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

第1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1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 页面 3…

                     第二十八章船王易帜董浩云破浪领航      香港开埠以来,航运业基本为洋人船商所垄断。华人船商夹缝中求生 存,在华南沿海开辟不定期航线,运输零星客货。少数船主,虽被誉为大 船东,但船只多为大风帆船,只有极少拥有汽船。      香港另有不计其数的小船东,他们的航行范围大致在香港各岛之间。 香港总是在兴建码头,码头总是不够用。轮船泊在外海,货物装卸全靠驳 船。从事驳船业的,多为华人艇户。      香港填海需要大量的石料,就地的石料不够,就需从其他岛屿或半岛 运来。其时,载石船穿梭往返,广东沿海的船家也赶来分一杯羹。放眼望 去,站在船头的船主和水手,皆是饱经风吹日晒的黄面孔。      中国古代,曾有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到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式 微调零,只能望洋兴叹,眼睁睁望着洋船在中国海域或内河耀武扬威。      中国航运的中兴,更待何时?                                     老牌船王      香港第一位华人船王是郭松。      1877年,郭氏船务公司拥有 13艘汽船,郭松为香港航运界较大的独 立船东,是早期华商中的巨富。      现存的有关郭松的资料寥若晨星。香港有几大郭氏家族:香格里拉郭 家、丰隆郭家、永安郭家。据考,郭松与这几大郭氏家族的先辈无渊源关 系。      郭松当时拥有的船队,足以与一般的洋人船东抗衡,但郭松以后便销 声匿迹。除了少数学者,即使是老一辈香港人,也不知香港第一代船王郭 松。有学者作这样的推测,郭氏船队敌不过大的洋轮公司,被对手吞并; 还有一种可能是遭受飓风灾害。如这之前的1874年风灾,就有35艘洋轮 沉没,在未实现无线电传递海洋天气预报的年代,海路运输全然靠天吃饭。      物换星移,潮涨潮落,在郭松之后的几十年间,香港的华人航运界, 无人有出类拔革的表现。      本世纪40年代,许爱周的大名从省港澳航运界脱颖而出,稳坐香港船 王宝座。      许爱周是广东湛江市坡头墟人,1881年生。幼年就读于私塾,12岁随 父经商。最初经营土产杂货,后获得美国德土占石油公司的煤油经销权, 掘得第一桶金。从 20年代起,许爱周涉足地产业,10年功夫,成为湛江 市区大地主,拥有 100多间店铺和其他物业。许氏最大的一处物业,是宝 石大酒店。      湛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天然海港,湛江的航运业自古发达。那时,进 出湛江港的远洋船只均是洋轮,这些庞然大物泊在港湾,使众多的龟缩在 洋轮之侧的中国船只,自惭形秽。      这情景,深深地刺痛许爱周的心。      德士古的油轮定期开往湛江。那时的油轮实际是散装货轮,煤油装在 铁皮箱内,便于批发零售,人们称其为美孚罐。许爱周作为代理商常登船 公干,他对洋轮的了解,也是从这时开始的。他由此也结识了不少洋人船 
… 页面 4…

长及水手。      许爱周一方面对洋轮垄断中国航运耿耿于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叹 服洋轮的优越性能。这便是许爱周投身航运的契机。      1932年,湛江首富许爱周成立川昌航业公司,购入多艘二手客货轮, 开辟北部湾及湛江、香港多条航线,最远处航抵南洋各国。最初的船长均 为法国人 (北部湾为法国割据,周边地区有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南部、 越南北部),船员洋人华人皆有。到40年代,川昌开始有华人船长。      1940年,川昌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许爱周以香港为基地,双管齐下, 拓展航运,购置物业。川昌拥有的船只数不详,据老一辈港人称,川昌可 与太古、怡和在香港的船队竞一日之长。      许爱周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船东。日军侵入香港之际,许爱周 下令凿沉泊在船坞大修而无法开动的船,以防落入日军手里。逃回湛江老 家后,许爱周慷慨解囊,支持抗日。      香港收复,许爱周回港收拾残局。他设立仁兴矿务公司,把广西开采 的滑石粉加工后,运往香港做化工原料。4年之后,他的船队总吨位超过 战前最高水平,居华人船东之冠。      1952年,许氏船业在港往册,更名为顺昌航业有限公司。      期间,上海船东迁册香港,出现群雄争霸的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金山轮船公司业主董浩云。                                    大海之子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民营航运巨子有四位:上海三北轮船公司的虞洽 卿,烟台政记公司的张本政,重庆民生实业公司的卢作孚,中国航运公司 的董浩云。      谁是船王?当时无确切的统计数据。通常认为,最初虞洽卿独领风骚, 他鼎盛时拥有20余艘轮船,总吨位5万多,虞洽卿死后,三北中落。政记 曾一度称雄渤海黄海,日治时损失惨重,一厥不振。民生船只有140艘之 多,但多为内河小轮船。董浩云出道最晚,但后来者居上。      董浩云1911年8月18日生于浙江定海。父亲是上海的五金行老板。 定海为中国最大渔场舟山群岛的县城,历史上,一直归宁波府管辖。董氏 住宅依山傍海,董浩云是看着大海长大的。       “大海蔚蓝,船桅如林,一叶舟舸,载余稚童之梦,飘往大洋。三保 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余熟记于胸,时热血沸腾。余暑期回故里,常登舟 弄水,以温童梦”      这是董浩云中学时的一篇作文。他 5岁那年,乘船到上海,在父亲身 旁念小学中学。      1927年,高中刚毕业的董浩云,背着父亲参加航运训练班招生考试, 入选就读。训练班为北方的金融家周作民所办,一年后,董浩云被派往周 氏旗下的天津航业公司做职员,时年17岁。      董浩云工作勤奋,提升很快,到25岁时,已是公司副经理、常务董事。 这一年,渤海冰封,许多船只冻在冰层。交通部派出飞机视察救授,代表 天津航业公司的专员就是董浩云。半个世纪后,他回忆道:“那时的飞机四 面漏风,高空风大,下飞机时,我人都快冻僵了。” 
… 页面 5…

