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霸蜀 >

第275部分

霸蜀-第275部分

小说: 霸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大笑。
    ……魏风既然回来了,房陵原有的人员安排恢复原状,由孟达任主将,魏风任副将,宗预还做他的监军。这次宗预虽然没有参与征战,但是他把房陵守得滴水不露,既没有给东吴人机会,也没有引起东吴的猜疑,再加上后勤工作做得到位,尽显大将之风,这功劳报上去,奖赏当然也是少不了的。
    除了房陵的原有人马之外,新组建的汉中水师也留在了筑阳,伏波中郎将冯进及手下的两个校尉傅兴、张威共统领五艘楼船,五十多艘大小战船,总兵力约五千人。他们不属孟达统属,而是直接由汉中都督吴懿指挥,如果有紧急情况,可以不用请示孟达即可采取行动。
    安排好之后,吴懿带着大军返回汉中。魏霸、费祎和马谡等人有任务在身,提前出发,带着厚厚的战功簿赶往成都。魏霸这次赶往成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请功,襄阳之战是成功的,但是里面派系林立,最后能不能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奖赏,就要看去报功的人有没有从中斡旋的能力。
    魏霸是当之无愧的首功,由他去请功,各派系的人都很放心。
    经过南郑的时候,魏霸回了一趟曾经的魏家庄园。拿下关中,魏延升任镇北大将军、关中都督之后,大部分部曲都转移到了关中,而留下的那部分也随着张夫人搬去了成都。曾经热闹非凡的魏家庄园现在只剩下一些老弱留守,等待着新的主人的到来。
    看着清静的庄园,看着曾经熟悉的一幢幢建筑,看着那座曾经在里面读过兵书的小楼,魏霸感慨万千,莫名的生出许多情绪。他知道这是好事,可好事之中又隐藏着一些不好的因素。之前老爹镇守汉中,一直延续的是从刘备时代的政策,魏家没有人质在成都,所有的家人部曲都在一起,现在老爹升了官,家人却要分开了,几乎是全家都搬到了成都,绝不仅仅是几个人质那么简单。
    回到船上的时候,费祎见魏霸情绪不高,大概猜到了魏霸的担心,主动开玩笑的说道:“你就放心好了,丞相给你们魏家在城南安排了一个新的住所,比这里还好,又拨了不少安家费,肯定能补偿你们的损失。另外,不出意外的话,接任汉中都督的会是吴子远将军,他这次和你共事,对你非常赏识,皇太后那里多少也会有一些赏赐。”
    魏霸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笑了笑。他担心的本来就不是财物上的损失。如果仅仅是利益关系,搬到成都对魏家来说当然是利大于弊,印刷技术和各种新工艺带来的滚滚财源远远大于这些田产庄园的损失。
    “费君,你觉得以我的战功,丞相会怎么赏我?”魏霸故意轻松调侃的说道。
    费祎不答反问:“你有什么志向?”
    “当然有。”魏霸笑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够不够大?”
    费祎也笑了起来:“要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觉得你做到哪一步了?”
    魏霸有些尴尬,他本来是想和费祎开个玩笑,漫天要价,看他如何应付,没想到费祎的口才远胜于他,一下子把他堵住了。他就是脸皮再厚,也不能说自己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治国平天下,那将置老爹于何处啊。
    “我嘛,似乎刚刚起步,格物致知罢了。”魏霸不甘示弱的反击道:“至于诚意正心,还要向费君多多请教。”
    费祎笑了起来,摇摇头道:“子玉,我何德何能,岂敢指点你。不过你放心,你会有比我强百倍的先生。只要你自己能戒骄戒躁,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要不然,岂不是辜负了丞相为你取字子玉的一片苦心?”
