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飞向自由的一粒沙 >

第2部分

飞向自由的一粒沙-第2部分

小说: 飞向自由的一粒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迅流连在木刻展览会上,流连在青年木刻家中间,足足有三个钟头,其实以他当时的身体条件来说,是不太可能坚持的,然而他坚持了下来。
  后来,沙飞把自己冲洗放大的照片寄给鲁迅先生,并在其中两张照片背面写了字。一张照片背面写的是:“鲁迅先生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场中与青年木刻家谈话时之情形。沙飞摄。”另一张写的是:“(鲁迅先生)10月8日在上海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场中与青年木刻家谈话时之情形。沙飞摄。版权归作者保留,稿费请寄上海蒲石路怡安坊54号沙飞收。”如今读来春温秋肃,让人感慨。
  这是沙飞拍摄的第一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奠定了他今后的职业基础。同时,这也是鲁迅先生生前最后的一组照片。
  1936年10月19日,沙飞还沉浸在为鲁迅先生拍摄照片的兴奋之中。一大早,沙飞听到了一个令他惊愕不已的噩耗:“鲁迅先生病逝了!”当时,他惊呆了,前几日还神采奕奕、教诲谆谆的长者居然如此就仙去了?他难以接受。他随即背上照相机,直奔大陆新村鲁迅先生的寓所。
  沙飞来到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先生的遗体静静地躺在他生前睡眠的铁栏杆木板床上,身上盖了一条浅粉色的棉质夹被。紧靠床头的窗前,便是先生长年累月、夜以继日伏案劳作的书桌;书桌上还散乱地杂放着一些书籍和先生用毛笔写的手稿。
  沙飞给先生深深地鞠躬。 沙飞一边抽泣,一边取出相机,先将镜头对准先生的遗容拍摄了一张,将先生的遗容和他默默无言的亲密伙伴——    书桌,拍摄在一个镜头中。
  木刻家力群、曹白、黄新波、陈烟桥拿出纸笔,画先生的遗像。
  宋庆龄和冯雪峰也来了,安慰许广平不要过于悲伤,死者长矣矣,托体同山阿。宋庆龄一边流着泪劝许广平“节哀顺变”,一边走到鲁迅遗体边,瞻仰先生遗容。
  鲁迅遗体即日下午3时移至万国殡仪馆。从20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21日上午9时至下午2时为各界民众瞻仰遗容时间,21日下午3时入殓。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敬献的花圈和挽联。许多青年作家和木刻家为先生守灵。在鲁迅的灵堂里,摆放着两张遗像:大照片是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加?斯诺于1933年5月拍摄的,小照片是沙飞在鲁迅去世前11天拍摄的。
  沙飞这几天没有离开殡仪馆,他除了有时替换青年作家、木刻家等守灵外,主要的工作是拍摄在殡仪馆中民众的哀悼场面和纪念活动。他拍摄的代表作品有《遗体入殓之后》、《万国殡仪馆门前》和《签名参加送殡的女童》等。《签名参加送殡的女童》摄于殡仪馆将要闭馆之际,当时,一个剪着短发的小女学生,瞻仰过先生遗容之后,脸上挂着悲伤的泪水,啜泣不止地伏在签名桌上,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沙飞拍下了这个感人的镜头。
  瞻仰鲁迅先生的各界民众络绎不绝,仅20日一天,签名者就达4462人之多,此外还有46个团体。沙飞默默地穿行于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追寻着感人的镜头。
  22日下午1时50分举行“启灵祭”,由青年作家、木刻家巴金、胡风、萧军、曹白等十多人扶柩上车。许多青年自觉自愿、争先恐后地为先生举打挽联和旗幡等。
  送殡的队伍缓缓出发了,各界民众参加送葬者多达数万人。灵车开得慢的时候送殡的民众都朝灵车涌过来,簇拥着灵车,甚至手扶着灵车缓缓前行。沙飞登上高处,用俯镜头拍下了这个动人的场面。
  为了发表鲁迅的照片,他给自己起了沙飞这个笔名,意思是希望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
  沙飞拍摄的《运灵车驱出殡仪馆时》、《送殡行列之前导》、《音乐队》、《民众歌咏团》、《鲁迅先生精神不死—— 章乃器先生在鲁迅墓地发表演说》、《伟大的民众葬礼—— 青年作家们等扶棺入墓穴》、《鲜花满布墓茔》等连同他在八仙桥青年会拍摄的鲁迅先生生前的最后留影等,先后发表在《时代》、《中流》、《时代画报》、《良友画报》等杂志和画报上,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part 3为鲁迅拍照(图)(3)
沙飞在广州的第一次个人摄影展中,展出了鲁迅先生的照片26张;在桂林举办的第二次个人摄影展中,选有“纪念鲁迅先生”照片20张。在沙飞摄影展专刊《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照片下面,有他亲笔写的字:“我们要继续鲁迅先生的对恶势力誓不妥协的伟大精神奋斗到底。沙飞 1937年元旦。”
  当时在桂林,沙飞的摄影作品下面,按照展品的常规,都标着售价。但是,沙飞在鲁迅的照片下面标价竟然是10万元—— 这在当时简直是天价。千家驹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沙飞说自己的本意是不愿意出售。千家驹说那就标上“非卖品”好了。展览时沙飞就照着做了。正是由于拍摄了鲁迅先生的系列照,沙飞从摄影之路上起飞了。
  沙飞对鲁迅底片很珍爱,用防潮纸单独包好每张底片,再把10多张底片放在一个小铁盒里。他一直把小铁盒放在上衣口袋。
  1950年,沙飞知道自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唯一愿望是要和鲁迅先生照片的底片葬在一起。鲁迅是他的精神领袖,最终,沙飞如愿与这些底片永远相伴在了一起。
  

