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悍戚 >

第337部分

悍戚-第337部分

小说: 悍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心灵手巧,精于机关器械,能举一反三。
    这次妾身在孤竹城实验拍竿,得此人帮助不小……而且,他还对夫君的曲辕犁进行了一些改进,可以更加省力。黄公说,此人颇有才干,与其留在孤竹城,倒不如让他去做些实事。
    妾身回来的时候,黄公还让妾身向夫君推荐,言此人可接手船坞。”
    马钧?
    何人!
    刘闯对这个名字,可说是极为陌生。
    但他知道,黄承彦绝不会随便推荐人,既然黄承彦推荐这个马钧可以接手船坞,那就说明,此人确有些本事。
    “对了,这是他自己做出来的新式舰船模型。”
    诸葛玲把一个盒子递给刘闯,刘闯打开来,从里面拿出一个手工制作的海船模型,不由得一怔。
    汉代的楼船,与后世的舰船有很大区别。
    其中最主要的是,船体成正方形,如同飘在水上的一座楼阁。
    而马钧做出来的这个舰船模型,式样似乎接近于后世的舰船形状。其船体形状,一改海船平底的传统,而采用了尖底形状,船舷下削如刃,呈现出一个V字形状,几乎与后世舰船接近。
    “这是……”
    诸葛玲连忙道:“德衡认为,而今我们所建造的海船,其实就是江河海船的一种改进。
    但其特姓,未脱开江河楼船的特点。在江河中航行,也许问题不大,但是在大海上,则面临很多问题。他说,海浪的冲击,与江河之水的冲击不一样,楼船吃水浅,载重少,船体也不够坚固。这也是兴霸将军的海船,在航行数次之后,便损毁三分之一的主要原因……”
    “那他认为,该怎么改进?”
    刘闯这时候,已经来了兴致,极为好奇的问道。
    诸葛玲说:“德衡想出一种新的船体结构,其形状就如夫君手中拿的模型相似。
    不过这种构想,而今还只是一个想法,未能真正试验过。妾身虽然对机关机造之术略有了解,但德衡说的那些,妾身却不甚明白。不过黄公好像是懂了,认为他的设计,可以艹作。”
    龙骨结构!
    刘闯脑海中,闪现过一个名词。
    这龙骨结构,是造船史上,一个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
    后世的海船也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改进。刘闯倒是听说过这么一个名词,但他对龙骨结构的了解,并不是特别清楚,只知道这龙骨结构海船,是在宋代才开始推广普及,而欧洲的船只,则是在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龙骨结构海船,并且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可这是东汉!
    这个马钧,又如何知道龙骨结构?
    莫不成,这家伙也是穿越众?
    刘闯摇摇头,对马钧突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现在何处?”
    诸葛玲一怔,“谁?”
    “夫人不是推荐这马钧接手船坞吗?我总要见一见他,才能知晓他的深浅。”
    诸葛玲闻听,顿时一喜,连忙道:“妾身这次回来,把他也带来了,就安排在驿馆中歇息。”
    “甚好,立刻招他来见我。”
    刘闯精神陡然振奋,一扫先前疲惫之色。
    诸葛玲见他恢复了生气,也不禁露出一抹笑意。
    “夫君既然要见他,妾身这就派人把他找来。”
    不过,诸葛玲犹豫一下,轻声道:“只是夫君要有所准备,这马钧不擅言辞,也不太懂得表达。
    说实话,之前和他交谈,若非黄公在一旁为妾身解释,许多词句,便是妾身也有些听不太明白。”
    居然还有这么一回事?
