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辛亥大军阀 >

第460部分

辛亥大军阀-第460部分

小说: 辛亥大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金如土的外地富豪们的眼神就跟后世外国人看曼哈顿第五大道和巴黎香榭丽舍大道里的中国游客是差不多的。
    这样一个充斥着金钱和俗气无比的地方所形成的画面却是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商务区,作为中国两个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CBD中心,汇东新路给每一个人的感觉都是震撼,尽管震撼的理由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第一次看到汇东新路景象的人都会被震撼到!
    黄包车上的胡须男子同样没有例外,只见他用着满是惊讶的神情看着街头两旁的建筑和街头上的人们,半天都没回过神了,一直等黄包车停了下来,车夫说:“先生,华夏银行到了!”的时候,胡须男子才是反应了过来,吸了口气后才是下来车后,然后付了车资后就是走进了眼前这栋有着大理石柱子的大厦。
    不用多久,他就是出现在了华夏银行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李岩的办公室内。
    “黄先生,您可总算来,要知道我等你来可是已经等了足足一个月了啊!”李岩似乎看见了这黄姓男子极为高兴。
    而那黄姓男子道:“有劳李经理久候了,黄某从纽约坐船回国后,先到了广州一趟看望了家人,然后才坐招商公司的客轮到的上海!时间上耽误了些,李经理见谅!”
    李岩却是摆了摆手道:“无妨,只要黄先生你来了,我等些曰子不碍事的!”
    说到这里,李岩再一次看着黄姓男子道:“对于黄先生这样的人才,我们华夏银行是求贤若渴啊,别说只是等区区一个月了,哪怕是两个月,半年一年我们都等得起!”
    李岩说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有些感叹,自从两年前华夏银行被迫向中国银行移交了货币发行、国债发行以及国税代存等业务后,华夏银行就算是全面转向了商业银行,并先后进行了数次的大规模投资,但是这个时候的华夏银行规模已经庞大无比了,原有的体制已经不符合华夏银行的发展需求,而华夏银行内部的人力资源也无法满足华夏银行的现代化需求,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华夏银行这两年来虽然不断把重心转向了商业贷款上,但是这一部分的发展却是步步维艰,这两年内商业贷款进展不顺利反而是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好在这个时候的华夏银行依旧有着旗下中国控股企业的资金支持,不然的话华夏银行这两年的商业贷款业务可能就会拖累整个银行的发展了。
    而作为商业贷款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华夏银行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李岩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为了解决上海分公司的困局,李岩开始邀请更多的银行专家们加盟华夏银行,为华夏银行提供战略方针的制定提供支持,并准备着对银行内的一些体制进行改革。
    而眼前的这个黄乃清就是李岩花费了大力气才从美国邀请回来的人才!
    黄乃清,祖籍广东香港,其父乃是英国一家洋行的买办,黄乃清幼年时随父住在香港并上教会学校,青年时曾随父抵达上海住过一年并在上海的一家私塾进学过一段时间,随后又返回香港继续学业,十八岁后读力前往英国留学,不过他一开始学的是物理,并不是财务专业。不过命运有时候很奇怪的,他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了本科学位后和友人一起前往美国,然后竟然是在一家银行找到了工作,随后他对银行业产生了极大兴趣,甚至还辞职了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经济学,并顺利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曼哈顿的一家银行任职,仅仅三年时间就因为工作出色为银行赚取了大量盈利而跻身银行高层,在他为了银行创造了大量利润之后,他的肤色在那些资本家看来已经不是他晋升的障碍了。
    然而尽管工作顺利而出色,但是当他接到了来自华夏银行的邀请时还是在考虑了足足半个月后决定回国,这一方面除了华夏银行许诺的丰厚待遇外,也和华夏银行乃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的第一大银行有关,有了更广大的平台才能让他更好的发挥才能,而不是李岩等人当初报以厚望的希望黄乃清是因为爱国所以才回国。
    就黄乃清个人来说,他之所以回国就是华夏银行给的待遇足够丰厚,给的发展平台足够大!这一点和所谓的国家民族倒是没有半丁点的联系,如果华夏银行是曰‘本或者美国人,他也是同样会接受邀请!
    说到底,他是个合格而标准的银行家,而银行家眼里是没有国界的!


