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海魂 >

第637部分

海魂-第637部分

小说: 海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两次全球战争之间的二十多年“休战期”是航空业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航空作战理论迅展的关键阶段。而在第二次全球战争爆之前的几年里,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飞机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在一战中,大部分的战斗机都是多翼飞机,这主要是动机功率不够。单翼机难以提供足够的升力,而且灵活性不足导致地。
而在这时候,单翼机逐渐成为了主流,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度上,单翼机因为自身阻力更小,比多翼机有着天生的优势。另外,全金属结构,半硬壳,硬壳式机体结构的出现,都极大地改变了飞机的面貌。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内,航空作战理论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国家都出现了航空理论方面的先驱,也就是如同廖汉翔这类第一批支持航空作战制胜论地军人。唐帝国并不是这场革命的起者,但也绝不是落后者。从战争爆前三年开始,唐帝国就一直在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作战飞机的性能水平,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新式飞机的研制与开工作。
随着战争的爆,唐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毁于一旦,剩下的三艘航母扛起了整个海军的脊梁,并且动了战略反击,最终不但战胜了日本,而且还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航母已经取代了战列舰,成为了海战的绝对阻力!
在此情况下,唐帝国海军航空兵在战机研方面投入了更为巨大的力量。从“食雀鹰”到“秃鹫”,再到“隼”,唐帝国海军的战斗机不但改变了落后于敌人的局面,而且还在性能上压倒了对题是,战争还没有结束,敌人还没有被打败,而且敌人也肯定在研制更好的战机,那么,唐帝国就不能停下新战机的研制工作,海军也需要更好,更先进的战机,以此来战胜敌人!
在“隼”的研制工作结束之后,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就向沈飞,哈飞,南飞三家飞机制造厂下达了新的任务书,要求这三架公司拿出新战机的设计方案来,而海军提出的第一份技术要求就是,新的战机必须在性能上比“隼”提高2o%以上,另外,还得针对“隼”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适当的改进(比如弹药过少)。
这个任务并不简单,“隼”的极已经达到了32o节,如果提高2o%的话,那么就要达到385节,而在海军下达新的技术指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种合适的动机能够提供如此强劲的功率,让战斗机飞得这么快!
当时,沈飞先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仍然采用“隼”式战斗机用的动机,然后全面修改气动布局,增加铝合金的使用量(甚至提出了用新出现的镁铝合金来制造战斗机的主结构),修改战斗机的结构,减轻战斗机的重量,最终达到海军提出的指标要求。不过,这个计划立即就被否决了。一是太轻的战斗机在海军并不太适用,只有陆军才需要重量轻的战斗机。二是成本太贵了,如果增加铝合金的使用量,甚至用镁铝合金来制作战斗机的主结构的话,那么采购一架新式战斗机的价格足够买五架“隼”了。三是这种改进而来的战斗机的升级余地并不大,很快就会落后,而海军需要的一种全新的战斗机。
当时,哈飞,南飞也提出了相应的总体设计计划书。可也都被海军给否决了。这两架飞机制造公司都在忙着生产战斗机,轰炸机,而且还承担了为陆航研制新式轰炸机的任务。因此难以集中力量为海航研制新式战斗机。
到24年下半年,三家飞机制造厂都没有拿出让海军满意地设计出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战场上的情况出现了变化。美国陆军航空兵的p51d“野马”式战斗机先出现在了欧洲上空,开始为前往德国地重型轰炸机群护航。而同时,英国空军也装备了更好的“喷火”式战斗机。接着,p51d出现在了太平洋战场上空,并且与唐帝国海军航空兵多次交手。
敌人地刺激肯定是海军的最大动力。
p51d的度过了海军装备的“隼”式战斗机,甚至比岸基型号的“隼”(比舰载型号减轻了不少,度更快一些)还要快不少。虽然“隼”更为坚固,而且火力更为凶猛,在战场上并没有吃多少亏,但是这无疑是扇了海军一记耳光,不管p51d是不是比“隼”更好一些,对唐帝国海军来说,让敌人地战斗机比自己的飞得更快,那是绝不能容忍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时候。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向三架飞机制造厂下了死命令,必须要在半年之内完成设计,并且争取在25年中期完成试飞工作。
让新式战斗机装备部队。而当时,沈飞的第二次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在收到了海军的死命令,以及新的设计指标之后。沈飞的工程师立即加,并且再次修改了新式战斗机的设计。在25年3月份的时候,沈飞就拿出了设计方案来。
这就是帝国海军航空兵在战争期间装备的第四种战斗机——“金鹰”。原本海军给这种战斗机取的名字是“鹰”,不过在第一架样机出厂的时候被涂成了金色的,因此后来就被称为了“金鹰”。
新式战斗机的设计最大平飞度(55oo米高度)为375节,这比海军的要求稍微低了一点,但是也可以接受。最大升限达到了125oo米,在不携带外挂弹药的情况下,使用机内燃料的最大航程达到了85o海里,如果挂一枚25o公斤炸弹,八具火箭弹的话,最大航程7oo海里,而使用大型副油箱的话,最大航程可以达到了15oo海里。该战斗机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次采用了无框架玻璃座舱,而且仿照美军p51d的设计,采用了气泡式座舱(后来舰载型号换成了有框架的,主要是无框架玻璃罩太容易碎了,在航母上不安全)。该战斗机采用了输出功率达到了24oo马力的“风16”改进型动机,并且在设计的时候留有换装“风18”动机的空间。其主要武器仍然是四门2o毫米航炮(这已经被证明是大战期间威力与性能最好的航空机关炮),每门炮的备弹量提高到了35o。另外,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充当战斗轰炸机使用,其对地轰炸能力并不差。
在沈飞保证“风18”的设计完成之后,可以立即在新战斗机上使用之后,海军没有再让沈飞去修改设计了(换上了新动机后,“金鹰”
的最大平飞度达到了395节,是大战期间几种能够飞到每小时7oo公里以上的战斗机之一),并且立即让沈飞开始了全面的设计与试生产工作。
另外,当时海军还提出了研制新轰炸机的要求,不过最后缺乏足够的研制力量,新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就被取消了。
“金鹰”的试飞工作从5月份开始,到8月中结束,随后沈飞就开始进行小批量生产,第一批提供给了海航的训练部队,九月底,才会为作战部队提供第一批正式生产型号,而且先装备的就是舰载航空兵部队。
除了“金鹰”之外,哈飞还在同期拿出了针对“射水鸟”与“海雕”的改进设计计划。当时,海军没有立即启动使用“风16”改动机的轰炸机研制计划,也没有启动使用“风18”动机的轰炸机的研制计划,原因很简单,“射水鸟”与“海雕”的性能比美国海军的同类轰炸机领先了不少,海军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不过,哈飞并不想放弃获得海军新订单的机会,因此,在沈飞全力展新式战斗机的时候,哈飞就将重点放到了研制新式轰炸机上来,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改进型的轰炸机。
新的轰炸机就是在“射水鸟”与“海雕”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使用了“风16”改型动机,增加了2oo马力的输出功率。
另外,哈飞的工程师还针对轰炸机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气动布局做了一定的修改,另外增加了关键部位的结构强度,甚至在座舱附近设置了更厚的装甲。改进之后,两种轰炸机在飞行性能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提高,而最大的变化是,这两种轰炸机都增重了不少,更为牢固,也更不容易被击落。
这就是后来的“射水鸟”乙型,与“海雕”乙型。因为很多旧轰炸机都接受过相关的改进,所以海军只是在正式文件里用了新的代号,而在部队里仍然使用了原来的称呼,所以帝国海军并没有细分旧型号与老型号的这两种轰炸机。
新式轰炸机的研制与试飞工作与新式战斗机同时展开,也计划在九月份提供给作战部队使用。当然,三种新式战机在正式投入战场之前,都必须得在作战部队进行至少一个月的适应性训练。特别是战斗机部队,在使用新式战斗机后,都必须要进行长时间的适应性训练,这样飞行员才能够全面掌握新式战斗机的性能。
谈仁皓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看完这份技术文件。这算是一大好消息,“金鹰”的性能足够压倒战场上的所有对手了。也许美国海军也快要搞出新式战斗机来了吧,不过,只要“金鹰”能够顺利装备部队,那么帝国海军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
  
