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蒙曼说唐:武则天 >

第9部分

蒙曼说唐:武则天-第9部分

小说: 蒙曼说唐:武则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淘浦校颐欠路鹬荒芸醇⒆由斐龅乃帧D敲葱」鞯降孜卫肫尕舱郏坷返拿胀胖芯烤挂刈旁跹恼嫦嗄兀
  《唐会要》里讲:“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就是说呢,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猝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史学家在记载的时候可没讲,只讲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那么武则天呢,她就利用了小公主的死亡,上奏皇帝说王皇后杀死了这个孩子,然后就导致了唐高宗态度的变化。按照这种记载,武则天是利用了这个机会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书中,武则天就不是利用机会了,而是成了杀人凶手。比如《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王皇后按照母仪天下的规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时候武则天找了一个借口溜走了,不在现场。王皇后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离开了。武则天又偷偷地溜回来,拿小被子蒙住这孩子,把她捂死。然后重新布置了现场,自己又悄悄离去,在外面等待着皇帝到来。她知道皇帝爱屋及乌,已经形成习惯,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来看望孩子。这一天,他又如时而至了,武则天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婴儿房里。可是,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转瞬间就没了呼吸?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可是诸位,她虽然大惊失色,却没有忘记过问几个关键的问题,这孩子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宫女吓得都晕菜了,这可是重大责任,出重大责任事故了,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啊……哎,王皇后刚刚来看小孩来着。这个时候,武则天马上又转惊为悲,嚎啕大哭,肝肠寸断。在这种场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脑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武昭仪,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这一记载表达的信息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换句话说,武则天不是利用了这件事,而是直接导演了这场悲剧。是她精心策划了阴谋,亲手杀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 小公主死亡之谜(2)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那个版本,王皇后杀了小公主。第二个版本呢,就是《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后武则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次死亡事件。第三个版本就是刚才《新唐书》所说的版本,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这三种说法哪一种更可靠呢?我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婴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什么呢?有三点理由:
  第一,王皇后没有杀死小公主的动机和性格。先看性格,我们知道,王皇后本性端庄严肃,不是一个心动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不适合做杀人犯。再看动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她打持久战更为有利,决不应该轻举妄动。这个时候是她最不能冒失的时候,杀死小公主对她有什么好处啊?退一步说,即便王皇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应该杀死李弘,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认为,王皇后不具备杀死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动机,在她离开时,小公主应该还活着。
  第二,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长时间没有人照料。不像劳动妇女,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就把这个孩子绑床头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边奶妈、宫女是离不了的,因此,从王皇后离开到李治发现小公主死亡之间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暂。即便在古代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换句话说,被谋杀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自然死亡。
  第三,武则天有杀婴的动机、性格和条件。不是有一句话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更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杀人了,是不是?凡是杀人都得有个动机,我们现在破解谋杀案也得先分析一下,谁通过这个人的死亡受益了,那这个人就是重大嫌疑犯。从谁受益这个角度考虑,这时候武则天就有重大的嫌疑了,为什么呢?武则天当皇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王皇后。当时和王皇后争宠的胶着状态对武则天极为不利,她急于结束这种状态,这样,她就有了杀婴并且嫁祸于王皇后的动机。我们讲过,武则天是非凡之人,她善于创造条件。在感业寺,她不就奇迹般地创造过吗?而且,她不怕冒险,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性格使得武则天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意图付诸行动。那么,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准确掌握时间,杀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则天通过结交宫女,在后宫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系统,对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视小公主的时间,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个时间差,在中间短短的间隙里杀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她有一个母亲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宫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时候,对外人的警惕心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孩子妈妈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来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来了,其他人就会特别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亲妈来了,谁都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则天在发现孩子死了之后,她问,谁来过啊?宫女马上回答,王皇后来过。其实都有谁来过啊?王皇后、武则天都来过。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个经常亲近自己孩子的妈妈,而只提到了王皇后这个人,就是这句话,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惮转为怨恨了。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具备杀死孩子的性格、动机和条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小公主死亡之谜(3)
所以,尽管看起来过于残忍血腥,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让一个母亲动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回想起这个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啊。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这样隆重的葬礼可能恰恰反映了武则天对她深深的歉疚之情吧,不知道武则天的心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安宁和平静?
  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了武昭仪。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是“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慰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对于王皇后,则是“有废后意”了,第一次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
  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姡Э疾话玻鞫蟠侨ピ紫嘀弧U庋趸屎笤谕馔⒌闹С至α恳泊笪魅酰梢运凳悄谕饨焕А
  小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打响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这一枪击中了要害,打得是稳、准、狠。这一枪过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开始扭转了。
  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这件事视为武则天阴毒狠戾的标志,认为武则天是天生心如蛇蝎。而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又往往乐于为武则天开脱,把她的种种行为归结为不得已。那么,杀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呢?谈不上。如果武则天安于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后移情别恋,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嫔那样跟随子女,安度平静的下半生。但是武则天选择了出手。原本应该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终于演变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所以在小公主死亡问题上,推动武则天的是蓬勃的欲望和强烈的野心。这种欲望和野心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
  从凄冷的感业寺一路坎坷走来,武则天先是突破了父子关系的人伦界限,接着又突破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天伦界限。她押上的赌注太重了,她一定要赢。
  但是,在帝制时代,特别是在贵族对政治还有重大影响的隋唐时期,谁当皇后,体现皇帝和特定贵族或者贵族集团的盟友关系,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婚姻问题,这跟今天年轻人的婚姻恋爱大相径庭。今天我对你说我爱你,咱们结婚吧;吵了一架后,你怎么这么烦人,咱们离婚吧;又过了几天,我觉得吵架是我的错,咱们再复婚吧。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废立皇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仅凭皇帝的意志,还要得到官僚集团的认可。那么,武则天还能像前番那样一路凯歌吗?
  

