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村庄里的中国 >

第14部分

村庄里的中国-第14部分

小说: 村庄里的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务的绝对支配权力。传统乡村社会的家庭权力结构使婆婆占据优势,掌握着家庭的权力,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在农村里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上面的故事里,当钱大娘和大毛家第一次交锋的时候,受传统乡村婆媳关系影响比较深的钱大娘本能地想到了自己的“婆婆优势”,尽管这种优势已经土崩瓦解,钱大娘还是想用想象中的“婆婆优势”来“震”住大毛家,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碰一个头破血流。
  传统农民家庭中父权制在性别和年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等级体系完全被颠覆了,媳妇可以公开指责父母的不是,她们不再对公公、婆婆保持绝对的顺从,更不会只通过耐心地忍受痛苦,或者只能用更恭敬、更孝顺的行为,来对待父母的过失。改革开放以来 ,乡村农民经济地位发生了改变,以亲子关系为轴心的传统家庭关系模式在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的现代家庭关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婆婆的统治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L村,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说的是孩子不孝顺,爹娘往往被儿子媳妇虐待。当然,这里说的受虐待,并不是说婆婆挨打挨饿不给饭吃,主要是受气、挨骂,或者被冷言冷语对待。在上面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不仅大毛家可以肆意地辱骂自己的公婆,而且丈夫又站在自己一边,使得钱大伯钱大娘只有独自去哀叹自己命运不济。
  一般的研究都认为,乡村社会婆媳冲突可能呈两种状态:一是旗鼓相当的较频繁较激烈的冲突;二是以一方的优势和另一方的屈从为前提的低频率低程度的冲突。两种冲突形式是由双方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每个家庭几乎无一例外都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其中有些尖锐,有些缓和。上面故事中,钱大伯夫妇和大毛家合力展现的主要是第一种冲突类型。不过,在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也看到由于大毛家明显占据了上风,两者的冲突关系慢慢地进入了第二种状态。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还可以看到要想制约婆媳冲突、促使婆媳和睦,最重要因素来自家庭之外:一是社会的法与理,二是社区中他人的影响或干涉,即社会舆论。因为社会的“法理”支持平等,社会的“舆论”要求敬老。体现在具体的婆媳之争中,往往是其中一方找村干部主持公道,村干部所代表的正是国家的法律和乡村社会的理以及社会舆论的混合体。
  (三)乡村家庭关系中最微妙的关系——公媳关系
  在乡村许多家庭中,公公通常在家庭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多领域和形式多样的。公公起作用的前提是他的权威性,如果他本身并非家庭或社会权威,这种作用就微弱得多。传统社会中公公的作用多半是潜在的,在当代社会中,公公的作用已有从潜在左右转向公开干涉的趋势,但总体看仍是潜在的。这样的一种角色定位,就使得主动参与到家庭关系冲突中去的钱大伯有了先输一招的遗憾。
  如果说公公的重要性,则是影响天平平衡度的附加砝码。这个砝码,加在哪一边,或者使天平趋于平衡,或者使天平更加倾斜。无论他是潜在的影响者,还是公开的影响者,公公在婆媳关系中都具有相当的地位,因为他的在场对于改变婆媳力量对比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公公是最终决定问题的调解者与左右者。公公根据婆媳在家中的地位而作出行为选择,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在情感上,他会倾向于婆婆,但是由于家长的地位与职责,他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故意偏袒某一方。换句话说,乡村公公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持家庭的稳定与促进家庭的发展,这一重大职责使得公公总是在婆媳冲突中扮演一个公正裁决的裁判角色,而从不轻易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最好的txt下载网

冲突与协调——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6)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钱大伯的亲戚朋友和家族成员知道了钱大伯搅和进这起家庭纠纷,尤其是他们夫妇合力对付儿媳妇之后,都纷纷对其做法表示不称道。甚至,当钱大伯脸上出现了明显的被大毛家抓挠的血痕的时候,社会舆论也没有对此表示出同情和支持。这主要是因为钱大伯违反了乡村公公的公共形象。
  在当地村民的眼里,家庭纠纷如果没有公公的参与,婆媳之间的矛盾闹得再大,也只是老娘们之间的“情绪发泄”;一旦有了公公等男性成员的参与,仿佛性质就变了。也就是说,男性如果跑到了家庭纠纷的前台,就把家庭的统一和团结的理想破坏掉了,而这是家族的团结观念绝对不能允许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二毛要去报案的时候,其父母会大力劝阻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毛回来之后,家族成员要对其施加压力,让其放弃“断绝父子关系”的念头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一切都成为事实的话,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因为丧失团结观念而受辱。但是,上面的故事中,钱大伯家的男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以至于把一场家庭内的纠纷演变成为乡村派出所参与的公众事件。
  不过,在乡村,事情的最后解决却往往需要男人们的参与,只不过参与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让事情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以防止把事情搞大;另一方面,也不能过早地参与,使得事情的矛盾没有充分地呈现出来,双方的情绪不能充分地爆发出来,虽然暂时可能使得事情平息了,但是,从长远看,往往留下了隐患,成为下一次家庭战争的导火索。
  (四)自相残杀的妯娌关系
  在乡村社会中,“妯娌关系”比“婆媳关系”更微妙。它既与兄弟关系相处好坏相关,又与长期形成的中国传统意识相关。在一个家庭中,人们总要分出内外,将媳妇当作外来人,做媳妇的本身也将自己看作外来人,这种情况往往使媳妇从进入一个新家庭后,就存在心理上的特殊性。而同为媳妇的妯娌之间,这种心理上的特殊性也使妯娌关系不同于其他同辈关系。她们既是利益上的敌人,同时,她们又都是家族的外来者,有着共同的遭遇。我们这个故事的起始部分就叙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大毛家和二毛家时而联合在一起,时而闹得不可开交,有时候还大打出手。
  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活动范围(尤其是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半径很小)也就是他们自己的家族和周围四邻,所以他们在判断许多事情时采用的标准也就与这些人的标准十分一致。社会学上的参照群体理论认为一个人选择的参照群体就是他自己心理上所认为自己属于的那个群体,不仅在判断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应用这个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而且他比较的对象往往也出自这个群体。按照这个理论,妯娌之间当然可以被当作一个完整的参照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也顺理成章成为她们行事的动力。比如,你穿得好、吃得好,我要比你穿得更好、吃得更好;你生了一个儿子,我要生两个儿子等等。就像搞军备竞赛一样,个个都在争强斗狠。如果哪一###得输给了别人,自然会暴跳如雷。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因为公公多帮助一方干了一点活儿,另一方就得理不让人,指桑骂槐,以至于发展到拳脚相加。

