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 >

第4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4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排。包玉刚如实谈出他的出国旅行安排:      先去巴黎出席国际油轮会议,他是这个协会主席,非到场不可;继而去 法兰克福,参加银行界的会议,他是汇丰银行董事、环球航运主席,不能不 去;第三程是伦敦,他收到伦敦华人界的诚邀,出席端午节的龙舟会,他必 须去捧场;最后飞往墨西哥,会见总统保迪罗。      这次旅行至少要10天以上。散会时,纽壁坚握着包氏的手说:“祝你旅 途愉快!”      在包氏未动身前,怕和早已作好匠收购的准备:置地发行新股,换取怕 和证券手中的九仓股;出售英国的一处物业,所得现金调回香港;将一批楼 
… 页面 14…

字售给佳宁集团,得现金9。8亿港元。      双方都在争夺九仓股,一向被估低的九仓股刹时成为股民中的宠儿,股 价一路飘升,年初才50港元上下,入夏便升至70港元。到九龙仓年会前, 包氏已拥3500万股。      包玉刚如期飞赴巴黎,主持国际油轮会议。      怕和核心成员立即召开秘密会议。会议前,一位董事道。“包先生此刻 大概在美女如云的香檄丽舍大街散步吧?”众人欣然欢笑。只有纽壁坚紧绷 着脸,他深知包氏非一般的对手,包氏几乎是白手起家,创建起世界第一大 船队。如今海上霸王上岸,即使不盘踞陆地,也会把陆地瑞出几个大窟窿来。      会议在异常紧张的气氛中进行。      1980年6月20日。香港各大报章,刊出怡和与置地的巨幅广告——怡 和系将以两股置地公司的新股与75。6港元面值10厘周息的债券,合计市值 10Q港元的价格,换取一股九龙仓股票。      收购战第一次烽火冲天,全港为之震动,股市沸沸扬扬。这就是说,一 股九龙仓猛增到100港元,这比年初50港元的市价高出1倍,比时价70港 元也还高出30港元。只有老衬(傻瓜)才会保留九仓股,刹时,九仓股汇成 小河似地流向怡和。      吴光正提前一天得到消息,万分火急电告岳丈包玉刚。包玉刚不得不中 止旅程,从伦敦飞回香港。      怡和是以股换股,若要挫败怡和,唯一的战术是现金收购。      可当时,包氏只有5亿港元现金。包氏要再收购2000万股,才能使股权 增至49%,若以每股100港元计,需20亿港元的现金!包氏另持有不少债 券,大批船只待售,债券变成现金要两三个月时间,船只出售采取的是分期 付款,款到位,需几年后。收购九龙仓,必须在星期一完成,只能向银行借 钱!      怕和安排极绝,20日换股是周五,接下周六、周日两天股市银行例行歇 业,包玉刚即使能赶回香港,也无法从银行借到钱。      包玉刚在伦敦登机前,就与汇丰主席及副主席——沈弼和博伊约好,21 日上午共进早餐。沈弼对包氏造船百般“刁难”,既为包氏,更为自己。汇 丰与环球有大多的利害关系,是环球的第二大股东,汇丰不会随环球一道在 即将到来的船灾中与船共沉。包氏登陆,沈弼曾声明全力支持。换句话说, 九龙仓一役,实际上也是汇丰自身的事。      早餐如期进行,结果亦如期望的一样——包氏提出借15亿港元现金,沈 粥不暇思索,一口应承。沈粥仍是奉行他一贯的宗旨:眼中无洋人华人之分, 只有自己——看资助谁,对汇丰的发展更有利。      21日中午,几乎彻夜未眠的包氏,毫无倦色地坐在太子大厦环球集团总 部会议室。除核心成员,还有财务顾问,汇丰全资附属的获多利财务公司的 高参们。包氏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只准成功,不许失败。他向获多利行政 总裁朗德斯征求意见:“我们应该出什么价?”      朗德斯说:“置地提出的100元1股的收购价,是用股票债券交换,不 能马上见到实惠。我们是现金收购,即使报价90元,也有把握成功。”      包氏说:“我不想把战役拖得太久,夜长梦多,怕和可重组力量反扑。 我要的是速战速决。我们定出的价格,要让置地完全没有反收购的机会。”      朗德斯道:“如果定在101—105元之间,就会有绝对把握。” 
… 页面 15…

