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 >

第35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35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一代富翁花心,有人说,老辈富翁可以一妻多妾,风流 披上合法外衣。笔者不想评论孰是孰非,笔者仅认为,年轻一代富翁娶女星 为妻,是社会观念的一个进步。这至少表明,女演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真情难得,真情无价,无价的东西,既可价值连城,又可一文不值。金 钱的价值就在金钱本身,它没有美丽的面纱,一切是赤裸裸的,是一不二, 是二不一。这也许是世人在婚姻上,看淡真情而倾心金钱的缘由吧。 
… 页面 126…

                   第七十五章 太空飞人 加拿大天寒港暖      据香港某些传媒称,九七后香港将变成空港,原因是港人大量移民,港 资大量流向海外。确实,从1982年起,香港非正常移民形成热潮,加拿大各 省都派出官员,纷纷来港推行招商引资式的移民计划。移民国外者,以去加 国的最多。事实真像某些传媒所说的那么严重?太空飞人,移民回流,所为 者何?      龚如心计划建一座香港最高的大厦。她号称“香港女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香港概沦》,在“移民问题”一节中说:      “香港曾被称为‘移民’社会,居民的移进移出是正常现象“由于一些 港人对‘九七’后香港前途存在疑虑,过渡时期开始,特别是1989年北京政 治风波之后,移居海外的人数有所增加。据香港政府1992年3月3日公布的 数字,移民人数从1987年的3万人、1989年的4。2万人,上升到1990年的 6。2万人,1991年力6万人。9成移民的目的地是加拿大、澳洲和美国。1991 年的6万侈民中,近半数是25—44岁的青壮年人士,17%具有大学学位,35 %是专业人士或行政人员这些被称为 ‘年轻精英分子’的人移居海外, 无疑是香港人才的流失,同时带走相当数量的资金,使多个重要的行业或专 业的运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坐收渔利      加拿大地广人稀,国土面积比中国还大,而人口仅2700万。加国对来自 富裕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一直敞开国门。细心的读者或许还记得,本书前面 谈及许多富翁或专业人士,都曾在加国留学,这是因为进加国留学与定居十 分方便。1967年“香港式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局势造成港人纷纷离境避难 或移民,移民大部流向加国。      1982年,撒切尔夫人赴京就香港问题与中国政府谈判,香港掀起了新一 轮移民潮。1967年,加国因吸纳有资产或有专长的香港移民而尝到甜头,在 香港人心不安之时,加国政府加强了驻港领事馆的力量,加国各省纷纷在中 环设立办事处,吸引港商到他们的省份投资,为欲去加国发展的专业人士提 供咨询。加国飞往香港的班机,坐满了加国的政府官员、移民顾问、移民律 师,以及欲与港商开展合作或招收专业人士的加国商人。      美国仍是山姆大叔的老爷作风,号称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强国,不愁没有 资金人才流入美国,因此,在香港新移民潮中,美国只是稍稍成松移民的限 额。澳大利亚较美国积极,但仍不敌加国的优惠条件。      加国把商业移民分成三大类:一是自雇式商人 (注:包括商业机构的专 业人士)以及从事运动或表演的人;二是企业家,起码得雇用一名加拿大人; 三是投资家,即在某种企业最少投资25万加元(1加元约兑换5。5港元)为 期3年者。      加国的移民目的是吸引资金与人才。对富裕的香港人来说,25万加元买 一张加国护照实在便宜得很。而专业人士,凭学位文凭及专业资格,就能获 准移民。不过他们登上班机时,口袋里也装有相当数额的钱,作为买住宅立 脚的资本。 
… 页面 127…

     加国各省,纷纷加入出卖公民权换资金的竞争,富裕的魁北克省需要25 万加元,而经济较落后的纽芬兰省,只需要15万加元。阿尔伯达省的移民官 员说:“每位来自富裕香港的移民,价值100万 (加元)。”道理很简单, 去加国的香港人,并非真正含义的政治避难,他们在加国要生存、要发展, 自然会进一步投资。      国与国竞争,省与省竞争,致使条件愈来愈优惠。原规定“要在某种企 业投资”。投资什么企业好,虽然有大批加国人士在港提供咨询服务。港商 仍犹豫不决。于是,加国各省竞相变通,只需欲移民音把钱交于加国某省的 投资银行,由投资银行代投资,更有甚青,投资银行还付定期利息,把投资 变成存款,确保投资者万无一失。      加国财经记者杜蒙待、范劳尔说:“九七愈接近,香港的资金和人才愈 是流向加拿大。加拿大联邦政府和省政府清楚表明:只接纳最够资格和最富 有的人移民,这种情况引起了各省之间展开一场可笑可恼的争夺战,就好像 饿大抢夺肉骨头一样。”      加国同意批准的香港移民,是美国和澳洲的3倍,加国显然是这次移民 潮的大赢家。      杜蒙特、范劳尔反观香港的情况时指出:“移民加拿大的人数很是惊人, 这种人才流失最令香港的大机构头痛。它们要反过来到加拿大招募旧属回 巢。有些即将落成的酒店,招聘下到有经验的员工而要延后营业。香港汇丰 银行的600多个行政级人员,前年(1988年)流失了1/10,估计流失率会逐 年增加。在经济大幅增长而大业率低至 1。6%的情况下,人才流夫问题极为 令人优虑,据 1988年电脑行政人员的调查显示,该行业的专业人士有2/3 在未来5年内会移民外地。”      香港较大规模的移民潮是1989年后。北京风波发生后,香港的中资银行 一度发生挤提,行政立法两局发布安民告示,呼吁市民冷静下来,维护现行 制度的独特性和稳定性。金融司林定国发表声明,劝告市民不要抛售手中的 股票,以免蒙受即时损失。股市周一开市,恒生指数狂泻580多点,跌幅21 %。      不少国家的驻港领事馆及相关机构人满为患,人们焦虑地打听或办理移 民手续。有传媒预言:香港马上就会空港,剩下来的只是穷人和萧条的市景。      事实证明这是耸人听闻之辞。北京风波后,股市确实一度出现低潮,但 不久就走出低谷,1991年,恒指升到4297点,超过1987年大股灾前的最高 水平,到1992年5月25日,恒指破纪录冲破6000点大关。到1993年12 月9日,恒指更是突破1万大关,报10228点。      股市是经济盛衰的晴雨表,香港经济仍在迅猛发展,使得移民潮未出现 某些预言家断言的“汹涌之势”。香港的移民数增幅1/3,每年约6万多人。      据香港政府公布的资料,1982年至1992年间,香港移居海外的人数力 40。36万。估计到1997年,移民数约70左右。移民数约占香港总人口的12 %。由于各国对移民条件的“苛求”,移民皆是有资产或有专长者(其中包 括他们的家属)。      这种情况,引起中国、英国,以及香港政府的密切关注。                                    投资走贸 
… 页面 128…

