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盛世繁华 >

第2部分

盛世繁华-第2部分

小说: 盛世繁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天启十二年那次秋狩上闹出的巨大动静后,皇帝不再刻意掩饰与他幺弟卫衍之间的事,他们的关系逐渐成为朝中众人皆知的秘密。

      皇帝在西山猎场当众失态后,回到京城下的第一道旨意竟然是要把他后宫中未曾承过幸的后妃都遣散出去,并且扬言若有承过幸的后妃自请求去也会得到恩准。

      这道旨意的荒唐程度比他当年下的那道自此后永不纳妃的旨意的荒唐程度有过之无不及。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皇帝在内有太后外有权臣的威逼下都能得逞,更何况如今皇帝大权独揽的时候。

      当然,一开始愿意离去的后妃寥寥无几。但是,很快宫中又有流言传出,说皇帝早在六皇子出生前就已不再踏足后宫,整个后宫早就是摆设了,这道旨意是皇帝对那 些多年困守后宫的女子的一份恩典,若错过了这次机会天晓得皇帝要过多久才会重新想起她们。此等流言下,尽管朝中反对声一片,那些不得宠的后妃还是动了心 思,有了第一个很快就会有第二个,遣散后宫的事情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展了下去。

      虽然这道旨意把太后气得病倒了,虽然朝臣苦苦哀求皇帝收回成命,虽然最后有些后妃以死相逼不肯出宫,以至于最后这道旨意执行起来还是打了折扣,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后妃借着这个机会离开了后宫。

      皇帝的后宫本来就不算庞大,再这么一闹,除了有嗣的那些后妃以及某些宁死不肯离去的后妃,皇帝的后宫基本上已经疏疏落落不成规模,怕真的是遂了皇帝要让后宫成为摆设的愿望。

      旨意初下时,很多朝臣不明其中缘由,劝谏的时候都是恳求皇帝多为江山社稷皇室延绵考虑不要如此胡闹,后来西山猎场发生的事情渐渐传开去,众臣才知晓其中还 有永宁侯的缘故在里面。皇帝为一名女子遣散后宫都会引来朝野无数指责,更何况是为了一名男子,更是天理难容。很快,卫家便受到了无数或明或暗的压力,身为 当事人的卫衍更是首当其冲。

      当然在皇帝的一意孤行之下,朝臣的反对只是螳臂当车起不了多大作用,更何况皇帝对付那些指责的手段简单粗暴却很有效,很快就压下了朝中强烈的反对声。

      至于清流民议,令那些反对的朝臣失望的是,事情初期,整个清流民议保持着令人愕然的沉默,没有对他们的反对浪潮表示舆论上的支持。后来是有了些声响,但是 那些声响比沉默更令朝臣们吐血,民间竟然对皇帝此举表示了赞赏,认为他将那些父母儿女不得见的可怜女子放出宫的行为是爱民如子的明君所为。

      此番言论不知道是谁放出来的,乍听起来极为在理,细究下来实为诛心之论,皇帝此举是爱民,换言之,那些反对的朝臣就是在为家族谋个人私利。朝臣们郁闷至 极,又失去了大义这个借口,而且皇帝已有多名子嗣皇室传承不是问题这个反对的借口也不能多用,再加上有些重臣担心继续闹下去会让天下臣民都知晓皇帝遣散后 宫的原委怕到时候更让皇室颜面无存出手压制,这股反对的浪潮也就渐渐消停了下来。

      然后,随着沈莫告老还乡,卫衍出任近卫营大统领,卫家起复的速度极快,很快重新成为朝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也让无数的声音就此沉默了下来。

      虽然卫家如今显赫至极,但是卫老侯爷早就不理事,已经成为卫家族长的卫泽心里,总是摆脱不了那份沉重感。

      卫家如今的显赫,固然有着卫氏子弟自身的努力,但究根到底,离不开幺弟卫衍在君前得宠这个原委,而卫衍如此得宠,自然与他和皇帝的亲密关系脱不了干系。

      卫泽知道当时的反对浪潮能很快平静下来,无数人出手压制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却是因为皇帝正值年富力强之时,而他的幺弟却比皇帝年长许多。色衰而 爱弛,古往今来无人可以避免。虽然众人左看右看也没看出来永宁侯那能让君王倾心的“色”在哪里,对皇帝的品味在心里面暗暗鄙夷了一把,但是很多人心里都存 着没必要在皇帝兴头上的时候和皇帝硬顶的念头,有着退一步以求风平浪静几年的计较,在等着卫衍随着年岁自然增长失宠而已。

     到时候,无论是对付卫衍还是卫家,都不需要其他人出手,因为第一个出手的必是皇帝陛下。

      众臣有这样的心思,卫家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担忧。显赫至极之后就要担心会不会功高震主,而且有谢家在前,朝中再显赫的家族也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这些年来,卫家越显赫越自律,就算如此,卫泽还是要竭尽全力,每动一下都要多方考虑,免得有一日卫衍真的失宠后连带家族也没落。别人看着他们卫家花团锦绣风光无限,事实上他这族长的日子过得相当不易。

      至于卫衍,卫泽想起有数几次和幺弟的谈话,再一次皱起了眉头。如果可以,他真的不想承认那个人是他的弟弟。

     “一切都不需要担心的,大哥。陛下会安排好一切的。”那是卫衍对他隐隐担忧的唯一回答。

      那个人是他们的君王,卫衍他到底哪来的信心可以如此笃定皇帝会给他安排好退路会为卫家安排好日后的一切?

      好吧,或许皇帝宠爱他的时候会为他考虑以后的种种安排,但是一旦他失宠呢,到时候他又要如何自处,卫家又会何去何从?难道他以为皇帝会宠爱他一辈子吗?他到底是哪来的信心以为可以得到皇帝一辈子的宠爱?