     董浩云热衷社会活动,20岁时被推选为天津船业公会常务理事,23岁 又选为副会长。他目睹列强称霸远东航运的现状,萌发出联合同业与洋轮 竞争的志向。      1936年,董浩云携妻顾丽真 (天津航业公司老板之女)回上海,创立 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公司所有的家当,仅一艘小轮船。      董浩云却雄心勃勃,在同业中宣传他的构想,将各家小型民营船务公 司合并,欲加入者以船只折价入股,组成庞大的船队,与外国轮船公司和 官办招商局船务抗衡。他设想开辟多条定期航班,改变小船东“有船无货, 有货无船”的被动局面。同时,以船为抵押获取银行信贷,购置新船。      董氏的倡仪得到不少小船东的响应。然而,董浩云生不逢时,次年 7 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计划搁浅。中国航运的一半船只被国民党军 队征用,后又凿沉于长江,封锁航道,阻止日舰溯江攻打武汉重庆。      上海日治时期,中国航运公司破日方接管,董浩云先后担任过上海通 成公司运输部经理、金城银行船务部主管等职。      董浩云不甘在日伪统治下苟且偷安,于1941年春流亡香港,中国航运 信托公司重新在香港注册成立。仅有的3艘船悬挂英国国旗,航行于东南 沿海。      好景不长,半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宣战。中国航运信托公 司作为“敌产”被日军没收。董浩云辗转重庆,曾在盟军驻华机构和政府 部门服务过。      二战结束,董浩云踌躇满志回到上海,向交通部驻沪机构申请复业, 被官员以“香港注册公司”为由驳回。无奈之下,董浩云只好另组公司, 于1946年获准注册,公司名称是中国航运公司。      当时中国虽是“世界五大强国”,实际上国力薄弱,加之国民党忙于内 战,根本无暇顾及民族工业。中国的航运业,仍为西方列强控制。      董浩云正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的。到上海解放的数 年间,中国航运旗下购置的船只有:慈航、昌黎、唐山、滦州、慈云、凌 云、天龙、天行、天平、通平等10艘,全是2千吨位以上的海轮。      1947年,董浩云从美国购得3艘胜利型万吨级货轮,董浩云另设一间 独资的复兴航业公司,将这3艘船分别命名为:京胜、沪胜、渝胜。其后, 董氏又购入8艘内燃机小货轮,夏兴旗下共有11艘船只。      至上海解放前夕,董浩云拥有和控制的船只共21艘,总吨位逾10万, 雄踞上海民营船队之首,堪称民间船王。      董浩云另有两项业绩载人中国航运史册。      1947年,董浩云派遣全部由中国船员驾驶的天龙号,自上海首航法国, 成为轰动业界的创举。1948年,他又派遣通平号航抵旧金山,船员仍全为 中国人,是中国民营轮船首次横渡太平洋,董氏与中国航运名声大噪,中 西多家报章均刊登了这条消息。      1949年,董浩云大概在香港滞留了半年,香港流言四起,说解放军要 解放香港。港英当局草木皆兵,扩充兵力警力,加紧备战。      董浩云将中国航运公司与复兴航业公司,迁往台北注册。实际上,董 浩云拥有的船只,仅复兴旗下的京胜、沪胜、渝胜3艘。中国航运旗下的 船只为各股东共有,董氏离沪匆忙,来不及与众股东商议财产分割与撤离 向题。 
… 页面 6…

     其实,仅有的3艘“胜”字号货船,还未真正属于董氏,他仍在供船。 不过董浩云一点不慌,世界正处战后复兴期,运输繁忙,正闹船荒。用不 了多久,他就可以交清所欠美方的余款。      当时美国政府对独裁的蒋介石彻底失望,由此连累与蒋介石毫无私人 关系的董浩云。1950年2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声明,以“欠债未还” 为理由将台北复兴航业公司的京胜、沪胜两艘船扣留。      董浩云欲哭无泪,唯靠渝胜一条船,苦苦支撑奄奄一息为之奋斗了 20 余年的航运业。      董浩云唯恐渝胜重蹈覆辙,便易辙来香港。他在香港注册一间分公司, 取名金山轮船公司,将渝胜号归于金山旗下,船头悬挂的青天白日旗改为 米字旗。台北的中国船运公司与复兴航业公司,实际上成了空壳。      昔日叱咤一时的上海船王,沦落为香港的小船东。当时的华人船队, 以粤商许爱周的最为庞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众多的上海船商,只能仰 其鼻息。      董浩云语言不通,常常孤自一人踯躅于维多利亚港边。渝胜远航,他 更有“亲子离家”之惆怅。海潮奔涌不息,董浩云重温旧梦,指望来日东 山再起,重振海威。                                     种种传闻      1950年6月,朝鲜战事突起,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出兵朝鲜。退 守孤岛的蒋介石惊喜若狂,惶惶不安的港英当局也为之松一口气。美国第 七舰队部署于远东,这意味着美国对远东事务绝不会撒手不管。      朝鲜战争刺激了美国在亚洲盟国和盟友经济的复兴,远东大闹船荒, 运费上涨,董浩云的渝胜号收益不菲。      山姆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