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

第231部分

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第231部分

小说: 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哪户人家会给一个才十三个虚岁的女儿这么多银子,让她去收留流民,还什么都不问的。”

    “妹妹错了,我听说啊,朝廷因为每年赈灾的银子被下面贪污太多,反而是二妹妹跟着公主们做的那些赈灾的物资大部分都能够用到刀刃上,所以朝廷才借着二妹妹的手来赈灾的,目的就是防止下面的管理中饱私囊,使得百姓得到最大程度的安置。”

    “真的是这样吗?宝姐姐,你真的不曾骗我?”

    “妹妹,你不妨细想。就是二妹妹再厉害,她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钱粮?老实说,我们家也算豪富,又有好些挣银钱的产业,可是每年的进项可支撑不起那么多的流民。虽然东府的珍大嫂子说,二妹妹至少收留了五十万人,可是我看,同时为二妹妹做事儿的流民,二十万就顶了天儿了。二十万人,每人每天算她半斤口粮好了,一天就是十万斤,一个月就是三百万斤。就是二妹妹让那些流民种植红苕代替口粮,可是红苕从发芽道成熟至少需要两个月,也就是说,二妹妹光安置那些流民就需要六百万斤的粮食。这还不算那些鸡鸭鱼肉还有牛羊肉。你算一算,这就需要多少银钱?也只有朝廷有这个力量,花那么多的银钱,安顿那些流民呢。”

    “果然如此。流言真是不可信。若是真的是二姐姐在收留那些流民,光那些口粮就够二姐姐发愁的了。是我想岔了,谢姐姐提点。”

    薛宝钗搂着邢岫烟道:“其实被这个消息震住的人,也不止妹妹一个。如今这京里,被二妹妹的大手笔震住的人,多了海了去了可是能够分辨真假的人能有几个呢?”

    薛宝钗感慨着,她以为她摸到了真相,却没有想到,其实到贾瑾的手里讨生活的人比她估计得还要多得多。

    在这个时空,因为没有了南宋,也没有了蒙古人的南下,在加上本朝的百年经营,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北的广阔土地上就有差不多一亿的人口。而此时的长江以南的地区,还没有发展起来,就连湖广地区,也不是天下粮仓。也就是说,每年黄河流域的各种灾害实际上造成的人员流动超过了数千万。固然,各地的大地主也收留的不少流民,可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口涌入京畿一带。二十万人,也不过是贾瑾第一批收留的流民的壮丁的数目。

    贾瑾收留流民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滚雪球的方式。在选定用于挖人工湖的地址附近,贾瑾早早地就买下了近千顷土地,用于种植红苕,等第一批流民一到,那些红苕就可以食用了,而红苕的藤,正好拿来喂养鸡鸭和肉猪。第一批流民过危险期,确认不曾感染瘟疫之后,就投入了生产,壮劳力从事盖房子和挖土等重体力活,而老人则做一些喂鸡喂鸭喂猪养兔子之类较为轻松的活计,女人去了纺织作坊,孩子去了学堂。

    正在挖掘的三个人工湖和规划中的八个人工湖正好弯中取直,让黄河最危险的那一段成为马蹄湖。

    而贾瑾将手里的资源用到了极致。女人们纺织出来的布帛运送到边关,换来盐引,盐引拿到江南换取粮食,成为流民的口粮。边关的牛羊被运送到沿途,包括京师在内的各大城市,兔子的皮毛和羊皮被加工成各种保暖的衣物,成为将士们的必需品。还有贾瑾手里的海货、书籍、玻璃制品还有葡萄酒,经过运作以后,都成了大量的粮食,一部分被贮存了起来,准备着与那些大盐商的商战,一部分也成了流民的口粮。

