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做有出息的孩子 >

第14部分

做有出息的孩子-第14部分

小说: 做有出息的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澜 主题节目的兴起(8)
提问:您原来出过书,我想知道您这种提问的素质是什么时候培养的,是大学的时候还是工作以后?促使您成功的能力和素质,有哪些是在学校里培养的?谢谢。
  杨澜:“我问故我在”写过一个例子,我是1986年上大学的,那时候有一个美国老师是教宗教历史的,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任何人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整个年级没有一个人举手,那个老师掏出一个美金,说谁要问问题就给他一个美金,我们感觉很受侮辱。中国学生提问的习惯过去不是很多,今天我看到大家非常踊跃,非常开心,其实跟东方人的含蓄有关。有时候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要问了,让人感觉太丢脸了。到西方会发现,不管自己有多么笨的主意,都会说出来,这个很占便宜。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一上课每个人都滔滔不绝,我就想我怎么就说不出来呢?后来仔细琢磨,也没有什么。所以就有信心了。在美国如果上课讨论不发言,老师会给你一个B—,所以一定要开口,一定要说话。我在北外学校里读书有一个很好的积累,就是说,只有学外语的学生是练口语的,学工科的学生不练口语。这就逼迫我们要开口,老师考试的时候,给你一个题目,在门口先准备五分钟,硬逼你说,这对后来的发展很有帮助,所以现在以说为生。但是我想大家不管是学理工的,还是学什么的,脑子里有想法,要说出来,说的本事,也是未来各位在超级的实验室里,或者是在各种发展项目中都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发现,微软研究员张雅琴,很多公司的CTO,都是很会说的,否则人家不投资。
  ●成长贴士
  ◆什么样的文化适合一个新的中国,一个不断走向改革开放,走向国际化,同时坚持自己特色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我没有答案,在座的人也没有答案,应该作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来寻找答案。这些答案在我们的文化当中,现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因为我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中国文化。
  ◆大学还是工作的基础时间,看得书越广越好。
  ?杨澜语录?
  1。 一个人的成功和挫折可能着眼于一个偶然因素或某一个重大决定而改变了人生。而他越来越发现人生中做的任何事都不是徒劳的。他笃信积累的力量。
  2。 我记得台湾一个美学评论家说过:美其实就是自己,我们不可能幻想有一张戴安娜的容貌,也不可能有生之年,去做一个王妃,能找到自己,身边的人也会过得很舒服。
  3。 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可以拉开很长的时间做,有的时间你只能强度很大地做很多的事。这是你自己无法选择的,如果机会来了,你没有把握住它,懒懒散散,那么过去就过去了,年轻时机会来了该拼一下就要拼一下。
  4。 为什么要改变一个环境,是觉得自己的某些东西没有得到发挥,没有得到发挥肯定会痛苦。因此,每一次要改变的环境肯定是与周围不和谐的东西已经达到极限,所以每一次选择的过程都很痛苦。
  5。 热气球的操作员能做的只是调整气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风向,而气球的具体航线和落点,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这正是乘坐热气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确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确设定的飞行都来得刺激。其实人生的乐趣也是如此,全在这定与不定之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杨澜 主题节目的兴起(9)
6。 在美国学习一年多之后,我深深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从某种角度说,语言就是思维本身。语言的障碍不仅影响表达能力,更会直接妨碍逻辑和判断。
  7。 成功的标准并不仅仅来自美国社会的承认。他们大多数人的成功是在经历了生活、心理环境的大震荡后,又找到了新的平衡,也超越了自己。
  8。 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
  9。 有时候,环境给人相当大的压迫感,这时候,你一方面要寻求突破,另一方面,你心里要清楚你要的是什么。
  10。 你要相信积累的力量。还有,就是诚意、善意的力量。在你能力范围内,善意友善地对待别人。
  杨澜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让“说”证明你的存在?
  杨澜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虚拟出来的人物。因为她曾经主持过的《正大综艺》栏目,对我来说,早已成了过眼烟云;她现在执掌的香港阳光卫视,我到现在还没有目睹过它的真容。所以杨澜对我来说,差不多是一张白纸,或者说,我对杨澜的印象,只是通过阅读她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而匆匆建立了一点可怜的感性认识。这使我对杨澜的“体认”似乎少了一点自信。然而我愿意说出来,是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说”的自由与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否则,这一刻,面对着侃侃而谈的杨澜,我似乎找不到我“存在”的感觉了。虽然我说得可能很肤浅,也缺乏生动的亮色,但是我感到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我在“说”。
