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02部分

逆流伐清-第302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穴攻类似,其名为坑道爆破,是为殿下所起。”工兵队头领田守一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解释道。

    刘体纯肃然起敬,回身命令道:“再调一部兵马来,防止敌军出城攻打这里。万一被他们偷袭了,下面的儿郎就要被活埋了。”

    “多谢王爷关爱。嗯,属下带人连夜轮流施工,明日午时定可破城。”田守一感激地拱了拱手,跳下土丘,继续指挥工兵的掘进。

    十三家中不乏矿工、木匠出身的士兵,工兵队的组建便以这些士兵为主。在挖掘技术上只要稍加指点改进,其工作效率比西南明军的老牌工兵也相差不了太多。

    “明日午时吗?”刘体纯有些怀疑自己没听清楚,询问地望向身旁的将领。

    “没错,他说的是明日午时。”总兵王加玉也很惊讶,但还是如实答道。

    “或有奇技不为我等知晓。”刘体纯想了想,说道:“此乃岷殿下创造之法,克名城,破强敌,定是不同凡响。”

    明军开挖地道,城内的清军也觉察到了。但他们的判断却出现了错误,以为明军要进行穴攻之术。如果按照正常的进度,挖到城下,掏空墙基,清军守将认为至少需要好几天。面对数量占优的明军,清军守将没有派兵出城逆袭土丘,而是选择了在城墙后面挖沟的应对策略。

    “这是虚张声势,以诱我军出城浪战。”清军守将面对这样的骚扰已经不是第一次,所以颇有信心抵挡明军,“以敌之粮草物资,多则支撑五日,少则二三日便要撤退。穴攻之术,如何有时间奏效?”

    “大人所言极是。”旁边的部下笑着恭维道:“开挖沟渠正是万全之策,若敌真要穴攻,便灌水淹之,可使其藏于洞穴之兵尽成浮尸。”

    “浮是浮不起来了,只能臭在洞穴之中而已。”清军守将笑得畅快,却故作遗憾地摇了摇头,“这首级如何割取倒是困难,没奈何,只好舍弃此功喽!”

    …………。。rs

 第二百三十八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

    萨摩藩,又名鹿儿岛藩、岛津藩、外样大名。藩主岛津氏,原来领有萨摩国、大隅国和日向国的一部分,位于九州西南部,即今天的鹿儿岛县和宫崎县的一部分。

    在臣服于秀吉后,岛津家因为处于九州,而成为秀吉侵朝军队的主力部队。但是这场侵略战争本身超出了日本的国力承受能力,在明军的英勇战斗下日军屡战皆北,最后败溃回国。

    归国后的岛津家经过连年大战,领地遭到缩减,又在随之而来的关原大战中被迫再次出兵,结果却在战后遭到处罚。虽然没有被取消家名,但是土地被没收不少,仅剩萨摩一国和少部分大隅国领土。历经战国二百年的战火而顽强活下来的岛津家就成为了萨摩藩,变为了江户幕府三百大名之一。

    如果说财政问题是江户时期普遍困扰各藩的一个老大难。那么萨摩的情况可居各藩之首。由于许多的原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萨摩藩在江户时期两百年里基本上一直处于破产的边缘。长年的囊中羞涩加上地理的偏远,让萨摩藩士被视为乡下人而屡遭歧视。

    为了缓解这种贫困的局面。萨摩藩的解决办法是向琉球出兵。在萨摩藩祖岛津忠恒时期,通过征服琉球,岛津家夺取了奄美大岛四万石的土地,同时获得了从琉球的朝贡贸易中捞取利益的权利。但这仅仅是缓解了财政上的窘迫,实际上还是让萨摩处于一种半饱饿不死的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德川幕府对萨摩藩持续不断的打击和削弱。

    说到萨摩藩跟幕府的关系,那可以说是苦大仇深。在关原之战中,岛津家不但从属西军,还用火枪打伤了德川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这件事情让幕府对岛津家深怀戒心,不但屡次削减其领地。又布置了参勤交代任务,二百年来还不断派下来大量的劳役。萨摩藩本来就是离江户最远的一个藩之一,每次参勤交代都所耗不菲,再加上大量劳役。财政负担沉重无比。

    各种情报的汇总显示萨摩藩的实力早已不复当年横扫九州时的强横。而且其与幕府的关系恶劣。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一来可助琉球。二来不致演变成一场与倭国的大规模战争。

    “对萨摩藩进行一场短促而猛烈,以恐吓教训对方为目的的有限战争,从长远来看,对我们是有利的。”朱永兴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限战争概念的人。不免有点小得意,下笔如飞,这个理论也将进入讲武堂,成为研究课题之一。

    “以有限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不仅仅取决于战争的彻底胜利,还有强大的军事威慑,以及一个能言善辩的外交家。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谈判桌上得到的利益,并不比兴师动众而进行的战争所获得的少。毕竟,目前我们的大敌还是鞑虏。两面都大规模开战,还力有未逮……”

    对倭国萨摩藩的军事打击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稳定地获取琉球的硝磺,以及打通与倭国的商贸,还因为朱永兴的底气是越来越足。

    短短的时间里,郑经的杀伐果决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反过来倒是成全了朱永兴,凭空得到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得到了很多擅长水战的将领。

    从根本上分析,郑氏由海贸起家,手下多有海盗、强寇,从郑芝龙到郑成功,都是铁腕无情,独断专行。这也是客观条件使然,不如此不能震慑那些桀骜不驯的手下。但到了郑经这里,思路和方法本应因形势不同而有所转变,但他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郑缵绪等人的出逃他奔,非但没有给郑经敲响警钟,反倒让他觉得必须进一步清洗,将潜在的不忠者全部消除,才能稳定地位。他本来就是因为心虚才开始清洗,结果搞得人人自危,叛逃不断,这导致郑经更加心虚,以致看谁都像叛徒。而那些之前在父子之争中没有坚定地站在他一边的旧臣、将领,则成了他的目标。