    刘闯不禁感到棘手。
    薛州的文化不是很高,但他却善于表达,经验丰富,故而能指挥船坞顺利运转。
    可听诸葛玲的说法,这马钧颇有些后世技术宅的特征。这种人不善言辞,搞技术尚可,但若让他全盘掌控船坞,恐怕会有很多麻烦。他不善表达,势必要面临许多沟通上的问题。一旦理解出现错误,岂不是越弄越乱?弄不好,船坞不但无法恢复生产,甚至可能彻底瘫痪……
    “妾身倒是有一个想法,却不知夫君可能接受。”
    “二姐,你但说无妨。”
    “何不让黄先生主持此事,让马钧在一旁协助。
    这样一来,黄先生的威望足以稳住局势,而马钧可以协助,对船坞建造,进行各种改进。”
    刘闯听罢,不由得暗自点头……(未完待续。)


第243章 动荡(第二更)
    马钧,字德衡,司隶扶风人氏。
    史书记载,马钧在做给事中的时候,与高堂隆、秦朗争执古时候有没有指南车的问题。高堂隆与秦朗都认为,古时候所说的指南车,纯熟子虚乌有的事情,然而马钧不赞同这个观点。
    后来,马钧在魏明帝的旨意下,制出指南车。
    他曾见过诸葛连弩,认为诸葛连弩‘巧则巧矣,未尽其善’。并说如果让他制作的话,可以令连弩威力增加五倍……
    时名士傅玄称赞:马氏所尝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还说,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室张平子,不能过也。
    在《马钧传》中,更有记载说: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
    上天赋予一个人某种才华的时候,就会夺取另一种能力。
    马钧精于机关术,常有奇思妙想,但他的语言能力之匮乏,让刘闯也感到吃惊。
    在召见马钧的时候,马钧期期艾艾,话都难说的囫囵,甚至常有词不达意的情况发生。但论及机关制造,马钧却能滔滔不绝,只不过言辞生涩晦暗,哪怕刘闯费尽心思,也只能明白一个大概。
    诸葛玲说的没有错,这马钧的才华毋庸置疑。
    但他的语言能力,实在是……一个绝对的技术宅,而且是那种根本不懂得与人交流的纯技术宅。这种人,在后世只能做科研人员,绝不可能担当重任。你让他改进某项工艺,进行一些创造发明,马钧可能会信手拈来。但若让他独挡一面,恐怕他会让一件好事变成坏事。
    可即便如此,刘闯对马钧还是非常欣赏。
    别的不说,这家伙不是穿越众,却能够将八百年后才可能出现的龙骨工艺设计出一个雏形……这样的天份,绝对惊人。只可惜这些工艺,对于目前而言还略显高端。以东汉末年的技术,恐怕想要完成龙骨结构的舰船,难度很大,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和制造。
    不过,刘闯愿意尝试一下。
    有这么一个近乎于疯子一样的天才人物,他怎能不人尽其用?
    马钧不善言语,不通表达?
    这不是问题!
    只要能劝说得黄承彦出山,接掌船坞,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说实话,如果是薛州活着,刘闯就算得到马钧这样的人才,也不会让他去协助薛州。盖因两个人的层次,实在是相差太大。薛州等同于一个小作坊的工头,你给他安排一个院士级别的人物,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而黄承彦却是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和马钧进行更多层面的交流,分工合作。
    而且,黄承彦为荆州名士。
    江夏本来就是荆州水军的发源地,黄承彦虽然不好武事,但身为黄氏族人,对舰船事务并不陌生。
    薛州,身体力行,与工匠们相处融洽。
    而黄承彦却能够更为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
