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梦回大清之恍然如梦 >

第67部分

梦回大清之恍然如梦-第67部分

小说: 梦回大清之恍然如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哥,我……”正大吃的胤祥脸红了,拿着勺子有些不知道该吃还是该停下来的样子,我刚刚无意站在了他们中间,却有意的背对着胤禛挡住了他们彼此的目光,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觉得,这样便可以忽略到一些不该看到的东西吧,胤禛的目光,让我说不出的难受。
幸好我准备了两只碗,原本是预备和胤祥分享的,看来,只好贡献出来了。
胤禛吃东西的样子和胤祥恰恰相反,吃的很慢,一口一口,仿佛在品尝什么珍肴美味一般,胤祥吃了三碗,他也不过刚刚吃完一碗。
“十三弟,你府里这个厨子实在不错,难为他能将这粥里的花生、豆子都熬得这样绵软又不变形,改天,也叫他到我府里去教教我那些笨厨子。”放下碗筷,胤禛的目光早已和平常没有两样,见胤祥看着他,便微笑着表示满意。
“婉然,你是叫哪个厨子熬的,回头叫他去四哥府里,也这样熬上一锅,给四嫂尝尝去。”胤祥抹了抹嘴巴,还颇有回味的意思,“今天的粥真的不错,难为他想到,晚上叫他再熬一锅来吃吃。”
自己熬的东西受到了嘴巴刁钻的两位皇子的夸奖,本来是件让我得意的事情,不过一会说晚上还要,一会说还要去胤禛府里做,可不是什么好差使,我只得说:“这粥的做法也有限,只是今天却没有了,要吃等改天吧,四哥若是喜欢,我倒可以写个做法给府上的人,照样熬来也就是了。”
“你怎么知道做法?”胤祥一愣。
“是我做的,自然知道了。”我有些得意。
“看来是我今天沾了十三弟的光了,想不到弟妹如此心灵手巧。”胤禛没有再给胤祥说话的机会,一径笑了说,“倒是该写个做法给我,回头好叫厨子学学。”
我的心一紧,他们吃粥的时候我并没有移动,仍旧站在中间,挡住了胤祥的视线,所以他看不到,但是我却看得到,胤禛今天一直在笑,只是,没有一丝笑容到达眼底,他的脸在笑,但是他的眼睛……
写字对我而言,始终是个艰难的课题,胤祥的字飘逸流畅,只是手把手的教了我许久,我依然不能写出横平竖直的字来,问他原因,只说我心不够静,练习也不刻苦,既而,他便又好奇,我是如何认得字却写不出来的,据他说,天下大抵没有先生会这样教学生,我只好乱以他语,打岔过去了事。自然,我依然写不出好看的字。
听见胤禛说要做法,我只好拉了胤祥,我说他写。
“糯米、豆类、花生、红枣洗净备用……”胤祥写字的时候,我终究被那目光灼得忍不住抬头,并不意外,在那瞬间,看到的胤禛眼中的火焰,失落和痛楚以及执着,更多的是一种无以言喻的矛盾和悲伤……
胤祥没有随扈,我以为我们终究躲过了劫数,然而,一个多月后的七月初,热河的一道圣旨,却轻易的打碎了这一切。
看着胤祥的马队一点点的消失在我的视野中,我知道,有些事情,终究是不能避免的,好在,我们还拥有彼此,无论前面的路是风也好、雨也罢,我们都可以彼此依靠着,前行。
夏天,在胤祥走后终于到来了。
康熙四十七年的夏天,空气照旧和每年一般的闷热,只是,我却觉得这闷热中,透着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
留在京城的亲王、阿哥们大都携了家眷去京郊的别苑避暑了,整个京城的重心自然也随着他们而移动,热河的消息,自然越发难以知晓了。
这一日傍晚,在我正愁闷的时候,家里却忽然来了两位很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客人。
胤禛的福晋那拉氏带着云珠,就这么出现在了十三阿哥府外。
我听到消息时,人正懒懒的躺在窗前的小榻上,头发只松松的打了条辫子,身上穿了件自己设计的对襟薄纱衫,因为太阳快落山了,加上胤祥并不在府中,一连一个月,府里从不曾有过什么人拜访,我本性就懒散,也乐得省事,只是此时,却不免乱了手脚。
一边吩咐彩宁去门口,叫德安带人先请了四福晋到花厅小坐,一边忙乱的拉开衣柜,寻一件可以见人的得体衣衫。
花厅周围,一片寂静,几步走到门口时,我深深的吸了口气,来的路上一心只害怕是胤祥出了什么事情,步子未免急了些,待到此时看到花厅门口,德安站的气定神闲,才有些醒悟,这些日子,是绷得太紧了些。
和那拉氏自然不是头回见了,只不过这样近距离大概还是第一次。一个雍容而端庄的女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拿捏着让人无懈可击的分寸,大约就是她如此的气度,让我望而却步了吧,那是一种自心中而生出的距离感,让我不经意间,躲避。
“十三弟不在家,不知弟妹一向可好?”请安,丫鬟递上茶来,那拉氏接过后,随手放于身边的小几上,微笑着看向我,眼神里有些惊讶与了然,不过却也是一闪而过了。
“多谢四嫂惦记着,很好呢,其实早该过去给您请安的,只是十三爷不在家,府里事情虽然都是小事,只是我刚刚接受,竟然也脱身不得,还请四嫂别见怪才是。”我也微笑相陪,好久没这样违背心意强迫自己这样的微笑了,也不知自己的功力有没有退步。
“弟妹这么说就见外了,这些日子我只住在外面,离这里又远,也不能时时照拂到,十三弟这次去热河前,千万拜托过,想想终究是不放心,今儿才特意来看看。”她依旧笑的诚恳,“四爷和我的意思是,弟妹一个人在府里,终究是怪闷的,不若到我们园子里头去,和姐妹们一处相伴,加上那里要比京城里凉快些,全当避暑也是好的。”
坦白说,那拉氏的提议还是满出乎我的意料的,只是与我而言,却并不需要太多的考虑,举起手中的杯子轻轻的啜了一小口,我笑说:“多谢四嫂了,本来四嫂爱惜,是不该推辞的,只是,我答应过胤祥要好好的在家里等他回来,所以心里实在不想违了承诺,还请四嫂见量才是。”
