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 >

第11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11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个月,爱美高一间公司就供股 集资42亿港元。故有人说刘氏就像国民党败退内地时的中央银行,日夜开印 钞机印金圆券套取金银外币,刘氏发行的新股票,与金圆券何异哉?      刘氏全系公司,年年“爆丑”,岁岁出新。小股东万炮齐轰刘氏夫妇及 其弟刘銮鸿。更有甚者,去两局议员办事处、港督府及联交所呈递请愿书, 向证监处投诉,控其剥削小股东。      刘氏高明就高明在这里,尽管众人指责他“心狠手辣”,他的作为却不 算违法。联交所与证监处多次谴责刘的行径,刘置若罔闻,一意孤行。      终于,刘氏于1993年11月问完成私有化宏图。刘氏的重组集团股权关 系,是真正的拆骨拍筋,任凭众股东吵得天翻地覆,刘氏却能拉一派,打一 派,各个击破。集团最多时拥有5间上市公司(爱美高、华置、中娱、保华、 中策),现在减至最初上市的一间,只不过以华置取代母公司爱美高的上市 地位。刘氏集团,成为一间名符其实的地产公司。      刘銮雄持有华置70%以上股权,即使可能摊薄,也足以保证50%以上的 股权,可谓铁打江山了。华置市值200亿港元,刘銮雄脐身香港超级富豪之 列,1994年度,香港准十大财阀榜,刘銮雄几跌之后仍挂末席。      股评家吴小明,在1994年1期的《资本》杂志刊文感叹道:      “刘氏家族10年来努力地进行供股、私有化等重组活动,致使小股东的 股价与利益下单一步步地被摊薄,更要忍痛将股票以低于资产净值廉让,眼 巴已看着大股东吞噬利润。故此,10年以来,小股东们也异常 ‘劳碌’,包 括就公司私有化、合并、供股以至董事袍金等问题,在股东大会上声嘶力竭 地炮轰刘氏家族,或游行请愿,公然写大字报直斥刘銮雄。自爱美高上市后 
… 页面 39…

至私有化前,这种大小股东的抗衡活动,从未停止过“今天,刘銮雄再不需 要以此等手法去汲取 ‘别人的金钱’,因为爱美高系10年间在刘氏兄弟的栽 培下已茁壮成长,拥有一系列热门物业并且磨刀霍霍,准备北上中国房 地业大干一场,由华人置业蜕变为真正的 ‘华人置地’了。”      刘氏夫妇是生意上的最佳拍档。别的不说,就说一年一度的股东年会,5 间公司,一年就有5次。据统计,刘銮雄10年间出席股东年会仅仅3次一一 他实在不堪众股东万炮齐轰的愤怒场面。每次年会,都是其爱妻宝咏琴出面, 替代刘氏做众股东的出气筒。      不要以为股市杀手刘銮雄,是个没有七情六欲的冷血动物。80年代未, 刘氏斥资投资拍片,跟艺人女明星打得火热,还爆出与某某女星的绯闻。宝 咏琴不堪刘氏的薄情寡义(他们曾胼手胝足共创基业),毅然提出离婚。刘 宝患难夫妻的缘份到1992年10月走到尽头,按协议,宝咏琴得数亿元赡养 费及一套价值两亿的豪华住宅。      就爱美高系的现状及趋势,刘銮雄的狙击生涯大概会成为历史,故笔者 试图从证券史的角度浅析刘銮雄现象。      职业狙击,不是偶尔发生的,是股市高度成熟的产物——如纽约、伦敦 的股市。自从70年代初,置地收购牛奶首役,其后股市收购战连绵不断,已 出现多起收购不成让股获利、虽败犹胜的实例。刘銮雄将这些实例发扬光大, 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是香港股市职业化狙击始作诵者,正式引进港人十 分陌生的“狙击新概念”,向世人提供新鲜战法。      刘銮雄狙击木,又称之为“华尔街战法”。      狙击的出现,不好以“好”与“坏”进行评判。我们只能这么说:没有 刘銮雄,它也会降临。正如股市早期,第一批入市的全是真正的投资者。但 股海的惊涛骇浪不久就摔打出炒股手,人们像今日谴责狙击手一样咒骂炒股 手。现在,人们公认为炒股是很正常的行为,众多入市的投资者,谁不带投 机心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要多付出代价的,所以刘銮雄才这么“臭 名昭著”。      刘銮雄虽“声名狼藉”,但身家却月涨年升,急剧膨胀。故刘銮雄即使 不算商战英雄,至少也是枭雄。刘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暴富途径,赴其后尘 者,趋之若骛。刘氏引起商界人士的心理振荡——传统的致富聚财法则,还 有用吗?      这或许是刘銮雄现象的历史意义。       “香港■(什么)都有”,是当今颇为流行的一句口头禅。” 
… 页面 40…

