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曾国藩发迹史 >

第8部分

曾国藩发迹史-第8部分

小说: 曾国藩发迹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咳!”曾国藩长叹一口气,许久才道,“以前我不让家里捎腌菜,是因为会馆包伙食,我是日日夜夜都想自家的腌菜呀!我曾家的腌菜,是曾家兴旺的根本哪。在湖南,家家都制腌菜,可像我曾家这种做法的,恐怕还没有!”
  “是啊,靠着几十亩薄田不仅养活了几十口人,还供出个大翰林!全国都少见哪!”南家三哥也感慨不已。
  曾家的腌菜的确不同于其他人家的腌菜,话得从曾国藩的太爷曾竟希说起。
  曾竟希是靠给大户人家打短工的积蓄买得五分田的,十几年的光景便累到二十几亩。为了让菜地多出些银子,曾家的腌菜全都用菜根儿、菜叶来制作。如果菜根儿出得少,便用瓜皮洗净了代替,总要填满十几缸。苦瓜原本是湖南最常见也最不值钱的大路货,湖南几乎家家都用最好的菜来腌菜,但曾家却把好的都卖掉,只用苦瓜根儿来腌菜。
  亲戚邻居们见曾家已过得有些气象,都认为曾家大可不必如此节俭。曾竟希却说:“菜根儿补肾,苦瓜根儿去火,都是宝哩!”曾家什么都在变,气象也是一日胜似一日,但这腌菜的内容却一直没有变。湘乡人都说:“曾家吃菜根儿是吃顺口了!”他们哪里知道,为了能让曾国藩安安稳稳地在京里做官,曾家老小一直都在勒紧肚皮过日子。
   。 想看书来

谨记教诲,勤俭持家(1)

