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07部分

逆流伐清-第307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当官儿?这女鞑子也封了,是唱戏中的诰命呢?李英梅满心的不爽,暗骂岷殿下一点也不英明,简直是个糊涂蛋。

    方光琛在一旁捋须微笑。暗赞不已。吴应熊得到优待是没有疑问的,这满人公主却是安排得巧妙,以夫而荣,去了其清朝公主封号,代之明朝诰命,这不仅有贬低之意。更有其政治作用。

    “吴大人请起吧,还有恭人吴氏。”赵正铸宣读完旨意,脸色一变,笑得十分亲切,伸手相搀,段琬儿则走上一步,将惊疑不定的吴氏建宁扶起。

    “殿下洪恩,已为吴大人在广州安排好府宅,尽可前往放心居住。从此阖家安乐。”赵正铸把着吴应熊的胳膊,笑道:“殿下有言:秦桧,千古大奸,然其孙却英勇抗金,为国捐躯。由此可见,以出身定生死大谬矣。不管乃父日后如何,吴应熊没作过恶,吴氏建宁亦未有劣迹。若安稳度日,殿下可保汝全家无事。福延子孙。”

    “多谢殿下洪恩。”吴应熊忙挣开赵正铸,拉着吴氏建宁向西而跪,磕头不止。

    “吴大人,快请起。”赵正铸再次搀扶,说道:“到了广州,再面请加恩吧!”

    “殿下怕你们担惊受怕。特派我前来宽慰陪同。”段琬儿亲热地挽起吴氏建宁,笑道:“如今这心里可是石头落地了?放心好了,殿下仁厚,向来不降罪无恶之人,不杀妇孺。就算是非汉族。殿下也是一视同仁。如今在朝中,在军中,其他民族的也是很多呢!”

    “大人——”吴氏建宁对这突然表示的亲近有些手足无措,讷讷地不知说什么好。

    “什么大人啊,我小你好多,就叫我妹子好了。”段琬儿笑着对两个侍女招手,“快来带恭人下去换上诰命服饰,这么漂亮的人儿,怎么能不穿得光彩照人。”

    两个侍女扶着吴氏建宁下去换衣,段琬儿向一名紧身箭袖的英武女子点了点头,这句女护卫迈步跟了过去。

    历史上建宁是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母。是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察哈尔部蒙古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后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后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

    皇太极的共有十四个女儿,建宁公主是最小的,因为生母是庶妃,不太得宠,既没有留下名字,又作为政治笼络,十三岁便嫁给清廷深为忌惮的吴三桂之子,后来又被康熙杀掉了丈夫和儿子,这一辈子注定是个悲剧。

    朱永兴并不是同情心作怪,而是要以这个“投诚”的清国公主为引子,展开对满人、蒙古人的政治攻势。因为,他不会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错误。

    在太平天国前期,太平军基本做到了不扰民,对官兵特别是旗人却实行格杀勿论的方针。这项缺乏灵活性的政策十分愚蠢,断绝了清朝官兵投降响应的可能性,逼得清朝官员宁愿战败自杀也不投降太平天国,许多可以避免的战斗演变成惨烈的血战。清廷无道,不少官兵并不乐意为其卖命,是完全可以争取过来的,洪秀全僵硬的政策把他们推到清廷一边,是异常可惜的。

    攻陷武昌后,杨秀清下了止杀令,接受官兵投降,但满族人依然不在赦免的行列。洪秀全以汉族的正统政权和民族解放者自居,本来是一着妙棋,可以最大限度的分化清朝内部的汉族势力,但最后又出这么一着臭棋,令人扼腕叹息。

    “夷狄自入华夏,守华夏礼仪,则华夏之。若华夏入夷狄,守夷狄之礼,则夷狄之。”民族的分别并不在血统上,而在于文化认同。曾国藩的《讨粤匪檄》里,不谈满汉之别,只号召保卫传统文化,一下点中了太平天国的死穴。