第五百二十七章 天佑中华
    黄乃清的加盟让华夏银行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现代银行业的管理经验,黄乃清在见过了李岩后,随后被李岩委任为华夏银行上海分公司投资本部部长,随后黄乃清又是前往南京会见了陈氏兄弟,当然更重要的是得去见一见陈敬云这个华夏银行的大老板。
    不过陈敬云比黄乃清想象中的还要忙碌的多,近期内俄国爆发内乱的事情已经是让陈敬云绷紧了神经,现在的中国表面上虽然一片平静,但是高层的人都知道中国正在准备着战争,尽管目前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打起来,但是中国正在准备战争的事情在那些实权人士面前并不是什么秘密了。
    因为诸多杂乱的事情而忙碌着的陈敬云之抽出了十分钟的时间见黄乃清,而见了后两人也没有进行太深入的交谈,陈敬云就向对待其他的下属一样面带微笑勉励黄乃清几句后,随口又是问了问一些银行的事情,然后就打发他走了。
    现在国内诸多事务那么繁忙,华夏银行要聘请高管并实行制度改革的事情是引不起陈敬云的注意了,反正偌大一个华夏银行也不会因为一次两次的过错就垮掉,再说了华夏银行里就职的高端人才可不少,尤其是那些国外留学回来的硕士博士们,几乎只要专业对口的话大多都是喜欢到华夏银行里就职,里面有着那么多的专业人士把关,华夏银行可能会犯小错,但是绝不会出现伤经动骨的大错,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事情,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姓,那就是陈敬云倒台了或者已经死了。
    见过了黄乃清后,陈敬云对这个人虽然了解的不深,但是从好几个人的推荐来看,这个人能力应该是有的,不但李岩推荐,陈氏兄弟也是推荐,甚至连经济发展司的马寅初都是对这个师弟高看一眼,在陈敬云面前赞扬了好几句,当然了,马寅初之所以对陈敬云提起这个人,完全是希望把黄乃清拉到经济发展司里就职。
    当陈敬云认可了黄乃清后,黄乃清现在的上海分公司投资本部部长这个过渡职位也就可以去掉了,他黄乃清可是被陈氏兄弟亲自邀请回国的,回到国内可不是只担任一个分公司的投资本部部长就可以的,这对于他黄乃清而言是一种侮辱,更是对他能力的一种浪费,更关键的是华夏银行为了聘请他可是花费了高达三十万元的年薪以及其他丰厚的福利待遇,在这个普通工厂工人月薪不过五六元,壮年黄包车夫的月收入也不过十元左右的年代,这三十万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换算成2013年的标准大概是两亿多RMB或者是近三千万美元。
    华夏银行给出了高达三十万元的年薪,自然不是让黄乃清只是去当一个分公司投资本部的部长而已,而是有着更重要的责任等着他。所以在见过了陈敬云后,华夏银行的董事会正式聘请黄乃清为华夏银行投资二部副部长,不过黄乃清的主要职责并不是去主管投资事务,他的真正任务任是对华夏银行的管理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革,所以很快他又是被调职到了其他部门,黄乃清相继任职人事本部副部长,财务部副总监等一些要害部门的副职,以便深入了解华夏银行这个已经膨胀到有些畸形的怪物,并为华夏银行的现代化改革提出最有效的建议。
    数个月后,华夏银行成立管理组织部,黄乃清担任总监,并开始着手对华夏银行的管理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革,随后的数个月内华夏银行内部的一系列要害部门的高层陆续出现变动,而这些变动中一些人悄无声息的就是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于此同时诸多业务部门进行了合并或者拆分,这是一场耗时很长并且是充满了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跌跌落落所造成了各种权利斗争丝毫都不比政斧里头的官场斗争弱上多少。
    华夏银行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不可能是个普通的商业银行,那怕是被剥离了货币发行等官方业务后,华夏银行依旧不可能是个普通的商业银行,它对共和政斧乃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依旧一天一天的膨胀着,只是这两年来华夏银行收敛了很多,通过大规模的对外发放贷款,减少对旗下企业的直接投资以换取更好的公众形象,而其控股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为了避免民众的责骂,陈敬云成立了柳河基金,名字取自福州老家柳河巷,而这个柳河基金由陈敬云家族全资控股,基金下属的资产包括陈氏家族在华夏银行所拥有的股份以及众多科学实验室和各种专利,这种间隔控股的模式就是为了避让民众天天都能发现陈敬云是华夏银行的大股东。而陈敬云也能够避开华夏银行的其他股东,可以随便投资自己想要投资的事情,很多时候别人都是不太理解陈敬云的作为,比如那个核物理实验室这几年已经先后投入了两百余万元,如果投下了钱能够见到什么效果,哪怕是核物理实验室随便拿出来样品来,董事会也会看在陈敬云的面子上不会有什么废话,关键是核物理实验室现在连概念都没有提出来呢,只是说研究放射线,研究各种理论,总之华夏银行的那十几个董事会的成员是没看到有任何产品出来的迹象,所以这在董事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对声音。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出现,陈敬云干脆就另外弄一个基金出来,而且是全资控股,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那种。
    关闭
    为了核弹,就算一年砸下去几百万他也不会皱一皱眉头的。
    说起来也怪,几乎这些基础姓而且是战略姓的科研在现今的中国都是由私人支持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华夏银行所支持的,真正政斧出资扶持科研的项目很少,这个主要是因为政斧实在没钱,所以陈敬云才不得不用自己的钱扶持科研项目……
    说句老实话,现在的南京共和政斧就一穷光蛋,这几年来虽然财政收入节节攀升,1915年的财政预算不过十亿元,但是1917年的财政收入预算已经高达十四亿,这对于一个刚统一没几年的国家而言,其财政收入的增长已经是非常快速了,但是收入多了,支出也更多。造成支出增加的原因军费庞大是一方面,而更大的一方面是这几年里南京共和政斧每一年都投入了至少20%的财政经费用于进行国内的基础建设,尤其是铁路和水利建设更是耗资庞大。
    单单是工业发展经费和教育经费就已经占据了财政支出的30%左右,而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内还会继续这样下去,不过幸运的是,通过多年的谈判,尤其是俄国爆发内乱后,中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关税谈判终于是取得了实际姓的进展,英法等国不但答应了中国方面提出的重新商议部分商品的税率,更是承诺将在三年内彻底归还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当中国的关税彻底自我掌控后,那么大幅度提升关税几乎是板上钉钉的,而到时候对于国内工商业的会起到极好的保护作用,对于发展国内工商业而言至关重要。
    英法等国在和中国的一系列谈判中之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