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682部分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682部分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混熟了,每日在庄子中嬉戏玩闹,赵柽也不禁止,甚至不会派内侍跟随,任由他们自己去胡闹。没了大人们的约束,两个孩子都玩疯了,甚至吃饭都不回府,当然也不会饿着,谁都知道他们是二爷家的孩子还能亏待他们吗?

几位后妃闲来无事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出府到码头和庄子上的‘商业一条街’逛逛,看看热闹,瞅瞅新鲜,到酒楼上坐坐,品尝下当地的吃食,赵信这时便成了他们的导游。

“姐姐,这里的酒楼怎么都多写有‘王府私房菜’的招牌,难道这里的厨子都是出自王府,包子、骨头汤也能叫王府菜?”中秋节是大宋新酒上市的日子,所以各家商铺、酒楼都会装饰一新迎接这个日子,也比平日热闹了许多,李潇潇一早就将众**害起来逛街,她好奇地问赵信。

“都是趋权附势罢了,想借陛下之名好做生意!”朱淑真撇了下嘴说道。

“其实这些酒楼、食店多少都与府中有些关系,有些酒楼就是府中的产业。”赵信没有理会皇后的不屑自顾自地说道,“当年官家刚来时,这里不过是户部的一个废弃的马场,几百户要走的佃户,几十顷旱地,荒凉之极。而官家的俸禄和佃租也只够勉强维持府中运转,他若想做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利用太后赏下建府的钱修河开渠建了码头和工坊、酒坊!”

“那也和王府沾不上边啊?”李潇潇言道。

“当时修渠之时,官家不但给干活的佃户发工钱,而且管饭。挖土砌石都是重体力活儿,官家便每日杀猪宰羊,骨头煮成汤,因为他年幼干不了重活,每每亲自下厨,因此便风行起来。再后来,码头修建完毕,因为这里州县都不敢设卡收税,往来的客商便在这里停船卸货,渐渐繁荣起来,官家又沿街修起了商铺、酒楼,租给客商。庄子中有手艺的人也想做,但是无钱购置家具交付租金,官家便装修、布置完毕后采用先用后收的方法扶植他们,并且派府中的厨子教授厨艺,而他也创造了几十种新菜,改蒸煮为旺火炒制,所以他们便都挂起了王府私房菜的幌子!”

“哦,原来如此,私房菜之名倒是不虚,官家小时候的心肠就如此好!”李潇潇对皇帝的过去不甚了解,现在听了感叹地说道。

“是啊,那时官家和我们这些小厮都是吃同样的饭食,诸事也亲力亲为,对府中的仆役同样大方,想想他那时不过和谦儿一般大小却懂得那么多事情,做出这么多大事,真让人打心底佩服,因此别看官家年纪小,可不论府中还是庄子里的人没有人敢拿官家当孩子,事情都找他拿主意!”赵信想想当年自己并为觉得有什么,可经历的事情多了,自己也曾主持原州事务,便明白了官家当年是多么不易。

“谦儿只是长于宫中,若是有此际遇,定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朱淑真接口道,赵信拿他们父子相较似乎触及了她的痛处。

“对,龙生龙,凤生凤,谦儿定能成就大气的!”余里衍何等人物,看出了皇后的心虚,笑着说道。

“官家那时一定很好玩儿,小孩还要装出大人样,一定十分好笑!”李潇潇好像没有觉察到什么似的,毫无心机地拍手笑道。

“嘘,小点声,小心有人听到,那可就麻烦了!”赵信赶紧捂住李潇潇的嘴,紧张的四处看看轻声说道。

“姐姐,怎么啦?一句玩笑也开不得!”李潇潇诧异地说道。

“哼,你不知道多年前就在这座酒楼上,几个有功名的士人只因一句‘黄口小儿’险些被人打死,当时整个庄子的人都蜂拥而来,若不是官家调动亲卫队和社丁阻拦那些人都会被唾沫淹死。所以在这里千万不能说官家不好,即便是玩笑也不能随便说的,他们可不管你是什么人,敢说官家的坏话那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赵信点了她脑门一指头说道。

“哦,这么严重啊!”李潇潇吐了吐舌头说道,“怪不得官家放心我们随便出府,孩子们在庄子里野,原来这里的人都堪称官家的近卫军啊!”