part 1初入军中(图)
我有两只拳头就要抵抗,
  不怕你有锋利的武器、凶狠与猖狂,
  我决不再忍辱、退让,
  虽然头颅已被你打伤。
  ……
  抗日战争胜利过去60年了,每一个中国人读这样的一首诗,依旧会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回到遥远处我们群情激愤的土地上,重新感受那一代人的决绝与执著。这是我们民族的力量源泉之所在。不管我们曾经看到过没有,这是一个25岁的中国人—— 沙飞的心声。
  这首诗写在1937年的1月。写下这首诗半年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沙飞在《摄影与救亡》一文中充分地阐释了自己对于摄影的理解,强调了摄影是一门纪实的艺术之后,沙飞突出升华了摄影“唤醒民众”的功能。这个短文可以看作是沙飞成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北上宣言。
  “谁都知道,在国家如此危难的今日,要挽救民族的沦亡,绝不是少数人所能做得到的事。因此‘唤醒民众’是当前救亡运动的急务。但是,直到现在,文盲依然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绝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摄影即具备如述的种种优良的特质,所以,它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
  沙飞背上照相机,告别南方。他到了华北,到了军中,沙飞成了军人。在他手中,相机比枪更重要。他曾写过:“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类去理解自己,恢复自由。”他把摄影艺术带入人民军队,从此沙飞把自己的主张变成了彻底的行动。
  1937年8月底,沙飞已身在太原了。到太原不久,他来到牺盟会的少年先锋队。这个组织是牺盟会准备动员5000名志愿兵的一个训练机关,队员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他们要求上前线抗击日寇,决心以青春和热血保卫家乡,保卫国土。每天,他们拿起步枪,挎上手榴弹,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战士们豪迈地唱着:枪,在我们的肩上;血,在我们的胸膛;我们来捍卫祖国,我们齐赴沙场。沙飞在牺盟会住了几天,拍了照片,也写了通讯。在这里,他还认识了从南洋回国抗战的许群,并与他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1937年9月中旬,全民通讯社以救国会名义在太原成立。李公朴任社长,周巍峙参与采访、编辑、发行工作,经费、人员和工作由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负责。通过这个平台,八路军向国内外发了大量战地新闻、通讯。
  沙飞曾在鲁迅先生的葬礼上见过李公朴。当他听说李公朴在太原成立了全民通讯社的消息后,立即前去拜访。见面后,李公朴和秘书周巍峙当即同意沙飞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从此,沙飞开始了战地摄影记者的生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part 2第一个采访115师的记者
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歼敌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一千多支,轻重机枪二十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胜利的消息传来,太原城内一片欢腾。记者云集八路军办事处,彭雪枫一边宣传共产党政策、介绍平型关大捷情况,一边把缴获日寇的胜利品如军大衣、皮靴、大阳旗等拿出来展览,让大家品尝日本造的压缩饼干,还将日军大衣送给记者们。这一胜利,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使已陷入敌围的出击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于被歼之险厄。
  《大公报》的范长江提出可以派记者随八路军采访。彭雪枫立即向延安请示。中共中央立即批示:急需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全国人民、全世界宣传报道,八路军是坚决抗日的军队,刚出师华北,便取得胜利。并指示由办事处负责物色新闻记者去八路军采访拍照。
  沙飞和周巍峙都想上前线去。最后,彭雪枫跟周巍峙商量,说沙飞会摄影,在上海拍过鲁迅,派他去前线比较可靠。为鲁迅先生拍照的经历给沙飞带来了机遇,最后沙飞如愿以偿去了前线,周巍峙留了下来。
  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沙飞带着摄影器材,乘坐从太原北去的火车,到达忻口,再换去五台的军用卡车,下车后又走了二十多里路,才到达了八路军总部所在的南茹村。而后,他又拿着八路军总部的证明,直奔115师驻地。
  当时,115师在平型关战斗结束后,迅速撤离战场,驻扎在五台县城东的一个小村庄里进行休整。沙飞是第一个采访115师的记者,这也是他第一次以战地记者身份去战地采访。
  115师没有限制沙飞采访,给予他大力支持。师政委聂荣臻还把沙飞介绍给了当时喜欢搞摄影的侦察科长苏静。沙飞与苏静俩人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里,他们互相切磋摄影技术,一起冲沙飞拍的胶卷。沙飞把自己拍摄的鲁迅的照片拿给苏静看,苏静送给沙飞一件缴获来的日军大衣。而沙飞最想去的是平型关战场,但部队已撤退,大家劝他不用再去了。于是,沙飞只拍了八路军的战利品,拍了林彪、聂荣臻以及战士们的活动,总共是两个胶卷。
  之后,沙飞迅速赶回太原,洗照片、向各地报社发稿,宣传八路军出师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7年10月26日,山西东部重要关隘——  娘子关失守,晋北战场全线败退,太原危在旦夕。当在太原的沙飞了解到聂荣臻率一部在五台山一带打游击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时候,他决定去五台山。
  沙飞背上照相机,告别太原。在往五台山的路上,他看到一批批打了败仗的中国官兵向后方撤退,受了伤的士兵或爬行,或躺在路边,在血泊中呼救……有时还遇到日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