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毒清 >

第813部分

毒清-第813部分

小说: 毒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边务,你还是要用心的,遍观历朝历代,朝代兴替是常事,万古不变的是儒教的传承,西北边民,多不习儒教,你这个儒教半圣去了西北,还是要广传教化的!

    记住,边民想要为附属,这儒学是他们必须要学的,老子不理会他们的文化如何,死守自家传承的一律不予接待不予援助。

    哪个族群最为顽固,就要把哪个族群送上战场,不识圣人教化。留着也是祸害!

    西北战事。需要填坑的人太多太多。百万不少千万不多,曾夫子你要广传儒教,就要有一副铁石心肠的!

    国内之事,自有老子做主,西北那边你只管打就是了,但有一点,沙俄直属,即使信奉儒教也留不得!”

    一步步走到如今。杨猛也认识了儒教的好处,想要凝成一族,儒教不可或缺,或许如今的儒教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总好过西北和中亚的其他教派,起码这儒教,是大清绝大多数百姓所尊崇的。

    “这……”

    此去西北,曾涤生也知道要杀人,但这些话从杨老三嘴里说出来,还是有些让人心惊的。这不就跟满清入关一个样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你只做你该做的就好,其他事。自有下面的人去做。

    好了,曾老九的位子,直隶会留出来的,近期英吉利就要低头了,你自去西北就好!”

    政治的牺牲品,可不止湘勇一个,如今津口的英军怕是也得了西北的战报,此次交锋,沙俄才是最大的牺牲品,过几天,或许英吉利那边的照会就要来了,如今的杨猛,没多少时间与曾涤生墨迹,国外之事,好与不好也就那么回事儿了,如今,肃清国内的乱子才是大事。

    津口的英俄联军,也不能长时间的留着,这是肘腋之患呐!再说了,京郊一带,也不能长久的养着几十万人马,平常之时,几万人马,足以拱卫京畿安稳了,京郊这几大民团,还是要早日入东三省与蒙古的。

    “涤生告退!”

    撇开了曾涤生的湘勇,那大清上下,需要整治的,除了不多的绿营兵马,只剩蒙古和东三省的驻防将军了,这些人马比绿营兵更好整治,到时候,让他们一并去沙俄就是了。

    最多一年的时间,杨猛大致的估算了一下,一年之后,大清上下的军队,都是杨家所属了,虽说如今的绿营兵和各地的驻防将军,翻不起什么大浪,但留着终是隐患。

    京津战场不缺湘勇这一支,如今的英俄联军,已经半残了,十万人马足以歼灭他们,但这个时候,杨猛也不会掉以轻心,除了北塘的人马,英吉利的海军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若是将军队撤出京津一带,弄不好英吉利那边就要反复无常,如今最重要的还是与英吉利联手,坑死沙俄。

    与杨猛想的差不多,西北的战报已经到了英吉利的手中,只不过英吉利本土得到消息的时间,比津口英军早了一个月。

    清军在西北和中亚的动向,完全是针对沙俄的,几十万现代步兵,也让英吉利本土的政客们悚然而惊,他们之前低估这个东方的大帝国了,有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这些年恐怕早就在进行了,不然武装几十万大军的枪械哪里来的?

    这些枪械可不是褐贝丝,这样的早期滑膛枪,米利坚的霍尔以及欧洲各国的枪械,清军都有装备,看来,云烟这东西,是清国政府弄出来的,之前的清国一直在隐忍呐!

    清国京津一带的几十万大军、西北的几十万大军、以及成规模的铁甲舰队,恐怕都不是这一两年间建造生产的,这次英吉利的决策,完全是错误的。

    这个时候英吉利这边也有些羡慕早早退出战场的法兰西了,狡猾的法国佬,怕是早就得到了这样的消息,很可能,清军的许多装备都是法国佬提供的,就如今的局势来说,撤出远东,致力于印度,才是英吉利最好的选择,但如何撤出远东,却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赔款那是不可能的,但不赔款,清国恐怕也不会轻易的放过,远东的英军,局势对英吉利相当的不利,如果远东的英军全军覆没,影响的将是英吉利在远东的整个谋划。

    单凭海军是不足以再次征服印度的,少了印度这个兵员地,英吉利的军队也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即使放弃被困在清国的陆军,海军能否全身而退也是个问题,一旦清国的海军沿途袭击英吉利海军,全军覆没恐怕也在预料之中。

    因为陆军强大的关系,英吉利本土错误的估计了大清海军的实力,十艘铁甲舰,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一个国家想要建造几十艘战舰,不是什么难事儿。

    就地缘来说,清国的海军,有绝对的优势,而在近海作战之中,铁甲舰又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就如今的情报来说,此次远东的战争,英吉利已经战败了。

    如今英吉利一方的诉求不过是安然的退出清国这块伤心之地,想要安然的退出清国,恐怕只有在清国与沙俄的战争之上做文章了。

    没有听取远东的意见,英吉利一方在本土,做出了抛弃沙俄的决定,地缘关系决定了清国与沙俄,根本不可能和平共处,而英吉利撤出远东的机会,就在沙俄身上,沙俄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做了英吉利的牺牲品,这或许是许多人,想不明白或是根本想不到的事情吧?(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五章 想走不容易

    英吉利的照会,比杨猛预期的要晚了一个半月,一个半月的时间,足以让许多事情,出现不可逆转的变数了,与英俄两国开战,说实话,杨猛没有这样的底气,英吉利的海军,沙俄的陆军,若是两路来犯的话,那未来的局势,就是不可预知的了。

