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毒清 >

第47部分

毒清-第47部分

小说: 毒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话的这个杨猛不认识,但听这意思,这枪还是最好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年级不大,也就三十岁左右的大清百姓,能明白这个,杨猛表示不理解。

    “大爷与洋人交易的时候,那个洋人说的,他说这是最准的火枪,只是填装稍显麻烦。”

    这位看来就是大哥带回来的伙计了,十三行的伙计,这位的心还不小,现在还想着邀功呢!

    “不说那些短枪,咱们这次带回来,最多的是哪种火枪?洋鬼子用的最多的又是哪种火枪?”

    这所谓的伯克式火枪,杨猛以前就见过,枪管两边带着膛线,子弹是特制的,装填很是费劲,稍有疏忽就难以击发,而且从带着膛线的枪管里取出铅弹,用脚趾头想都费劲。

    “褐贝丝枪是英吉利人用的最多的,那枪比伯克枪短一些,我见过很多次的。”

    “那就去挑出几把来,让这些人接茬试!”

    枪的性能好,不代表实用,褐贝丝枪既然不是最好的,可为什么英吉利人大量装备?这里面不可能没有原因的。

    十几把稍短一些的褐贝丝火枪被挑了出来,杨猛也看过,这枪的口径与伯克差不多,但没有膛线,装填起来就省力了。

    装填击发,五十米的距离,两种枪的命中率,差不了太多,杀伤力也没多大区别。一点点的拉开距离,一次次的填装击发,伯克枪确实性能好一些,射程也远,可填装太麻烦。

    射程远也没多大用,八十米开外,玩的全是运气,没有长时间的训练,想在八十米之外打中人这么大的目标,难度极大。

    “挑挑看,有多少伯克枪,多少褐贝丝枪。”

    在杨猛的指挥下,一群人开始照着样式挑选,伯克枪一百三十多支,褐贝丝二百四十多支,还有百多支杂七杂八的,这四百多支长枪,大半不能用,需要维修,而维修也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这枪机那里的物件,做的极为精巧,让铁匠们手工打造这个,显然是有些费劲的。

    剩下的全是各色的短枪了,这短枪比之长枪更为杂乱,口径也是五花八门,而杨勇带回来的短枪弹丸只有一个型号,这表示大多数短枪,都没有合适的弹药。

    试完了洋枪,杨猛就想试试大清的火器,可一个个刀手们却畏畏缩缩的不想上前了。在杨猛的严令之下,才走出了十来个,小心翼翼的端起了鸟铳。

    走到五十米的距离上,这些刀手开始填装击发,击发的姿势也是惨不忍睹,低头闭眼缩脖子,杨猛走到靶子前面一看,好嘛!全部脱靶。

    想到鸟铳击发时,那稀疏的烟雾,杨猛觉得不对了,鸟铳的弹丸与洋枪差不了多少,使用的火药也该差不多才对,这些王八蛋,八成是少装了火药。

    “怎么回事?”

    他杨猛是杨家的三爷,不是猴子,这些刀手虽说属于武庄,可他的命令他们也不能不听啊!从靶子前转身,杨猛的手就放在了刀柄上。

    “老三,不怪他们,你自己看看那些鸟铳吧!”

    庄子里的刀手不济事,杨士勤的老脸也挂不住,这事儿怎么说呐!都是因为鸟铳。

    杨猛接过一把鸟铳,仔细一看,上面还刻的字,大清康熙年制,再看了一把,大清乾隆年制,十余把鸟铳,几乎跨越了大清历代皇帝,这事儿真不好说了。

    而且越是古老的鸟铳,做工越是精细,虽说不是钢管,可铸铁的枪管也光滑无比,再看看道光本朝的鸟铳,光那粗糙的铁管,看着就让人心惊。

    “依着正常的药量,给我装上。”

    杨猛选了一把,做工最为精巧的鸟铳,让身旁的刀手给他填装,鸟铳装好之后,杨猛举了起来。

    “老三!当心炸膛,别过头去不要盯着靶子!”