“你刚知道啊,官家一声令下,即使前边是刀山火海,这里的老少眉头都不会皱便会冲上去,他们早就把官家当做他们的最亲的人,你扪心自问能做到吗?”赵信认真地说道,几个人听罢都沉默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暗流涌动

中秋节兴于唐,盛于宋,此时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节日,今年皇帝领着一家老小‘回乡省亲’,总管杨峰和几个庄头商量着怎么也得举行次像样的聚会,让皇帝与民同乐。于是便瞒着赵柽悄悄的开始预备所需应用之物,但他们也知道皇帝不喜欢奢华,再说他们比排场谁能超过宫中啊,所以就将聚会安排在王府堂前的演武场上!

当日早晨早饭一过,杨峰便到内院求见皇帝,可却扑了个空,旺福说皇帝一早和大总管两人便出府了,他也不知道去了哪里。这种事情大家都习以为常所以也没放在心上,可到了中午再去还是没有回来,杨峰有事便遣人寻找,但是找遍了皇帝常去的地方都没有找到。

这时杨峰有些急了,连忙发动更多人四处寻找,但是又失望而归,他便有些慌了,急忙禀告给皇后。朱淑真大惊,皇帝失踪了这还了得,她便要命人速通知当地官府派员寻找。但是却被赵信和其他几位王妃劝住了,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不管真假都会引起大乱,不知道会引发什么事情,还是暗中查寻为佳。

赵信压根就不相信皇帝会在庄子中出事,再说皇帝也不是什么善茬,即使有人想暗算他也不会轻易能得手,但是又不能不防万一,于是她命杨峰调动乡兵以维护宴会安全的名义封锁庄子的各个出口,严加盘查进出之人,同时命内卫们出府暗中调查。赵信临危不乱,调度有方。很快便稳定了场面,也不由的让其他几人刮目相看。暗叹不如,这也难怪她会得到皇帝的宠信。余里衍等人都看向皇后,所想恐怕都是一件事,要不是赵信出身的缘故,恐怕这皇后的位子就要让与她了。

安排好一切,赵信命人将早晨值守的近卫和门人叫来询问,他们都言皇帝没有任何异常,像往常一样和他们说话,当值守的近卫想随同保护时,皇帝没有让他们跟着。唯一比较奇怪的是大总管见喜手中拎着个篮子。只是上面盖着看不到里边有什么东西,两人出了府门后向庄子西北方向去了。

“我知道官家去哪里了,把派出去的人都收回来吧!”赵信问完话说道。

“陛下去了哪里?”堂上的人问道。

“杨师傅,庄子西北是何所在?”赵信反问杨峰道。

“哦,忠魂园!”堂上凡是来过庄子的人恍然道。

“忠魂园是何所在?”朱淑真问道,她住的愈久愈加发现这个庄子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如同旧府的冬园,现在的艮岳,上面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便是她这皇后也无法得知其中的情况。

“禀娘娘,忠魂园是襄邑军的墓园,专门安葬祭奠阵亡将士的,陛下登基后敕旨扩建。并御笔题了匾额!”杨峰急忙回禀道,几日的接触后他便发现皇后娘娘并不像皇帝的其他几位妃子好相处,总是端着皇后的架子。让人心中不大舒服,但是他还是嘱咐大家忍让。不要让皇帝面子不好看。

“是吗?!那里安葬的都是什么人,值得官家如此看重。还劳动陛下亲往祭祀!”朱淑真这时已从当初的慌乱中平静下来,沉着脸问道,能得到皇帝亲往祭祀的除了天下诸神外,只有列祖列宗,便是朝中重臣离世,一般也只遣人代祭不会亲至。

