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57部分

滇味文化-第57部分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情”的绝佳意韵。

第四章 种类繁多的茶(4)
七、蒙古族的咸奶茶
  居住在云南地区的蒙古族人也擅长喝奶茶,而喝咸奶茶则是蒙古人的传统饮茶习俗。他们饮茶习惯于“一日三餐茶”,每天清晨,主妇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煮一锅咸奶茶,以便全家享用,而且这次煮的茶一定要够全家人全天饮用。
  美味的奶茶
  蒙古族人所喝的咸奶茶,多是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皿为铁锅。制煮茶的时候,先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倒入2公斤水,待水烧至刚沸腾时把砖茶打碎,将打碎的25克左右的砖茶放入锅中。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时,掺入奶(一般为牛奶),一般为水的1/5(400克)左右。把水和奶搅匀后,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的咸奶茶再次沸腾时便算煮好了,将其盛入碗中就能美美地饮用了。
  煮咸奶茶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茶汤的滋味如何,营养成分多少,均与茶叶、水、奶和盐的数量和加料次序的先后有很大关系。如果茶叶放晚了,或者颠倒了茶和奶的放入次序,茶味就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的话就会失掉茶香味。
  蒙古族人认为,只有器皿、茶叶、奶、盐和温度五者协调,才能制出美味可口、咸香适宜的咸奶茶。因此,蒙古族姑娘从懂事起,就会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学习煮茶技艺。出嫁时,姑娘也需要当着亲朋好友的面露一下煮茶的本领,否则就会被看作缺少家教,这就是蒙古族妇女都有一手煮咸奶茶好手艺的原因。
  八、苗族的八宝油茶
  居住在云南地区的苗族人有喝油茶汤的习惯,并称“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如果有宾客造访,他们便会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客人。
  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将煮后晾干的玉米、黄豆、花生米、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放入茶油中炸好,装入碗中待用。随后就需要炸茶了,这是制作八宝油茶的关键,需要特别注意火候。炸茶时,先将适量茶油放入锅中,用文火加热。当锅中的茶油冒青烟时,便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并不断翻炒。待茶叶炒至色黄并发出焦香时,倒入适量水,然后放入姜丝。当锅中的水沸腾时,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锅中的茶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等,用勺稍加拌动,然后便可将锅中茶汤及佐料一同倒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喝茶汤,吃食品,美味不可言喻。
  苗族人都用油茶汤待客。敬油茶汤时,主妇需要用双手托盘,盘中放着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都放着一只调匙,然后彬彬有礼地敬奉给客人。
  苗族的油茶汤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散发出扑鼻的清香,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留香,并具有解渴、饱肚的双重功效,堪称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九、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每逢年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等喜庆事情,白族人都会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来访的亲朋宾客。
  第一道茶称为“清苦之茶”,具有“要立业,就要先吃苦”的寓意。在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然后由司茶者将一只干净的小砂罐放到文火上进行烘烤。当砂罐烤热之后,便取少量茶叶放入罐中,并不停转动砂罐,以使茶叶受热均匀。等到砂罐中的茶叶发出“啪、啪”的声响,而且叶色也逐渐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马上注入烧沸的开水。片刻后,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双手将茶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过了烘烤和煮沸的过程,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因此被称为“苦茶”。这种茶通常只饮半杯,而且要一饮而尽。

