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51部分

滇味文化-第51部分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云南,人们还经常用活蚂蚱泡酒,以作药用。据说活蚂蚱被放到酒里之后,从它们嘴里吐出的分泌物是非常滋养人的。而且,用活蚂蚱泡的酒还具有止咳、镇惊、治破伤风、治疗哮喘、祛风除湿、活络通筋、活血散瘀的功效,十分神奇。
  六、草帽当锅盖
  草帽本来是遮风避雨的东西,可是在云南的一些地方,它却被当作锅盖使。尤其在云南南部,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两个草帽锅盖。
  其实,所谓的草帽当锅盖,只不过是说云南人编的锅盖形状酷似草帽,上尖下宽,呈圆锥体。很多外地人只见过草帽,没见过草编的锅盖,所以就把这种锅盖当成了草帽。云南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可云南人很聪明,很多生活用品都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界中的草编制成草帽、草鞋、草锅盖、草帘子、草房、草席、草工艺品等,而且这些制品都具有隔热、防潮、凉爽、透气的特点。
  人们用香草、江边草、锅盖草、铃当草、大叶草、蝴蝶草、山茅草等做芯,再用芦苇皮缠裹其上,然后用木制扭草机把它们扭成一根根草绳,接着把草绳盘成草帽形状,用锦竹将其串缀固定,从上到下,从小到大,依次就可编织出一个草锅盖。一个草锅盖一般至少可以使用半年,有的还能使用一年多。草锅盖柔软性好、透气性强,用它盖出的饭有清香的气味,但是它比较怕水。由于草锅盖优点多,人们还编了几句诗夸赞它:“形同草帽是锅盖,透气保温真不赖。蒸出饭来更清香,夏日炎炎菜不坏。”
  七、鞋子后面多一块
  以前,云南昆明地区的农村妇女都喜欢穿一种大花布鞋,它形状像条龙头翘起的小船,所以人们称它为“龙船鞋”。但是这种鞋与一般鞋不同,因为它的后跟之上多出一块方形的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奇异民俗(4)
关于鞋子后面这块布,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昆明周围的五个湖泊里分别住着五条龙。它们经常兴风作浪,发水淹没昆明。仙道张三丰为了降龙治水,专程从武当山赶到昆明。他穿戴得像个叫花子,脚上总拖着一双布鞋,鞋后跟上有一根拴脚的带子长长地拖在地上。张三丰来到昆明后,先集中精力收拾滇池中最凶恶的一条龙。一天,这条龙又掀起大风浪,打翻了正在湖里打渔的渔船,很多渔民因此落水。这时,张三丰两脚朝前一踢,两只烂鞋就飞落到湖里,并很快变成两条大船,落水的人都抢着爬上了船。
  很快,两条大船都装满了落水的人,可是水里还有不少人在拼命挣扎着。这时,那两只烂鞋后跟上的带子变成很多根拖在船尾上的救命绳,水中的人们就抓住这些绳子,和船上的人一起回到岸上。大家安全上岸后,两条大船就消失了。只见张三丰拖着破鞋唱着歌已经走远了,那双叫花子鞋后面还拖着布带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三丰的救命之恩,就在制作的鞋后多留出一块布。
  其实,鞋子后面多出的这块布主要出于实用、美观的考虑,也是为了穿鞋方便,类似现在随鞋附带的鞋拔子。穿鞋时,用手揪住那块布顺势一提,鞋子很容易就穿好了。只是这种设计超前一些,所以成了怪现象。
  八、竹筒当烟袋
  云南很多地方的人都用竹筒做烟袋,而且都是竹制的水烟筒。它们虽然样式、大小不同,但是构造大都一样,都是由筒身、烟嘴构成的。筒身的长度一般在80—90厘米,直径为10厘米左右,在筒身下部的1/3处切有一个斜口,插入一个直径2厘米的竹管做烟嘴。烟嘴孔的四周包有一圈铜片,上端嵌两只羊角状竹筒烟袋小角,中间放置火引。一个水烟筒最讲究的地方就是烟嘴,有的使用琥珀,有的使用翡翠或玛瑙,其下端还挂有作为装饰的丝穗。
