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3部分

滇味文化-第3部分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銎洳灰獾卣剂焖拇ǎ缓笮荚颇隙懒ⅲ炊缘壑啤5谌Π镏笾荻懒ⅲ鍪希詈笤谖浜夯崾Α8菡飧黾苹颇献隽司露保嘧榫印M12月17日,李烈钧等人到达昆明,唐继尧再次召集军队将领开会,并在原有的计划上做出了增加兵力、筹划军费、补充军械、调遣军队等四项决定。19日,蔡锷到达昆明,具体进行讨袁部署,在随后的两天又连续召开了第四、第五次军事会议,反复讨论了出兵计划。但以唐继尧为首的云南军主张东进,通过贵州控制湖南,然后进军中原;李烈钧主张先攻取两广;蔡锷的主张则和以前的军事计划一致。三人多番商议,依然各持己见。但当时形势紧迫,梁启超又催促尽快宣布起义,三人最后才匆匆确定了向四川、湖南、广西出师的计划。
  1915年12月23日夜,要求中央除掉帝制的电报发出,并限袁世凯25日10时前答复。24日,唐继尧任命军官,并发放军械准备出征。到了25日,袁世凯没有答复,唐继尧、蔡锷、戴戡等人联名发出通电,将袁世凯称为背叛民国的罪人,宣布*袁世凯,同时还宣布云南从即日起独立。12月27日,唐继尧等人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护国军是为全体国民出力,拥护共和国体,同时还通告英、德、法、俄、日等国驻华公使,如果各国帮助袁政府,护国军必将采取措施。
  此后,护国战争正式爆发,蔡锷率领第一军共9000人攻打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攻打广西,唐继尧率第三军攻打贵州和湖南。此时,袁世凯命驻扎岳阳的第三师师长曹锟、第七师师长张敬尧、驻江西的第六师师长马继增,分别向四川、湘西进军,准备攻打云南。三支人马以曹锟为总司令,负责组织前方作战。
  1916年1月,护国军在新场与袁军交战,袁军溃败,护国军相继占领了燕子坡、黄坡耳、捧印村等要地,并很快攻占叙州。这时四川将军陈宦带兵反攻叙州,护国军顽强抵抗,最终击败敌军。2月14日,袁军精锐吴佩孚部猛攻护国军的刘存厚师,遭到工兵营的顽强防守。18日,袁军再次进攻,护国军顽强作战,适逢天降大雨,袁军只得撤兵回守。2月23日,蔡锷赶到前线发动反击,由于袁军兵力很多,护国军没能攻破其正面阵地,而且伤亡惨重。无奈之下,蔡锷决定暂时退军。经过休整,护国军的兵力和士气有所恢复,袁军因后援不继而士气低落,并出现了弹药和粮食短缺,蔡锷趁机全线反击。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在梁启超等人的游说下,宣布广西独立。随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交战,袁军大败。
  1916年4月,广东、浙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迫于形势,宣布取消帝制,双方停战。4月16日,冯国璋劝袁世凯退位。5月8日,南方各独立省份在广东推黎元洪为总统,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同时逼迫袁世凯交出政权。随后,四川、湖南也宣布独立。6月6日,袁世凯因病去世。7月25日,革命党人宣布停止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到此结束。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史前遗迹(1)
云南文化源远流长,文明遗迹、文化留存灿若星辰,在世界文明遗址宝库中熠熠生辉,记录了远古时代的人与事、情与思。徜徉其间,思古情怀不禁油然而生。
  一、鹤庆“天子洞”石刻
  鹤庆地处云南省西北部,在大理州北端,北与丽江毗邻,是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区的连接点。全县有六镇四乡约30万人口,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汉、彝、苗、傈僳、壮、纳西等22个民族。
  鹤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汉至唐初,这里均为重镇。明清时期,此处曾是商贾云集之地。从古代到近代,鹤庆曾培养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有“文献名邦”的美誉。
  “天子洞”石刻位于鹤庆县辛屯乡逢蜜村西侧天子洞南壁的崖石上。“天子洞”又叫青元洞,洞高约30米,深不可测。洞内一分为二,南洞内有古代的石刻佛像,石像坐西向东,雕刻在高约7米、宽约6米的崖石上。画面正中是一尊高约15米的直立观音,姿态轻盈动人、仪表慈祥。石像两侧雕有罗汉和石猴,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尤其是画面中的石猴,依山势和石色而作,雕刻技艺精湛,颇有情趣。整个雕刻设计严谨,富有立体感。据说:这些造像是民国初年苏荣生等人,招来丽江九河工人所刻的。洞内还有很多垂悬着的、形态不一的石钟乳,极为美观。1987年,鹤庆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鹤庆县金墩乡
  火葬墓群
  金墩乡火葬墓群位于鹤庆县上关镇马厂村三台山。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龙华山脚就曾发现过明清墓。1993年,鹤庆农民在开荒种梅子时,无意中又发现了大量火葬墓碑。经专家考古挖掘,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釉瓷罐、青花瓷罐、陶罐、经幢、大理石梵文碑等文物,还有大量人骨骸。据分析,这是明代的火葬墓群。
  金墩乡火葬墓群保存完整,占地6000多平方米,预计有墓葬2000余座,已经挖掘了1300余座。其中火葬墓群占绝大多数,土葬墓只有百余座。该火葬墓群具有范围大、时代长、造型种类丰富等特点。