    再看外国,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就规定非穆斯林的臣民只需要多缴税,就可以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为其统治消除了许多反抗,伊斯兰教在此基础上站稳了脚跟,再逐步推行同化,很快就建立起璀璨的伊斯兰文明。

    连高皇帝组建的骑兵部队中都有“番骑(蒙古人)”,朱永兴自认比朱八八目光更远,胸襟更阔。满蒙,并不是团结一心,满蒙是可以分而制之的。即便是满人,也不全是死硬派,分化瓦解也未必不会奏效。

    便说这建宁之母所属的察哈尔部蒙古,因为是元帝国的嫡裔身份,一直做着恢复蒙古帝国的美梦,岂能甘心臣服于清?现在的阿布奈显然就不甚恭顺,从成吉思汗那里继承而来的高贵血统,让他桀骜不驯,不甘心成为满清的奴仆,也尽可能地不与清朝合作。在顺治驾崩和康熙登基两件大事中,他都没有前往,不去祭奠,也不去朝贺。

    而历史上,察哈尔部终于还是等到了机会,于“三藩之乱”时趁着清廷全力在南方平叛,无暇北顾的机会举兵谋反。

    当然,朱永兴一方面善待吴应熊和建宁,以争取吴三桂反正,分化满蒙联合;一方面也是对蒙古诸部充满戒心,历史上噶尔丹、罗布藏丹增、阿拉布坦等叛乱可是令他印象深刻,更使他觉得任重而道远,而击败清朝只是国家复兴并走向强大的第一步。(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章 莽女冲撞,宪政之思

    米思翰上前两步,跟段琬儿低声说了几句,段琬儿的目光转过来,盯着李英梅打量了一下,笑着招了招手。

    李英梅不明所以,对这位平易、漂亮的女官挺有好感,便迈步过去,施了一礼,也不说话。

    “这位姐姐,还是妹妹?”段琬儿笑着说道:“听说你武艺高强,是个巾帼女侠呢!王府要招募女护卫,不知你想不想做呢?嗯,就象她,很威武吧?”说着,一指立在她身旁的另一名女护卫。

    李英梅看着女护卫英勇的样子,犹豫了一下,那身装束确实很让人眼热,但转而一想,又摇头道:“俺不想做。”

    哦,段琬儿有些意外,眼睛睁得圆圆的,但很快便又恢复了平静,说道:“那就不勉强你了——”

    李英梅突然看见那名女护卫眼中闪过不屑,不由得急着辩解道:“可不是俺武艺不行,只是,只是觉得……”

    乡下丫头,只会些花拳绣腿,定是怕露丑,还要狡辩,杨金脸上不屑的神色更浓,歪转了脸,看都不愿再看李英梅一眼。

    李英梅心中委屈,气往上撞,伸手一指杨金,说道:“俺要和你比试,看你还敢瞧不起人。”

    杨金有些愕然,转头看了看李英梅气鼓鼓的样子,傲然一笑,却是不屑于动手的样子。

    “不得无礼。”顾应慧阴着脸上前斥喝,“还不退下。”

    “小妹,别莽撞。”李茂林上前强拉妹子。

    “看,看她的样子,分明就是瞧不起人。”李英梅眼中泛起了朦胧,却不敢再硬顶,被大哥拉了回去。

    段琬儿望向米思翰。轻轻摇了摇头,算是否决了招李英梅加入女护卫的建议。这女子,太过毛躁,实在不适合。

    米思翰苦笑了一下。拱了拱手。心中了然,暗觉可惜。

    段琬儿带着人赶来。顾应慧等北来众人便算是交卸了任务,可以快马赶往广州述职。吴应熊和妻儿则在段琬儿和米思翰等人的陪同看护下,缓缓而行。

    …………

    “李英梅,你太不知道规矩了。”走在路上。顾应慧还余怒未息,斥责道:“在北地之时,怎么不见你这般刚强?受官吏衙役的欺侮还少了,连地痞都得罪不起,怎么到了南方,这脾气就长了?敢冲撞官员,敢跟王府的护卫叫板。真是好大的威风呢!”