  一般来说,烟筒都是选用粗壮的竹子为原材,把它劈为很多竹坯,保留好翠绿的竹皮,然后使各块竹坯有一定弧度,便于互相衔接成圆筒。准备好材料后,将其风干一段时间,然后逐段进行修整搭配,凑成一个长度适合的圆筒,同时在底部嵌入竹节或木头做底盘,封底时要做到严丝合缝,并在接缝处涂上一层牛皮胶。在筒身底部、烟嘴插处及筒顶吸口处打箍三匝。箍的材料有竹皮扭线和马口铁皮,最常见的还是镀铜铁皮。三匝铜箍箍好后,在接缝涂抹一层牛皮胶,以保证一丝气不漏、一滴水不渗。做好之后,可以装水进行试吸,检测是不是漏气、漏水。
  滇南金平、河口一带的人还有一些特殊的制作方法。他们把竹坯劈成宽一二厘米的细条,然后把三五十条竹坯箍成一个圆筒。一些更为巧妙的工匠会把粗大的竹坯劈成细条,其中两三根竹坯上的竹皮相连,而坯条不相连,然后制成烟筒。元阳、绿春的哈尼族人则直接取整根粗竹筒制成烟筒,只要把竹节打通,留底节做成独筒烟锅。西畴特产一种清香木水烟筒,烟筒上有多姿多彩的花纹,有的似花草,有的像翠竹,烟筒上还加有铜箍或银箍,刻有龙凤鸟兽的花纹。
  烟筒不光要好看,还必须好抽,这就取决于烟嘴插入筒身的位置。如果插入的位置过高,则入水较浅而翻不起水;插入过低,则入水过深而翻不动水。所以有经验的制作师傅会视筒身长短而准确地选择开口,而且深浅适当,抽起来不费力气,烟丝燃烧均匀,烟气浓郁量多。随着卷烟的不断发展,吸水烟的人已经逐渐减少,水烟筒也不断减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奇异民俗(5)
九、水火当着神来拜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从古至今都保留着水火崇拜的习俗,很多地方还有众多祭祀水神的龙王庙,并有由水崇拜所衍生的雷神、闪神信仰。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就和水崇拜有直接关系,当地人把水视为圣洁的水、神圣的水,在泼水节上泼出的水就代表祝福和吉祥。这一天,人们会因被水泼湿了衣服而觉得幸运和高兴,还会走乡串寨,互相泼水致意和祝福。
  因为火能使人们在寒冷中获得温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并可以使人吃到熟食,所以云南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以火塘为家庭和生活中心的情形。这些使用火塘的民族认为火塘预示和象征着家庭生活,因此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火和火塘的崇敬。云南彝族人通过取火仪式纪念祖先的钻木取火,并祈祷生活富足。在彝族的神话史诗中,彝族人还用火使人类学会了说话。在摩梭人、普米族人以及藏族人对诸神的祭拜中,以对火神的祭祀最为隆重。摩梭人供奉的火神形似火焰;普米族人把火神叫詹巴拉,它的象征物是一个泥塑的锥形牌,一般被安放在火塘上方供人们祭拜;阿昌族人认为火神是铁匠神,所以他们家里火塘上的三脚架是很神圣的;有的民族还认为火神是支锅石,并对它顶礼膜拜,不允许别人用手去触摸,或者从上面越过去,否则就是对火神的不敬。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彝族、白族、哈尼族、布朗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族和基诺族都要过火把节。彝族人把火把节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他们一旦和白族、纳西族的人们在火把节这天相遇,就会彼此朝对方的火把上撒一些松香粉。在“嘭”的一声中,火把会爆出一团绚丽的火焰,散发出清香。他们用这种方式表示对对方的良好祝愿。火把节的很多其他习俗,也直接反映了这些民族的火崇拜意识。
  十、房子空中盖
  一般情况下,在盖房子时,房子与大地贴得越紧,房子就越踏实、稳定。而在云南,很多地方却是悬空建房。在云南许多地方的出土文物中,人们曾多次发现一种被称为干栏式的建筑,它就是从几千年前人们居住的、建在树上的、用竹木搭的房子发展而来的。
