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智慧100 >

第9部分

智慧100-第9部分

小说: 智慧10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道是平等的、解脱的,没有对立的现象、感受、经验,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自由。一般人如果发生不愉快或不幸的事,能把它当成平常事来看是相当难的,不过我们必须练习着以平常心来待人处世。平常心亦即平等心,不仅烦恼与智慧平等,凡是偏执一端的,均宜知道平等不二,才能不起对立的冲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脱离魔网
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
  ——《大智度论卷八释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余》
  起心动念是一般人在一天当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这个偈子则说,一有念头就堕入魔网,无念则不被魔网束缚。这对一般人而言,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不过要看如何来解释有念与无念的意思了。
  首先要了解“魔”是什么。魔境扰乱我们的心,使我们自恼恼人。只要有烦恼的念头生起,便是内心有了魔动,就跟外来的魔境相应,这是物以类聚。常人说心中无鬼,心外的鬼就奈何你不得,心有弱点,外魔便乘虚而入。所以,没有心魔不会惹魔,此乃邪不敌正,如果心中有邪念,外魔很容易来利用你而作为工具。所谓外魔,也是因为你自己不能把守,受到外境的干扰,如果你能借力使力,也可将干扰转为训练,就不是魔了。
  可见念头有正有邪,心外便有佛有魔。不能说所有的念都会堕入魔网,有正念才能脱离邪念。正念的心念是与智慧和慈悲相应,是与持戒及禅定相应。由正念的过程更进一步,便是无念;无念不等于没有心理活动,只是不与自私的贪嗔等烦恼心相应,便是无念。一旦提起正念,魔阵虽强,也奈你莫何!一旦无私的智慧现前,烦恼平息,
  心中清净,正念也不需要了,即是无念,便也脱离了魔网的范围。普通人先从正念的功夫着手,哪怕短到仅仅一念保持不受环境干扰,也便是正念。无念虽不容易,总是可以略微体会。
  在正念之时,外魔已奈何你不得,到了无念的境界,魔根本找不到你了,因为无心可找,无念可著,完全解脱自在,这叫“无念则得出”。邪念、正念都没有了,才真正出离魔网、离开魔境。
  “心动故非道”,是说心有念便是心动,心无念即不动;倘若有念,不论邪念、正念,均为妄念,都不是无私的智慧,所以跟解脱道及菩提道不相应。“不动是法印”,所谓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句话,称为三法印,合乎这三语原则的道理,便是正确的佛法,否则便不算佛法。运用在此处,则是说如果心有妄念,心是动的,那一定没有体验到真正的佛法。如果心不动了,你可以体验到正确而究竟的佛法,也可以证明你已经验到了无私的智慧。
  一般人也可以用到这四句话,在危险惊恐的环境中,至少可使心安静一点,脱险的机会大一些。平常在心理上也较为健康、客观,不会动不动就情绪失控。纵然无法永远摆脱魔网的干扰,至少不会经常被笼罩在魔网中团团乱转。
  此所谓魔,是指内心的邪念,是指助长你邪念生、邪念动,烦恼生、烦恼动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若对正念者而言,那就不是魔,而是助长你修道得道的因缘。
  

