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5部分

逆流伐清-第25部分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将军忠勇,吾甚钦佩。”朱永兴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奋战即可,吾并不要求一定死战不退,张将军又何必非要以身殉国?当留有用之身,日后吾还有大用。”

    “是,殿下仁厚,卑职敢不效死以报。定当,定当留有用之身,以待殿下驱驰。”张光翠脸上掠过又感动又激动的神色,躬身施礼。

    在李定国平定孙可望叛乱之后,在危急关头站对了队伍,并且帮助李定国力挽狂澜的自然是论功行赏。有赏必有罚,包括张光翠在内,狄三品、王会等不少将领因为狐疑观望、表态较晚而被以“党附可望”的罪名被予以了降爵的处分。

 第四十五章 险地——灰坡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知道是不是因此生恨,狄三品选择了yīn谋叛变,活捉庆阳王冯双礼后向清方投降。而从张光翠的表现来看,则似乎有痛改前非,戴罪立功的倾向。从开始他便积极向朱永兴这个宗室留守靠拢示好,功利心看起来很强的样子。

    实事求是的说,李定国虽说是明末最杰出的军事家,但是他真的犯了很多的错误,特别是门户之见很强,在明军内部搞区别对待(比如将孙可望的兵称为秦兵,刘文秀的称为蜀兵,把滇省旧兵称为晋兵),因而很多将领都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并不是很愿意在他的手下听命办差。

    宗室留守,行监国之权,这几乎可以与持黄铖的晋王李定国分庭抗礼,也就使那些心怀不满的将领有了选择的余地。是投效朱永兴,来个雪中送炭,以图日后富贵,还是继续到晋王手下接受歧视,这个选择似乎并不难决定。尽管朱永兴的本意并不是如此,但宗室留守、行监国事的幌子一打出来,造成这样的局面便不可避免。

    朱永兴伸手指了指山顶,说道:“张将军尽力防守即可,吾率一军在后支援。”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能守十日最好,若不顺遂,三五日也可,当以最大限度保存力量为要,后面可是还有数道险峻关隘,清军要到腾冲,就先让他们流足够多的血。”

    “殿下放心,卑职定让清军血流成河,不得寸进。”张文翠望向山下驿道的表情有些狰狞,仿佛那里已经尸横遍野。

    张文翠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狂妄自大,而是这里确实是极险要的制敌之地。灰坡,寸草不生,上千米的高度,超过七十度的陡直土路,半尺多厚的浮土,故得此名。而小横沟处于灰坡山梁,是从云龙经栗柴渡或从永昌经猛古渡前往腾冲两条古道的交汇口,为兵家必守之地。

    在这样的地势上进行仰攻,张文翠曾经试想过自己是清军,只觉得那将是一场令人胆寒的噩梦。如果再下点雨,那半尺多厚的浮土会全部变成胶泥,清军要怎么仰攻这个要命的灰坡?在半尺深的稀乎乎的胶泥里摸爬滚打,踩下去象油一样滑,拔脚起来却比胶还粘。陡坡上,顶着箭雨和投枪,还要顾着脚下,一不留神,只要跌倒,一路跌撞着滑下去,必死无疑。

    凶险至极,想起来就头皮发麻,顿生无力之感。张文翠万分庆幸自己是防守一方,不必跟这厚厚的浮土,或者是要命的胶泥玩命叫劲。

    朱永兴带着众人又巡视了山顶上防守的布置,栅栏、鹿砦、壕沟、覆顶工事,都已经基本完工。处在这样的险要之地,如果物资充足,便足以长期坚守,使其成为一个残酷而血腥的绞肉机。

    如果能比较轻松地阻击清军于高黎贡山,朱永兴觉得战略目的便已经达到,虽然在腾冲城也做了布置,但那是最后的反败为胜之策,成功与否也还是个未知数。毕竟这是他第一次与清军对战,能够力保不败,逼退清军,并由此增加作战经验,振作颓丧的士气,便已经让人满意了。