听了我的话,那拉氏也笑了,虽然笑容在她的脸上永远是雍容的,让人觉得嘴角向上翘几分都是精心设计过的,不过这个笑容,还是微微有些不同的,松了口气般又似早已预料到了似的。
“自家人,这么说就见外了,我也知道,你们年轻夫妻——”说到这里,似乎觉得自己的话并不十分符合身份,那拉氏停了停说:“今儿听说我过来,云珠一大早就说要来瞧你,我原也不知道你们亲近,这会子坐了许久,我只在这里唠叨,也没给你们叙话的时间,可是我的不是了。”
“四嫂只说我见外,我倒觉得,四嫂这样才是见外了呢!”我起身,走到她们身边,携了云珠的手,笑着招呼。
自从我筹备婚礼开始,还真是一直没见过云珠,便是婚后的几次应酬,也并未见过,如今看来,只觉得眼前这个小姑娘出落得越发的出挑了,只是眉宇间的淘气和羞涩,终究不改,不过面对这样的那拉氏,也许她这个样子,反而是福吧。
“好些日子不见,一向好吗?”我问,假笑有些收敛,毕竟,我真的很喜欢云珠。
“好,婉然——”云珠的姐姐两个字几乎脱口而出,幸而我一直拉着她的手,此时微微用力,她却也聪明,硬声声的收住了口。
“傻妹妹,人家如今也是十三福晋了,怎么还这么直接的叫名字?”
“四嫂这么说,婉然可真的当不起呢。”我一笑带过,看看时辰,便吩咐人去准备晚饭,想来,那拉氏想要得到的答案已然都心里有数了,自然不会再多逗留,忙推辞了,一边带着云珠起身准备回去。
我并不强留,对待这样精细的人,我并没有经验,不过言多必失的道理却也明白,她肯走,正合我的心意,当下也不过嘴上留了下,便亲自送她们到了门口。
马车在落日余辉里,渐渐走远,我知道这样的日子与我而言,还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只是,却觉得无言的疲惫涌上心头。
不知自己站了多久,只是回神的时候同时发现,街角停着的那台马车,居然许久都没有移动过。
那是一台京城里最常见的普通马车,普通到人们根本不会去多看它一眼,只是它停在那里似乎真的太久了。
忍不住向那个方向走了两步,耳边却传来了德安恭顺的声音,他说:“福晋,天快黑了。”
我有些惊讶于他的胆识,这是在提醒我还是在命令我?只是,他忘了一点,无论是提醒还是命令,他都逾越了自己的权限。
“我要在府门口走一会,这不需要请示你吧,德安?”我的声音听起来很愉悦,不过语气却不容置疑。果然,他低头道了声逾越,退回到了府中。
忍不住又向前走了几步,只是越靠近那台马车,心里竟然就越有些紧张和不安,只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说不出,只隐隐觉得,答案,就在马车上。
终于,还有十余步的时候,我停了下来,整条街都沉浸在一层层覆盖下来的夜的暮色中,显得这样的安静,我又何许打破这样的安静呢?
转身,迈步的同时,马车里传来了一声很轻的叹息,落到我的耳中,几不可闻,不过,我还是听到了,身子几乎不由自主的一震,只是,我仍然坚定的迈出了一步。
那天,马车离开的时候,车厢里有很轻的琴声传出,我听出了曲调,只是,此时……
那是诗经里的一首,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进了八月,塞外的消息一点一点的传了回来,说的是十八阿哥的病,当德安转述着他打听来的消息时,我只觉得手足冰凉,竟然有些站不稳似的。
我知道,事情终究还是在按照它本来的轨迹发展着,只是胤祥,胤祥要怎么办呢?他会卷入怎样的风波当中,而我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等待的日子,最是难挨,尤其当你等待的结果又是如此的可怕时,整个八月,数着日子,却觉得一天过得慢似一天。这其间,我叫人送了封信给胤祥,写信的时候,斟酌再三,这是个敏感的时期,任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可能成为最后判定我们罪责的依据,只是,让我束手待毙,又何其的不甘。
信上,我问了十八阿哥的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叫胤祥好生照顾他的阿码和弟弟,通篇冠冕堂皇,除了字依旧丑丑的之外,应该可以当作一篇合格的古代书信了,只在最后,写了一句,时近初秋,天气变化无常,不要为了图省事,随意揣测天象,要多多留意身子,时时增减衣物,我在京城盼他早日平安归来的话。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只是我已经没有办法写得再明白了,盼望他懂得吧,这个时候,明哲保身,别为了自己不在意的皇位,付出半生痛苦的代价
信送出后,等待胤祥的回信便成了我每天重要的一项日程安排,掐算着往返路途上需要的时间,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心也一天天变得焦躁不安,只是这种焦躁和不安,又不能让人看出来,心里自然是烦闷异常。
比较起我的烦闷焦躁,京城里却是一天比一天安静了起来,能打听到的关于塞外的消息忽然少了,京城里留守的阿哥们也减少了走动,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但凡大事发生前,总会有这样的一个平静的时期,上学的时候,我们喜欢称这样的时期为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三,这种平静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康熙已经走在了自塞外返回京城的路上,不过毕竟还是有距离,传回的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