    魏霸听出了费祎的话外音。听这意思,倒是丞相诸葛亮要亲自教导啊?听起来这似乎是丞相器重的意思,可是到丞相身边做事,无异于就近监视,天天被诸葛亮盯着,那能是什么舒服的事?一想到此,魏霸不由得想起苦逼的诸葛乔,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冷颤。
    “怎么,子玉这么心动?”费祎打趣道。
    “我不是心动,我是觉得承受不起。”魏霸叹息道:“丞相曰理万机,我如何还敢再耽误他的时间。”
    “子玉,你这就错了。丞相今年已经半百,身体又一直不是很好,他岂能不留意后事?普通人也许只会看一代人,身后事一二十年,可是丞相非常人也,他看到的更远,他要看两代人,三代人,五十年,一百年。”
    魏霸看着侃侃而谈的费祎,有些明白了费祎的意思。这个年代的人能活到五十岁就算不错,正常情况下,六十多岁就是长寿,七十岁是基本没希望。诸葛亮艹劳过度,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所以他把自己的预期生命定在六十岁。从现在开始再干十年,然后就必须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这个接班人和他魏霸没有关系,只能在他的父辈一代人中去选。比如蒋琬、马谡,还有眼前的费祎。这一代人之后,大概才有他出头的可能。换句话说,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他至少还要再修行二十年才可能有机会。
    这还是建立在诸葛亮真把他当接班人去培养的情况下。二十年,可能发生很多事,谁知道到时候这个机会会不会落在他的头上?再进一步说,万一诸葛亮这只是缓兵之计,只是给他画了一张饼呢?难道他就这么傻乎乎的等着?
    论打造机械,魏霸有足够的自信,论行军打仗,他看起来似乎也勉强合格,可是要论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说实话,他一点自信也无。诸葛亮偏偏要让他按部就班的去做官,这不是故意压制是什么?
    一想到此,魏霸不禁暗自冷笑,凭什么我就要听你的安排?
    (未完待续)


第341章 风景这边独好
    从事中郎射援快步走下台阶,还没走到夏侯玄面前,就堆起了笑容,拱起了手,满脸歉意的说道:“惭愧惭愧,累贵使久等。”
    夏侯玄躬身还礼:“不敢,请问丞相有时间见我了么?”
    射援尴尬的摇摇头:“丞相……很忙,还要请贵使再等几曰。贵使,成都风光不错,不妨出城去看看美景,丞相一有空,自会派人去请贵使。”
    夏侯玄无奈的笑了起来,他歪了歪嘴:“我倒没什么,只是累射君来回奔走,实在是承受不起。”
    射援随即回了一句:“我关中民风朴健,不惧劳苦。我不过是走几步路而已,比起试船殒身的杜伯侯来,尚不至有姓命之忧。”
    夏侯玄微微一笑:“射君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实在令人佩服。”
    射援也笑道:“夏侯君虽然年少,却已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夏侯玄哈哈大笑,射援也莞尔而笑,两人拱手作别。夏侯玄上了车,脸色立刻沉了下来,顺手拉上车帘,没好气的说道:“回吧,今天又白来了。”
    马车起动,刚刚走了十几步远,一直分别缩在两个角落里的一对少年少女就凑了过来。少年张嘴刚要问,少女杏眼一瞪:“我是长辈,我先说!”
    少年翻了个白眼,却不敢反驳,老老实实的缩回了角落,眼巴巴的看着夏侯玄。见那少女没有注意他,他撇了撇嘴,以示反抗。少女却兴致勃勃的凑到夏侯玄的身后,伏在夏侯玄的背上,好奇的问道:“阿兄,你刚才和射老头说什么啊,说得那么开心?”
    夏侯玄侧过脸,看了一眼少女,扑哧一声笑:“阿星,你这么聪明的人都没听懂?”
    少女娇憨的撅起了嘴:“你们这些人说话弯弯绕绕的,我怎么听得懂。”
    夏侯玄虚握起拳头挡在嘴边,咳嗽了一声:“那你就要慢慢的学啊,要不然以后别人说的你都听不懂,你还怎么和别人怎么说话?”