  云南的干栏式建筑就是一种底下架空,房屋的地板离真正的地面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的建筑,是云南人民长期与大自然打交道,在实践与反复磨合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住宅设计样式。它和壮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傈僳族与怒族的千脚落地房、景颇族的矮脚竹楼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干栏式建筑多出现在云南湿热多雨的地方,这些地方湿度很大,洗好的衣服晾不干,身上的汗很难蒸发掉,使人感觉十分难受。住在用木头和竹子建造的干栏房里,因为楼下面是悬空的,四面都可以进风,而且风是从楼脚下吹过,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使住房干爽、透气,人在屋内也会感觉凉爽。干栏式建筑可以分为高、低楼两种,高楼建筑的架空底层可以关养牲畜、堆放杂物;低楼建筑除了林立的柱子外,底下没有其他东西。
  十一、四季同穿戴
  云南“四季同穿戴”这一奇异的民俗,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在一天的时间里,人们分别穿着四季的衣服;二是在一年当中,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过四季。从全省范围来看,一天当中,云南各地的服装呈春、夏、秋、冬四季形态。这个现象的出现,是云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所致。 。。

第二章 奇异民俗(6)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有人曾用一句话概括这里的气候特征:河谷盛夏山区春,高原艳秋雪山冬。当云南西北部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天时,滇南的河口已经到了春天,复杂多样的气候成为云南人在服装上四季同穿戴的根本原因。而且在全省范围内,一天之中各地的服装也呈春、夏、秋、冬四季形态。
  在滇西北地区丽江的中甸一带,海拔高,气候冷,当地人的服装就具有寒带的特征。当地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和普米族的服装都比较厚实、宽大,具有御寒的功能。摩梭人和藏族小伙子还喜欢头戴毡帽,足蹬长靴。往南往西走就进入温带气候带,这一地区的人在服装上也呈现出温带服装的特色,其中以白族的服装最具有代表性。白族聚居区四季如春,白族妇女一般上穿白上衣、红坎肩,腰间系绣花飘带或黑色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脚穿绣花鞋。这里虽然气温比较暖和,但是早晚比较凉,穿着背心就能抵挡早晚的凉意。
  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和德宏都是傣族聚居区,他们的服装具有热带特征,窄小紧身,色彩淡雅明快,面料轻薄透气。傣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紧身小背心,外套紧身短上衣,下穿长统裙。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基诺族也居住在热带地区,当地的妇女大多穿筒裙,而且比傣族筒裙还要短,多数仅过膝。
  十二、粑粑叫饵块
  云南的饵块其实就是其他地方所说的粑粑,也是用米饭舂制而成的食物。制作时,先把稻米蒸熟,然后进行舂捣加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道。云南人很喜欢吃饵块,把筒状、卷状饵块都列入年货的行列。过年时,云南人是绝对少不了饵块的,在春节做饵块、吃饵块、送饵块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民俗。
  云南饵块中最有名的就是昆明官渡包饵块了,它选用纯洁的宝象河水、晶亮清香的官渡大米精制而成,洁白细腻,吃起来不但筋道,而且又软又糯。云南人吃饵块喜欢蘸酱,昆明人最爱吃的酱是香甜可口的芝麻花生酱,其他地方则有芝麻花生酱、甜酱、辣酱,甚至还有用云南豆腐乳做成的饵块酱。云南小吃中有一个很著名的“鸡丝炒饵丝”,现在已发展成看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