    首先是厦门大捷后,被郑成功破例提拔的右虎卫都督陈蟒。左右虎卫相当于郑成功的贴身卫队,只不过编制更大。收复台湾时,郑成功带走了左虎卫,陈蟒的右虎卫留驻厦门。对于这位曾建功勋,却疑似乃父亲信的猛将,郑经决定予以清除。

    但陈蟒不肯束手待毙,抗拒命令,不去拜见郑经,却率领右虎卫叛离厦门,转投明廷。接着,感到寒心的郑军将领又有都督杜辉,他率所属将领一百零二名、兵丁两千零九十六名、大小战船六十二艘,弃驻守之地南澳,投奔明军。而连锁反应并没有中止,更有扩大之势,援剿右镇林顺率全镇将士由镇海奔舟山,为镇海将军杨彥迪所接纳,直接编入明军水师。

    至此,郑成功十年生聚、从四省召集来的豪杰壮士,一大半都带着船只和家人投靠了朝廷。明军水师的实力由此突飞猛涨,完全超过了郑家,当之无愧地成为亚洲第一。

    ……………

    历史实在很令人无奈,无论是郑瓒绪还是陈蟒,他们都是郑成功厦门大捷中的英雄,郑瓒绪跟着父亲郑泰在海上奋力截杀试图撤退的达素,而陈蟒更是以一抵十,使得北线转危为安。

    但在朱永兴所记得的历史中,这些人统统投奔了清廷,并攻取了郑成功经营数十年的金厦诸岛,迫使郑经退守台湾。也正是这股力量,打破了郑军对台湾海峡的控制,最终成为施琅摧毁台湾岛的主要力量。

    “好在历史没有重演,这股力量还是属于抗清阵营,并将为兴复华夏而奋战。”朱永兴翻阅着报告,心中感慨万千。

    虽然这些投奔朝廷的原郑军将士派系复杂,有海盗遗风的军纪也需要整肃,与明军水师的融合也需要时间。但家眷都安置在大陆,他们再起反复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一个月的时间应该能够整顿重组完毕,虽然这一个月内是边打仗边调整。但要真正展开决定性的大行动,最好还是在一个月之后。

    朱永兴计算着时间,思考着派出水师再入长江的可能性。是直取南京,还是截断漕运。或是与长江水师和讨朔军会合。攻取象九江、岳阳、长沙、南昌这样的重镇……

    明军水师强大起来,以海制陆的大设想便可全面展开。从江浙到辽东,无处不在明军的攻击之下。

    海上输送兵力古已有之,但两栖作战有一些特别问题,则需要陆战和海战复杂化、高度专业化后才能得以解决。更专业地讲。传统船只并不适合登陆作战的要求。但这些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主要是对手的水师太差劲,海防也极虚弱。就是那句话:“不怕自己弱,只要对手差。”

    从袭扰性质的战术行动,转换到大规模登陆的战略行动,调动的人员、船只、物资都将是极为庞大的。按照现在的情况,陆上战争正打得火热。确实无法满足条件。

    在地图上审视良久,朱永兴有些无奈地收起了登陆津沽,直捣北京的想法。但他的目光却依然凝聚在北地,另一个设想在脑海中模糊地形成。拿起炭笔。在地图上画了两个小圈,然后退了两步,微眯着眼睛凝视。

    “锦西(现葫芦岛地区)”、“锦州”,两个小圈在地图上并不醒目,但在朱永兴的凝视中,金戈铁马、炮火纷飞、喊杀震天,一场控扼关内外咽喉的血战似乎正打得惨烈异常……。

    永定河,古称澡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旧名无定河。它是北京地区最大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

    夜色中,永定河水仿佛在神思恍惚之中,波浪偶尔轻拍几下船舷,接着又沉寂了。一阵晚风掠过沉睡的水面,吹起了微微的涟漪。

    李恕探头探脑地从船舱中爬出来,看见方光琛询问般地看过来,忙说道:“先生放心,一切妥当,就算药劲儿过去了,也叫不声。”

    方光琛点了点头,望向远方,手中折扇摇得飞快,恨不得一下子登上海船,扬帆而去。

    李恕张了张嘴,想说:先生你不冷吗?忽见前方出现了一点灯火,不由得心中一紧。

    “先生且下舱,由我等来应付。”顾应慧从舵盘的暗影中走出,身后还跟着两个彪形大汉,都是身着清兵军服。

    方光琛点了点头,摆手招呼着李恕钻入了船舱。河防巡哨,已经过了两道关卡,靠着顾应慧等人的一身军服和伪造关防,以及银子攻势,都平安而过,这一次估计也没什么问题。

    一盏小油灯昏暗摇曵,可以看到船舱正中摆着几口大木箱,捆扎得结实。但周围暗影中几双眼睛还在牢牢地盯着,似乎害怕箱子飞走一般。

    方光琛和李恕下了船舱,默不作声地靠着舱壁,侧耳倾听上边的动静。

    船只碰撞的声音之后,停了下来。咚咚的脚步声在头顶响起,接着是听不真亮的说话声。

    船舱顶盖被掀开了一半,方光琛的心陡地提了起来。然后却是清脆的耳光,一阵高声斥骂响了起来,顶盖又落了下来,船舱重陷昏暗。

    满语?方光琛在吴三桂身边多年,多少能辨得出来。听声音象是顾应慧发出的,没想到这个笑面佛似的家伙横起来也很厉害,连满语都会。

    杂乱的声音逐渐消失,船身一荡,又行驶起来,方光琛这才出了一口长气。

    半晌,舱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