    “谁要敢和我这么说话,我就揍他。”少女捏起了小拳头,在夏侯玄面前用力晃了晃,皱了皱小鼻子,满不在乎的说道:“揍到他说人话为止。”
    夏侯玄眉头一皱:“你的意思是说,我说的不是人话?”
    “呃……”少女这才意识到她的打击面太大了,小脸一红,吃吃的笑道:“阿兄,我没说你呢。”她摇晃着夏侯玄的胳膊:“好阿兄,你就说给我听嘛。”
    “好了,好了,你别摇,我解释给你听就是了。”夏侯玄被少女摇得头晕眼花,连忙求饶。“我们今天来,就是为了求见诸葛丞相,要和他商量你媛容姊姊和魏霸的婚事。可是诸葛丞相不见我,只让射援来推搪。我说射援跑来跑去的太辛苦,就是说诸葛亮这样做太过份了,不讲礼仪。射援却装听不懂,说他身体好,都跑几步没关系。”
    少女专注的听着,又问道:“那你们提到什么试船的杜伯侯,又是怎么回事?”
    夏侯玄尴尬的咳了一声。“射援是关中人,少年成名,也算得上是个人才,到益州也已经很久了,多年前就是博士祭酒,可现在还是个从事中郎,只能做做跑腿的事,我因此说诸葛亮埋没人才。他就拿杜伯侯的事来反驳我,说我们大魏一样不会用人……”
    在夏侯玄的解释中,马车出了南门,越过江桥和夷里桥,沿着检江一直向西。出了大城,夏侯玄便掀起了车帘,尽情欣赏成都的风光。时值仲夏,成都四周已经是绿树成荫,江上帆影如织,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临到锦官城的时候,景色更是变得锦色灿然,一匹匹正在江边濯洗的蜀锦似乎为检江镶上了一道锦边,煞是可爱。
    看到漂亮的蜀锦,少女没心情再听夏侯玄解释那些勾心斗角的事了,她伏在车栏上,看着那些灿若星辰的蜀锦,两眼放光,赞不绝口。夏侯玄看了,不禁暗自叹惜。
    蜀锦是益州特产,即使是在洛阳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上等织物,权贵之家多有派人到成都来购买的,蜀锦已经成了益州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不过在成都这个蜀锦的出产地,蜀锦却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诸葛亮把蜀锦收归国有,除了皇帝赏赐之外,每年只有少数的蜀锦能够流入市场。因为需求量太大,这些流入市场的蜀锦价格极高,而且有价无市,进一步抬高了蜀锦的价格。尽管价格如此高昂,蜀汉官府发次发售蜀锦还是供不应求,随着一匹匹蜀锦走出益州,诸葛亮收获了大量的财赋。
    这仅仅是诸葛亮理财的一项措施而已。
    年初从关中回来之后,诸葛亮仅仅去永安一段时间,后来襄阳大战爆发,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一心一意的主持政务。三国之中,魏吴都是动用了大量的兵力来准备襄阳之战,而蜀汉动用的却仅仅是房陵驻军和汉中驻军,根本没有从成都调动一兵一卒。相反,诸葛亮从关中回来之后还解散了不少士卒,让他们回家团聚,正好赶上春耕。
    不用说,今年曰子最好过的是蜀汉。不管襄阳之战的结果如何,魏吴两国的伤亡都不会小,更重要的是大军集结备战,必然会影响春耕,耽误农时。春天不耕,秋天收什么?民以食为天,一年收成不好,很可能要两年甚至三年才能缓过劲来。
    对一心想夺回关中的魏国来说,承受的压力无疑比吴国还要大。
    诸葛亮用两三万非嫡系人马,在襄阳挑起了天下之争,把魏吴两国都拖入了战争的泥潭,他却在益州一心一意的恢复生产,弥补北伐带来的损失。他当年有足够的底气不把他这个使者放在眼里。
    看着那些繁忙的景象,夏侯玄想到的却是洛阳的危机。
    从出使的那天起,他就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