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36部分

逆流伐清-第336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新修筑过的南昌城墙内缩了三十步,废去五门,一共留下七座固定城门,七门司有各自的详细分工。南昌民谚“七门九洲十八坡”即由此而来。七座城门全部朝南,这项技术有赖于巧妙地工程设计与施工。筑城之始,工程便采用城门与城堡工事相结合的方案,在先代的城门之基础上,再加筑瓮城。瓮城由桐油、石灰、糯米汁砌巨砖而成,比城墙低三分之一,瓮城装配有千斤重的闸门。若战时,可将闸门放下以困制敌军。

    这样一座坚城,即便比不上南京,也差之不远。都统穆占不想弃城而逃,也觉得足以抵挡明军,以待援军赶来。

    事实上,南昌这座坚城也确实给明军带来了些困难,但绝不是不能够克服的。在岳州与长江水师分开行动时,明军从舰船上卸下了三十余门重炮,便是用作攻打城池。只是重炮在路上行进缓慢,落在了军队后面。另外便是坑道爆破,工兵们几经勘测试验,在失败了数次后,终于用边挖边支撑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地下水位高的困难,从西面掘出了直通城墙的两条坑道。

    历史上,太平军“掀翻巨城,如揭片纸”,从湘南到苏南,长江流域无数重兵把守的坚城都在一声声巨响中轰然陷落。太平军还使用双向叠加的连环爆破法,即在不同方位埋雷击发或同一地点实施上下层连环爆破,上层先行爆破轰开缺口,待守军抢堵时再引燃下层地雷杀伤人员。运用这一战法,太平军所向披靡,令清军闻之胆寒,大骂“地道之计殊恶”。

    如今明军的工兵正在提前展现这一辉煌,无论是挖掘技术,还是爆破技术,都已经不比太平军差。(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五章 兵至南京

    在围困南昌的同时,明军派出魏君重所部,由南昌北上,攻取九江,截断武昌至南昌的增援之路。魏君重名义上是率领的灭朔军的一个师,其实他这个师屡经战斗,已经扩充至近三万余人。朱永兴的意思很明显,魏君重所部是早晚要独成一军的。他的这个想法也早通报了魏王马宝,让马宝再从闽省和赣省百姓中招募一师,补足灭朔军的差额。

    若论明清两国的地域,明朝还是处于劣势;但要论动员能力,以及民众参与支坚的热情,清朝则是远远不及。湖广士绅捐输的粮食,光复区百姓的踊跃支前,使明军的后勤压力大为减轻,且士气高涨。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二十一,在沿途民众的倾力相助下,三十余门重炮运抵南昌城下;十二月二十二,坑道施工业已完成,开始填装火药。

    十二月二十三日凌晨,南昌西城墙在两声轰然巨响中垮塌,严阵以待的明军立刻呐喊冲锋,从两个缺口处蜂拥入城。激战至下午三时许,南昌城内的清军被全部肃清,都统穆占被击毙,所带满蒙兵将被尽数斩杀。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永兴在南昌城内接到了魏君重的急报,九江已下。至此,武昌的上游、下游皆被明军所控,基本上失去了重地的意义。

    而明军绕过武昌的战略行动获得了巨大成功,沿江东进便是南直隶的上游咽喉——安庆,只需拿下安庆,便可控制长江及准河。是以取南京必先得安庆。

    当年郑成功由长江入攻南京,主力攻下镇江后屯于南京城下,以张煌言率偏师往攻安庆。张煌言船不足百,兵只两千,除了收复安庆之外。周围四府十余县亦尽落入他手,一时间局面大好,只可惜郑军主力一败,安庆等地亦不可守,也只得急忙后撤,将这些府县归还于清兵之手。

    一道道谕令从南昌飞出。快马加鞭送往各处。各部明军纷纷而动,大决战终于拉开了帷幕。

    十二月二十六,经过两日休整的荡朔、殄朔两军由南昌出发,走九江,东进下游的重镇安庆。

    十二月二十七。魏君重率部由九江西进,兵逼武昌;同时,岳州的征朔军,荆州新成的讨朔军,以及长江水师,一并向武昌压去,合击已被孤立的这一清军集团。十二月二十九,闽省灭朔军兵出分水关。由苍南、平阳、瑞安直取温州;靖海侯邓耀率分舰队开至温州外海,并于温州以北的乐清佯攻登陆,予以配合。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一月二日,镇海伯杨彦迪、建平伯郑缵绪率两千余艘战船由崇明出动,直入长江。在南通江面,破朔军借船南渡长江,水陆大军直指清军第一道江防——江阴。

    一月五日。明军进至江阴,清朝文武官员凭城扼守。明军水师先破江上工事。然后驶近城池予以炮轰,破朔军趁势猛攻。江阴小县,一日而下;八日,明军进抵瓜州,阵斩清游击一名,败敌满汉兵马数千,炸断拦江铁索,摧毁锁江防线“滚江龙”,焚毁清军江上浮营(又称木城)三座,使清方苦心经营的江防工事全部瓦解。同一天,明军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抚投降。

    一月六日,西路明军一改几日来不急不缓的推进速度,昼夜倍道,兼程而进,直逼安庆。而作为奇兵突出的一部明军骑兵,事先化装成清兵模样,由高得捷率领,先于大军诈开城门,安庆清军惊慌失措,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数千之众竟出东门仓惶而逃,安庆乃下。

    一月十日,西路明军正继续东进,已有芜湖等地官绅派人送来密信,通报纳降归附的消息;明军以不足一千的骑兵先行,于一月九日收复芜湖;一月十日,长江水师一部冲破武昌江面,前来会合,并通报武昌正被三路明军围攻,城内清军有弃城北窜的迹象。

