新政权中失意者,无职无权,无兵无将,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基于这样的考虑,朱永兴下旨褒奖了贺九义,将其晋为侯爵,并指示他稳步求进,继续给缅甸施加压力。同时,他又命令国安部派出密谍,煽动缅甸境内土酋部落作乱。

    缅甸的民族问题由来已久,缅族人口众多,缅王也出此族,但孟族、掸族等并不十分归服,在东部和南部的势力很大。等到百余年后,东吁王朝没落,阿瓦城便是被孟族占领的。所以,充分利用缅甸内部的各族矛盾,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这也是朱永兴抄袭后世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策略。

    一个正在没落的缅甸东吁王朝。朱永兴对于莽达敢与明朝强硬的理解,就只能认为这个家伙脑袋有问题,妄自尊大的过了头。试想,一个国家的首都的防御如此薄弱,还敢对外叫板。不是有病是什么。

    而所谓的议和,一直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明廷敷衍的态度很明显,连个有官身的使者都没派,给张维翰的名义美其名曰“布衣相”。清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议和还在讨价还价的同时,已经开始了战略收缩的准备。从西面的保宁。到东边的大海,战线实在太长,凭满清的人力、物力,实在是难以支撑。

    但议和不停战,且明军的突破方向的选择。显然出乎了满清的意料。不是在新开辟的山东战场,也不是中腹的荆襄,而是在保宁。从战略上看,明军似乎要囊括全川,然后进逼汉中,出营商、洛。

    甘陕出精兵,江南多财赋。这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明军已占江南,再夺西北。便是握有两利,胜利可期。但这却是外行人的看法。现在的甘陕几经战乱,社会、生产未能恢复。可谓是地方疲弊。而且甘陕人口大量减少,又经过清廷数次抽调绿营,早已不复老秦出精卒的传统。

    况且,四川巡抚高明瞻率部退到保宁后,已经屡次上奏,陈述当面明军之盛。讲说后勤保障的艰难,再三请求放弃四川。退入陕西汉中固守。

    也就是说,明军选择的突破方向对于满清来说。并不是要倾力争夺的地方。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对于四川,满清已经是作好了放弃的准备。但准备是准备,满清并没有马上弃守。显然,他们是想尽量多撑些时候,或者是想把这些将要放弃的地方当作筹码,尽可能得到其他地方有利的交换。

    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明清双方目前所处的立场决定的。朱永兴并不是需要甘陕的士卒,因为他已经不相信所谓的地域歧视,但他视甘陕为自己要光复的失地,不管它是否凋弊。

    而敢于出营商、洛,在另一方面也表示明廷渡过了困难时期,或者至少说是困难已经大大缓解。在粮草物资方面,明军可以采取主动的进攻计划,而不必再担心光复地区的民生困顿。

    江南、湖广收获了一季粮食,而湄、仙地区早已经把收获的第一季粮食运到了各个需要的地方。筹措来的款项从占城、真腊、暹罗买到了大批物资,足以支撑明军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采取战略性的作战行动。

    而从战局上看,进攻保宁(现阆中)的态势是非常有利的。晋王李定国在重庆的镇朔军,以及由夔东十三家扩充改编的讨朔、伐朔两军,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包夹之势。借助于长江航路的畅通和充足的船只,机动调兵,足以在进攻方向上形成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

    人马浩浩荡荡,在旌旗招展中昂然行进。不时有斥候纵马驰过,通报着前方的消息。

    晋王李定国在队伍中骑马而行,不断地给斥候们下达着命令,而身前身后则是马蹄声杂沓,无数铁骑正滚滚向前。

    作为最先组建的骑兵部队,镇朔军已经拥有了五千骠骑,三千龙骑,以及一万五千名的步兵。从这个比例上来看,镇朔军是明军中机动能力最强的部队。

    作为此次作战行动的主力,李定国率领本部在嘉陵江西岸向北攻击,郑王刘体纯统讨朔军的两个师在东岸推进。参谋总部的计划不仅是攻占保宁,而是要尽复川北,兵逼汉中。

    “川北为汉中门户,有川北后得有汉中,无川北不第无汉中。至保宁一隅屯聚清廷粮饷,又兼设文武,为西南地区满清唯一立足点,破之乃为重要。”

    对于总参谋部的布署,晋王李定国深以为然。当初蜀王刘文秀虽然有些操之过急,但也是看到了川北和保宁的重要性,清军倚以为全川、收云贵之大镇。所以,他才要趁胜消除这个威胁。

    尽管刘文秀兵败保宁,却不可否认在当时来说,他的大策略并没有多大问题。只不过是在攻打保宁的具体布置上,犯了轻敌分兵的错误。

    而现在总参谋部作出收复保宁的计划,情形与当年又是大不一样。明军已收复了四川绝大部分地区,且采取了有力措施经营四川。比如设官安民,组织移民,联络土司,加紧屯田,已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未完待续)

 第三十九章 圣意

    就军事而言,收复重庆之后,镇朔军同夔东十三家改编的明军已经联成一片,可以动用的兵力大大增加。此时作战,不仅收复保宁把握极大,继续北上陕西汉中亦有可能。

    而退入保宁的重庆清军在实力上并未得到大的加强,对于高明瞻来说,能守住保宁即已自庆,完全是一副等着挨打的被动模样。他是四川巡抚,而巡抚乃守土之臣,在没有朝廷旨意的情况下,便当与保宁共存亡。也就是说,他被逼到了绝路上,不死于敌,便死于法,再就是投降这一个选择。

