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海魂 >

第1153部分

海魂-第1153部分

小说: 海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两轮齐射中,“武汉”号上的炮手没有让“黄金海岸”号有一点好日子过,仅仅18枚穿甲弹,就有至少4枚命中了“黄金海岸”号的尾部,除了将其尾部最后一座炮塔给摧毁之外,还将战舰的整个尾甲板炸得稀巴烂。(ap。bsp;  “南昌”号也很快的投入了战斗。当时“南昌”号上只有两座主炮炮塔能够正常作战,也就是只有六门主炮可以使用。虽然这个数量少了一点,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南昌”号上炮手的士气。在连续近四十轮炮击全部落空之后,“南昌”号上的炮手终于获得了战果,在第三十九轮齐射时,一枚炮弹正好打在了“黄金海岸”号的左舷中部,在穿透了战舰的主装甲之后,进入了锅炉舱前面的电力机舱。这也是相当关键的一炮,战舰上的损管系统都需要电力。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有一半地战舰都是因为电系统出了问题。在进行损管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电力输出,结果因为抢救不及时而沉没。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建成的时候,其电力舱就集中部署在了战舰炉舱的前面。在后来的改进中,其他几艘战舰都设置了辅助电力舱,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主电力舱被摧毁后,仍然有电力可以使用。可“黄金海岸”号并没有进行类似地改进。其三台柴油电机都集中布置在了一个舱室里,只是在战舰的司令舰桥下方布置了一台小型电机,专门为雷达,电台等电子设备供电。而这就成了“黄金海岸”号致命的隐患。
当时,战舰尾部的大火已经开始蔓延了,因为缺少电力供应,战舰上的灭火设备根本就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那部高压水枪,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了。而仅仅只用小型灭火装置是不可能控制住大火的。
天亮前,“黄金海岸”号上的大火已经失去了控制。并且蔓延到了舰体外面。损管队员已经封锁了战舰尾部的舱室,并且向后面两座主炮弹药舱注入了海水。因为火势蔓延得非常迅,很多官兵根本就来不及撤出来,被活活的烧死。或者熏死了。这场大火来得晚了一点,如果是在夜间的话,肯定会使“黄金海岸”号成为明晃晃地靶子。可此时天色已经微亮,了望员已经能够看到5海里外的战舰,连炮塔里的炮手也能够通过潜望镜看到这艘倒霉的战舰了。
接下来的炮击相当猛烈,在六点半之前,“黄金海岸”号上的四座主炮炮塔,司令舰桥,烟囱等暴露在外的部分全都被摧毁。战舰的舰体上被洞穿了数十个大窟窿,在5海里的距离上,不但4oo毫米口径巨炮在不断的倾泻着炮弹,就连12o毫米口径副炮也加入了战斗。虽然12o毫米口径的穿甲弹是不可能威胁到战列舰的,但是其密集的弹雨却迅地扫荡了战舰外部的英国官兵,让“黄金海岸”号上的英国海军官兵根本就无敢暴露在外,就更无法到外面进行抢修,也很难从舰全内部逃出来!
战斗打到这一步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武汉”号与“南昌”号没有停止炮击,而是靠了过来。仍然在不断的开火。也许,对这两艘战舰上的官兵而言,他们最敢兴趣的不是“黄金海岸”号会不会被击沉,而是这艘战舰将以什么方式沉没,是被炮弹给砸沉呢,还是最后因为自己的弹药被炸沉?
到六点四十分的时候,“武汉”号与“南昌”号已经在“黄金海岸”号上花费了至少6oo枚26式穿甲弹,甚至还在最后关头打出了几十高爆弹。以杀伤那些跑到舰面上,准备逃生地英国海军官兵。这些炮弹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命中了“黄金海岸”号。特别是从六点二十分到六点四十分之间,因为“黄金海岸”号已经无法机动规避,而且交战距离缩短到了5海里,甚至是最近的距离上,炮击的命中率高得有点离谱了。当时“武汉”号上统计的结果是,在这2o分钟内打出的12o枚炮弹中有67枚命中,而“南昌”号在此期间打出的117枚炮弹中有64枚命中,命中率都在五成以上!