    但朱永兴也犯了一个错误,或者说是考虑不周,以至于在阻击顺利的情况下却不得不兵退腾冲,与清军作最后的决战。

    ……………

    尽管张勇出征前曾经询问过很多当地土人,并且带了不少向导,但渡过怒江后一接触高黎贡山,就感到了它的不寻常。老天把砍削得最陡峭的一面留在了怒江西岸边,这里几乎无处不险峻,无处不高耸。易守难攻的山头象钳子一样夹紧着古道,如果有明军坚守,想要轻而易举地突破并进抵腾冲,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

    虽然意识到此次出征可能会很艰难,但张勇并未悲观失望,更未丧失信心。三路清军攻掠西南,不管是满州兵,还是汉军、绿营,清廷所选的都是精锐之师。既是精锐之师,除了能战斗,还很能吃苦。在“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清军便遇到过从未有过的困难。当时清军走的是重关高岭,大雨又下了将近半月,泥泞三尺,石径尖斜,人员马匹疲毙倒地者无数。

    进入云南后,丛林密布,山峦起伏,道路崎岖,瘴疠丛生,清军行进打仗,也是处在恶劣的环境之中。所以,张勇坚信他的经过艰若磨练的部下,能够克服千难万险,赢得最后的胜利。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自信,还考虑到粮道漫长,雨季将至,不易补给的问题,张勇没有选择相对稳妥,但耗时要长,路途要远的迂回进攻路线。就是先沿怒江东岸南下,由古驿道老渡口(后惠通桥所在)渡江,过松山,取龙陵,再北攻腾冲。

    由永昌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直取腾冲,这是一条直线,路途最短,合乎吴三桂迅速剿灭的作战意图,也符合张勇在雨季前后速战速决的战前筹划。

    只是,张勇没有想到,几支残破明军仓促会合起来的人马,且没有李定国、白文选这样的名将指挥,却在高黎贡山让他所率领的清军吃尽了苦头。

    战斗没有什么悬念的首先在灰坡展开,此时已经是四月十九,驻扎四川建昌的庆阳王冯双礼已被部将狄三品设计所擒,正不远千里率军进入云南向清军投降,并籍此拉开了四川明军的投降风cháo。

    “举盾前进,前进——”清军将领嘶声喊叫着,指挥着士兵结成盾阵,踩着浮土向上攻山,盾阵后是扛着土袋准备填壕的辅兵,辅兵后则是弓箭手和长枪兵,准备靠近后进行压制和掩护,最后则是冲锋破阵。

    尘土在践踏下飞扬而起,清军将领喊了几声,便觉得嘴里、鼻子里已经全是泥,不得不闭上的嘴巴,心中暗暗咒骂。不时有清兵摔倒,身体砸在浮土上,掀起了更大的灰尘,遮挡了后面士兵的视线。

 第四十六章 火枪之威

    明军的第一道防线在前端的小横沟台地上,以左右两道壕沟加木栅的放shè状工事对山前多条上山通道形成正面封锁;第二道防线在小横沟以上的灰坡山梁上,以山顶为中心设有三道阶梯状防御阵地,可对山前小横沟的交叉路口和上山古道形成封锁。

    要有机关枪,全给你们突突喽!朱永兴站在第二道防线的山梁上,举目眺望,虽然距离不远,但灰尘弥漫,他只能看见前几排清军在步步逼近,却看不清楚后面的具体布置。

    第一道防线虽然交给了张光翠指挥,士兵却多是吴三省的人马,其中还有三百训练成军只有半个月的火枪兵。防范是必须的,兵为将有一直是朱永兴深恶痛绝的一个问题。这不仅容易造成将领专横跋扈的军阀作风,而且士兵成为将领的附属品后,往往会被将领视为“何往而不重”的资本,成为其保存实力,甚至转而投降的倚仗。

    因为明军瘴疠和伤病的休整,士兵们的恢复有快有慢,便给了朱永兴打乱编制,重新组合的机会。当然,这种措施是不彻底、不完全的,他还不敢做得过于明显,担心将领们由此而生异心。