    就连挖出来的泥土沙石都被用到了极限。泥土混合了各种牲口的粪便,成为了增加土地肥力所必须的肥料,大块的石头也会进行挑拣,或者是用于烧制石灰,或者是用于浇筑道路,那些细沙则成为建筑住房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大灾之年,最不缺少的,就是人。只要一点点的口粮,就有大量的人愿意为之卖命。何况贾瑾提供的口粮可不差。而详细的分工则吸引了大量的劳力。细数已经建成或者在建的各种作坊,纺纱作坊,织布作坊,木匠作坊、铁匠作坊、砖窑、瓷窑等等等等,还不算那些码头和成片的住宅,按照朝廷相关官员的估计,如果贾瑾的那些人工湖都成了,那么就意味着黄河沿岸将增加四个不小的城池,每个城池的人口将不少于两百万人,还有无数的良田和优良的水利设施。

    而以上的这一切,几乎可以说是贾瑾一直在用自己手里的银钱不停地运作。因为没有人相信贾瑾会成功,就连皇帝也相信,贾瑾跟林黛玉说的那样,她这么做是为了消耗自己手里的财富,降低自己对朝廷的威胁。

    不过,贾瑾也在为自己手里的资源的不足而焦躁,因为她手里的粮食还有银钱实在是太少了,就是有红苕、玻璃制品、活字印刷术这样的利器还是不够的。虽然经过了五皇子和北静王的花魁大赛,贾瑾退出了小报,可是小报的销量也不稳定,利润也不够。

    她再度想起了楚郡王所求一事,经过仔细地思索,又跟几位嬷嬷反复商讨模拟之后,她先上了折子,得到皇帝的同意之后,就去找了楚郡王。

    楚郡王也在着急呢,他的戏班子里不缺名角儿,可是这戏班子还是不够红,因为好的本子实在是太少了,偏偏京里的戏班子很多。贾瑾的到来无异于雪中送炭,贾瑾将后世红几十年的琼瑶剧重新编写了,又与普及律法结合起来。简单的说,就是贾瑾提供故事(当然,琼瑶剧里面的那些皇帝王爷之类的统统变成了商人之家或者是暴发户之流),楚郡王手里的清客进行再创作,为之谱写比较上口的曲子唱词,然后用小报进行跟踪报道,并鼓励全民参与,进行抓虫游戏,找出故事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从投稿中选取最佳评论和幸运观众等等。

    这种后世玩烂了的手段又引起了京师的又一次娱乐高潮。京师果然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而戏剧是古人最大的娱乐,很快,请楚郡王家的戏班子出去唱堂会的人家也越来越多,楚郡王家的三个戏班子轮流转都来不及。最后,只好让那些名角儿去了勋爵之家,而那些新入行的小孩子则去了贾瑾名下的几个对百姓开放的戏园子。即便如此,这些戏园子依旧人满为患。

正文 288 争权夺利至亲反目 红颜祸水骨肉相忌

    收费章节(8点)

    288 争权夺利至亲反目 红颜祸水骨肉相忌

    二月未过,夏金桂又一次来到了贾家,还带了几份小报来,让包括薛宝钗在内的小姑娘们都稀奇不已。

    这些小报,其实都是有关新戏的副刊。贾瑾的那些小报,每旬一期,那不过是常规报道,戏园子上的新戏啦,各个店铺里的新货啦,还有菜价粮价什么的。不过,副刊的内容就比较丰满了,关于戏剧的活动就全部刊登在上面,什么精选评论,什么法律知识普及,还有整整一版的选票,可以选你最喜欢的角儿、最喜欢的文章、最满意的戏园子等等等等,还有一些广告什么的。

    夏金桂就曾经写过一段小小的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八百字,可是居然有人觉得她写得好,还投票给她,因为她写的东西,大家都听得懂从此以后,每旬两期的副刊,夏金桂必买,每次都写了评论进行评论,虽然用的是笔名,虽然被刊登得只有一次,也足够她骄傲了。

    这次也是,她是拿了刊登了自己的评论和有关百姓们对她的评论的副刊来荣国府显摆的,谁让宁国府的女眷少,且秦可卿又不好了呢。

    王熙凤自从生了儿子,就一直没有接管家的事儿,而且贾琏也将手里的部分产业交给了她,她也没兴趣劳心劳力还落不着好。不过,因为王夫人的关系,李纨也没有时间到处串门,秦可卿偏偏又病了,下面的小姑子们又厉害年纪也小,倒是跟她说不上话。这个夏金桂的脾气跟王熙凤有些像,所以,夏金桂进来给长辈们请安,就在王熙凤屋里多呆了一会儿。

    王熙凤道:“听说弟妹家里如今都是弟妹在操持?可还习惯?会不会太累着?”