                    第六十二章 鹰君地产 一门五杰三杰粲      鹰君地产主席罗鹰石和他4个儿子,个个都是能人,号称罗氏一门五杰。 罗家的事业在1983年惨遭滑铁卢,债台高筑,濒于破产。就在这时,三子罗 旭瑞却要脱离家门,并且联合洋人韦理斯,乘家族之危,收购了家族的两家 公司。罗旭瑞虽“大逆不道”,却又以辉煌的业绩,光耀罗氏门庭!                                 “打工皇帝”年薪      1995年,职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公司前五名最高受薪者,香港传媒首次披露 证据“确凿”的“打工皇帝”名册。      名列榜首的是东亚银行行政总裁李国宝,年薪1。8千万港元(以下均为港元),李 国宝是东亚创始人李冠春之孙、李福树之子,第二位是第一太平银行董事长经理彭泽 伦,年薪1。45千万元。第三位为太古洋行主席萨秉达,年薪1。25千万元,第四位是第 一太平银行执行董事叶讯达,年薪1。15千万元。第五位,港陆实业主席兼总裁陆宗霖, 1。1千万元。第六位、汇丰银行董事长葛贲,1。05千万元。第六位,港陆实业董事长高 月明,900万元。第八位,太吉洋行常务董事邓莲如,900万元。第九位,中煤常务董 事马文思,800万元。第十位,佐丹奴新任主席兼总裁刘国权,800万元。      港督彭定康的年薪为2136万港元,若不计港督可享受的特权及优惠,光讨年薪的 话,彭定康与这些商业机构的打工皇帝比,只能算“打工大臣”了。      据另一份资料,香港首席打工皇帝是和记黄埔新总裁霍建宁,年薪2。5千万元。      下面我们看1992年度披露的10大年薪200万元以上的“女打工皇帝”,列前三位 的分别是:邓莲如,太古洋行出口部总经理,年薪600万元;周方逸华,邵氏电影公司 及无线电视董事总经理,年薪500万元;周梁淑怡,亚洲电视行政总裁,年薪250万元。      打工皇帝的年薪。并不等于该人的年实际收入,不少高薪行政首脑,得配股的优 惠多于年薪。如和黄集团前大班马世民,年薪及花红可达1000万元,但他在1993年夏 的一次内部购股中购得160万暇,优惠价8元多1股。而市价23元多,若转手,一日可 赚2500多万元。      另外,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士的年薪,不完全是以公司的大小及矗利多寡为标准的, 如东亚银行的盈利只有恒生银行的1/5(即15亿港元)。而同是行政总裁的李国宝的年 薪,却是恒生行政总裁欧肇基的3倍多。      香港有不少大富豪,先是在国外小发迹后,再移师香港获得惊人发展的。 如先施百货的马家,永安百货的郭家,希慎集团的利家,等等。罗鹰石家族 亦是如此。罗氏原籍广东潮州普宁,7岁时随父前往泰国做小生意,1938年, 20出头的罗鹰石来港做布匹生意。      正如“树大要分桠,仔多要分家”一样,1951年,一直同居共财的罗氏 家族协议分财产,罗鹰石分得约值儿十万元的资产,继续做洋杂布匹生意, 1955年赚得第一桶金一100万港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资产,下一步干 什么呢?罗鹰石看好当时并未大旺的地产。      罗氏在1956年就涉足地产,比后来的地产巨孽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 王德辉等“觉悟”都早。      1962年创办鹰君地产,公司名称取罗鹰石的“鹰”字与其妻杜莉君的  “君”字,英文译作“大鹰”。      大鹰展翅,1972年鹰君地产上市。不知什么原因,“华资地产虎将榜” 漏掉鹰君,本来不止五虎将,而是六虎将。 
… 页面 41…