冲突与协调——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7)
(五)兄弟睨于墙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 兄弟乃一母同胞,有“手足之情”之说。一般说来,关系越亲密,群体成员的人格投入程度就越高,情感色彩就越浓烈。正因为如此,人们一般都倾向于抑制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的表达。但是,关系越密切,互动就越频繁,产生冲突的机会也就越多,受到压抑的能量对群体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毁灭性的威胁。在亲密关系中,冲突一旦爆发,就会比其他关系中的更激烈,更容易动感情,从而使冲突扩大化和非理性化。从上面的故事也可以看得出来,大毛兄弟因为分家已经种下了兄弟失和的种子,再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发展到了不相往来的地步,手足之情不复存在。
  在乡村社会中,妯娌之间的矛盾或婆媳之间的矛盾是显在的,而兄弟之间的矛盾却是隐在的。很多时候,妯娌之间的冲突和纠纷不过是兄弟之间矛盾的外显形式。实际上,即使是男性之间有矛盾,他们也总是使自己的意图巧妙地通过妻子传达出来,把兄弟之间的矛盾外化为妯娌之间的矛盾。也正因如此,所以很多人也怀疑大毛家之所以辱骂二毛家在分家的时候占了自己的便宜,主要是大毛对自己弟弟二毛在分家过程中言行的不满和报复。
  农村的特有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让兄弟之间的接触比较多,联系自然而然多了起来。比如共同的父母,农业生产上的合作,生活上的扶持等。这些都是非常模糊、没有明晰界限的,一旦处理不当,就会日积月累而间隙愈大。也正因为如此,在乡村社会中,兄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相比较起来并不是如想象中的那么多和频繁。比如在乡村,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在不特定的时期面临突如其来的经济压力,建房、疾病、购买比较贵重的生产用具或是儿女考上大学并因此需要支付一笔高昂的学费,如果家庭积蓄不足以应对,就需要向亲友邻人筹借。但是我们发现在乡村借贷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借贷行为都是发生在自己和自己的姐妹和妻子的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子辈之间(即儿子的姑亲、舅亲、姨亲和表亲),自己的兄弟则考虑得比较少,原因可能是兄弟之间有着更多的直接利益摩擦或冲突(比如对父母财产的潜在所有权、父母赡养义务的分配等),关系不十分融洽的情况居多。
  此外,如果家庭在当地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此时,兄弟之间的行为也受到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于兄弟之间会因为顾及家庭的“脸面”而不太过于计较,或者因为在社会压力之下,相互之间也不会过分争执,或者有了争执,也会主动控制事态,不让它扩大化。就像上面的故事所叙述的一样,二毛顾及到了自己父母在乡村中的脸面问题,不肯与哥哥撕破脸皮,放弃了去派出所报案的想法。
  三、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家庭关系通常承载着家庭的伦理价值观,由此,一定程度上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乡村家庭关系的考察和对比,就可以透视乡村家庭伦理的变迁轨迹。
  传统的中国社会曾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支配婚姻家庭生活的伦理规范,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邻睦等等。但是,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荡涤整个社会后,面对社会分层的重组、组织结构的瓦解、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松动,传统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儿子们可以用各种借口对自己的不孝行为进行辩解,家庭内部出现了代际间非对称性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老年人对子女的义务依然存在,他们需要负责为儿子盖新房、娶媳妇,而父母尽了自己的义务,却没有约束儿女尽孝以及听从长辈意见的能力。在儿子们相互之间的比较中,父母任何偏向性行为都会被其他儿子及其媳妇指责为偏心,更有甚者还会编造“莫须有”的罪名套到父母身上,使之成为自己可以不谨守孝道的理由。
  总之,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家庭关系伦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