    海外投资是一种商业行为,而走资却含有政治因素,特指富有阶层为减 政治风险将资产移至海外。走资是个极敏感而又极含糊的概念,走资的形式 与投资无任何差异,只有当事人自己更清楚是出于何种目的。      香港的移民有个确切的数字。究竟有多少资金流向海外呢?      人们透过超级富豪公开的商业活动,来追踪部分港资的海外流向。这些 超级富豪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中小投资家及专业人士,李嘉诚长期位居香港 首宫,李嘉诚举手投足,都会成为香港及有关国家传媒的新闻。     加国记者John Demont与Thomas Fennell撰文指出:“李氏每星期在办 公室接待加拿大商人、贸易官和省总理,这些客人都希望李氏继续投资加拿 大。      “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对李嘉诚简直是着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挂 在办事处内,此人提到李嘉诚便赞不绝口: ‘他是我的英雄人物!’      “这位商务宫很想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哪怕是买下皇家山一座房子、 一间纸厂还是一间餐厅连锁店,也一概欢迎。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省便 也可以列入他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的版图,而且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的 仿效。这样在理论上就可以为魁北克带来滚滚财源了。”      “算计”李嘉诚的加国各省官员数不胜数,李氏不是慈善家,而是投资 家。李氏在加国的投资重点放在太平洋彼岸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与相邻的阿 尔伯达省,而未去毗邻大西洋的魁北克省。      1987年,李嘉诚私人与和黄、嘉宏两公司购入加国赫斯基石油公司43 %股权。1991年,将股权增至95%,这样,李嘉诚拥有赫斯基46%股权, 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收购总投资为80亿港元。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及加国协平世博发展公司组成新财团, 李嘉诚约占50%股权,另三家台占50%。新财团以32亿港元,投得1986 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一幅204英亩的市区黄金地段,将在上面兴建加国 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高级住宅群,整个计划需10—15年完成,耗资100亿港 元以上。     加国传媒称李嘉诚是最大的海外投资家,“阿尔伯达和温哥华在这场角 逐中,无疑中了头彩。”阿尔伯达商界政界,还为李嘉诚父于及他的洋助手 举行了盛大的酒会,李喜诚成为加国商界的风云人物。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加国国籍。李嘉诚未走这步棋,但他在 1987 年应邀加入了香港的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在1967年,他投资新加坡而获 居留权。      香港某些传媒称李嘉诚是最大的走资派,李嘉诚否认他走资,他说:“因 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介意。” 在近年来的迁册风中,李氏表示,他不会把总部迁往加拿大。有记者问他为 什么把大量的资金投向海外,李嘉诚说:      “根据投资学原理,不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跨国投资,是世界商界潮流。美资、英资、法资等,曾大规模跨国投资。 70年代起,日资、阿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资本)大肆向各国渗透。80年代 后,亚洲四小龙海外投资风头雄劲。哪里的投资环境好,自然容易吸纳更多 的海外资金。     李嘉诚等香港巨富的海外投资不足为怪。即使有人是“走资”,亦不必 忧心忡忡,1949年前后,大批的资本家“走资”逃离内地。尽管他们与新政 
… 页面 129…

权持对立态度,他们在海外发达后,从80年代起,大批举资返回内地,内地 吸纳的海外私人投资,大半是华人。缘由不言而喻——血浓于水。      李嘉诚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是出于商务需要。正如包玉刚加入英籍, 并不妨碍他爱国爱家乡。须知,在八九十年代,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并不 少于在加国的投资。      据1996年3期《资本》杂志,近些年来“李嘉诚投资家乡不遗余力,透 过和黄及长江投资珠海电厂、汕头电厂、汕头高速公路、汕头海湾大桥、福 州市三坊七巷改造工程及汕头安居工程,其他中国投资包括南海三山港货柜 码头、上海集货箱码头、深圳盐田港、重庆康民工程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