    一月十一日,明水陆大军在镇江银山大破清江宁派来的援兵,清镇江守将与知府献城投降。十三日,先锋舟舰已进抵南京城下。

    一月十五日,明军西线军团于当涂与东线哨船会合,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东西会师,截断长江,合击南京的战略意图。

    从攻克南昌到东西会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明军长驱直进,几乎没有经过什么大战。

    按后来的历史记载:“帝御驾亲征,王师所至,江之南北相率来归。郡则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县则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南陵、南宁、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阳、石埭、泾县、巢县、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州则广德、无为以及和阳,或招降,或克复,凡得府四、州三,县则二十四焉。”。

    取得这样巨大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清军在长江下游的兵力单薄,三个重兵集团一在南昌被歼灭,一在武昌被围攻,一在江浙被灭朔军牵制;二是当时反清复明势力的社会基础还相当大,各地绅衿百姓不忘明室,明军于西南崛起并屡战屡胜,使他们重燃希望,盼之久矣;三是明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使士绅百姓箪食壶浆,倾力相助。

    而明军的战斗力,以及动用的大军,更是远超当年郑成功所发动的长江之役。不算其他战场予以配合的明军,东西会师之后,陆军便有殄朔、荡朔、破朔三个军,以及一直担任朱永兴近卫师的靖朔军第一师,再加上水师陆战队,已经超过了十三万之众;水师更是有两千余艘大小船只,官兵两万余人。在装备上,明军拥有的火枪火炮的数量和威力更不是当年的郑军可比。

    此时明军兵抵南京,形势与郑成功长江之役时又大不相同。上游州县、水路多为明军所控。不必象当年郑军,担心清军由这个方向赶来增援;明军水师更为强大,炮火更猛,清廷想从北方增援,如何渡江。便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江浙清军固然能够回援,却要面临被灭朔军衔尾追击的危险,且要尽弃江浙要地。

    这个时候便看出之前稳步进取的好处了,周边无强敌,进抵南京城下的明军可以说是后顾无忧。当然,清廷在江浙不断投入兵力。此时南京的清军数量也要多于长江之役时,有一万有余。而在明军势如破竹般向南京逼进的时候,为了保卫南京,南京的江南总督郎廷佐不惜以放弃部分州县为代价,从附近地区调集一切可用的军队。同时向清廷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援奏疏。

    “自海逆于京口得志后,贼势大盛,于十三日,已溯江逼近江宁。时因城大兵分,力薄难支,恳请速从京师调遣大兵前来,方可恢复,大江两岸城池亦不致失守。”

    “贼兵水陆二十余万、战船两千余艘。猖獗之势更胜郑逆。现攻下镇江、太平、宁国等府,浦口、*、丹涂(当作丹徒)等州,欲攻围南都。危如垒卵,乞发大兵南下救援扑灭,免致燎原焰天”。

    郎廷佐的奏疏或有夸大之嫌,但此次明军进攻南京的兵力和气势确实强大,使其惶恐难安,以致在奏疏中发出窘迫之语。

    但些时求援已经晚了。朱永兴不会犯郑成功那样的错误,更知道太平军是如何攻破武昌和南京的。城墙虽高大坚固。依然难挡爆破之术。

    一月十九日,朱永兴驾临南京城下。此时。殄朔军在狮子山立营,荡朔军于雨花台驻扎,破朔军屯扎西南角,并没有四面合围南京。这是吸取了郑成功失败的教训,十余万大军虽然占据压倒性优势,但明代的南京城垣周围非常广大,要将南京包围得水泄不通,是有困难的。且分兵则势弱,当初郑军分营围城,便是被清军分头击破的。

    最多七天破城,能有多少清军入城增援?朱永兴赶至狮子山,立刻召集各军将领进行了战役部署,命令各军工兵集中起来,全力由静海寺、天后宫开挖地道,突破口即是城北仪凤门。同时在城南雨花台附近架设炮兵阵地,作为佯攻掩护。又命水师和陆战队并陆军一部进攻江北的江浦、浦口,阻遏江北清军的增援。

    为什么要急着攻破南京?在朱永兴与参谋们的推演中,还有一个方案,便是故意拖延,待江南之敌全聚于南京后再一鼓全歼。但朱永兴记得一句话,叫夜长梦多。

    如果能尽快攻取南京,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且在政治意义上有巨大的影响。南京一下,然后分兵四出,仍在观望之中的清绿营官兵和更多的汉族官绅必然反正来归,顽固不化者则聚而歼之,明军即可迅速占领江南,从而形成与清廷一轮新的对峙。

    该缓时缓,该急时急。朱永兴要在开春前解决江南战事,不耽误春季耕种,以备明年大举北伐。所以,在有利态势达成之后,立刻兵行如火,展开了雷霆万钧,并是蓄谋已久的推进和攻势。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明军各部在接到谕令后的配合是默契的,都在发挥着作用。如果因为要追求过度完美,而丧失了最后的胜利,那朱永兴是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

    军议已毕,朱永兴带着几名高级将领和亲卫登上狮子山眺望,不禁慨叹道:“虎踞龙盘?莫不是诸葛亮虚言欺骗孙权?看这山,既不高,且山势多平缓,易攻难守。北面被视作天险的长江又是江面开阔,流势亦不急。若是在此山上架起重炮,轰到城内当无问题吧?”

    从军事角度来说;城外的山、河对保卫南京作用不大。宋朝时挡不住赵匡胤的大军;在明朝也挡不住清军的攻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一片隆幡出石头”的原因吧!

    叙国公马惟兴也仔细观察了一番,点头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