    看着杨猛的动作,做老子的害怕了,这万一炸了膛,伤了眼可怎么办呐?

    “轰”的一声,杨猛手里的鸟铳,成功击发了,围在一旁的人,都松了一口气,杨猛却不管这些,快步走到靶子跟前,一半嵌入原木的铅弹,让他有些气闷了。

    这鸟铳击发的时候漏气,他的右手被灼了一下,现在依然隐隐作痛,可这一枪的威力,却让杨猛的心里更痛。康熙年的鸟铳,距今一百七八十年了,那个时候大清就有这么好的火器,只要留心一些,何至于此啊!

    而现在的这些鸟铳,还是与一百多年前一个样子,质量却更差了,威力也更小了,这话没法说了。

    回身让刀手将洋鬼子的颗粒火药,再装入鸟铳之中,杨猛又成功的击发了一次,凭着良好的枪感,这次正中白圈的中心,威力与伯克枪不相上下。

    看了看手中鸟铳的年代,乾隆年间的,又是近百年的时间,望着几把道光本朝的鸟铳,杨猛也不敢再试了,那粗拉拉的外观,装足了火药难免不炸膛。

    “别看了,这些都是云南绿营最好的火器,我当年花了几万两银子,才弄出来的,抬枪、鸟铳一共五十把,抬枪还好些,可这鸟铳……伤了十好几个人了。”

    这些抬枪、鸟铳,杨士勤可一直珍藏着,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可这玩意越用越不敢用,现在杨家的老刀手们,不怕挥刀子玩命,就怕使唤这些个火器。

    杨猛深深的叹了口气,无奈啊!现在也只能指望着,那些匠人,能将这些洋枪修复了。走上去看了一下洋枪的结构,杨猛指点了那些工匠,如何拆卸这些火枪,拼凑一下,应该能弄出几百把合用的。

    至于那些没有弹丸的短枪,就更简单了,依着口径让他们单独制作弹丸吧!虽说费劲,可这火枪的杀伤力很可观,单对单起码是无敌的,而且短枪易于藏匿,马帮的人手,应该配上。

 第五十三章 西山兵营

    把一项项要办的事情吩咐下去,杨猛赫然成了杨家的话事人,老子杨士勤乐呵呵的坐在一旁,自家的老三不错,做事有条理,看东西有门道。

    老大杨勇也是佩服自己的三弟,这些洋枪都是他经手的,说实话他自己也不会玩这火枪,更别说指挥人手,修理这些洋人的精巧玩意了。

    “爹,今天回去,就选出五百信得过的人手,这几天我帮着武庄训练一批枪手。大哥,你那里也是一样,走马帮的弟兄,选出一两百来,我给你训练一下,这样出去的话,安全上也有个保证。”

    这些火枪如何划拨也是问题,杨家武庄、马帮、自己的宜良的庄园,都需要这样犀利的火器,可枪支的数量却有些捉襟见肘。

    再一个杨猛考虑的就是人手的忠诚,武庄和大哥手下的都是些老人,在忠诚度上没什么问题,而自己的宜良田庄,却大多是新手,忠诚度上难以保证,现在是杨家起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出乱子。

    “行了,明天我就让人过来。”

    杨士勤很清楚杨猛的目的,也知道他的苦衷,洋枪犀利,还是握踏实一些为妙。

    “马帮的人,就没必要带着些东西了,扎眼!”

    杨勇的想法简单,走马帮带上许多的刀手,已经很扎眼了,再装上洋枪,哪家的商帮带这东西。

    “不行,你的马帮必须配上短枪,咱们现在做的可不是什么好买卖,去的时候还好说,回来的路上马帮带的大多是金银,一旦被人盯上就是恶战,光靠刀把子,马帮的百十号人不行!”