    鹰君上市后的最初方向是发展中小型厂房,1978年转为发展商业楼字。 当时股市盛行“生仔热”,即将上市公司下属的部分资产或业务“分拆上市”, 这样更有利于集资扩充,以小博大,同时也可分散风险,做到一荣俱荣,一 损独损。     80年代初,鹰君将富豪酒店、百利保分拆上市。罗家资产急剧膨胀,脐 身香港超级富豪。鹰君地产、富豪酒店、百利保投资,合称为罗氏家族的一 门三杰。                                   父子分家      1982年,罗氏家族如日中天之时,突然一落千丈。     从地产商的角度,罗鹰石的发展方向绝没有错,可谓目光如炬,他看准 中环与尖沙咀这两个港九商业中心早已饱和,必将延伸到湾仔与尖东。故而 在80年代初斥巨资购得尖东富豪酒店、湾仔鹰君中心地盘,并将富豪上市。 其时股市地产大旺,罗鹰石踌躇满志。      岂料人算不如天算,政治气候变幻,全港无一商人能预测到。      1982年,撒切尔夫人赴北京谈判香港问题,翌年又连爆谈判陷入僵局的 传闻。股市狂跌、地产崩溃、银行风暴,接踵而来。罗氏全系三公司负债累 累,债项倍于资产,股值大跌9成,全系一年内竟撇帐24亿港元之巨!     多年后,罗鹰石谈及此事仍心有余悸,“一直以来抱着稳扎稳打的态度, 最忌急功近利。生意的基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至于投机取巧,则只要 一次失手便会全军尽没。我常告诫子女,做生意切记不要贪心,不要冲动, 一定要衡量后果,计划周详而后行事。”      罗鹰石与记者道:“1983年大夫利,我常问自己,这算下算全军尽没?” 1983年算罗鹰石人生的最低潮,全系三公司上市,原想是“一荣俱荣,一损 独损”,现在却“一损俱损”。原因是罗家虽看好地产,却过于冒进,举债 甚巨。一旦滑落,便不堪抵御。为了拯救全军尽没的困境,罗鹰石不惜忍痛 割爱,将富豪与百利保的股权出售。收购者竟是他的三于罗旭瑞与亚洲证券 主席韦理斯。     全港舆论大哗,爆出罗旭瑞与父亲“不咬弦”的新闻。      罗旭瑞何时与父亲意见相左,罗家人一直对此守口如瓶。罗旭瑞脱离家 族事业正是“全军尽没”的1983年,据日后罗旭瑞解释,他是想不依赖家族 的荫庇,凭自已的实力创建一番事业。因此,罗氏父子分家,实际上是分手, 罗旭瑞并没从家族带走一块钱资产。他独立创业的资金,是他在家族打工应 得的那部分。      罗鹰石在内外交困下,急召在美国行医的次于罗嘉瑞,顶替三子罗旭瑞 的空缺。      罗嘉瑞受命干危难之中,尽心悉力鼎助父亲收拾残局。1984年,跌人深 渊的鹰君在出售富豪后,终于看到一线光明。到 1989年,鹰君盈利 10。38 亿港元,创历史新纪录。     相比下,三子罗旭瑞集团的业绩令人瞩目,故世人称:老鹰不及雏鹰劲。                                   巴战结谊 
… 页面 42…

     罗旭瑞脱离家门后的第一位台作伙伴是韦理斯,他们结谊缘于1981年的 中巴收购战。韦理斯在70年代曾任大洋行和黄大班,1979年底,李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