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三星的逻辑:只有第一才能生存 >

第4部分

三星的逻辑:只有第一才能生存-第4部分

小说: 三星的逻辑:只有第一才能生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窬褪侨美钤陂F顺利接棒,并带领三星继续开创更大的新局面。

    三星的强大,让全世界的信息产业发生了剧烈变化,首当其冲的便是同质性最高的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业者,尤其对半导体与面板等关键零配件厂商的冲击最大。此外,在品牌领域,三星的崛起更让欧美日等品牌都黯然失色,表现备受关注。

    当然,当三星更强大以后,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也相当大。尤其是三星在发展过程中,韩国政府倾全国之力支持,三星也建立整个庞大的上中下游生态体系,而且利用各种手段打击同业,让许多业者非常不满。因此,几乎在每个产业分项里,三星都已成为全世界所有企业的敌人,要面对来自全世界的反三星力量。

    例如,原本是三星最大客户的美商苹果公司,已积极降低对三星的面板、内存及微处理器等的采购量,并且把原本给三星代工的微处理器订单转给台积电。此外,鸿海与日商夏普在面板十代线上的结盟、DRAM大厂美光(Micron)收购尔必达(Elpida)并与台湾的华亚科及南亚科合作等,这些包含美国、日本、台湾地区等三方大企业的连线,目的都是为了组成联合阵线,以防止三星继续坐大。

    宏基电脑创始人施振荣,曾在与Google董事长施密特的座谈时说,三星与LG等韩国品牌垄断产业链,但台湾地区产业界则在开放体系中贡献一己之力,“韩商是所有人的敌人,而台湾是所有人的朋友。”

    确实,三星除了是品牌业者外,本身也是内存、面板、晶圆代工等关键零配件的供应商,满足苹果、索尼、诺基亚、惠普、戴尔、宏基、华硕及夏普等品牌业者的需求。由于三星与这些客户在终端品牌上都有竞争,难免有优先供应三星本身需求的情况出现,这也让许多品牌业者极力摆脱对三星零配件的依赖,因此才会有这么多“去三星化”的联手与结盟。

    事实上,过去台湾信息产业也有过类似的困境,例如早期宏基一边替IBM等信息产业大厂代工电脑,一边推出自有品牌acer的电脑,但当acer品牌销售越来越好之后,IBM也开始要求宏基必须让品牌与代工分开,才不至于造成品牌与零配件代工之间的冲突。

    因此,包括宏基与华硕后来都陆续分家。2000年宏基被拆成以发展品牌为主的宏基与以代工为主的纬创,华硕也在2008年被分割为品牌业者华硕与代工厂商和硕。至于台湾最强的智能手机品牌HTC,早期是以替国际大厂代工为主,但后来则放弃代工,全力朝向自有品牌发展。

    三星采取类似苹果的封闭模式,从上游设备、材料到产品设计、专利及软件应用等都自给自足,三星甚至还比苹果多了在关键零配件方面的布局。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说,这种封闭体系也许有其好处,但是台积电采取的是开放体系,若把上游材料、设备加上周边的专利元件提供者(IPProvider),以及下游的客户通通整合起来,台积电建立的是“开放式生态体系(ecosystem)”,这个生态体系中所有公司的研发经费加起来,比任何一家大厂都还要多,产生的力量也比任何一家公司要大得多。

    不过,不管三星未来将面临何种挑战,最重要的还是,与三星在关键零配件上直接竞争的台湾地区产业,以及与三星在品牌上较劲的大陆企业,要用何种方式来应对来自三星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两岸之间应该进行哪些联盟与合作,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三星的攻城略地,恐怕才是未来最重要的课题。

    事实上,两岸在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上一直是处于合作的态势,在个人电脑、手机、电视等领域,台湾与大陆都有着紧密的上下游关系。例如联想电脑一向委托台湾厂商代工,大陆手机业者则大部分都采用台湾联发科的晶片。至于大陆国产的电视机品牌,也有一半以上采用台湾的友达与奇美电为主要的面板供应商。

    以近年在大陆快速崛起的小米手机为例,董事长雷军以发展小米手机的软件与应用等特色出发,至于在手机硬件部分,则坚持与一流的供应商及代工厂商合作,除了采用高通的手机晶片组、夏普面板及乐金(LG)的电池外,其余供应商几乎都来自台湾地区,包括提供触控面板的宸鸿(TPK)、相机模组的光宝,以及整机代工的英华达及富士康。

    台湾地区早期在关键零配件及制造代工已累积了深厚的基础,而大陆企业在品牌及流通渠道方面也逐渐拥有优势,两岸各自具备不同的发展长处,而且相辅相成,拥有互补的效益,且少有利益上的冲突。未来两岸若能采取更深程度的结盟,必然可以快速提升两岸在高科技产业上的实力,打造出更多具备国际征战能力的华人品牌。

    更进一步来说,两岸不仅应缔结更紧密的联盟关系,甚至未来不论是股权上的交互投资、共同研发,甚至制定标准、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等,都是值得大家努力的方向。近来两岸科技业似乎也有这样的共识,例如笔记本电脑产业中的联想与仁宝合资成立联宝、发光二极管(LED)产业中的三安入股灿圆等,都是两岸产业深度结盟的案例,也让两岸合作有了不错的开始。

    近几年来,大陆在信息电子业快速发展,也尝试要建立自己的上下游供应链,从半导体到面板都有。

    其实,大陆产业界应该选择的商业模式,与其像三星建立封闭的供应链体系,倒不如学习近十年来创造更大价值的美商苹果公司,因为,大陆高速成长的市场潜力,提供给大陆企业更多创造价值的机会,也就是说,大陆未来不需要再走台湾走过的路,可以借由台湾已经建立好的产业基础,直接走向创新之路,创造出更多类似小米手机的成功商业模式,这可能是两岸从苹果与三星崛起后对全球带来产业典范移转的冲击中,可以归纳出的具体结论。

    无论如何,三星的崛起与成就令人惊讶,而其展现的强烈企图心与贯彻到底的执行力,都是相当值得学习的优点。只是,每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都不同,只有展现自己的特色,开创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才能真正地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本文为作者为《三星的逻辑:只有第一才能生存》简体版所写序)
前言 三星时代来了!
    根据统计,2012年第一季,三星胜过诺基亚,登上全球最大手机品牌的宝座,这是自1998年以来,诺基亚雄踞了十四年的王位,首度被超越。

    此外,根据手机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Research的数据显示,同一个季度,三星全球共卖出4690万支智能型手机,而苹果只卖出3510万支iPhone,三星足足比苹果多卖出1180万支智能型手机,明显拉开领先差距。

    不仅手机是如此,三星目前总计已有二十余种产品在全球市占率都拿到第一,总体销售额并已超越惠普,成为全球营收最大的电子企业。

    如果说这个世界已进入了“三星时代”,相信没有人会反对,三星切入的产业,即使像苹果这么强大的对手都要称臣!因为,三星创办人李秉喆说过:“第二名会被遗忘,我们要力争世界第一。”

    这家在七十多年前,销售大米、蔬菜等农产品的小商铺,如今已可以向全世界销售各种产品,并成为年轻一代追求的新目标。一家小公司,为何可以成长为如此强大的巨人?在耀眼的品牌知名度下,三星又做了哪些事,可以让它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就让本书带领读者一窥三星拼第一的企业精神。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