    李英梅也不知道自己当时犯了什么浑,一气岷殿下竟封赏女鞑子,二气别人瞧不起自己,现在冷静下来。也觉得自己太过冒失。所以,听着斥责也不说话,低着头直想掉眼泪。

    “顾大人见谅,饶恕舍妹这一回。”李茂林陪着笑给妹子开脱,“初来乍到,确实不懂规矩,以后定不敢再犯了。”

    顾应慧翻了翻眼睛,又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她这么一闹,不仅得罪了王府女官,连举荐的米大人都脸上无光。”

    李茂林也很无语,停顿了半晌,说道:“都是舍妹的不对,您大人大量。要不,让舍妹去赔礼道歉?”

    顾应慧想了想,摇头道:“那就不必了,反正你们日后也不和他们打交道,就由我抽空向米大人赔礼吧!都是同僚,自是不会再记在心上。”

    “大人不要我们了?”李茂林吃了一惊,连李英梅也愕然抬起头来。

    “你们的性子实在不适合跟着我。”顾应慧撇开了目光,“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只是赶着这个事儿说出来更合适。此事成功,殿下定有赏赐,我也会给你们安顿好。在这里,只要手脚勤快,衣足饭饱是没问题的,而且会越来越好。你们兄弟,便好好地过百姓的日子吧!”

    “可,可小的不想在土里刨食,白瞎了这打小苦练的武艺。”李茂林急着说道。

    “若有这心,便去从军好了。”顾应慧淡淡地说道:“可在军中也莫恃武艺,战阵厮杀不是你想的那般。有武艺不能说不好,但我军的作战方式却改变很大,可不象你听的评书。”

    “小的,小的明白了。”李茂林不知道明白了什么,脸色颇为黯然。

    “从军之事我也可以帮你安排。”顾应慧看了李茂林一眼,口气缓和下来,说道:“到了广州且先等我消息,你善骑,武艺也好,尽量帮你找个能发挥所长的部队吧!”

    “那就劳大人费心,小的先行谢过。”李茂林强笑着拱手致谢。

    李英梅后悔万分,不知竟搞到这般地步,连哥哥的前程都受了影响。好半晌才抬起头,对哥哥低声说道:“对不起,大哥,是小妹任性,连累了你。”

    “莫说这话。”李茂林努力装出洒脱的样子,摆了摆手,停顿了半晌又好奇地问道:“米大人推荐你去王府作护卫,本是好事儿,你咋不愿意呢?”

    “我,我就是觉得殿下,封赏那姓吴的汉奸,还有女鞑子,有些,有些——”李英梅讷讷地也说不完全。

    “小民之见。”顾应慧耳力极好,听得清楚,不由得一哂,说道:“若殿下似你这般想法,国战不知打到什么时候?不过封了个虚职,若能瓦解清军,不战而胜,沙场上不知要少死多少人?多少老百姓能早日从鞑虏手中得到解放?哼,和你说,你也不明白这些大道理。”

    “我——”李英梅确实一下子听不太明白,但也意识到自己似乎是想左了,不由得惭愧地又低下头。

    ………………

    “以后凡是有司已按律定罪判罚的,孤不干涉。”朱永兴将向他请示勾决的案卷推还给机要室主任查如龙,沉吟了一下,说道:“若是有情可悯的,或是关系重大需要特例的,单独挑出来,由孤决定是否特赦。”

    “可律令若有漏洞呢?”查如龙似乎觉得朱永兴有些倦于政事。委婉地劝道:“这勾决大事,历朝历代可都是由——”

    “孤知道。”朱永兴轻轻摇头,说道:“你还不明白孤的心思啊!金口玉言,生杀予夺。岂不是非刑而罪?孤不想如此啊!嗯。或者说是要做些改变。古时便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说,然为何又有‘刑不上大夫’?从眼前讲。孤尊重律法,不非刑降罪,可安多少人之心?再从长远看,也少了桀纣之君。少了比干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