  考古人员对出土器物进行分析后,认为墓地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理国时期,因大理时期是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汇点,所以这里出土的部分器物上有梵文。由于有些器物外形为蒙古包形状,而且多为陶罐,因此推断部分墓室是元朝年间的。
  金墩乡火葬墓的外观各不相同,有的还有碑座。上面立碑幢的多为富人墓,所用骨灰罐大多很精致;穷人墓没有石碑,墓上立一块石头作标记,骨灰罐为陶罐、土罐。
  金墩乡火葬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很重要的考古价值,因为器物中有大量中、梵文同时存在的现象,还有十二生肖形象与文字对应,并且有白族自创的文字,这些对研究中梵文字和白族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在出土文物中,还有大理国的火罐,当时使用的贝币、刀形币等珍贵文物,这对研究大理国的历史经状况均很有帮助。
  三、石林等地古长城遗址
  20世纪末,我国考古专家经过复杂的考古研究,终于确认被石林当地群众称为“长城埂”的古遗址乃是我国南方的一条古长城。此埂宽约3米,高约3米,起自云南曲靖,在天生关村入石林县境,经北小村、水塘铺东、戈衣黑等地而南入弥勒县,最终到达泸西,全长300余里,全部用自然石和土筑成。

第二章 史前遗迹(2)
在古书资料中,石林古长城被称为“鞑子城”。“鞑子城”为彝语,“鞑”意为“埂”,“子”意为“界”,“城”泛指夯土或垒石的墙,因此“鞑子城”就是界墙的意思。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写道:“鞑子城在州东三十里,夷语底伯卢。其城起自曲靖,抵于广西(今泸西),绵延三百里。昔酋长兄弟筑此,以分地界。”
  这条被用来分地界的石林长城,修筑时间大概要追溯到9世纪左右。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滇东居住着大姓爨氏,他们是南中望族,于东汉末年来到云南,到晋代时势力逐渐强大。爨氏在鼎盛时期管辖的地区延绵2000余里,称雄一方。后来,爨部又分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乌蛮居住于昭通、泸西、弥勒、建水、会泽、嵩明、元江等林谷地带,白蛮居住于曲靖、澄江、滇池、宜良等地。到了隋代,由于爨氏不上贡赋,杨坚便派史万岁前往*,爨氏割据一方的局面从此宣告结束,但爨部的势力依然很大。唐朝年间,玄宗李隆基指使剑南节度使挑起云南部族的斗争。后来,姚州都督李宓派两爨大鬼主爨崇道,杀掉南宁州都督爨归王和安宁城首领爨日进。这时,统一滇西大理的南诏首领阁罗凤在爨归王妻子阿姹的求救下,攻杀爨崇道及其兵马,从而迅速控制了滇东地区。
  在此后的40余年里,乌蛮逐渐发展,产生了乌蛮七大部落。他们也逐渐迁入生存条件较好的西爨故地。南诏在与唐朝的争斗中,政权得到巩固,势力更为强大,疆域范围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接越南边界,西部与吐蕃接壤。
  南诏王朝末期,政治*,经济崩溃,权臣当道。公元897年,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公元902年,他又杀死隆舜的儿子舜化员及南诏王室近千人,自立为王,号称“大长和国”。公元927年,剑川节度杨干贞杀掉郑隆亶,立赵善政为王,国号为“大天兴国”,此后他又自立为王,号称“大义宁国”。此时,乌蛮已发展成拥有白鹿部、夜苴部、华竹部、洪农碌劝部、纳垢部等三十七部的大势力,史称“东爨乌蛮三十七部”。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三十七部的帮助下,占领大理,建立了大理国。段思平执政后,兑现起义前的承诺,实行减税免徭役的政策,分封给段氏和大臣很多领地,对支持自己起义的滇东三十七部首领也都加以分封。普摩部、落温部、落蒙部、弥鹿部的酋长都是夷人氏族部落酋长,他们得到段氏所封的领地后,就商量在新分封的部落领土之间建造一种分界的标志,于是开始修筑最初的“鞑子城”。
  大理中后期,段氏政权逐渐变得*,加强了对三十七部落的控制并在其领土内建东都鄯阐(今昆明),还设置东川、阿阳、秀山、石城四郡,从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公元1094—1096年,大理国内乱,大臣高氏专权,把自己的子孙封于八府四郡,并多次掠夺和侵吞三十七部土地,威胁到了滇东三十七部的生存。公元1100年,阿庐部落中的强大族系师宗、弥勒等部联合三十七部,在盘江流域建立了部落联盟王国——自杞国。自杞国建立后,发生了多次反抗大理国强占各部落土地的战争。公元1147年,自杞国攻破东都鄯阐,杀死高明清。在全盛时,自杞国的疆域北至曲靖,南至红河,西达昆明,东抵广西红水河。为了有效地抗击外来侵略,自杞国在西部的险要处建了很多石堡、战墙、战垒、烽火台,为三百里古长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史前遗迹(3)
公元102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大漠南北,随后又用20年时间扫灭了我国北方和中欧、西亚等很多国家,其中包括金国。后来,成吉思汗想谋取中原,便向谋臣郭宝玉询问计策。郭说中原的军力和国势很大,不可忽视。于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采用迂回夹击战略:先拿下西南,用南蛮强悍士兵攻打南宋。公元1244年,蒙古10万大兵进攻大理,南宋出兵与大理共同抵抗,两年后蒙古军返回。蒙古骑兵的侵伐使自杞国的统帅们意识到与蒙古之间的战争必将发生,便制定防御战略,并根据蒙古骑兵善于长驱驰骋、快速奔袭的特点,修筑长城作为战略防御。于是,乌蛮人把一座座与大理国对垒的古堡、战墙、战垒、烽火台等全面加固,并全线联贯起来,形成了三百里的滇东古长城。这段长城在后来抵抗元军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元军十万铁骑覆灭于此。
  四、南丝绸古道
  丝绸之路常指古代从西安通过甘肃、新疆进入中亚,过中东,远达欧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