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 >

第38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38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产大旺,张宇斩获不少,生意愈做 愈大,由文华地产经纪,到科伦集团的主席。      到1994年,张字已有能力斥资10亿,在老家上海南外滩兴建一座4。3 万平方米的高级商业办公大楼——科伦大厦传媒纷纷报道香港地产新星张 宇,归纳他来港的发迹史:      “从10元到10亿”!      有人说张字是幸运之神,张字说:“我以智慧和勤奋赚取金钱。”投身 商业的张宇,并没忘记曾与他极有缘份的文化教育,近些年,他在这方面捐 助的善款近千万港元。      张字感叹道:“人生本是过客,我这个过客有很多艰辛的经历,既睡过 猪棚边和火车站,也曾做过开山劈石等粗重活。文革给我很深刻印象,在坏 环境下,好人也会坏;但另一方面,却可以说是对我的一种磨练。在世界上 不付出,不会有收获。”      黄仕灵来港时间不长,发迹之快,被视为新移民中的异数。他走的不是 人人都看好的地产发达之路,他把目标盯着庞大的内地市场。      黄什灵说他发愤的动力不是香港的拜金主义,而是他饱受磨难的过去。      “我原籍中山附近的江门县,1949年出生。父亲经营双燕牌米粉,是广 东五大米粉商之一,解放后父母和我于1951年来港定居,经销家族制造的米 粉。1953年,父亲眼见内地政局已安定下来,便举家迁回江门,孰料 1954 年内地进行三反、五反运动,家里的资产荡然无存,父亲成为破落商家,我 们的家庭成员被列为黑七类,在政治上倍受歧视。”      黄仕灵初中毕业,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他得不到工作,靠上山打柴挑 到市场去卖。黄仕灵最早的经商锻炼,是从出卖血汗开始的。      改革开放,黄仕灵与港商合作,开设电器维修中心。港商出资,黄仕灵 出技术,那时,会家电修理的人很少,黄氏凭手艺,一个月有二三百块收入, 在当时是很惊人的数目。      黄仕灵从1975年起申请来港“照顾”姑母,多年未果,也就渐渐淡忘。 没想到申请到1987年批下来,此时黄仕灵已是电器经销商,是内地概念中的 万元户。      黄仕灵知道,凭这区区10多万元(人民币),在香港简直就算不得什么  “款”,反而会增加自己的依赖心理。黄仕灵破釜沉舟,把资产都留给家人, 赤手空拳来到香港。      黄仕灵当年下半年,就赚100万港元,次年盈利400万港元,迁付清了 3000多平方英尺的鹤园街写字楼。黄仕灵说,我来自内地,熟悉内地的市场 行情,也有一个经销关系网,我得好好利用。内地家电名牌少,我赚这之间 的差价。 
… 页面 137…

     东宁成立之初,仅黄仕灵一个人,是内地人常讥讽的“皮包公司”。“头 脑是资本,信息是生意,经纪是正当职业。”黄仕灵对内地将皮包公司一棍 子打死的做法颇有微辞。      4年后,内地人再也不说东宁是皮包公司了。东宁集团香港总部有60余 名职员,东宁旗下的内地电器企业有员工2400人,1991年营业额突破4亿 港元。      黄仕灵身家上亿,港刊称黄仕灵:“他在香港发迹速度之快,可说是新 移民中罕见的例子,值得香港人借鉴。”      作为一个成功者,黄仕灵对香港心存感激。他说:“年轻时被人列为黑 七类的心情永远不能忘怀,我一看见文革批斗的电影,便不期会掉下眼泪 来。”      诚然,内地来的新移民,尚未出顶尖级的大富豪。须知,李嘉诚等商界 巨子,大多也是从他们这一代移居香港,从小干大的。内地来的新移民,也 将会冒出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富豪。      陈松青号称“股市魔术师”。 
… 页面 138…

                   第七十七章 神秘富豪 郭鹤年视港如家     郭鹤年是大马首富、亚洲糖王。从70年代起,郭氏不断在香港投资,位 于尖东的香格里拉酒店,与半岛酒店隔街相望,成为尖沙咀酒店双壁。80年 代,香港某些“九七恐惧症”患者纷纷走资,而东南亚侨资却逆潮而动,源 源流入香港。郭鹤年是侨资中的领头羊,他缘何这般?                               香港商界名流小传                                 力宝集团李文正     祖籍福建莆田,1929年生,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印尼力宝集团主席,集困业务有 金融、地产、制造、资讯等。80年代后期大举进军香港,在港房地产总值约60亿港元, 控有香港上市公司5家,李文正长子独立门户,次子负责印尼力宝,三子坐镇香港。集 团总资产20亿美元以上。                                 卜蜂集团谢国民     祖籍广东澄海县、卜蜂集团由谢国民父亲及叔父于20年代在泰国逐步建立,最初 是饲料及养殖业,目前集团业务分九大系统,拥有公司过400家,主要在泰国、香港, 中国内地、土耳其、印尼等地,其中卜蜂国际为香港的上市公司,n93年市值为9。51 亿美元。以个人财富计,1994年美国《福布斯》把谢国民排全球华人富豪第7位。为 48亿美元。同年的香港《资本》把谢国民排台港华人富豪第6位,为260亿港元。卜蜂 在中国的正大集团,与中央电视台合办《正大综艺》,影响甚巨。                                宝光实业黄子明     黄子明,1921年生,原籍广东普宁县。该家族从父辈起就在泰国曼谷唐人街做生 意。40年代,黄子明经营钟表业,遂成曼谷巨富,60年代起,家族事业分两头发展, 一头在泰国经营金融、地产、钟表;一头把重点放香港,设立国际眼镜工厂,并获得日 本精工表在港代理权,70年代,宝光实业收购香港7家公司,80年代大举投资香港地 产物业,1985年,在港设立时间廊钟表连锁店。1994年,黄子明在香港华人富豪榜名 列第8位,为234亿港元;在同年《福布斯》的华人家族富豪榜上列第3位,为64亿美 元。                                海上赌王林梧桐     林梧桐,1917年生于福建安溪,20岁去吉隆坡闯天下。林氏控制大马三家上市公 司:经营赌业及体闲业的云顶公司、名胜世界公司;以种植及建筑为主的亚地公司,林 氏于60年代未建立云顶赌场,90年代涉足海上赌业,拥有5艘豪华邮轮,号称世界最 大的海上赌王。赌船在南中国海及马六甲海峡行走,截走香港大批欲去澳门的赌客,是 港澳赌王何鸿燊的地对头,林氏资产约50亿美元。      与香港某些患有“九七恐惧症”的富豪相反,东南亚的华侨巨富纷纷来 港抢滩登陆,大笔投资。     华侨回港发展,始于上世纪末,迄今有百余年历史,如希兴业的利希慎 家族、先施的马永彪家族、永安的郭氏兄弟、星岛的胡文虎胡仙父女等。由 于时代久远,港入早把他们看成香港华人世家。     侨资流入香港,从80年代中起达到高潮,据港府公布的材料,1986至 1988年3年间,流入香港的外资力742。5亿港元,而来自东南亚的达221。4 亿港元,接近外资总额的1/3。东南亚资本,占这3年香港新增资本总额9。2 %,在各类资本中增长最快。 
… 页面 139…