    英吉利海军的强大毋庸置疑,几百艘战舰呐!全数开到大清,海疆一线处处战火,作为世界最强的工业国家,大清与英吉利的差距还是有些大,若是英吉利铁定了心思死磕,那战争要持续的时间,就无比漫长了。

    十几年或是几十年的战争,变数太多,杨猛没有一丝获胜的把握,单独对上沙俄,杨猛有**成的胜算,对上英俄两国,几乎就等于对上了整个欧洲。

    随着战局的发展,前期撤离的法兰西恐怕也会加入战争之中,米利坚与英吉利一衣带水,参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欧洲的德意志虽然在谋求崛起,但他的周边还有几个强大的帝国虎视眈眈。

    这个时候,与英吉利交恶,倒不如在大清的地界上,捞取一笔崛起的资源,虽说大清不需要顾及国际局势,但凭一国之力对抗世界,也绝对是愚蠢的选择。

    “计长,你们如何看待这个照会呢?英吉利是否会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呢?”

    危急关头,杨猛也多少有些不自信了,杨家如今的局势,大多都是捞偏门来的,看似家大业大。实则根基不稳。十年之内的战争。杨猛可以支撑,超脱十年之外,再好的民心,也会被战争消磨殆尽的。

    “三爷,按照您之前的判断,英吉利是不会参战的,与咱们相比,英吉利就是个穿鞋的。俗话说的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清再败,也就是洪杨乱清之前的鬼样子,而英吉利呢?

    他们在世界上的殖民地太多,孤注一掷,英吉利的顾虑太多,他们怕是没有这样的豪气!

    三爷,您这是关心则乱,如今的战事。对咱们来说关键不假,但对英吉利来说。更为关键,无论是参战与否,他们现在都需要喘息的机会,撤退是必然的,即使咱们的条件苛刻一些,他们也是会接受的。

    就如三爷所说,英吉利是个国家,远东的战事,对英吉利来说消耗太大,他们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战争,即使有遍及世界的殖民地他们也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战争!

    消耗太大,英吉利的国内必然出现纷争,英吉利与大清的政体不同,国家不是那个所谓的女王说了算的,而大清的事情,三爷一言可决。

    所以此次和谈,三爷只管提条件就好,越苛刻越好,轻来轻去的,只怕英吉利那边疑虑也多呐!”

    内政,只是徐子渭的任务之一,作为幕僚长,为杨猛分析国际局势,也是他的任务之一,如今这时候,大事可期,三爷那边,难免有些小心谨慎,而此次和谈,最不需要的恰恰是小心谨慎。

    “如此说来,倒是老子过于苛求了?”

    对于局势,杨猛也很了解,徐子渭说的不错,他这是关心则乱,与大清在海上大战,若是印度在手,英吉利或许有这样的底气,现在么!就是那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如今杨猛是光棍,而英吉利拖家带口的还真不敢孤注一掷。

    “就是如此,三爷,关心则乱!”

    左右杨猛的想法,徐子渭还没有这样的本事,他所能做的,只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提醒、劝诫,想左右杨三爷的想法,那就是嫌死的慢了。

    “如此说来,老子要津口拦江沙之内的英吉利战船,他们会答应,五国船厂所需的海外采矿优先权,他们也会答应喽?”

    这些想法,杨猛之前透露过一些,海外采矿的优先权,倒是第一次提及,对于这些徐子渭点头认可之后,又再次开了口。

    “三爷,不妨加上十万万的赔款,这样一来,这两条,英吉利是肯定会答应的。”

    “若是加上收复港岛呢?”

    对于领土,杨猛一向看的很重,若是不重,他也不会在西北开战,西北战事,可是会坑杀数百万人的,这些还不是为了收回东三省之前割出去的土地,同时加些利息吗?

    “三爷,这个倒是有些苛刻了,咱们要预防英吉利狗急跳墙呐!

    条件太薄,英吉利会疑心,同样,条件太过苛刻,英吉利也会反扑的,留下港岛,英吉利就有了翻盘的念想,一次全要回来,只怕英吉利那边,即使不参与战争,也会直接倒向沙俄。”

    国际局势,就跟官场差不许多,无非是载体不同而已,官场争斗,正是徐子渭所擅长的,把握人心,杨三爷厉害不假,但分析局势,还得是他徐子渭呐!

    “嗯!这个说法是不错的,对于局势的分析,我这边倒是弱了一些,你那边着重吧!”

    控制人心、把握人心,是杨猛的强项,但到了具体分析局势的时候,徐子渭这活猴儿军师,还是极为厉害的。

    “呵呵……没有三爷的部署,计长这边也是无处发力呐!”

    杨三爷赞赏人的时候不多,听了杨猛的话,徐子渭也有些薰薰然了。

    “不错就是不错,你不必自谦的!以后将国内之事,转给颜卿与秀成一部分,你着重国际局势,这是你的长处,说不得以后,老子还要仰仗你的!”

    如今的国内,不需要什么大才,许多东西,都是杨猛制定好了的,执行就是了,国内人才的培养,需要靠后一些,如今内忧事小外患事大,内部问题是长久的问题,而外患,是可以在近期之内解决的。

    若是不论品质的话。徐子渭绝对是个人才。这人杨猛不敢放任他。但他培养出来的弟子,总不能都是败类吧?出息一批,就足以应付以后外面的局势了,大清的官场文化,培养的最多的就是徐子渭这样的人,若是急用,招一些读书人或是官员,也未尝不可的。

    有了徐子渭的提醒。对于谈判,杨猛也就有了底气,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