  就在这一年,正四品鸿胪寺卿穆同果然被道光帝钦授浙江乡试副主考。
  在翰林院见到礼部的咨文副本,曾国藩感觉出了座师穆彰阿在道光帝心目中的地位。因为穆同虽说也是出身两榜,但却是武科,惯玩拳脚,他是一个“四书五经”一窍不通的人。这样的人竟然也能被外放出去协助主考组织一省的乡试,不是穆彰阿的作用,又会是哪个呢?
  至于穆相让曾国藩也帮衬几句穆同的话,曾国藩答应是答应了,但却没有做,他也不敢做。但当朝一品大学士、军机处首辅、道光帝眼中敢说敢做的人物穆中堂,对自己的得意门生还是越发看重了。
  穆彰阿知道,穆同于学问上是个大白丁,全京城都知道,相信最圣明不过的道光帝也应该有所耳闻。曾国藩偏偏是京城里公认的文章高手,而又是得宠的时候,除非他帮衬几句,穆同的愿望哪能实现。这笔误记了的糊涂账,竟然使曾国藩仕途顺利了许多;想给曾国藩出点难题的人,因碍于穆老相爷的面子,也都作罢。
  穆同身为正四品的鸿胪寺卿,除掉每年的俸禄一百五十两、米一百五十斛之外,还有世袭的一份俸禄,也将近二百余两,再加上恩俸,一年的总收入不会低于七百两。有士大夫阶层的收入,他为什么还如此看重这趟皇差呢?
  原来,钦命典试的官员不仅要从户部领取不菲的程仪①(主考一般为两千两,副主考为一千两),乡试结束时,地方上还有一份礼金赠送。乡试主考一般由两榜出身的翰林公(也须四品以上的官员)或三品以上文职大员充任,自然是文名鼎盛的文章高手了,乡试结束后,要由地方上集些钱来孝敬,一般为两千两银子,这等于又拿了一份程仪;至于副主考就可以不拘品级了,但也要是文章出众之人出任(穆同这种特殊情况除外),一般孝敬一千两银子,也和程仪相等。无非一个公开,一个不公开罢了。礼金多由一省的督抚或学政来转交,名为辛苦费,实带有贿赂的意思。当时有民谣说:“一任主考官,百姓吃十年”,“京官不外放,穷到能卖炕”。主要说的就是这种灰色收入。
  其实,这种不成文的规矩早在康熙年间就出现了,只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数目。那时候,京官赴省主持乡试,有的省给一千,有的省给两千,还有的送五百,主要是看肥省还是穷省。那时的乡试主考官还没程仪一说,只是由户部出些往来盘缠,年终的恩俸略高一些而已。
  康熙帝为了杜绝考试中的*现象,专让户部设了程仪一项。官员们自是三呼万岁,口称皇恩浩荡奴才们感激涕零,但地方上孝敬的钱仍然照拿,否则这三年一遇的乡试,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只是不再明目张胆了。
  康熙帝出于体恤百姓之心所采取的这项措施,自认为做了一件于国于民都有益的大好事,却没有收到分毫效果,国库倒成定例地每三年都要拿出老大一笔银子。
  这一年的考评,曾国藩名列一等第二名,奉旨以翰林院侍讲兼署翰林院侍读。
  随着官阶的提升,曾国藩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社会兼职于是多起来,比较著名的有湖南在京同乡会会长、湖南赈灾会执事、湖南会馆执事、长沙会馆馆事等,达十几种之多;很多人都想依附穆彰阿这棵大树好乘凉,身为其座下第一大弟子的曾国藩,不想受益也要受益了。这是他始料不及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去金变土,运来土变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谨记教诲,勤俭持家(2)
好事真的一件跟着一件向曾国藩袭来,挡也挡不住。道光帝亲自点将,钦命曾国藩充任四川省乡试正主考,从五品官做乡试正主考是大清首例,副主考则由官拜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赵楫充任。赵楫官阶倒比曾国藩高,为从四品,这又是自清朝开国以来没有过的事。
  隔了一天,户部便将两千两银子的程仪送到了翰林院,翰林院全体震惊。胡林翼、陈公源等一般下属嚷着要吃曾国藩的花酒,曾国藩一笑置之。回到住处,望着这两千两白花花的银子,他的心早已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湘乡荷叶塘。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在湖南乡试得中第三十六名举人。道光十七年入京会试,不中,只得怏怏返乡。在金陵书肆闲逛时,他万没想到,这里竟有他梦寐以求的《明史》出售。他一问书价,不由一喜一忧。喜的是,怀里的银子正和书价吻合;忧的是,购了《明史》,便没了回家的盘费。
  他双手攥着硬硬的银子,在书肆犹豫了许久,徘徊了老半天,一连走店门两次,终于还是咬着牙把书买下来。他一边把书小心地一册一册放进担子里,一边悄悄地问书肆的伙计:“小兄弟,这里可有当铺?”
  伙计用手往斜对面一指道:“那不是?”接着又吃惊地问他一句:“爷莫不是为了买书要当衣服吧?爷呀,书不看不要紧,衣服不穿咋行呢?”
  曾国藩笑了笑没有言语,挑起《明史》步出店门。他挑着《明史》走进当铺,当掉长衫,这才到码头与人合伙搭了个返湘的船。仿佛是天意,船钱正和他当长衫所得的钱相吻合。他心里想的是:“坐船不穿长衫可以,碰到《明史》不买可不行!”
  船行了三天三夜,他读了三天的《明史》,睡了三夜的好觉,中途只吃了船家的几个火烧。
  当曾国藩挑着书一晃一晃地走进家门时,已是狼狈不堪,全家人还以为他遭了劫。
  这时的曾家,为供曾国藩求学,已花去了银子无数,积攒的家底几近无存,就差借债度日了。转年偏偏又是闰年。闰年有恩科,可以联袂会试。
  为了能让曾国藩不错过二次进京赶考的机会,星冈公卖了三次地还差着十几两的缺口,曾麟书也急得连着几夜不能入睡。曾麟书时年已近知天命,他知道自己是天生秀才的气数,不要说进士,就是举人,也是无望了。但是,他要从儿子身上补上这缺憾。儿子已经是举人,离进士只一步之遥了。可是,银子……
  这天正好南五舅来探望星冈公,见曾家大小愁眉不展,知道是为子城进京的事发愁。南五舅没有言语,回家后硬是把家中全靠它耕种的一条尚未长成的半*牛拉到集上贱卖了,并连夜把这卖牛钱送到曾家。尽管这十几两银子曾麟书很快便还了过去,但这件事,却给曾国藩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自己这进士,中得不易呀!
  临进京时,曾国藩就已下定了决心:这进士考不中便罢,若中了,就一定十几二十几倍地报答亲人、家乡人对自己的厚爱。可是几年下来,他非但没有实现这理想,相反,倒让家里又给自己填补了偌多银两。
  尽管星冈公一再压着家里人不准讲闲话,还一再在信里给孙子打气,说不经清苦贫寒,磨砺不出好官,但曾国藩的心里一直不好受,亲戚们也都有老大的意见。
  中试第二年的八月,曾国藩请假回湘谢师省亲,家中的一场争执使他铭心刻骨。