    在这方面,黄承彦的能力、威望绝对超过薛州,也是石臼坨船坞目前,最为合适的接替者。
    不过,想要劝说黄承彦出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诸葛玲道:“不如让妾身带叔衡再走一遭孤竹城,劝说黄先生出山。
    不管怎样,孔明和黄家娘子订下亲事,黄先生与夫君也算是一家人,妾身出面劝说,若黄先生有什么要求,也好说得出来。于夫君而言,也能有一个寰转的余地,免得把事情弄僵。”
    刘闯想了想,颇以为然。
    “如此,便烦劳娘子,再辛苦一回。”
    诸葛玲欣然领命,第二天带着诸葛均和马钧,再次前往孤竹城。
    一晃,诸葛均也十四五的年纪,正好是求学之时。
    历史上,他与诸葛亮耕读于卧龙岗,尚处于懵懂之中。而现在,诸葛亮十八岁便被刘闯拜将,也使得诸葛均受到极大刺激。和诸葛亮一样,诸葛均可说是从小跟随刘闯,虽然不似诸葛亮那样的紧密,但是对刘闯也极为依赖。他有心向诸葛亮看齐,却被诸葛玲所劝阻……
    论天资,诸葛均略逊色于诸葛亮。
    诸葛玲常见诸葛均拿着以前诸葛亮读过的书籍,愁眉苦脸,便知道,诸葛均和诸葛亮走的路,不可能相同。诸葛亮沉静而机敏,诸葛均聪慧更善于与人交往。诸葛玲觉得,诸葛均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路,还是顺其发展。让诸葛均先入南山书院求学,等他再大些,自然清楚。
    对此,刘闯也颇为赞成。
    临行时,刘闯还赠了一口短剑与诸葛均,以资鼓励。
    送走诸葛玲姐弟之后,刘闯这心里,好像放下了一块大石。
    如果黄承彦愿意出山的话,石臼坨船坞便不需要他再去费心,有黄承彦和马钧,再加上费沃手中的工坊,相信石臼坨船坞,很快可以在孤竹城形成规模,并且能够迅速发展和壮大。
    但,海贼一曰不灭,便是心腹之患。
    刘闯现在担心的,还是那来路不明的海贼,感到忧心忡忡。
    +++++++++++++++++++++++++++++++++++++++++++++++++++++
    建安四年七月中,在阎柔的劝说之下,见蹋顿两次败于汉军,苏仆延和楼班终于下定决心。
    苏仆延派人回复蹋顿:我乌丸当年为鲜卑所犯,惶惶如丧家之犬。
    幸有汉天子收容,更将辽西赐予我等休养生息……我等理应心怀感激,为汉室尽忠才是。你身为乌丸大单于,却不思汉天子之恩义,一而再再而三挑衅大汉天子,实非明主所为之事。
    我虽然也是乌丸人,但我却不赞同你的这种做法。
    大汉皇叔刘闯,奉大汉天子之命而来,为护乌丸校尉,我等本应该尽力合作才是。可你却几次与刘皇叔为敌,更不顾袁大将军之好意,在会商之事嚣张跋扈……我无法认同你的做法,所以绝不可能出兵相助。当然了,我也不会帮刘皇叔找你麻烦,一切就看你自己造化!
    苏仆延的檄文,虽依旧保持着中立态度,可言语间却倾向于刘闯。
    更重要的是,他还捅了蹋顿一刀,认为此前淳于琼出于善意,劝说蹋顿和刘闯会商的时候,是蹋顿太过嚣张跋扈,才引发得双方战端再启。从某种程度而言,蹋顿就是不遵袁绍,更不把淳于琼看在眼中。
    至于淳于琼会如何考虑?
    恐怕只有淳于琼自己心里清楚。
    但蹋顿看到这份檄文的时候,着实大怒。
    “苏仆延老儿,楼班小儿欺我太甚!”蹋顿暴跳如雷,便想要点起兵马,杀入辽东属国和苏仆延算账。
    “大单于且慢。”
    一个汉人装束的乌丸人走出来,拦住了蹋顿。
    此人,名鞑虺吉,是道地乌丸人。
    早年他曾在幽州游学,对汉室文化极为仰慕。回到柳城后,因其精通汉语,又读过书,见识非凡,被蹋顿看重。丘力居死后,蹋顿登上大单于之后,鞑虺吉在其中为其出谋划策,可谓首功。
    而他最大的功劳,便是一手推动蹋顿向袁绍请求和亲的举措。
    时袁绍和公孙瓒胜负未分,鞑虺吉却敏锐觉察到,公孙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