    云烟买卖利润太高了,一两次还能瞒的住,次数多了难免会被盯上,保证商路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老大,你就听老三的,这事儿没得商量,这次三十万鹰洋还好说,下次如果是三百万、五百万呢?银子是重货,马帮走得慢,万一被人盯上,没法跑的,只能硬顶着上,洋枪犀利,若是人手一把,你那百十号的马帮,能挡住五百以上的悍匪。”

    杨士勤见过火枪的威力的,也知道商路上的凶险,这些年杨家有了名声,敢打杨家马帮主意的人几乎没有。

    老大杨勇也就是接了个太平买卖,商路上最初的血腥,都是杨士勤带着他那一帮老兄弟趟出来的。对于商路上的危险,老大只是听过,却没有见过。

    而老三的买卖,一个是害人,另一个就是暴利了,这样的买卖一旦漏了,各地的豪商大户,就会像见了血腥的饿狼一样。别说现在的杨家不是头猛虎,就是猛虎,也一样架不住狼多。

    合作?更是不可能,老三做的东西,卖给洋鬼子,他杨士勤双手赞成,可卖给大清的百姓,这买卖要是做开了,就是死他也闭不上眼。

    “行!我听还不成嘛!”

    老爷子杨勇不敢顶撞,老三也是一样,别看他现在开了窍,对于下死手的老三,杨家老大还是很忌惮的。

    将其他人留在西山,杨家父子只带着心腹的刀手,回了武庄。

    这一晚上,他们也没闲着,老爷子、老大在挑选合适的人手,杨猛则是安排人回宜良,调派民壮了。

    西山是大本营,那里的东西比宜良重要的多,杨猛打算趁着农闲,让民壮把西山经营成一个要塞兵营。

    精通地理的江树先,再次派上了用场,西山这个地方,这些日子以来,也被江树先走了个遍,一张西山的布防图,就是江树先的成绩。

    这张图,从杨猛那里换来了三百鹰洋,这可把老江乐坏了,他寻思着,是不是该把整个云南的矿藏图献出来,那样自己一家就衣食无忧了。

    江树先的布防图,也是他四处打听弄来的,为此花了不少银子,作为云南总督府的书吏,他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熟悉云南的军政和人才。

    这年月,有才能不一定会被重用,而这样的不得重用的人才,遍布整个大清的每一处,一壶老酒一桌土菜,江树先轻易的从别人嘴里,套出了布防图的基础,他只要稍加组合就是了。

    江树先的布防图,在杨猛的眼里漏洞百出,但是在大清这张图纸还是有着极高水准的。在心里将布防图的漏洞补了个大概,杨猛把图纸交给了江树先,他现在就是整个西山兵营的建造总管。

    时间很紧迫,砖石建筑需要的时间太长,杨猛在这方面也做了变通,就地取材,建造木楼与竹楼。西山谷地的树木也需要清理一下,保密现在是最重要的,杨猛可不想,让这些树木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掩护。

    争取在农时到来之前完工,这就是杨猛交给江树先的任务,粮食是个大问题,决不能因为任何事情耽误了粮食的生产。

    宜良有个滇中粮仓的名头,可那里的庄农佃户过得如何,杨猛最为清楚,最近一段时间,自己频繁的买粮,也提高了宜良周边的粮价,这对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好事,可对农民就算是灾祸了,本就过得捉襟见肘,这粮价一涨,许多人都要挨饿的。

    整个云南都是杨猛的目标,云南的交通不便,从外地陆路运粮价格太高,很不划算。走铜道水路倒是不错,可会被官府注意。现在想要蚕食云南,一是靠钱二是靠粮,自己手里的土地,绝对不能因为任何事情撂荒。

    杨家三父子的事情,办的都极为顺利,西山兵营进入有序的建设之中,而杨猛也暂时放下了宜良的事情,亲自操刀上阵,训练起了武庄的刀手和马帮的弟兄。

    五百武庄的刀手,杨猛给他们的训练很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