第四章 种类繁多的茶(5)
第二道茶叫“甜茶”。当客人喝完“苦茶”之后,主人便重新用砂罐烤茶、煮茶,同时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等到茶汤煮好后,将其倾入茶盅内,以茶盅八分满为止。这种茶香甜可口,表示“人生在世,不论做什么事,只有先吃苦,才能有甜来”。
  第三道茶叫做“回味茶”,寓意是“凡事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煮茶方法与“甜茶”相同,只是茶盅内的原料换成了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和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的容量为六、七分满。在饮第三道茶时,需要边晃动茶盅边饮用,以便茶汤和佐料混合均匀,而且要趁热喝下。这杯茶甜中带酸、苦中带辣,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十、侗族的打油茶
  诱人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十分好客,虽然在习俗上与其他少数民族有些区别,但都喜欢喝油茶。每当喜庆佳节或亲朋好友来访时,他们都要用做法讲究、佐料精细的油茶热情款待。
  油茶的制作在当地被称为“打油茶”,工序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进行选茶。通常情况下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种是经过专门烘炒的末茶;另一种是刚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枝叶。这两种茶叶的口味不同,至于选用什么茶叶待客,则需要根据客人的口味来定。
  第二道程序是选料。这里所说的选料是指选择油茶的主料,通常是花生米、玉米花、芝麻、黄豆、糯粑、笋干等,这些都需要预先加工好待用。
  第三道程序是煮茶。将锅放在火上,等到锅底发热时放入适量食油;当油面冒青烟时,马上放入适量茶叶并不断翻炒;待茶叶炒出清香味时,放入少许芝麻和食盐,稍炒片刻,倒入适量的水并加盖烧开;待煮沸4分钟左右时,将油茶连汤带料一起倒入碗中。此时,又香、又鲜、又爽的油茶就算打好了。
  第四道程序是配茶,主要用于庆典或宴席。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炒熟,取出后放入茶碗中,再将煮好的茶汤中的茶渣捞出,趁热倒入放有食料的茶碗中,然后端给客人享用。给客人端茶叫做奉茶。当油茶快要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坐在桌前。由于油茶碗内有许多食料,饮用时需要使用筷子,因此喝油茶实际上就是吃油茶。吃油茶时,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客人需要赞美油茶的口感鲜美,称赞主人制茶的手艺高超,而且要边喝、边啜、边嚼,口中同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十一、
  基诺族的凉拌茶
  和煮茶
  基诺族很早就开始种茶,据本族的《女始祖尧白》记载:很久很久以前,尧白在造天地之后便召集各民族分天地,但基诺族没有参加。尧白先后派了汉族和傣族去请他们参加大会,但基诺族没有去。于是,尧白便亲自去请,但基诺族还是无动于衷,拒不参加。尧白非常生气,当即拂袖而去。当走到一座大山上时,他想到基诺族会由于没有参加分天地的大会,日后生活更加困难,十分担忧,于是就站在山顶上将一把茶籽洒到龙帕寨的土地上。从那时起,基诺族居住的土地上就有了茶树,人们也开始种茶,基诺山也成为云南的六大茶山之一。
  由于很早便开始种茶,基诺族也很早就开始饮茶了,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饮茶方法,最为常见的饮茶方法有两种: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在当地称为“拉拨批皮”,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食茶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这种饮茶方法以现采的新鲜嫩茶叶为主料,以黄果叶、辣椒和食盐等佐料配制而成,口味多种多样,主要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定。
  凉拌茶的制作并不复杂,先从茶树上采摘鲜嫩的新梢,然后用干净的双手捧起,并稍用力搓揉片刻,待嫩梢揉碎后将其放到清洁的茶碗内,然后再将黄果叶揉碎,把辣椒、大蒜等切碎,连同适量食盐一起放入碗中,加入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后,浸泡15分钟即可食用。
  煮茶在基诺族中比较常见,也很普通,就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然后放入适量的、经过加工的茶叶,用沸水煮约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溶解到水中时,便可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竹筒内,以便供人饮用。
  十二、
  布朗族的酸茶
  和青竹茶
  布朗族为“古濮人”的后裔,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因此被人称为“古老茶农”。
  千百年来,布朗族始终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当地种下茶树,并随时制作茶品供自己饮用。布朗族人最喜欢吃酸茶,据说是因为酸茶具有提神、健身、解渴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每年的五六月份,人们便将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采摘下来,煮熟后放到阴暗、通风处,大约10多天之后,茶叶便自然发酵了。此时,人们再将发酵的茶叶装入竹筒中,埋入地下,一个月后便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吃酸茶的习俗非常古朴,每天早、晚都要吃一次。届时,家中燃起火塘,焖上一锅饭,再烧上一些辣椒,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从竹筒中取出做好的酸茶,将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然后才开始吃饭。
  青竹茶则是布朗族在野外劳动时的饮茶方式。在劳动间歇,布朗族人会在田间地头燃起火堆,将新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用来做煮茶和饮茶的器皿。竹筒长约30厘米,将里面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到火堆边烘烤。等水沸腾之后,便可拿出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往竹筒中放入少许,稍煮片刻即可饮用。煮好的青竹茶可以倒入多个短竹筒内,以便众人饮用。这种青竹茶汇集了山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和茶叶的茶香,味道浓醇而爽口。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滇味艺术(1)
作为一个集古老文明和原生态文明为一体的代表地区之一,云南在艺术发展道路上,艰难前进,不断积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滇味艺术。这些艺术既是云南沧桑历史的记载,也是其美好前程的预示,同时也是今天云南神采风貌的体现。
  一、大型舞剧: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是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导演并参加演出的一场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它将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相融合,从整体上挖掘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原生态歌舞,表演既有传统之美,又具现代舞剧的力量感,再现了云南特异的民族风情。
  激情的滇味舞蹈
  《云南映象》全长120分钟,由“云”、“日”、“月”、“林”、“火”、“山”、“羽”七场歌舞组成。在舞剧表演中使用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营造出立体感、层次感和各种各样的场景。为了突出原汁原味的云南各民族生活原型,道具中使用了60多面鼓、120多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并使用了真实的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道具。为了达到真正的原生态效果,大多数演员都是来自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业余演员。他们中70%来自云南各地村寨,而且大多数是农民,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整场原生态的演出在“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和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神鼓”歌谣中拉开帷幕。接着第一场名为太阳的舞蹈演出开始,在这场演出中主要使用一种乐器——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