生活规范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大智度论卷十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
  戒是生活的规范,故在很多经典中,都可以发现对“戒”的强调和重视。因此,这个偈子说,生了大恶的疾病,戒是良药;在大恐怖发生时,戒可以保护你。
  戒律未必是教条的约束,所以并不可怕。戒是勉励我们当做则做,不当做则不得做。它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大恶病的“病”不一定是生理或心理的病,杀人、窃盗、邪淫、妄语等大恶事本身就是病。身为佛教徒,就该净化自己的身心,同时净化众生的身心,达到自利利他、救人济世的目的。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害了病。生理不健康的人,明知不该做的事也会去做,明知不该说的话也会说,不该想的念头也会想。如果受了戒,就像吃了药一样,受戒时的决心能使尚未作恶的人不会作恶,已经作恶的人改过迁善。受戒与宣誓相同,就职、入党、入籍、结婚等的宣誓,便是志愿遵守共同的生活规范。
  受戒是对良心宣誓,对戒师宣誓,对佛菩萨宣誓。在隆重的受戒仪式之后,心向会转变。好比原来需要天天吸毒的人,被送往烟毒勒戒的医院,毒品的来源没有了,想吸食的时候也会提醒自己不应该。所以说戒是恶病的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最大的恐怖是死亡,其次是受伤害,再其次是被人冤枉、诽谤、欺负。换个角度看,做恶事的人老是恐惧被人发现,怕受报复或遭法律制裁,一生都在恐怖之中。如果能受戒,过去已犯的错误会直下承当,该受的果报会心甘情愿地勇于接受,此外可用持
  戒的功德来将功赎罪。过去因嗔怨而骂人,现在因持戒而赞叹人;过去因贪欲而偷盗,现在因持戒而做大布施;过去因愚昧而伤害人,现在因慈悲而多做救生护生的工作。这是积极的持戒。由于现在行善持戒,恶报也许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能坦然地面对。因此,有大恐怖的话,受戒持戒最有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嗔为毒根
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大智度论卷十四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
  此偈是说,灭掉了嗔恨,心中就得平安;灭掉了嗔恨,就不再后悔。嗔恨是烦恼毒的根源,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人由于喜怒无常,常发脾气而害人害己;辛苦了一辈子的成绩,很可能只因说了一句狠话而前功尽弃。
  凡夫的烦恼心有三种:贪欲、嗔恨、愚痴,这三种烦恼心当中,以嗔心表现最明显。贪心往往可以隐藏,不易让人发现,可是只要心中有嗔有怨有恨,很快就从面色、言辞、行动上表现出来。修行人要得心安稳安定,感到喜悦安乐,一定要把嗔心除掉。有些人没有表现贪欲,但嗔心很重;他不求名位、利禄、权势,也不想追求###、女色,但对很多事情、很多人都看不顺眼。既然对任何事都怨忿不平,对任何人都采取对立的心态,心中岂能安定?
  嗔心灭除后就不会有后悔的心。“悔”也是忏悔、悔过。佛经中说:“一念无明起,火烧功德林。”无明是烦恼心的潜在力量,有了嗔心,会无缘无故地动怒,用语言、动作或其他方法伤人,后悔的事就来了,这时就要忏悔。
  贪嗔痴称为三毒,其中以嗔心的毒最大。因为贪心使自己烦恼重,却不一定伤人;但嗔心一定会自伤伤人、自害害人,是双重的罪恶,所以“嗔”是“毒之根”。
  如果能灭嗔心,就能修行一切善法。当嗔心的火熄灭时,对人会生起慈悲心,会以关怀、原谅、同情的心待人;当嗔心消灭时,对一切事物的决断,会以纯客观的智慧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分析他人的问题,化解一切麻烦的问题。所以说一旦嗔心灭,一切善法生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留痕迹
若观无生法,于生法得离;若观无为法,于有为得离。
  ——《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义》
  从这个偈子看来,无生法和无为法是得智慧、断烦恼的依据。无生法和生法相对,而无为法和有为法也是相对的。若要明白此偈的内容,先要了解这几个名词的意思。
  “生法”是让人生起种种烦恼的执著心、分别心、生灭心。前念灭、后念生,心有所生、心有所灭,叫生灭法,又叫生法。我们在平时无法感觉生灭法,如果安静下来体会心念的活动非常频繁,就会知道念起念灭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要称为生灭法了。前一念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恩德,下一念又想到他虽对你有恩,但也曾经使你很难堪。如此前一念“他是好人”滑过去,后一念又是另一个形象的他,这就是生灭法。
  “无生法”又名“无生法###”,是专门用于已经断除烦恼的菩萨或阿罗汉。断尽了自私自利的心理行为,便是断除了执著、分别的各种烦恼,叫无生法,“###”是确认、肯定、明了、无疑、可靠、实际如此,即是智慧的功能。有烦恼的心理现象叫生法,脱离烦恼困扰的心理功能,叫“无生法”。一旦悟得无生法###的人,一样也有心理现象,且对世间事物反应会更透彻、更明朗、更客观,甚至超越于主观及客观。故已没有自我立场的好坏、是非、得失等分别心,事情该怎么处理就恰如其分地处理掉,心中不留痕迹,但不是不留记忆,而是不留情感上的执著心。
  “有为”讲的也是人心现象,是指有企图、有期待、有计较、有得失的心理活动。例如希望得到什么、丢弃什么,得不到生嗔恨,丢不掉起怨恨,得到了尚不满足,盼望获得更多。通常说:人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似乎有所为是有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其实这两者都是有为法,因为都是心有所期、心有所寄的。
  “无为”是指离开了有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超越了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的自我立场的价值观。与人相处时,只有慈悲的行为;面对事情时,只有智慧的功能。这已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心胸了。
  因此,有为也不一定全是不好,有为的心,可让人知道好坏、多少、善恶、公私、上下、苦乐等的心理反应,虽然不得解脱,但是能够生活下去。若能从有为进步成无为,我们就能体验到自在解脱的心境,活活泼泼、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虽然时时救人、处处行善,却能随时放下、随处放下,正如《金刚经》所说,纵然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对众生而言,他是度了众生;对他而言,度与未度,都是一样的无有增减。这样宏大的胸怀,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总也可以学习向往的。
  

欲海回头
著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此偈是说,若有人沉湎于男女的情欲而不自觉,该如何使他醒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观想人生过程的老、病、死的苦状,才能出离苦海。
  所谓“著欲不自觉”,是指欲念强烈,###过多,自己却不能反省约束。正当盛年时,也许不自觉有什么不对劲,纵欲的人在年岁稍长时,后遗症就会渐渐出现了。如何提醒自己不沉溺在情欲大海中?则宜首先弄清楚,欲海看起来快乐,事实上没有节制的###活动对身心健康、对家庭和乐、对社会安宁,都有不良影响。节制的方法,便是观老!观病!观死!
  “四渊”是生老病死,也叫四苦。若不超越生老病死的四大深渊,就不得解脱。《圆觉经》说,众生(人)之所以有流浪于生死之间的生命,皆由于贪着男女###的关系,因为有两###的需求,所以一生又一生,生了死,死了生,永远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要求人人断欲而不婚嫁,乃是不可能的事,节欲少欲而勿纵欲,应该是做得到的。人类号称万物之灵,若从两###关系正常状态而言,人类的确比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