    而火枪兵的组建则是出于朱永兴固有的后世思维,热兵器迟早要取代冷兵器,虽然从缅兵手中缴获的火绳枪有种种缺陷,他也绝不会弃之不用。相比于训练出合格的弓箭手,火枪兵的训练则更为快捷。当然,朱永兴不指望这支刚刚成军的火枪兵在野战中取胜,但倚险防守的时候,火枪兵的防护不是太大的问题,可这种较老式的火绳枪的穿透力却能使进攻方的盔甲盾牌成为软弱的东西。

    朱永兴曾经自鸣得意地想训练出三段击或五段击的野战火枪兵,但几次训练后便使他暂时放弃了这种想法,并且得出了一个结论:不经过极严格的长期训练,使火枪兵能进行有序的几段击纯粹是扯蛋。

    “各排刚开始shè击的时候,或许只有两三个士兵没有参加齐shè而独自shè击。紧接着队形中就出现一片火海,各排和各列的士兵们混杂在一起,士兵们装好子弹之后就立即自行开火shè击,第一列的士兵们也不再跪着shè击了,虽然他们确实想那么做。到那个候,面对枪声轰鸣的混乱局面,不管是将军还是下级军官,谁也无能为力,只能等待部队自行进退了。”

    没错,这就是朱永兴遇到的情景,与西方一部军事著作中描述的几无差异,而朱永兴刚训练的火枪兵还是在没有敌人冲阵的情况下便犯了这样的错误。

    尽管遇到了挫折,使朱永兴不能象穿越前辈那样轻轻松松地就组建起训练有素的火枪部队,但朱永兴还是想到了解决之法,并决定在阻击战中加以使用。

    没有什么可藏着掖着的,在现在的形势下先声夺人,振奋军心士气才是最重要的。何况依照现在的火绳枪,凭着刚刚训练出来的火枪兵,朱永兴也不敢把他们当作致胜的杀手锏。因为那根本就不现实。

    仰攻的清军已经接近了壕沟,离木栅栏也不足三十米了,在灰土扬场中,清军将领发出了嘶哑的命令。盾阵后的弓箭手向着前上方仰shè出了一排箭雨,随后扛着布袋的辅兵向前冲去,填塞壕沟。

    “开火!”火枪兵统领何良顺吼叫起来。

    作为先声夺人,首战挫敌的火枪部队,并不归张光翠指挥,这个距离也符合朱永兴要求他们可以开始shè击的条件。

    站在栅栏后面、大半个身子都躲在壕沟里的火枪兵立刻将手中燃着的火绳固定到板机上,把火枪从栅栏缝中伸出去,瞄准,开火。

    随着一阵轰鸣,火光闪现,白色烟雾陡然在栅栏后升起,上百颗弹丸急速飞出,shè向几十米外的清军。

    老式火绳枪因为口径大,笨重,不能代替弩兵或弓箭手为步兵提供充足灵活的火力而被最终淘汰。但它的威力却很大,大型火绳枪常常有开一枪就打死好几个人或好几匹马的记载,而且在长矛兵和堑壕的掩护下组成固定的阵地来对抗敌军也相当有效。

    伴着惨叫和哀嚎,清军的攻击阵列遭到了第一次猛烈的打击,大型枪弹不仅打死了很多填壕的辅兵和暴露身体的持盾兵,连盾牌都被击穿,后面不少清兵莫名其妙地被击中,惨叫一声倒了下去。

    火枪兵shè击完毕,立刻取下火绳,将手中的火枪向后一递,火枪被身后的队友接过,另一支装填完毕的火枪塞到了他的手里。

    固定火绳,伸出,瞄准,shè击。一系列的动作迅速而准确,不过十几秒钟的时间,明军火枪兵又发shè出了一轮子弹。

    这就是朱永兴想出来的解决办法,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作业,三个、四个或五个火枪兵排成一列,分别完成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