可以说,最后这十几分钟不是在战斗,而是由“武汉”号与“南昌”号在蹂躏“黄金海岸”号。当时甚至出现了两穿甲弹命中同一部位,第二枚穿甲弹从第一枚穿甲弹的弹孔中进入,然后穿透了整个舰体,落到战舰另外一侧的海面下才生爆炸地奇迹!
到六点四十五分的时候,“黄金海岸”号地左倾角度已经达到了3o度左右。英国舰长已经在十五分钟前就下达了弃舰的命令,可是因为战舰上没有升起投降的白旗,所以对方的炮击并没有停下来。那些敢逃到外面去的英国官兵非死即伤,更多的官兵则躲在舰体内不敢逃生。也正因为如此,当“黄金海岸”号翻覆沉没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官兵没有能够逃出来。最后,连同该舰舰长在内,全舰有76o余名官兵阵亡或者是失踪!
  
“巴勒姆”号在浓密的硝烟中出痛苦的呻吟,并且缓缓消失的时候,常荐新总算是松了口气。此时天色已经快要亮了,他在这个时候也现,原来应该跟在“贵阳”号后面的“武汉”号与“南昌”号已经不见了踪影,甚至连雷达都没有探测到这两艘战舰。
常荐新先是一惊,以为这两艘战列舰被敌人给击沉了,可是他很快就否认了这个想法,如果“武汉”号与“南昌”号遭到什么不测的话,那肯定会主动与旗舰“南宁”号联系。他立即让通信参谋去联系了这两艘“掉队”的战舰。现在天色已经微亮,海战基本上已经结束了,英国空军的那些轰炸机不会留在机场上无所作为,只要天气情况允许,那么英国的轰炸机就将出动,必须要尽快把舰队重新组织起来,形成防控队列,然后撤出危险海域!
“他们在追击最后一艘敌舰。”通信参谋很快就联系上了“武汉”号,并且随即就向常荐新汇报了情况。“战斗快要结束了,是”武汉“号主动来的电报,5号敌舰已经被摧毁,在确认将其击沉之后,他们就将返回舰队。”
在通信参谋汇报情况的时候,航海参谋已经在海图上标出了“武汉”号与“南昌”号此时所在的位置。
常荐新看了一眼海图上那两个标记。“让他们尽快返回舰队,不要耽搁任何时间,我们将向西南方向全航行,要他们在两个小时之内追上来!”
命令迅的传达了下去,常荐新也有点恼火,“武汉”号与“南昌”号擅做主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军令。他没有在这么多参谋面前批评这两艘战舰的舰长。可心理却很不舒服。再反过来一想,常荐新也觉得“武汉”号与“南昌”号的行动是值得肯定地,如果不是他们迅追击逃窜的5号敌舰的话,那么就不可能赶在天亮前摧毁英国本土舰队最后一艘完好的战舰了。
心情放松下来后,常荐新也逐渐冷静了下来。他没有为这几个小时内获得的胜利激动,因为在这个时候,激动对他,对第三特混舰队都没有任何好处。
二十三日凌晨这几个小时的战斗可以说是第三特混舰队作战史上最精彩的几个小时。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至少是在数量上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时候,第三特混舰队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获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到天亮的时候,就至少确定击沉了六艘战列舰,七艘巡洋舰,以及十一艘驱逐舰。而在整个交战过程中,第三特混舰队没有损失一艘战舰,就连损伤都不值一提。
在英国战败投降之后,常荐新才得知,在这天晚上,第三特混舰队击沉的六艘英国战列舰分别为“伊丽莎白女王”号,“巴勒姆”号,“黄金海岸”号,“铁公爵”号,“纳尔逊”号,以及“罗德尼”号。可以说,这是除了在阿伯丁维修的三艘“前卫”级战列舰之外,英国海军仅存的一点硕果了,另外,“厌战”号与“勇士”号也正因为被第三特混舰队驱逐舰射的鱼雷给击伤,最终没有能够逃脱覆灭的命运,仅仅半个晚上的战斗,常荐新就毁灭了英国海军最后一点希望。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的话,也正是这场海战,让英国人彻底的丧失了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动能力。从而丧失了拱卫本土的能力。最终在里约热内卢向唐帝国妥协,签署了投降协议。也就是,第三特混舰队仅仅用半个晚上的时间就让英国人彻底的绝望。并且最终退出了战争!