吃过午饭后,谈仁皓在司令部里转了一圈,跟几个以前熟识的参谋军官聊了一阵,这才回到了办公室里。他看了眼放在办公桌上的那份战略计划书,去泡上了一杯茶之后,这才坐了下来。
海军司令部现在主要就负责战略方面的策划工作,这也是甘永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战区司令部负责战役行动之后,海军司令部就很少关心战役方面的作战行动了。而作为海军的最高指挥机构,海军司令部必须要负责协调各战区的作战行动,这样才能够让各个战区的进攻挥出最好的效能来。
谈仁皓翻开了文件的第一页,很快就找到了重点——“进攻”。这分计划书明显是由甘永兴亲自完成的,而甘永兴在计划概要里面就强调了“进攻”的重要性,这也正是谈仁皓在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在“珊瑚海大海战”结束,谈仁皓率领舰队返回莱城的时候就一直在考虑战场上的局势变化,而在这三天中,他也形成了一个新的观点。
从美国参战到“珊瑚海大海战”的这一期间内,可以算做是唐帝国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僵持阶段,双方都在拼尽全力的想夺取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并且因此而爆了数次大规模的战役。而在“珊瑚海大海战”之前,唐帝国所拥有的战略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优势。而在此之后,唐帝国的战略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双方在太平洋上的舰队实力对比,地面兵力对比。乃至整个战场是局面上,唐帝国都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并且通过逐步建立起来地优势。最终获得了动全面战略进攻的机会与基础。到此,僵持局面结束。唐帝国海军的下一阶段自然是要将实力上地优势转变为战局上的优势,从而获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将实力优势转变为局面优势的唯一办法就是进攻,而不是防御。从总体战略上来看,在此之前,唐帝国海军一直在西南太平洋上主攻。而在中太平洋方向上主守。两个方向有轻重上的区分,而到现在,只要再进一步,那么帝国海军就能够在两个方向上都获得优势,同时动进攻。而这最后一步就是能不能在中太平洋上击败美军的反击,并且最终歼灭第五舰队,为海军在中太平洋上的进攻奠定基础。
甘永兴地计划正是针对这一点而制订的。西南太平洋上的战局基本上已经确定了,只要继续向西南太平洋增兵,并且让第四特混舰队配合陆战队行动,那么颜国忠迟早能够完成战略包抄。为最后进军澳洲大陆做好准备。唯一没有确定的就是中太平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