  在杨澜大容量的主题演说中,我看到的不是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应景而语的“说者”,因为在我早期的对《正大综艺》节目的一点稀薄的印象里,杨澜也不过是一个稍微放开的主持人而已,更多的是在“背”台词或者是在替他人做传声筒罢了。那时的杨澜和众多的正襟危坐的节目主持人没有什么两样。你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他们自己的语言,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会说话的肉身或机器。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即便有什么思想,他们也不可能自由率性地说出来。他们说的,都是别人写好的讲稿,他们只是照本宣科的宣讲人。他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语言,语言成为他们说话的道具。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发言人的形象。他们所说的话中规中矩,冠冕堂皇,道貌岸然,一副神圣的样子。他们吐出的词语刚劲,尖刺,充满钝感,让你昏昏欲睡。
  所以杨澜谈到她的阳光卫视,就开始勃勃而博学。因为当年杨澜从央视“出走”,就意味着她背叛或者抛离了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稳定而体面的令人称羡的职位。从此她将面临一个私营集团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崩溃。然而杨澜义无反顾地走了,走上了与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体制决裂的道路。这意味着她将开创她富于传奇的人生。她将和阳光卫视同患难共命运。所以从杨澜的演讲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来证明我的判断。一是她对电视节目的深刻理解,她用大量的篇幅阐释她对主题节目的认识。她说得那么从容,那么俊爽,那么富有思想和个性。因为她所说的都是她自己亲身开创与实践的。她用自己的今天的“说”证明了她在阳光卫视的地位和作用。她说的就是她自己做的。她的愿望她的设想她的创造,都融汇在她的言辞里,所以她说得自信而真诚。另一点就是透过她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阳光卫视的主将,她在承担着许多决策和失误所带来的隐伤。她对电视节目的独特而至切的问思和悟解,特别是对阳光卫视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阳光卫视的身心浸润。只有一个对生活的细部深入的人,才是一个获得对生活真实把握的人。否则,他所做的一切都和他无关,或者说,事情的成败与荣辱都和他关联不大,那么,他就和他所做的事没有多少血肉依连。他也就感受不到自己的独立存在,他说的和他做的是两回事,所以言不由衷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因为杨澜一直不断地用“说”表明她存在的价值,所以那些听讲的清华学子才忍不住要问她:“您原来出过书,我想知道您这种提问的素质是什么时候培养的,是大学的时候还是工作以后?促使您成功的能力和素质,有哪些是在学校里培养的?”我没有看过杨澜写的书,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位提问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杨澜拥有非同一般的“提问”素质。提问是比说话更高一级的说的技巧,它是在平面的“说”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考,这种思考姿势是造就一个人具有独立品质的重要条件。所以杨澜一听这个问题就来劲了。于是就说到她的特棒的英语口语,并进而牵扯到教育,把美国和中国学生对待提问的不同表现抖搂出来。虽然这样的说法早令我们耳熟能详,但是从杨澜口中说出,我们仍然感受到这绝非只是老生常谈之调。因为这个看似平常的话题,实在是触及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个难以弥合的“伤口”。唯书本唯教室唯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唯考试习题唯分数的应试机制,唯背书唯答案唯老师之话为条规的人格形态,教育出来的只会是一群书呆子。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表达了。一个不会“说”的人,是不能向外界表明他的真实存在的。因为他早已习惯了活在前人或他人的“屋檐”下苟活着。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往往就是这么一步步泯灭的。
  ●成长胜经
  ◆生活中的好运的确存在,但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总等着别人的提醒或催促,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属于自己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EXC')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