这场战斗也有其独特性,与以往常荐新指挥炮战有所不同,其战斗方式更像当初严师琦指挥第三特混舰队对付美国海军“Z舰队”的那场战斗。
这两场海战有一些共同点,比如敌人的主力都是相对较弱的老式战列舰,第三特混舰队在度,火力,防护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优势。另外,战斗经过都有点类似,即第三特混舰队都是先利用度方面的优势断敌退路,然后在远距离交战中打击敌人,扭转兵力对比,最终在近距离的战斗终彻底的击败敌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两场战役都是以第三特混舰队获胜结束。
当然,这两场战役也有所差异,而这主要就是由指挥官的能力所造成的。在对付“Z舰队”的战斗中,严师琦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敌人的行动,因此最终迫使当时还在担任第二特混舰队参谋长的常荐新不得不用巡洋舰在北面组织一条防线,拦截北上的敌舰,结果第二特混舰队的炮击编队损失极为惨重。而在这次的战役中,常荐新从一开就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而且每一次战斗调整都非常准确,从始至终都没有给敌人多少机会。另外一点,在两年多前的那场战斗中,严师琦为了争功,最后导致第三特混舰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艘战列舰被击沉或者遭到了重创。而在由常荐新指挥的这场战斗中,第三特混舰队的损失微乎其微,几乎可以算做完胜!
不得不承认,“英吉利海战”是一场极为漂亮的战列舰之间的决战,而这肯定是对唐帝国海军,对第三特混舰队来说的。这场战斗也体现出了常荐新在指挥舰队炮战时的高明之处,更体现出了常荐新的指挥特点,即在战斗中,要尽量的以已之长击敌之短。实际上,这正是战术指挥的一个统一特点,不管是地面战斗,还是海上战斗都不例外。
在整个交战过程中,第三特混舰队就一直在利用自己的优势与敌人作战,而第三特混舰队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先进的炮瞄雷达系统,二是比敌人更厉害的火炮。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之后,那就是第三特混舰队在远战方面比英国本土舰队强大许多。实战证明,即使是在十三海里,也就是大概26ooo码的距离上,26式穿甲弹对“纳尔逊”级战列舰厚达15英寸的主装甲带都有三成左右的穿透率,而对付“伊丽莎白女王”级就更不在话下了。
从这也能看出英国人的装甲钢材的质量确实不怎么样。按理说,26式穿甲弹最多在15ooo码的距离上洞穿15英寸的装甲,而在25ooo码的距离上,最多只能打穿1o英寸厚的装甲。也就是说,英国人15英寸厚的装甲也就最多相当于唐帝国战舰上25o毫米厚的装甲。
雷达方面的差距更的决定性的。在12海里左右的距离上,“新省会”级的雷达可以为主炮提供准确的目标引导参数,虽然在这个距离上的命中率非常低,甚至还不到半成,但是在同等条件下,英国战列舰上的雷达甚至很难以清楚的探测到目标,就更难以引导炮击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整个交战过程中,最初没有遭到打击的三艘英国战列舰根本就无法对第三特混舰队的战列舰构成多大的威胁,这就更不要说那三艘遭到了集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