    “嫂子客气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老太爷和老太太年纪都不轻了,我能够为长辈分忧,那也是我的福气。如今家里的事情虽然琐碎,弟妹我还应付得过来。”夏金桂拢了拢发鬓,有些自得。

    “也是,不过,你也要注意身体,趁早要个孩子才是。”

    “我这是这么想的,不过,孩子总是要随缘的。”夏金桂大大方方地说道,却让王熙凤有些纳罕。这样的新媳妇儿倒是少见。

    “嫂子,我听说琏二哥如今仕途很是平稳,弟妹我在此恭喜嫂子,说不定今年就有好消息了。”

    “谢你吉言。不过你琏二哥资历还浅,需要多多磨练呢。”

    “看嫂子说的,我相公如果有琏二哥的一半本事,我就心满意足了。”

    “呵呵,你呀,我可是听说了,如今瑞大兄弟对弟妹你可好了,据说还带你出去玩耍,是吗?”

    “嫂子,哪里的事情,相公不过是带着小厮出门而已。”

    ‘弟妹,你也真是的。六太爷家里是个什么样的情景,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一起瑞大兄弟可没有什么小厮,端茶倒水,磨墨铺纸,都是瑞大兄弟自己做的。更何况六太爷的宅子离我们荣国府也不远,也有人看见瑞大兄弟领着一个极美貌的女子出门哦,虽然那人是换了男装的。”

    “嫂子可不要笑话我,其实,是相公带我出去玩。”

    “外面好玩么?妹妹进门这几个月,已经被人看见好几次了。”

    “嫂子莫笑话我,实在是楚郡王府出了好些新戏,那些名角儿的自然在各个王府里唱堂会,难得的,还有一群小孩子,在戏园子里唱。虽然稚嫩些,可是难得好戏。所以相公带我出去听过几次。”

    “啊呀,这外面戏园子有什么好听的?一个月去一次也就罢了,这荣国府里也养着一班小戏,不如妹妹也进来陪我们老太太听戏?”

    夏金桂红了脸,道:“其实,我也不是完全是为了听戏,外面的戏园子里还有一样好东西。”

    王熙凤问是什么,夏金桂就将自己带来的副刊给王熙凤看。王熙凤也被副刊上的那些活动给迷住了,比方说,副刊上有好些竞猜,有关戏文的,也有关角儿身上的服饰的,猜中的人能够参加抽奖,每期三位幸运观众,还有其他的各种东西。

    王熙凤看了好一会儿,这才道:“这篇文章,我看着也好,明明白白的。不比书上那些,也不比二老爷养着的那些清客们,个个掉书袋,唧唧歪歪的,听又听不懂,急得我直冒火儿。倒是这文章里面,写得够直白,那个人,犯了什么罪,一条条都清清楚楚。”

    “嫂子中意的这篇,正好是我写的。我能够雀屏中选,也不过是因为直白而已,如果说真对朝廷律令了如指掌的,还属后面这一张上的文章,就连京兆尹的师爷都说,人家是明经科三鼎甲出来的,那么多的律令一条都不差。不过,写得太平淡,又是之乎者也的,所以看得人比较少。为此,这副刊上整整用了两个版面的篇幅来解释他这篇文章,看得人头都晕了。”

    王熙凤道:“可不是,我看着这么大的一块豆腐干,我也没了力气读它。”

    夏金桂笑道:“我们老太爷就很喜欢这篇文,为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