“禀娘娘,安葬的是襄邑籍,或从襄邑应招从军的将士,并没有什么出奇的人物,都是陛下的旧部和幼时的玩伴!”杨峰施礼禀告道。

“襄邑真是好地方啊,地里长的是官家万里寻来的金豆子,住的地方是官家出钱盖得,吃得是官家发明的饭菜,即便死了还能达到官家的亲自祭奠!”朱淑真悠悠地说道。她的话不阴不阳,让堂上的人都为之侧目,可其贵为皇后身份高贵,众人也不敢当面指责。

“不错,襄邑就是个好地方!”正当场面沉闷的时候,赵柽一身素服走进大堂冷冷地说道,目光中透着阴冷让人不寒而栗。

“官……官家回来了,让大家找到心急,也不知会我们一声!”朱淑真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听到了什么,尴尬地笑笑问道。

“朕少年之时便被驱逐出宫,这里的人没有因为我的失宠而嫌弃我,而是在最艰难和危险的保护了我,帮助了我。”赵柽大声说道,“朕前往西北,招募亲卫千人皆是襄邑子弟,大和堡以少敌多擒杀敌酋,一战便阵亡七十六人;与察哥一战他们奋勇争先,二百余人血洒疆场;攻占灵州又有上百的襄邑子弟殒命城下。但是此间父老如数补齐,组建了近卫队以他们的生命保卫朕的安全!”

“朕领兵转战万里,哪一次不是襄邑子弟冲锋在前,处处留下他们的鲜血,大宋如今将兵数十万,没有哪个敢扛襄邑军大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比之当年的千余襄邑子弟自愧不如,朕拜祭下为国为民血洒疆场的兄弟们又有何不可!”赵柽激动地说道,“为了积累钱财,资助朕的大业,襄邑父老出人出力踏遍大江南北,行走天下,赚回的钱财富可敌国,可他们没有据为己有,得到这些土地和几间栖身之所算得了什么!”

“陛下,臣……臣妾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想去寻陛下一同祭祀!”朱淑真被皇帝威势所震,结结巴巴地辩道。

“如此最好,让我发现谁敢动什么歪心思,别怪我无情!”赵柽撒了一眼自己的几位后妃,冷冷地说道。

“二爷,您无事便好,今晚大家想与二爷一同赏月,共庆丰年,您看如何安排?”杨峰见皇帝平安无事的回来放下心来,但听着话茬不大对,岔开话题道。

“好啊,我也正有此想,杨师傅你将各庄子的耄老、庄头,还有曾因伤退役安置在庄子中的人都请来,还有府中过去的老人也不要落下一个,我也想见见他们了!”话题果然将赵柽吸引过来,他立刻答应道,“另外你将京中送来的月饼和新鲜吃食一并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旦有所用都由府上支出,不要惊扰大家!”

“还是二爷想的周到,我马上就去办!”杨峰施礼告辞退了出去……

赵柽看着自己的几个后妃,心中感慨不已,她们之中既有父母之命,也有红颜知己、青梅竹马,还有的是政治联姻。但他的灵魂毕竟来自后世,男尊女卑的观念自然十分淡薄,而他的后宫中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对待后妃们说不上举案齐眉,可相敬如宾总是不差。

起初赵柽常年征战在外,和后妃们聚少离多,且所处的环境险恶,也未有子嗣,几个人还能和平相处,齐心协力整治后宫。随着几个皇子、公主的出世,情况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皇后朱淑真诞下皇长子赵谦后便几次暗示皇帝早立太子,赵柽却一直没有做,倒不是他相信自己水火不侵,可以长命百岁,而是他觉得为时过早。虽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只说,赵谦也算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是并不能说明他就将来可以担当起治国的重任……

赵柽的谨慎也引起了皇后的不满,朱淑真变得疑神疑鬼起来,怀疑是其他妃子在皇帝面前说了坏话,阻止皇帝立嗣君,渐渐的开始疏远赵信等人。她知道在后宫之中,自己虽为后宫之首,可实力却是最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