      “就定在105元!”包玉刚一言九鼎,掷地有声。香港股市最浩大的收 购方案,就此定了下来。事后,财经专家称包氏收购是海派作风。      当晚7时,包玉刚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以他个人和家族的名义,动用 21亿港元现金,以105港元的股价收购2000万股九仓股,把所持股份提高 至49%。收购期限只在周一、周二两天。另外,包氏宣布入主九龙仓后,发 展九龙仓业务的总体规划。      次晨,环球的广告铺满各大报章,宣布叵收购行动。香港又一次轰动, 效果比置地3天前的广告还要强烈。      23日,周一开市,由于九尤仓股票已在上周五起被停牌,交易只能通过 包氏集团委托的股票经纪行进行。      九龙仓的小股东如潮涌向和记大厦的获多利总部、历山大厦的新鸿基证 券公司的专柜,一时人头攒动,队若长龙包氏已稳操胜券。      聪明的怡和大班纽壁坚,情知大势已去,当机立断,把900多万股卖给 获多利,套回近10亿港元现金,获利近7亿港元!      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包氏已购得2000万股,股金佣金共耗21亿多港元 现钞。至此,包氏的控股权已增至49%,处绝对优势。那些未卖出九仓股票 的小股东,气得跳脚。      历时两年的九龙仓收购战,以包氏全胜而告落幕。包氏入主九龙仓任董 事会主席,为九龙仓有史以来第一任华人大班。同年11月,另一位华商巨子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董事局。      当时,香港资深股评家思聪对九龙仓一役的评判是:“船王负创取胜, 置地含笑断腕。”      船王虽获胜,但付出惨重代价;置地虽丧失九仓,但获得近7亿港元巨 利。      这自然是对双方短期的得失作的评判。包氏着眼的是未来,他实现了弃 舟登陆,日后可在地产上大展拳脚。      九龙仓在包氏家族的打理下,业务有长足发展,全盛时共有18个附属公 司和10个联营公司;物业面积1120万平方英尺,其中尖沙咀的海港城规模 浩大,由众多商业娱乐住宅大厦构成。       (详情请参阅冷夏、晓笛著《世界船王一—包玉刚传》) 
… 页面 16…

                    第五十九章 落地生根 包氏再压会德丰      会德丰是香港四大洋行之一,控有公司200余间,创始人是50年代百般 奚落包玉刚的乔治·马登。然而包氏却与老马登结为莫逆之交,其合作关系 延续到老马登的儿子约翰·马登主政。朋友妻,不可欺,朋友财,不可贪。 可是包氏却斥资25亿巨款收购会德丰。包氏为何这样?真正的对手又是谁?                                香港商界名人名言                                    船王 包王刚      如果在游泳时,天正下着雨,或正在起着凤,其他人会说,算了吧!但对我来说, 并无问题,如果知道这件事对我有益处,我会干下去。      当我们的事业顺利时不要妄自尊大,当事业不顺利时也绝不卑躬屈膝。                                    超人 李嘉诚      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赚最后一分钱,在自己赚钱之余,让其他人有利可图,利益 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乐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 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鳖胆彤郑裕彤      我喜欢大计划,计划越大兴致越高。      所谓大有大睹,小有小赌,做生意就已有赌博成份。                                  股坛教父李福兆      不要与股票波恋爱股坛是个大骗局地产老马郭得胜搞地产稳健很重要,也容易变 得保守。                                  楼花之父 霍英东      我将房地产工业化。今天,一个佣人也可以拥有一层楼,她只需先付一笔小钱。                                  影视大王邵逸夫      我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                                  地产飞侠 胡应湘      建合和中心,令我自豪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实现了一个建筑师的梦想。                                  恒生之父何善衡      在商业自由竞争下,机会均等,故须靠服务为颔先制脸工具,假如服务特佳。当 可弥补其他条件的不足。                                  报业女强人 胡仙      一份能够赚钱的报纸,就是一份好报纸      包玉刚弃舟登陆,收购英资九龙仓、会德丰。香港的部分传媒,尤其是 内地的一些文章,过多地从政治的角度予以评价:“包玉刚为民族而战”、  “包氏不畏不可一世的英资集团,大长中国人志气”、“包玉刚不槐是当代 民族英雄”      类似评价,在有关李嘉诚收购英资和黄、港灯的著述中,也处处可见。      细心的读者大概会发现,笔者很少从纯政治的角度,对商战中的人与事, 溢美或谴责。笔者勉己绵力记述香港百余年商战史,唯恐释稀书中的商业气 息,也只有“在商言商”罢。      作为同胞,笔者自然为包氏李氏在商战中的勋绩感到自豪,同时又认为, 他们的收购还是商业行为。 
… 页面 17…

     1981年5月12日,包玉刚爵士在香港记者俱乐部发表讲话。现录其一 段:      “我想你们其中必然有人会对我参与某些本港地产公司活动感到兴趣。 让我告诉你,我参与地产活动,并非因为我想与传统的英资洋行作对,而是 像香港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控制权从一个环节转 到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业上 成功带来的资金需要另寻出路。因此,假如香港的纺织、船务或者银行界收 购其他地方的资产或企业,那也只不过反映了香港的经济力量,以及我们已 经进入跨国企业的行列。”     这段话,至少可以作为包氏自己收购英资的诠释。     面对华资节节胜利,英资步步败退,港英当局格守积极不干顶政策。不 管官员的内心是怎样想的,政府的态度表明:任何势力的消长盛衰,都是正 常的商业现象。     在华资与英资的较量中,第一大英资集团汇丰起了关键作用。汇丰鼎助 华资令中国人欢欣鼓舞。沈弼说:“我喜欢跟中国人做生意,因为中国人讲 信誉。”商业信誉,不仅指业主的品质,更指业主的偿还能力。香港的现状 是,相当一部分英资业绩不佳,而华资虎气生生。在世界银行界流行极广的 一句名言:“下雨把伞收去,天晴送去一把伞。”现在相当一部分英资笼罩 在愁雨之中,汇丰便不顾同胞情把伞收去,再送予正走在阳光道上的华资。      平心而论,怡和的几任大班,都是杰出的企业家,但他门犯有一个最大 的错误——对中国政府持有大多的戒心。他们过多分散投资到海外,造成大 本营香港后方空虚,予华资可乘之机。      言归正传,现在谈另一大英资洋行会德丰。                                    马登父子     会德丰洋行于1925年创立于上海,创始人是英籍犹大人乔治·马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