谨记教诲,勤俭持家(3)
这时的曾家,在星冈公的全力操持下,又能用起长工了,而曾国藩的弟弟们也都请了先生,在湘乡,俨然一副大家气派了。这都是星冈公持家有道所致,没一笔外财,十几缸菜根儿所制的腌菜便是佐证。
  话题由曾麟书提起来的:“宽一点了翰林,翰林可都是应着天上的星宿哩,湖南一共才出过几个翰林!湘乡这十几年里出过一个吗?点了翰林可就是皇家的人了。我看趁宽一回来,就再豁出去一把,把院落扩一扩,房子也就势修缮一下,再给宽一起一个书房吧,以后回来省亲也有个待客的地方。预计要买的地,我看就算了吧。宽一用不多久就得做官,翰林出来做官,我看最差也得是个道台、知府什么的。就算是知府吧,还愁没有银子用吗?就算将来放个最不济的县太爷,三年还能弄他几万雪花银子哩!”
  此时的曾麟书,仍长年在外坐馆,已是一把胡须的人了,拖着一口长腔,教着七八个乡间子弟,一年得个三五十两的束金,口里整天“之乎者也”个没完。曾麟书深知,科举道路的艰辛,所以对功名看得尤比别人重些。儿子替老子争了光,他自觉有种优越感,所以就先行发言。
  “是啊,妹丈说的是这个理儿。”曾麟书的内兄江超益,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也说,“子城点了翰林,真就是天上的星宿哩。何况生子城时老爷(指曾国藩的曾祖竟希公)梦见蟒蛇入怀,院里老古槐也枯死了。子城肯定还是个大号的星宿哩!修修门面再起几套院子我看行。”
  “那我明天就安排备料,早动手早利索。”曾麟书的二弟曾骥云快人快语。此时,全家都相信出了个翰林公,好日子就快来了。
  看着大家兴高采烈七嘴八舌地乱讲一通,比较冷静的老太爷曾星冈终于咳嗽了一声。这是星冈公要说话的前兆,大家再熟悉不过,厅堂马上便静下来。
  老太爷满头银发,雪白的胡子飘飘洒洒,两只三角眼永远都有一股寒光射出来,不怒自威。曾国藩的形象和祖父极其相像。
  曾星冈用手抚了一把胡须,他说话的声音绝对不像年已古稀的老人:“庄户人的本分是什么?老祖宗曾参虽然是个圣人,但没过三代就已经败落下去以农为业了。到宽一这一世,已是七十代了,我曾家一直以农桑为业。庄户人的本分是种田种麻,种好田渍好麻,想办法让田里多打粮食、多出麻。而吃皇粮当官的职分是什么?是替皇家办事,替百姓排解冤屈。
  “无论何朝何代,都越不过这个理儿。宽一现在仅是点了个翰林,前程还早着呢,离当官更差一大截子。别说眼下当不了官,就是立马放了知府知县,这一大家子也不能全靠他养活。做官不能长久,有铁打的衙门,听说过铁打的官吗?种好田,持好家,才是最根本的。你们几个知道皇上给县太爷的俸禄是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