    在更深一层的考虑中,朱永兴和他的智囊团认为怀庆蔡禄等人的反正,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汉将在降清后不仅受到满人的歧视,而且在察觉清廷实力有限时,便很可能会一试身手。

    对此,便需要更多的胜利,对满清的进一步打击。换句话说,今年只在山东进行了军事行动还显得不够鼓动人心,还需要更多的催化剂去起作用。

    面对明军的发动,川北清军稍触即退,他们显然不想零散地与优势明军作战,似乎要收缩集结兵力于保宁,然后再倚城与明军抗衡。

    定朔伯王辅臣跟随在李定国身侧,因为其个人武艺、骑术的精湛,而得到了晋王李定国的青睐。作为原来吴军中的一员,王辅臣被调到四川时,是心怀忐忑的。直至看到了组建、训练中的骑兵部队,才有些恍然,觉得这是对他“马鹞子”的正常安排。后来又见到了原属吴军中的高得捷等人前来学习观摩,这心理也就渐渐平衡下来。

    对于明军的总体情况,以及八旗的作战特点,王辅臣认为建立骑兵部队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北地作战中。骑兵部队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建功立业的机会还多的是。

    对于从西南剑指甘陕,王辅臣与李定国一样,对于征战西北这家乡之地有着很大的热情。这次作战,是他归顺明军之后的第一次,也是骑兵自组建以来的第一次出征作战。如何取得更大的战绩来证明自己,显然是他所极为期待的。

    “自少年离甘陕,至今已三十年矣!”晋王李定国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不知故土已变成何样了?”

    “看各种情报,甘陕很是凋弊。”王辅臣想了想,说道:“末将觉得满清万万没有圣上的能力,更没有圣上仁厚。战争一直未停,从之前的四川便能看出其他地方的境况。”

    李定国沉吟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没错。吾等经营滇省之时,虽亦有升平景象,但比之现在,却是远远不如。万岁能于鞑虏荼毒摧残之后,重建恢复更胜往昔,筹粮集款足以支撑作战安民,确是睿智非凡。手段高明。”

    对此,王辅臣也深表赞同。当初吴军在滇贵之时。所需粮饷几乎全靠清廷供给,被战乱破坏的地方根本没法就地筹集。正因为如此,吴军才不能扩充,才要仰鼻息而存。但现在呢,朝廷支撑着由西到东上千里防线,几十万大军。还能施惠政于民,实在是令人惊叹。

    “仅此一点,满清亡无日矣!”王辅臣冷笑一声,说道:“钱粮啊,除了从百姓身上搜刮劫掠。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恐怕没有。”李定国摇了摇头,低沉地说道:“这情形与崇祯时倒颇有些相似,总有官逼民反的时候。”

    王辅臣沉默了半晌,含糊地说道:“或许是吧!但圣上已经等不得了,末将看,顶多再有一年,便会大举北伐。”

    “用不了一年。”李定国眯了眯眼睛,淡淡一笑,说道:“圣上与吾还有书信来往,按圣上的估计,顶多半年,便能囤积足够北伐的钱粮物资。你也看到了,四川的重建恢复颇有成效,已经能够支应我军一半的粮草。嗯,还有江南、湖广,以及海外一年三四熟的湄公、河仙两省呢!”

    “说到四川的建设——”王辅臣犹豫了一下,说道:“若只是海外蛮夷的女子也就罢了,这连男人也迁来,虽然多了垦荒的劳力,可毕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定国微微一笑,说道:“圣上想得长远啊!这些现在的异族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在这里扎根成家,十年、几十年之后,他们或他们的后代还会说他们本族的语言吗?还会有他们本族的传统文化吗?再往深里想,他们迁移所空出来的土地以后将被我国的民众所拥有,那里也将变成大明的疆土,而且会因为人口的关系变得很稳固。”

    王辅臣思索了片刻,展颜一笑,说道:“圣上果然目光长远,虚外实内,却又不给迁移而来的异族名分,只统称其为明人。等时间长了,他们也就忘了祖宗,真的成为明人了。”

    “时间长了?对,应该这么说。”李定国自失地一笑,说道:“一代、两代、三代,在异地他乡,又是分散安插,他们应该搞不了什么乱子。而多一个人垦荒种田,就能多供应一个或多个士兵在外征战。圣上算计得精明,亦是要在海外开疆拓土啊!”

    “呵呵,有些蛮夷的女人还是温柔漂亮的,也很能干。”王辅臣笑了两声,“万岁于潜龙时,不是答应要给士兵田地,要给士兵娶老婆?没想到,万岁还真的在做呢!”

    “圣上言出必行。”李定国笑得有些怪异,“所以,圣上不轻诺。其实,有些事情——”

    王辅臣看到李定国的表情,迟疑了一下,试探着问道:“王爷,您指的是什么?万岁与您能有书信往来,可见圣眷之隆,若是有什么提点末将的——”

    李定国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实心任事,要说提点,就这四个字。当然,吾说的不是这个事情,而是关于西北的将来。嗯,告诉你也不打紧,吾有意镇守西北,圣上还未最后决定。”

    西北,边功,还是不想近君侧?王辅臣的脑子飞快地转动。象李定国这样的名王,按照封建传统,是很容易遭到君主猜忌的。可李定国竟提出要独镇一方,难道他不担心圣上疑心?要知道,李定国可是永历的近臣,虽然在圣上登基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