      卫泽觉得他的弟弟简直是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生物,永远在用别人无法理解的逻辑考虑问题,但是这个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生物已是不惑之年却依然保持着他在某些地方 令人吐血的天真,在无数千奇百怪探询的目光中坦然生活着,而他眼前这对并肩马上执手而立的身影似乎也在告诉他,他一直担心的东西至少目前为止还不会成为现 实。

第二章 倾国倾城

        南夷国显德十五年,也就是景朝弘庆二年,左思溟十岁。

        平常人家十岁的少年,或许还在漫山遍野光着脚丫子撒欢,或许还在父母膝头承欢,但是作为南夷国的太子,上头有着一位奢华无度软弱无能的父皇,十岁的左思溟已经开始学着处理政务。

        当然在他父皇软弱朝臣们把政的情况下,所谓的处理政务也就是在朝臣们拟好的圣旨上盖玺而已。至于为什么要由太子来盖玺而不是由他的父皇来盖玺,主要是由于他的父皇沉湎于温柔乡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盖玺。

        “等本宫长大以后,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厉害。”年幼的左思溟在目睹了臣强欺主朝政混乱权臣横行后,很快就明白了他的父皇沉湎于温柔乡逃避现实的原因,在心中 暗暗发下了长大以后要将权力收归己手的誓言。如果不出意外,年幼的少年太子或许会在与朝臣们的斗争中慢慢长大,成为另一个铁血帝王。但是命运没有给他长大 成人的时间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战争很快就让他的人生有了个大转弯。

         那一年,南夷与景朝爆发了自多年前的那场云城之战后的另一场大战。景朝的皇帝亲率大军,悍然挥师南下,意图踏平南夷国土。

        战争初始,南夷朝廷中充斥着种种不切实际的狂妄言论,武将们叫嚣着要把景朝的皇帝永远留在南夷的国土上,文臣们则幻想着战胜以后可以瓜分景朝哪些富饶的地 方,根本就无视多年前他们就惨败过这些年也一直没占到过便宜这个事实。然后随着战争的推进,南夷军一败再败,景军开始向国都奉城逼近,朝中除了慌乱争吵互 相指责之外又有了新的言论,比如说迁都之说。
        
        在迁都之事上左思溟第一次看到他的父皇显示他的强硬,那时候他的父皇大概已经预料到了最后的结局,心中有了决定,只是众人都不知道,年幼的左思溟更是想不到会是那样的决定。
 
         显德十七年(弘庆四年)春,朝中关于迁都的争论还没有定局,景军放过了沿途的好几个城池,大军抵达奉城附近,开始了长达四个多月的围城。

        围城初期,朝臣们慷慨激昂,愿与国都共存亡。可惜,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不能当饭吃,随着围城日久,粮食告罄,人心渐渐浮动起来。

       “陛下,为了黎民为了百姓,臣等恳请陛下开城出降。”

         “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臣等恳请陛下忍一时之辱以图日后。”

         终于有一日,那些南夷的所谓忠臣们开始在朝堂上进这样的谏言。

         臣逼君降,竟然还能说得如此大义凛然冠冕堂皇。左思溟听了后气得发抖,但是他的父皇却没有生气,只是说:“朕会好好考虑。”

         那一夜的月色很好,左思溟在很多年后还记得那一夜天边圆月高悬,银光倾泻大地,地上所有的景物都被如水月色照得无处可隐。此后的无数岁月他在这样的夜晚总是会整夜整夜的失眠。

         那一夜,等到他父皇寝宫的内侍哭喊着奔来唤起他,等到他连外袍都没来得及披好冲进寝殿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朕无能,保不住祖宗家业,虽无颜去见列祖列宗,然倾国倾城之下,亦不惜一死以身殉国。景帝为显仁政,必不会赶尽杀绝,溟儿就当为了我左家血脉,也须忍辱负重活下去。至于日后之说,当忘则忘吧。”

         那是他的父皇留给他的最后绝笔。

       在周围的火烛照耀下,殿内的一切都清晰可见。入目之处都是血迹,地上,床上,床幔上,甚至连床边的高几上,都溅满了紫黑色的斑斑血痕,鼻端则充斥着血腥味道。

        左思溟捧着那份留给他的圣旨,勉强看完,双膝一软,跪在地上,无声地哽咽起来。

        “太子殿下,皇后娘娘自缢了。”
    
        祸不单行,在他伤心欲绝的关头,内侍又报来了另一个噩耗。

          那一夜,他的父母为全声名双双以身殉国,却把最艰难的事情留给了他。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一向软弱的父皇会用这样惨烈的方式来殉国?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母后会用这样的方式追随父皇而去?

        他的父皇说得简单,当忘则忘,国仇家恨之下,要让他忘掉那些痛彻心扉的仇恨,谈何容易?

        有那么一瞬间,想到日后要受到的种种屈辱,他恨不得也能够随他的父皇母后而去,不过很快,胸中满腔的恨意让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国仇家恨,定当永志不忘,至于当忘则忘之说,必是他的父皇糊涂了。他宁愿做个不孝子,也绝不会奉这遗诏。

        显德十七年七月十六夜,南夷国君自刎殉国,皇后追随而去。第二日,年仅十二岁的太子左思溟被朝臣们拥上了皇位。

        先帝停灵才三日,尸骨未寒,年幼的国君就被众臣逼到了绝路。

       “臣等恳求陛下为了黎民为了百姓,置个人荣辱于身后,尽快开城出降吧。”

       左思溟身着一袭白袍,捧着传国玉玺和降书领头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耳边似乎还在回响着朝臣们悲戚的哀求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