    流入香港的东南亚资本,几乎是清一色的侨资。另外,从世界其他地区 流入香港的资本,侨资亦占一定的比例。      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1995年的一篇文章指出:海外华人(含港 澳台)约有5500万人,每年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相当内地国民生产总额; 海外华人总资产力2万亿美元。接近日本总资产的2/3(注:日本人口为1。24 亿〕,人均占有资产额超过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等3个经济区的外汇 储备共计1800亿美元,等于欧亚第一经济强国德国和日本的总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葛得坚惊叹道:“华人现时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投 资集团,已取代日本成为主要投资者!”      华侨资本进军香港,本书前章曾陆续介绍过会德丰收购战中,与包玉刚 较量的新加坡富商邱德拔;收购问题银行恒隆、海托的国浩集团 (为大马郭 令灿家族所控);收购康年、远东银行的第一太平集团 (印尼首富林绍良在 港的控股公司)等。     本章重点介绍的是,来自大马的亚洲糖王、香港前香格里拉主席郭鹤年。 1994年初,香港传媒进行“香港九三商界风云人物民意测验”,得票结果, 郭鹤年排李嘉诚之后名列第二位。足见郭鹤年在港影响之大。                                    亚洲糖王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郊的郭宅村,192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 新山市。其父郭钦鉴16岁时从家乡来到大马柔佛,与兄长一道经营洋杂小生 意。      郭鹤年有三兄弟,长兄郭鹤奇热衷政治,曾在大马政府外交部任职,另 一个兄弟传媒鲜有报道。郭鹤年一心经商,家族事业在他手中发扬光大。大 马人若不知郭鹤年,就如港人不知李嘉诚。      郭氏家族在当时算富裕人家,三兄弟均接受良好教育。郭鹤年早年读过 华文小学,中学则在著名的约翰诺巴诺英文学校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进入 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就读,不久因太平洋战争辍学,日治时期,郭鹤年进入一 家日本公司的米粮部工作。战后回到大马,在父亲的公司学做生意。      1949年,25岁的郭鹤年与堂兄郭鹤尧在新山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后 迁至吉隆坡),主要从事米、糖、面粉贸易。      郭鹤年嗜好读书,性格沉默寡言,这并不影响他做生意以及结交生意朋 友。郭氏做生意的信用,就像他的言语一样踏实可靠。      大马那时是英国殖民地,洋货主要来自英国。     50年代中期,郭鹤年在伦敦住了两年,负责采购货物发回大马。郭氏发 现英国人嗜好吃糖,糖的市场销售量很大。二战后,英国的海外领地不断减 少,英国的生活方式却仍在影响全世界。      郭鹤年尤看好蔗糖的贸易。回吉隆坡不久,马来西亚宣布独立 (1957 年),英国的势力淡出,郭鹤年趁机收购英商的销售网。到60年代,郭氏兄 弟基本控制了大马食糖销售。此外,大米、原油、橡胶、木材、棕榈等天然 产品的业务,亦有长足发展。      1968年,郭氏兄弟向大马政府租借14万英亩丛林,将它开垦成甘蔗园, 井设立现代化炼糖厂。      1973年,世界发生糖荒,食糖价格飙升。郭鹤年在伦敦时,就专门考察 
… 页面 140…

过期货市场,因此在糖荒中,郭家在美国及英国的期货交易大获全胜,现货 交易亦抢到“价峰”。食糖贸易为郭家带来滚滚财源。当年国际市场买卖的 1600万吨食糖中,郭氏控制了150万吨,占世界总额的近V10,占星马食糖 市场的8/10。      郭鹤年名誉鹊起,被誉为亚洲糖王。                                   进军香港      郭氏家族从70年代起开始走多元化道路,1971年,新加坡第一间香格 里拉酒店落成揭幕,香格里拉受到游客的高度赞誉,郭鹤年起了建立酒店王 国的念头。     在过去的年月,香港一直是郭家的贸易重地,1974年1月18日,郭氏 在香港成立嘉里贸易有限公司。到 1976年,郭氏更把吉隆坡的总部迁到香 港,建立以香港为基地、辐射世界的郭家事业。      郭鹤年见世界航运兴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