二 收买长孙国舅(1)
皇后的废立事关重大,大臣们对此持什么态度呢?李治和武则天心里没底,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决定先私下试探一番。可是试探谁呢?他们选中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当时的大臣中地位比较特殊。就君臣关系而言,他是亲奉太宗遗命的顾命大臣,官居一品太尉,而且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长;从亲属关系的角度看,他又是李治的亲舅舅。贞观十七年(643年),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因为争夺储君之位双双被废,是他一手把年幼的李治扶上太子的宝座。此后李治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他都在旁边保驾护航,舅甥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李治想先征求他的意见,既是尊重顾命大臣,又是听取舅舅的意见,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非常妥当。
  经过这样一番深思熟虑,这天,李治和武昭仪龙车凤辇,一齐驾临长孙府。长孙无忌对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后宫风云早有耳闻,因此对皇帝和武昭仪的来意也就明白了一大半。可是长孙无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老江湖了,虽然猜出来了,可他不明说,表现得平淡从容,不动声色,热情款待,静候皇帝开口。酒酣耳热之后,皇帝毕竟年轻,先坐不住了。他想开口还不好意思直接说,于是曲里拐弯绕起圈子来,先问起长孙无忌儿子的情况。长孙无忌儿子一大堆,有一打之多。那他就把这些个儿子的情况一一汇报,老大干啥的,老二干啥的,老三干啥的,依次类推,说了一通以后,说到他还有三个姬妾生的庶子,还年轻,不懂事,也没有任何官职,还没有机会给国家效力呢。李治听罢,说这怎么行呢,将门无犬子,舅舅是国家的擎天大柱,舅舅的儿子肯定也个个都是芝兰玉树呀,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当官啊,这样吧,我马上封他们为朝散大夫。
  唐朝的官僚制度非常复杂,分为职事官、散官、勋官和卫官四种。其中职事官表示一个官员的具体执掌,就是你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比如中书令、尚书令、县令,这都是职事官。散官则表明他享受什么样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唐高宗所封的这个“朝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